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LC-MS)将高效液相色谱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的强大结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不仅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而且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样品分析更简便,为中药组分的分析及结构的鉴定提供了一个重要和全新的技术支撑。
该技术对中药化学成分的分析及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有应用价值。
论述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在中药领域的应用进展,阐述了各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及研究现状,旨在为中药研究者提高参考依据。
促进中药研究向现代化的发展。
标签: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中药;指纹图谱;药代动力学作为一种新的现代技术分析手段,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在分离效能、灵敏度和专属性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优势,展现出强大的定性、定量分析能力,从而在药物分析特别是中药分析得到广泛的运用。
本文就近年来HPLC-MS联用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及结构的鉴定、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3个方面的应用作一论述。
1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有独到的优势和特点当用传统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样品时,样品中的杂质对主成分有较大的干扰,主峰不易分离,峰型也不好,准确性有影响但却找不到好的办法时,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可以排除其他杂质的干扰,即使主成分在色谱上没有完全分离开,但通过MS的特征离子质量色谱图也能给出它的色谱图来进行定性定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LC-MS)分析时其流动相主份相对于传统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更少更简单,色谱柱更短更小(常用规格是2.1mm×50mm,1.8μm),出峰时间大大缩短,却可以得到很好的分离效果,短时间内可完成对一个样品的分析,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更适合于大批量样品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一质谱(LC-MS)还可以用相对简单的色谱条件对中药中多种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比如分析西青果中的诃子酸、诃黎勒酸、鞣云实精、原诃子酸等化合物,方法简便,分析时间短。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药的应用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在中药的应用研究摘要:液质联用技术将液相色谱(HPLC)的高分离效能与质谱(MS)的强大结构鉴定功能结合起来,逐渐成为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强有力手段。
本文对我国科学工作者应用液质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药质量控制、中药体内代谢、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中药材指纹图谱及在复方中成药分析的方面进行的研究工作作一综述。
关键字:HPLC-MS 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药效学指纹图谱中成药分析HPLC是目前分离复杂体系最为有效的分析工具,由于其仪器自动化、普及化程度愈来愈高,已成为中药分析最常用的仪器之一。
但目前中药分析中运用的HPLC仪器绝大多数与UV或DAD检测器相联接,对于单个色谱峰仅能提供保留时间及紫外图谱等信号,而对未知成分所能提供的结构信息相当有限,对中药等复杂体系的定性结果可能给出错误的结论[1]。
MS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器,且不同化合物的特征性强,可用于部分解析未知化合物的结构。
中草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化学体系,其中含有大量的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复杂,性质相似,有的化合物还不稳定。
HPLC-MS将HPLC的高分离效能与MS的强大结构测定功能组合起来,为中药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新技术。
一、中药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是其发挥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它的深入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
以往中药成分研究主要采用传统提取分离方法,从复杂体系中分离提取单一化学物质,再通过光谱和质谱等分析技术进行鉴定。
而且对环境极不友好。
HPLC-MS在使化学成分达到有效分离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化合物结构信息,在中药化学成分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中某些常见的化学成分已经有对照品,通过与对照品的色谱和质谱特征进行对照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
刘瑞等[2]采用HPLC-MS2鉴定大青叶水提液中的5种化学成分,通过与对照品的保留时间、色谱增益、紫外光谱图和特征离子碎片进行比较,鉴定出大青叶水提液图谱中的5个色谱峰分别为胞苷、尿苷、鸟苷、黄嘌呤和次黄嘌呤。
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X i a n b o ' C E N G u o d o n  ̄ G A O n d a n
1 . C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S c h o o l o f B a s i c M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Ch e n g d u 6 1 0 0 7 5 , Ch i n a ; 2 . S h a n x i
ma c r o mo l e c u l e s , p r o t e o mi c s r e s e a r c h o f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 t a n d me t a b o l o mi c s r e s e a r c h .
[ Ke y wo r d s ]B i o m a s s s p e c t r u m;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 E l e c t r o s p r a y i o n i z a t i o n m a s s s p e c t r o me t r y ; Ma t r i x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中药作用机制和药效研究
总结词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有助于深入探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药效,为中药的通过分析中药在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可以探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代谢途径。同时,利用该技术可以 检测中药对生物体内各种代谢产物的调控作用,从而全面了解中药的药效和作用特点。这有助于推动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中药的国际化和普及化奠定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LC-MS 逐渐应用于环境、食品、药物等 领域,成为一种重要的分离和检
测手段。
近年来,LC-MS在仪器设备、 分离效果、检测灵敏度等方面取 得了显著进展,为复杂样品的分
析提供了有力支持。
技术的主要突破和进步
高通量分析
高分离效果
通过自动化和快速进样技术,LC-MS可以 实现高通量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 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 引言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进展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
的应用 • 案例分析: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
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实例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广泛应 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随着科技的发 展,该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为中药质量控制 、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采用新型色谱填料和优化色谱条件,LCMS的分离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能够更好地 解决复杂样品中的分离难题。
高灵敏度检测
多维度分析
通过采用新型离子源和质谱检测器,LCMS的检测灵敏度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检测 低浓度的目标物。
通过串联质谱技术,LC-MS可以实现多维 度分析,提供更多的结构信息和分子量信 息。
现代中药分析新进展

现代中药分析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中药分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新药研发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现代中药分析的新进展,包括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以及这些技术进步对中药行业的影响和前景。
我们将重点关注色谱技术、光谱技术、质谱技术、核磁共振等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成分分析、质量控制、药效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并探讨这些技术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
本文还将对现代中药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中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现代中药分析技术概览现代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药研究的深入和精细化。
这些技术涵盖了从传统的定性鉴别到现代的定量分析,从简单的物理化学方法到复杂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不仅提高了中药分析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也拓展了中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代中药分析技术主要包括色谱技术、光谱技术、波谱技术、热分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以及联用技术等。
其中,色谱技术是中药分析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主要用于中药的定性鉴别和定量分析。
光谱技术如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则主要用于中药的化学结构鉴定和纯度分析。
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例如,生物传感器技术可以实现对中药中活性成分的快速、灵敏检测;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用于中药中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的定量分析;基因芯片技术则可以用于中药的药效机制和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
现代中药分析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中药的质量和安全性,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中药分析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为中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加精确、高效的分析手段。
三、现代中药分析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展及其在中药中的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新药研发中也具有广泛应用,如用于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为新 药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
05 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 用
活性成分筛选与鉴定
快速筛选与分离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可以快速筛选和分离中药中的活性 成分,提高研究效率。
结构鉴定
07 总结与展望
当前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领域取得成果总结
成分鉴定与质量控制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中药复杂体系的成分鉴定和质 量控制,为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代谢组学研究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中药在体内外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 研究,揭示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
质谱技术简介
质谱(MS)是一种通过测量样 品离子的质荷比来进行分析的 技术。
质谱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 高分辨率等特点,能够提供样 品的分子量和结构信息。
常用的质谱类型包括电子轰击 质谱、化学电离质谱、电喷雾 质谱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 质谱等。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原理及优势
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将液相色谱的 分离能力与质谱的定性分析能力相结合,提高了 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当前中药研究面临问题
成分复杂
中药通常包含多种化学成分,其结构和性质各异, 给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质量标准不统一
由于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不同批次 或来源的中药质量存在差异。
药效机制不明确
部分中药的药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其在 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药物相互作用评价
该技术可评估中药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 科学依据。
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质谱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随着液质联用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LC-MS/MS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该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一、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Neonatal screening);欧美等国已广泛采用LC-MS/MS进行新生儿遗传疾病筛查。
传统检测方法需要对每一种筛查项目进行一次单独实验, LC-MS/MS则可对一份标本同时检测多种项目, 目前有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PKU )、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edium chain acyl CoA dehyrogenase deficiency, MCAD)等40余种。
常用的筛查方法对于氨基酸稀有代谢障碍(如枫糖尿症,map le syrup urine disease,MSUD) 、脂肪酸氧化缺陷(如肉毒碱缺乏症) 、有机酸代谢障碍(如methylamalonaciduria)检出率很低,应用LC-MS/MS可大幅度提高筛查效率。
LC-MS/MS将新生儿筛查的诊断准确度和特异度大幅度提高。
二、临床药理监测;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与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研究,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病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性,而生物利用度是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研究和评价药物相同剂量的不同剂型吸收速度与量的差别。
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 TDM)是近20多年来形成的一门新的医学分支,进行TDM的药物包括抗旅痛药物、心血管药物(如地高辛)、杭生素等,近年新增加了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药物(HIV)和治疗精神病药物。
目前药物监测主要通过免疫化学技术,简单易行但所测药物种类较少。
LC-MS/MS技术准确性更高而且可用于绝大部分药物的监测。
LC-MS/MS的高敏感、高特异、高重现性的特点,已使其成为临床药理监测的主要分析技术。
高分辨质谱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

高分辨质谱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发布时间:2023-02-28T01:38:44.10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33期作者:樊苹[导读] 在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要针对中药的基础物质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樊苹连云港康乐药业有限公司江苏省连云港市222100摘要:在对中药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时,要针对中药的基础物质进行研究,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基础。
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药的分析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代谢过程复杂,目标物浓度低,因此,高分辨率质谱技术以其高质量数、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中药检测领域有着突出的优越性。
关键词:高分辨质谱技术;中药分析;应用引言中药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药理作用的重要依据,是保证中药质量的重要保证。
它在中药研发、临床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由于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含有很多化学成份,而且大部分是不知名的。
同时,中药具有多种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的作用机理。
所以如何快速高效地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一个难点。
1 高分辨质谱法鉴别中药化学成分1.1基于特征片的离子筛选技术同一类别的中药成分通常含有一种或多种母核结构,其二级质谱中含有一个或若干个特征的次级片段。
利用该特征二级片段,并与其质谱裂解规律相结合,可以快速地对中药成分进行鉴别。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快速鉴别中药化学成分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1.2前体离子靶向定性分析由于中药中含有大量的化学成分,因此,基于数据相关性的质谱分析方法不能得到全部化合物的二级谱。
在对中药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时,往往会忽视某些成分。
同一种中药的化学组成,其分子结构特征、分子量范围等都存在着明显的特征。
利用高分辨质谱法进行分子式特征筛选,找到具有潜在靶标的前驱物,并与靶向性、二次性质谱相结合,可以推断出其结构。
同时,中药中大量的次生代谢物是由机体的生化酶催化而产生的,包括羟基、糖基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摘要] 生物质谱技术为中药研究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结构信息,因而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速。
本资料从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药学研究、中药作用相关蛋白研究、中药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治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生物质谱;中药;电喷雾质谱;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质谱;飞行时间质谱
[中图分类号] r2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81-02
质谱技术能够通过测定离子化后分子的质荷比得到相关分子的质量。
近年来,质谱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各学科研究中。
20世纪80年代,电喷雾电离(esi)和软激光解吸(sld)电离技术的发展则使得质谱技术应用于高分子量分子的研究中。
这些新的质谱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物质谱技术(biological mass spectrometry)。
生物质谱技术是将质谱技术用于精确测量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苷酸和糖类等的分子量,并提供分子结构信息的新技术[1]。
近年来,生物质谱已经广泛用于中药研究领域,推动了中药现代化及中药作用机制等更深层次的研究,本资料综述了近几年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现
报道如下。
1 中药的药学研究
质谱技术应用于中药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与解析的基本思路和做法与用于小分子化学药物相同,此方面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2]。
本资料重点介绍生物质谱用于动物药材中大分子蛋白和多肽测定。
王若光等[3-6]采用饱和硫酸胺沉淀,透析脱盐冻干法获得中药阿胶、地龙、龟甲胶、羚羊角的蛋白/肽,利用蛋白质芯片为载体,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ms)技术,分析阿胶、地龙、龟甲胶的蛋白质、肽分子量分布及其相对分子质量,发现不同质量浓度稳定获得的有意义蛋白、肽。
如将蛋白进一步分析鉴定,可以形成中药材蛋白质,肽成分质量指纹图,可为数字化质控标准提供依据。
但是,由于中药材地域来源不同,大分子物质的指纹图谱也不尽相同,此项工作未对不同来源的中药材进一步考察,故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中药作用相关蛋白研究
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必须清楚中药作用后的物质变化,生物质谱可以用来对中药作用后的相关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进行分析。
刘鹏等[7]采用腹腔注射内毒素(lps)复制内毒素肝损伤模型,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中药干预,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大鼠血清差异表达蛋白,共获得与芯片结合的11个有效蛋白质峰,各组大鼠的血清内存在的差异表达蛋白,有助于内毒素肝损伤的进一步研究。
此项工作需更进一步对产生差异的蛋白进行鉴定,才可揭示此类蛋白在中药干预机制中的意义或作用。
3 中药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找到中药与靶分子的作用机制,进一步阐明中药的作用机制。
生物质谱的软电离技术可以测得中药小分子与蛋白等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化学计量比,计算二者之间的结合强度、确定药物的结合位点以及获得反应动力学等多方面的信息。
主要有两种思路:(1)通过测定复合物的相对丰度比较中药小分子与蛋白等大分子的相对作用强度;(2)通过比较中药小分子药物浓度加入蛋白等大分子前后的变化来推断两者的相对作用强度,目前,已应用生物质谱测定中药小分子与核酸如dna、蛋白或多肽等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8]。
例如,zhang h 等[9]利用esi-ms研究了人参皂苷与细胞色素c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k(d)值。
郑州大学陈晓岚等[10-11]对一些磷酰化修饰的黄酮类中药与溶菌酶和α-乳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计算出结合常数,推算出两者的结合力类型。
尽管生物质谱为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手段,但应该看到,由于中药的复杂性以及研究环境与体内有很大的差异,许多研究结果还需要体内实验的验证。
4 中药治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蛋白质组学是近年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蛋白
质组学的含义是:一个基因组、一种生物或一种细胞/组织所表达的全套蛋白。
蛋白质组学的核心在于大规模地对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某种物种、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性质(包括表达水平、结构、翻译后修饰、细胞内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的研究,对蛋白质所执行的生理性、病理性生命活动做出最精细、最准确、最本质的阐述[12]。
中药治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是,首先造模,确定造模成功后提取总蛋白质,2-de电泳技术分离总蛋白建立蛋白质组图谱,用图像分析软件寻找模型组、对照组及中药治疗组各组间差异蛋白点,maldi-tof/ms分析差异蛋白点,并结合蛋白质生物信息库,初步鉴定差异蛋白质。
在此方面国内学者进行了一些探索[13-14],有学者研究了单体人参皂苷对人肺巨细胞癌高转移细胞株蛋白质组的表达的影响,还有报道研究松果菊苷对小鼠帕金森病模型黑质纹状体组织蛋白表达的影响,再如研究中药复方强骨宝1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皮质骨蛋白质组表达的影响等。
以上研究结果找到一些差异蛋白,为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5 代谢组学研究
生物质谱用于中药代谢组学研究是通过比较不同剂量中药小分子对机体干预后代谢谱的异同,找到生物标志物( biomarker)或生物标志模式( biomarker patterns),为中药对不同证候的作用提供系统的支持。
戴伟东等[15]用代谢组学方法评价了中药通心络
和人参对过度疲劳大鼠的干预作用。
通过构造大鼠过度疲劳模型,并分别用通心络和人参进行干预,采用快速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plc-it-tof-ms)获取大鼠血浆代谢轮廓,并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分别找出用于区分通心络和人参干预组大鼠同正常对照大鼠、过度疲劳大鼠的重要差异代谢物。
结果显示过度疲劳大鼠体内的色氨酸、胆汁酸、溶血磷脂酰胆碱等代谢通路发生较大变化,经通心络或人参干预的大鼠整体代谢轮廓趋向正常水平,并能够部分调节上述发生变化的代谢通路使之往正常方向变化。
综上所述,生物质谱在中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为中药的药学研究及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的研究手段。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用生物质谱对于中药结合大分子的鉴定还需要用标准蛋
白对比,否则需要用其他辅助手段鉴定;另外,在方法学建立方面,还需要慎重考虑,除了考虑阴性与阳性对照以外,还需要考虑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和重复性,避免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邹丽敏,李博,刘文英.生物质谱技术的发展及在蛋白质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药学进展,2008,32(8):49-55.
[2] 董巍,孙文军,王喜军.中药生物碱类成分的质谱裂解规律研究进展[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9):812-815.
[3] 王若光,尤昭玲,刘小丽.基于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
质谱技术的中药阿胶蛋白质组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
康复,2007,11(13):2518-2521.
[4] 王若光,李春梅,王陆颖.以蛋白质芯片为中药蛋白质/肽相互作用载体分析中药地龙生干品和炮制品的生物学特征[j].中
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13):2489-2492.
[5] 李春梅,王若光,王陆颖.基于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中药龟甲胶蛋白质组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6): 21-24.
[6] 张烨,王若光,王陆颖.以蛋白质芯片为中药蛋白质/肽相互作用载体分析羚羊角的生物学特征[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6): 15-18.
[7] 刘鹏,文海花,王开正.应用seldi-tof-ms技术分析清热解毒凉血化瘀对内毒素肝损伤大鼠蛋白质表达的影响[j].时珍国
医国药,2011, 22(7):1686-1687.
[8] 王兆伏,宋凤瑞,刘志强.质谱技术在中药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j].质谱学报,2010,31(3):129-137.
[9] zhang h, ding l, qu c, et al. study on the noncovalent complexes of ginsenoside and cytochrome c by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j].spectrochim acta a mol biomol spectrosc,2007 ,68(2):312-316.
[10] 陈晓岚,于斐,屈凌波,等. 荧光及esi质谱法研究溶菌
酶与磷酰化黄酮的相互作用[j]. 化学学报,2004,62(2):188-193.
[11] 吴建丽,陈晓岚,屈凌波,等.α-乳白蛋白与磷酰化黄酮弱相互作用esi质谱研究[j].分析测试学报,2006, 25(3):22-26.
[12] blackstock w, mann m.aboundless future for proteomics[j].trends biotechnol, 2001, 19(suppl): s1-s2.
[13] 钟卫干.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中药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09,15(9):74-77.
[14] 苏友新,李远志,郑良朴.强骨宝1号对去卵巢骨质疏松大鼠皮质骨蛋白质组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2011,42(1):1-3.
[15] 戴伟东,张凤霞,贾振华.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用于中药通心络和人参对过度疲劳大鼠干预作用的
评价[j].色谱,2011,29(11):1049-1054.
(收稿日期:2012-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