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练习答案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学校班级姓名成绩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家风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甲的无奈和感慨。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乙方法。

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风联”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养性却是扶”等,都成为“言传”和“身教”的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齐家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

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美德,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风正,自会人才..辈出....。

因此,古..,涌现国之脊.梁;家风不正,则多出纨绔.子弟,不孝子孙之名门旺族....无不重视家风建设。

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家教子有方,不管天下风云变换....,曾家始终保持着谨严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熏陶渐.染。

因此,曾氏家族造就了庞大的人才群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1.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脊.梁(jǐ) 人才辈出B. 纨绔.(kù)不孝子孙C. 渐.染(jiàn)名门旺族D.承载(zài)风云变换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流失处世准则B. 流失处事法则C. 流逝处事法则D. 流逝处世准则3.填入文中①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感同身受B. 感慨万千C. 耳濡目染D. 耳闻目睹4.在文中②处填入对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换门不改旧家风B.宗功显世树家风C.出闺宜守我家风D.修身只为正家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的“王道”,是指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北京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答案语文一、(20分)1.B2.D3.D4.C(A项“病例”与“救治”搭配不妥,“提高”的宾语“能力”残缺;B项不合逻辑,“切忌”与“不走过场”矛盾;D项“增进”与“教学”搭配不妥,“各领域两国”语序不妥,应为“两国各领域”)5.B(“古诗文运动”应为“古文运动”)6.(10分)每题1分,每题错1字该小题不得分。

①慨当以慷何以解忧②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③丛菊两开改日泪④唯见江心秋月白⑤望帝春心托杜鹃⑥申之以孝悌之义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⑧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⑨位卑那么足羞官盛那么近谀⑩凌万顷之茫然二、(40分)7.(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然:如此。

②就:接近,靠近。

③乎:相当于“于”,关于。

④疾:强,那个地址指声音宏大。

8.(2分)借助于船和桨的人,(尽管)不擅长游泳,可是能够横渡江河。

9.(4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负:依仗。

②之:往,到。

③穷:困窘的处境。

④见:被。

10.(2分)每一个词语1分。

①以,②而。

11.(4分)(他以为贾谊)因为“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因此,虽为“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自用者实难”也可)。

因、果各2分。

12.(5分)评分要点:①结合诗句,刻画景象(2分),②结合关键词,把握景象特点(2分),③明确景情关系(1分)。

(意思对即可)例如:诗人刻画了黄昏时分,乌云聚集,低沉地压向地面;急雪在旋风中狂舞的景象(2分),“乱”“低”“薄”表现云的厚重、天的灰暗,“急”“舞”“回”写出风大雪急,营造出昏暗、凄冷的意境(2分),诗人借阴冷的画面转达出无穷愁绪(1分)。

13.(6分)评分要点:①诗人孤独衰老,生活困窘(2分):②亲友离散,消息断绝(2分);③战乱未平,百姓伤亡(2分)(意思对即可,抄写诗歌原句酌情扣分)例如:无数家庭亲友离散、亲人亡故(2分),自己也正孤苦无依、饥寒交迫(2分),年老的诗人在薄暮乱云、回风急雪的情景中,生发了对亲友和国运的深切忧虑、无从着力的孤独愁苦之情(2分)。

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

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卷北京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一、语文(满分100分)(一)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文言文材料略)1.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5分)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5分)3. 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行为或思想。

(5分)4.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3分)5. 评价文中作者的观点或态度。

(2分)(二)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6-10题。

(现代文材料略)6. 概括文章的主旨大意。

(5分)7. 分析文章中某一段落的作用。

(5分)8. 指出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效果。

(5分)9. 评价文章中某一人物的形象。

(3分)10.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分)(三)作文(60分)11. 根据给定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二、数学(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解答题(60分)21-30题,每题分值不等,共60分。

三、英语(满分100分)(一)听力(20分)1-20题,每题1分,共20分。

(二)阅读理解(30分)21-40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完形填空(10分)41-50题,每题1分,共10分。

(四)语法填空(10分)51-60题,每题1分,共10分。

(五)书面表达(30分)61. 根据给定情景,写一篇不少于120词的短文。

(15分)62. 根据给定提纲,写一篇不少于150词的议论文。

(15分)四、物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三)计算题(60分)21-30题,每题分值不等,共60分。

五、化学(满分100分)(一)选择题(20分)1-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二)填空题(20分)11-20题,每题2分,共20分。

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3分)1.【答案】(1)A(2)C(3)D(4)B(5)①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

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②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

如张彭春基于民族文化自信而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征;③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碰撞升华,产生新的文明。

如萨特主动吸收中国戏曲艺术“暗示"审美特征后进一步阐释,反过来给予中国艺术家的借鉴启迪;布莱希特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成功构想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

【解答】(1)A.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对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并没有提到其中的主次问题,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故选A。

(2)A.“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主动接受型”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是“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

B.“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错,无中生有。

D.“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的阐述,只是表明老王翻开阅读的书是《庄子》,但并不能说明该戏剧的内容讲述《庄子》中的故事。

故选C。

(3)A.是“互鉴"的表现,并非主动呼应型。

B.为主动输出型。

C.为主动接受型。

故选D。

(4)B.图表内容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文化输出的目的并非与西方霸权抗衡,B项错误。

故选B。

(5)①结合“譬如法国哲学家、戏剧家萨特在《一种情境剧》一书中,探讨了1955年6月他在巴黎莎拉伯恩哈特剧院观看中国艺术代表团首演的《三岔口》《雁荡山》等京剧剧目时所受到的启示,发现了西方写实主义话剧艺术所缺乏的“暗示”美学原则"可知,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

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②结合“譬如张彭春曾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性,就是中西跨文化戏曲研究中文明‘互鉴’的重要范例"可知,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最新高一下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普通中学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测试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4 页;第Ⅱ卷第5 页至第8 页,答题纸第9 页至第12页。

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在答题纸第9 页和第11页左侧密封线内书写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的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32分)一.(每题2分,共2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

模.样(mú)按捺.(nà)渣滓.(zǐ) 白雪皑.皑(ái)B。

哄.笑(hōng)提供.(gòng)威吓.(hè) 喁.喁私语(yú)C。

参与.(yù) 温煦.(xù)藤蔓.(wàn)忠诚不渝.(yù)D。

呼吁.(yù) 撩.起(liáo)黝.黑(yǒu)浅尝辄.止(zhé)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爆竹炸响之后留下来的烟霭笼罩了天空,四处飘零五载有余的我在蒙胧中蹙缩了眉头,又莫名其妙地生出许多惆怅。

B.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

灾难诚然可怕,但面对灾难人们刚诀别亲人就投入救援的果敢与执着令人肃然起敬。

C.见到首长,他先是寒暄,接着就是缄默,好像很安份。

老张知道,他这是故伎重演,希望首长会宽宏大量,原谅自己。

D。

凌辰,离最后通牒时间只有1小时了。

在长时间的面面相觑之后他和爸爸已是昏昏欲睡,却仍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1)到杭州西湖去的人,总要到岳王坟前____________一番.(2)我最近总是出错,妈妈生气地把我____________了一顿。

(3)我们正要出发,____________狂风大作,紧接着下起了大雨。

A。

悼念奚落猝然ﻩﻩB. 凭吊数落忽然C。

海淀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海淀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hài)B. 轰轰烈烈(liè)C. 奋发图强(fā)D. 恣意妄为(zì)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在课堂上积极发言,深受老师的好评。

B. 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加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C. 由于天气原因,比赛被迫延期举行。

D. 这本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插图精美。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修辞手法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

B. 她的歌声如同天籁之音。

C. 他的成绩一落千丈。

D. 那座山像一只巨兽静静地躺在那里。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同义词的一项是:A. 严格严谨B. 美丽美观C. 慷慨慷慨大方D. 鲜明显著5.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恰当的一项是:A. 他总是滔滔不绝地谈论自己的经历。

B. 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C. 他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令人刮目相看。

D. 这个项目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面协调。

6. 下列各句中,使用关联词恰当的一项是:A. 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品德优秀。

B. 尽管天气寒冷,但他还是坚持锻炼。

C. 只有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D.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会退缩。

7.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喜欢看书吗?”“是的,我非常喜欢。

”B. 这本书很有趣,尤其是其中的插图。

C. 他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让他非常高兴。

D. 我喜欢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

8.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我。

B. 这本书内容丰富,插图精美。

C. 我们学校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D. 这位老师讲解得非常详细。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文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智能家居到自动驾驶,从医疗诊断到金融服务,人工智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

(《过秦论》)(2)______,______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问之,则日:“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______,______。

(《师说》)(4)“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型意象。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从侧面写出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杜甫在《咏怀古迹》中用“画图省识东风面______”写昭君的身世遭际和只有魂魄能在月夜归来的悲戚与无奈;李白在《蜀道难》中用“______”,愁空山”,渲染蜀山环境的凄凉,读之使人更觉蜀道之难。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30.0分)2.有人说,阅读小说是“在他人的经历中体会和感悟人生,然后让那些思考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请结合《老人与海》或《呐喊》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请从《红楼梦》或《欧也妮•葛朗台》选择一个人物,以“他(她)这个人啊”为题,写一段文字,表达你的阅读感受。

要求:结合原著内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各题。

感遇①感遇②陈子昂张九龄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岁华尽摇落,芳意竞何成。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注释】①本诗为陈子昂被解职归隐田园后所作。

②本诗为张九龄被贬荆州后所作。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__A.这两首诗继承了《楚辞》借香草比拟高洁情怀的手法,以兰草、杜若、桂花象征诗人的美德与才华。

B.陈诗第三四句中,“空”突出了树林的空阔幽寂,“冒”写出了花草的纷披繁盛,遣词用字非常巧妙。

C.张诗前四句咏物,第五句用“谁知”发问,引出了以兰桂为同调的隐逸之士,诗情因之而起波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淀区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中练习语文2014.4本试卷共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1—4题。

(8分)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家风对中国人的无声滋润和深刻影响,也反映了人们对家风传统日渐甲的无奈和感慨。

家风又指门风,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标准和乙方法。

中国古人的家风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至深,古往今来,中国文人留下了不少“家风联”,令晚辈①,深受教益。

如“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唯俭与勤”“绵世泽莫如行善,振家声还是读书”“养性却是扶正义,②”等,都成为“言传”和“身教”的丙。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齐家重要的一点便是正家风。

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无关文化,只关德行。

好的家风,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美德,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

家风正,自会人才辈出,涌现国之脊梁;家风不正,则多出纨绔子弟,不孝子孙。

因此,古之名门旺族无不重视家风建设。

清代名臣曾国藩治家教子有方,不管天下风云变换,曾家始终保持着谨严的家风,对子孙后代熏陶渐染。

因此,曾氏家族造就了庞大的人才群体,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成果。

1.文中加点词语的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脊.梁(jǐ) 人才辈出B. 纨绔.(kù)不孝子孙C. 渐.染(jiàn)名门旺族D.承载.(zài)风云变换2.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流失处世准则B. 流失处事法则C. 流逝处事法则D. 流逝处世准则3. 填入文中①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 感同身受B. 感慨万千C. 耳濡目染D. 耳闻目睹4.在文中②处填入对联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A.换门不改旧家风B.宗功显世树家风C.出闺宜守我家风D.修身只为正家风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A.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的“王道”,是指儒家“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

B.战国末期的著名思想家荀子,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后天的学习能让自己日益完善。

C.《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一篇政论,作者意在借秦亡的教训警示汉朝统治者勿蹈秦亡的覆辙。

D.韩愈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在《师说》中所提到的“传道”,是指传授儒家的道统。

6.下面文段取材于《红楼梦》第十五回中北静王与贾政的对话,对其中加点词的解说和使用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水溶(北静王)见他(宝玉)语言清楚,谈吐有致,一面又向贾政笑道:“令郎真乃龙驹凤雏,非小王在家父前唐突,将来‘雏凤清于老凤声’,未可量也。

”贾政忙陪笑道:“犬子岂敢谬承金奖……”水溶又道:“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

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贾政忙躬身答应。

A.令郎:是说话人对对方有成就的儿子的尊称,使用不正确。

B.家父:是晚辈对对方父亲的敬称,使用正确。

C.犬子:是父亲对别人介绍自己儿子时的谦称,使用正确。

D.寒第:是说话人对贫寒人家的讳称,使用不正确。

二、古诗文默写(6分)7.按要求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

(6分)1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2谨庠序之教,,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3“,”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表现了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共鸣。

4关于积累的重要性,老子和荀子都有过形象的论述。

荀子的《劝学》中“,” 两句与《老子》中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意思相近。

三、任务型写作(4分)8.某校“我和名著有个约会”文化艺术节将于2014年5月5日拉开帷幕,届时将举行课本剧展演活动。

高一年级参演的两个剧目是《红楼梦》和《高老头》,请任选其中的一个,设计一则海报宣传语。

(50字以内)(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15分)凡山陵之高,非削成而崛起也,必步增而稍上焉;川谷之卑,非截断而颠陷也,必陂池①而稍下焉。

是故积上不止,必致嵩山之高;积下不已,必极黄泉之深。

非独山川也,人行亦然,有布衣积善不怠,必致颜、闵之贤,积恶不休,必致桀、跖之名。

非独布衣也,人臣亦然,积正不倦,必生节义之志,积邪不止,必生暴弒之心。

非独人臣也,国君亦然。

政教积德,必致安泰之福,举错数失,必致危亡之祸。

故仲尼曰:汤、武非一善而王也,桀、纣非一恶而亡也。

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是故君子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克己三省,不见是图。

孔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谓无益而不为也,以小恶谓无伤而不去也。

是以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

”故圣人常慎其微也。

文王小心翼翼,武王夙夜敬止,思慎微眇,早防未萌,故能太平而传子孙。

夫圣贤卑革②,则登其福。

庆封、伯有,荒淫于酒,沈湎无度,以弊其家。

晋平殆政,惑以丧志,良臣弗匡,故俱有祸。

楚庄、齐威,始有荒淫之行,削弱之败,几于乱亡;中能感悟,勤恤民事,故能中兴,强霸诸侯,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

由此言之,布衣人君,其行一也,知己曰明,自胜曰强。

夫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颜子所以3称庶几也。

注:①陂池:(pōtuó),坡度平缓的样子。

②卑革:谦逊的改过。

3庶几:借指贤者。

(取材于王符《潜夫论·慎微》)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必步增而稍上焉稍: 渐渐B.克.己三省克: 克制C.以弊.其家弊:破败D.良臣弗匡.匡:纠正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人行亦然.填然.鼓之B振长策而.御宇内罪大而.不可解也C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夫圣贤卑革,则.登其福D此颜子所以..称庶几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篇从自然界中的山陵“积上不止”和川谷“积下不已”说起,意在引出下文对人事的论述。

B.第二段从“布衣”“人臣”“人君”三方面分别论述了积德、积正、积善可致贤、生志、致福的道理。

C.第四段写楚庄王、齐威王能谦虚改过,因此使自己的国家能够重新兴盛,称霸诸侯而名载于史册。

D.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采用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使文章说理形象透彻,论证充分有力。

12.用斜线(/)给文中的划线处断句。

(5分)三代之废兴也在其所积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13.阅读第三段中孔子所说的话,概括“圣人常慎其微”的原因。

(4分)五、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4、15小题。

(7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1李白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2。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1杜二甫:指杜甫。

2徂徕:山名。

14.下列关于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诗人与好友离别之时,同游鲁郡一带的池台亭阁,表现出两人深厚的情意。

B.颈联中“明”字化静为动,与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异曲同工。

C.“飞蓬各自远”句以蓬草随风飞舞喻与好友离别后自己漂泊无依,难舍之情隐于其中。

D.本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中间寄以金樽重开的希望,首尾呼应,情味深长。

15.有人评论本诗突破了传统送别诗“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有离别必有哀怨,有哀怨必充塞于心)的特点,请从所绘之景或所叙之事的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4分)六、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

(16分)绳子这天正是赶集的日子。

哥代维尔镇的广场上,早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嘈杂的人声与牲畜声闹成一片。

奥希科尔纳老头一到镇上,就径直朝广场走去。

见到地上有一小段绳子,他节俭成性,于是,他费劲地弯下身去,从地上拾起这段绳子,正要慢慢起来时,却发现马具匠玛朗丹站在自家门口盯着他。

他们曾一起做过生意,结果闹翻了。

老头见自己捡一小根绳却被冤家对头瞧个正着,不由得羞惭难当。

他赶紧把绳子塞进褂子,然后,假装在地上找什么东西的样子。

最后,他探着脑袋,朝集上走去。

赶集的人吵吵嚷嚷,缓缓流动,不停地讨价还价,非常活跃,好生热闹。

稍迟一点,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起来,住在远乡的农民纷纷前往客店。

茹尔丹客栈的大厅里,挤满了用餐的客人。

大家刚用完午餐,警长就出现在店门口。

他发问道:“奥希科尔纳老爹在这里吗?”“我在这儿呢。

”奥希科尔纳应道。

警长说:“奥希科尔纳老爹,劳驾跟我到镇公所走一趟,镇长有话要同你说。

”奥希科尔纳老头好不意外,颇为不安。

他跟随在警长的后头。

镇长正坐在靠背椅上等着他,他开腔了:“奥希科尔纳老爹,有人看见您今天上午在伯兹维尔的大路上,捡了马纳维尔的乌尔布雷克丢失的皮夹,内有五百法郎及商业票据。

”这怀疑突如其来,老头目瞪口呆,望着镇长:“我,我捡了皮夹?我以人格担保,我从来没有见过什么皮夹。

”“有人看见您啦。

”“有人看见我?”“马具商玛朗丹先生。

”这时,老头才弄明白了事情的缘由。

他气得满脸通红,叫冤道:“这个混蛋!他看见我捡的,就是这根绳子,镇长先生,您瞧。

”他从口袋里掏出了那根绳子。

镇长摇了摇头,说:“您没法叫我相信,玛朗丹是一位讲信誉的人,他怎么会把一根绳子当成一个皮夹?”老头愤怒起来,他举起一只手,赌咒发誓:“我讲的千真万确,镇长先生,一点也不假,我以我的灵魂发誓。

”他的发誓毫无用处。

根据老头的要求,镇长在他身上搜了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搜出来。

最后,镇长只好把他打发走了,不过对他讲明,此案还要上报检察院,等候命令再作处理。

这件事已在镇上传开了。

老头一走出镇公所的大门,就被人围着问这问那。

于是,他把捡绳子的经过讲了一遍,大家哄然大笑起来。

他气愤不平,极为恼火,逢人便讲自己的遭遇,没完没了。

第二天,有个长工把皮夹送还了。

据这个长工说,他是在大路上拾到的。

这个消息立即传遍四乡,奥希科尔纳也听说了。

他马上到各处转悠,把真相大白的故事讲给乡亲们听。

他心情舒坦了。

然而,他仍感到有点不自在。

那些人总是一副嘻嘻哈哈的神情,他似乎觉得有人在背后议论他。

下一个星期二,他又去镇上赶集,一心只想再讲讲自己的遭遇。

玛朗丹正站在自家门口,见他路过,便乐了起来。

“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老头莫名其妙。

他走到邻村一个庄稼人跟前,又讲起自己的故事。

对方没等他讲完,就在他肚皮上一拍:“大滑头,得了吧!”奥希科尔纳愣住了,为什么把他叫作“大滑头”?他来到客栈,又开始说自己的遭遇。

一个马贩子高声嚷道:“得啦,一个人捡到皮夹,另一个人又还了回去,神不知,鬼不觉啊!”奥希科尔纳恍然大悟,原来大家都认为是他捡到皮夹后,又让自己的同伙把皮夹还了回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