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
支气管炎中医辩证疗法讲座知识总结报告

支气管炎中医辩证疗法讲座知识总结报告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疾病,中医辩证疗法在支气管炎的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支气管炎的辩证治疗中,通常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
外感型支气管炎是指由外界的寒邪、风邪侵袭而引起的病症。
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咳痰、发热、恶寒等症状。
辨证时应注意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诊断,常见的证型有表寒外感型、肺寒型、肺热寒邪型等。
治疗的重点是祛寒解表,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
内伤型支气管炎是指由体内湿邪、痰湿困脾等导致的病症。
临床表现包括咳嗽、咳痰、痰黏稠等症状。
辨证时应注意体内湿热的表现,常见的证型有脾胃湿热型、肺脾肾阴虚型等。
治疗的重点是清热化痰,常用的中药有苍术汤、二陈汤等。
此外,中医辩证疗法还可以根据支气管炎的感受气候的特点进行辨证。
如春季支气管炎多见于外感风邪,夏季支气管炎多见于湿邪困脾,秋季支气管炎多见于干燥肺症,冬季支气管炎多见于内寒外寒等。
总之,中医辨证疗法在支气管炎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的应用价值。
掌握辩证的方法和常用的中药方剂,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加快患者康复。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

小儿急性咳嗽病(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咳嗽》(ZY/T001.1~001.9-94)制定。
(1)好发于冬春二季,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病。
(2)病前多有感冒病史。
(3)咳嗽为主要临床症状。
(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闻及干啰音。
(5)血象检查: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6)X线检查:胸片显示正常,或肺纹理增粗,肺门阴影增深。
2西医诊断:参照200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急性支气管炎》(第7版)制定。
(1)症状:以咳嗽为主症。
大多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逐渐出现明显的咳嗽,也可忽然出现频繁而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
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可有发热、头痛、胸痛、纳差、乏力,也可伴有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体征:肺部呼吸音粗,可闻干、湿啰音,以不固定的中等湿啰音为主。
(3)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检查一般白细胞正常或偏低,升高者可能继发细菌感染。
胸部X线检查多阴性或仅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
(二)证候诊断一、风寒袭肺证: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
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
苔薄白,脉浮紧。
二、风热犯肺证: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三、痰热壅肺证:咳嗽,痰黄白粘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
苔白腻,脉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1风寒袭肺证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推荐方药:杏苏散加减。
杏仁、紫苏、荆芥、白前、金沸草、姜半夏、桔梗、生姜、大枣等。
儿科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小儿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病、多发病,有急性和慢性两种,属中医“咳嗽”、“咳喘”范畴。
多由外感风寒或风热犯肺以及痰浊、痰热内生所引起。
初起以邪实为主,日久脾气肺阴均伤,能转成虚证或虚中夹实的病证。
治不及时,咳嗽(喘)反复发作,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与生长发育。
【诊断】1.急性支气管炎起病急,有恶寒、发热、咽痛、干咳,1〜2天后有少量黏痰,以后痰量多,颜色转黄或白色,黏稠难出。
如出现鼻煽气急,高热不降,注意并发肺炎。
2 .慢性咳嗽,有反复发作和受凉发病史。
3 .两肺呼吸音粗糙,或有干啰音、痰鸣音。
胸部X线检查,一般均在正常范围,或见肺纹理增粗。
4 .若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咳喘痰鸣者,要注意转成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
【治疗】本病的治疗方法,过去以内服药为主,近年来发展了敷贴疗法、拔罐疗法、雾化吸入疗法,以及香囊佩戴预防外感等外治疗法,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采取了预防措施,能够减少发病和降低复发率。
一、辨证论治小儿咳嗽,主要分外感、内伤两大类,由外感风寒风热致病的,称为外感咳嗽;若反复发作,脾肺气阴皆伤,痰热、痰浊内生的,称为内伤咳嗽。
1.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咳嗽频作,干呛或有稀白痰,畏寒发热,鼻塞流涕,喉痒,苔白,脉浮。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举例:杏苏散加减(参见上呼吸道感染节)。
加减:寒重、咳甚或喘,加制麻黄4〜5g。
发热无汗,表寒重者,加荆芥、防风各6go(2)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黏稠,不易咯出,口干咽痛,鼻流浊涕,伴发热头痛,微汗出,舌苔薄黄,脉数。
此风热犯肺,宣肃失常。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举例:桑菊饮加减。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各IOg,甘草3g,桔梗、薄荷各5g,芦根30g。
加减:发热、口渴重,加生石膏30g,黄苓IOg0气粗、喉间痰声辘辘,加射干6g,摹茄子6g,制麻黄5g,或用碟石滚痰丸(包煎)12g,去桔梗、薄荷。
2.内伤咳嗽(1)痰热咳嗽:咳嗽阵作,痰稠色黄,咽干口渴,舌红苔薄,脉细数。
中药治支气管炎好的方子

中药治支气管炎好的方子
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中药在治疗支气管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方剂。
1.肺力咳合剂
肺力咳合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前胡、百部、梧桐叶等。
具有清热解毒、镇咳祛痰的作用,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
2.十味龙胆花颗粒
十味龙胆花颗粒是一种具有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龙胆花、川贝母、枇杷叶等。
对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3.气管炎丸
气管炎丸是一种具有散寒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苦杏仁、甘草、干姜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寒性咳嗽。
4.桂龙咳喘宁颗粒
桂龙咳喘宁颗粒是一种具有止咳化痰、降气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桂枝、龙骨、牡蛎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尤其适用于寒性咳嗽。
5.麻杏止咳糖浆
麻杏止咳糖浆是一种具有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麻黄、苦杏仁、甘草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6.贝桔止咳糖浆
贝桔止咳糖浆是一种具有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作用的中药方剂,主要成分为浙贝母、桔梗等。
可用于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
三拗汤加味治疗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

三拗汤加味治疗治疗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是常见的儿童呼吸系统疾病,一旦发生就会给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及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而这时候,三拗汤加味就是一种比较经典的治疗方法。
一、三拗汤加味的基本原理三拗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其主要功效是清热解毒,袪风化湿,散瘀止痛。
配合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治疗,还可以起到化痰、止咳、润肺等作用。
在三拗汤的基础上加味就是为了更好的针对儿童肺部感染的特点,包括:1. 去草去桔梗,加紫菀和黄芩,以清热解毒为主。
因为小儿肺部感染多为外邪侵入,宜以清热解毒为主。
2. 增加工筋,加薄荷和白前,以疏风解表为主。
因为小儿肺部感染多为风热之邪,宜以疏风解表为主。
3. 加豆蔻和甘草,以调理气机为辅。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调理气机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二、适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的三拗汤加味方剂组成【处方】黄芩13克、紫菀10克、白芷9克、桑白皮9克、茯苓9克、生甘草6克、工筋10克、薄荷5克、豆蔻3克。
【用法】水煎服,一日2次,每次适量。
三、三拗汤加味的治疗作用1. 清热解毒:黄芩、紫菀、桑白皮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能够消除体内的病毒和细菌,减轻肺部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
2. 化痰止咳:茯苓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能够促进肺部痰液的排出;白芷、薄荷、豆蔻等能够消散风热、理气开窍、安神止咳;能够有效地减轻咳嗽症状。
3. 润肺止痛:工筋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肺部受损的疼痛;甘草具有养阴润燥、味甘止痛的作用,能够增强体力,改善咳嗽干燥等症状。
四、三拗汤加味的使用注意事项1. 食疗调理:对于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饮食方面应该以清淡为主,多吃一些养生食物,如绿色蔬菜、鸡蛋、瘦肉、豆制品等。
少吃辛辣、油腻等食物。
2. 个人卫生:小儿肺部感染极易传染,所以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清洁卫生。
3. 多休息:小儿支气管炎和肺炎患者要充分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过度活动等。
5.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与治疗方法中医儿科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来预防、诊断和治疗儿童常见疾病的一门医学专业。
中医重视整体观念,强调“治未病”,通过调节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儿科常见疾病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一、儿童感冒感冒是儿童常见的疾病之一,表现为咳嗽、流鼻涕、发热等症状。
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类型。
对于风寒感冒,可服用草果薏苡仁汤。
草果具有发散风寒、解表的作用,薏苡仁则可清热降火。
对于风热感冒,可以服用连翘败毒散。
连翘败毒散具有清热解毒、解表的功效,适用于症状轻微的风热感冒。
二、儿童哮喘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喘和咳嗽。
中医认为,哮喘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哮喘可采用桑菊石膏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辛夷细辛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温肺祛寒、行气止咳的功效。
三、儿童腹泻腹泻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表现为大便稀水、频繁排便等症状。
中医认为腹泻主要与脾胃湿热、寒湿积聚等因素有关。
治疗腹泻常用橘红承气汤,该方药有止泻、清热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千金泻心汤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利水泻火、消炎的功效。
四、儿童湿疹湿疹是常见的皮肤病,常见于婴幼儿。
中医认为湿疹主要与体内湿热郁结、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治疗湿疹可采用黄连阿胶汤,该方药有清热解毒、祛湿止痒的作用。
另外,还可使用玉屏风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痒的功效。
五、儿童多动症多动症是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疾病,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症状。
中医认为多动症主要与心肝失调、脾胃功能紊乱有关。
治疗多动症可使用益气安神丸,该方药有安抚心神、镇静神经的作用。
另外,还可采用赖氏五子衍宝散进行治疗,该方药具有益气养血、安抚肝阳的功效。
总结起来,中医儿科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注重调理整体,通过中药的运用来达到平衡人体内部环境的目的。
然而,治疗儿童疾病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进行治疗。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

咳嗽病(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咳嗽是因邪犯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的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肺系病证。
(2)主要临床表现:咳而有声,或伴咯痰。
(3)由外感引发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等表证;由外感反复发作或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引发者,多病程较长,可伴喘及其他脏腑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2009版)。
(1)症状:起病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粘液痰,随后痰量逐渐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等。
(2)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在两肺闻及散在干、湿性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可正常。
伴有感染者,可伴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沉加快。
X线胸片一般无异常或仅有肺纹理增粗。
(4)无慢性肺部疾病者需除外肺炎。
根据病史、咳嗽和咳痰等症状,两肺散在干湿性啰音等体征,结合血象和X 线胸片,可作出临床诊断。
(二)证候诊断参照《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风寒袭肺证:①咳嗽、痰白、痰清稀,或干咳;②鼻塞、流清涕;③恶寒、无汗或并发热;④肢体酸痛;⑤舌苔白,或脉浮或浮紧。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中2 项。
2.风热犯肺证:①咳嗽、痰黄或白黏,或痰少、咯痰不爽,或干咳;②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③恶风或并发热;④咽干甚则咽痛;⑤口干渴;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数。
具备①项,加②、③、④、⑤、⑥中3 项。
3.燥邪犯肺证①干咳,或痰少或黏、难以咯出;②唇鼻干燥;③口干甚则口渴;④咽干甚则咽痛;⑤恶风或并发热;⑥舌尖红,或舌苔薄黄或薄白干,或脉浮或浮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指南
李燕宁 ,张葆青 ,潘月莉 ,汪受传 ,赵 霞 ,韩新民 ,王力宁 ,艾 军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 )
1 范围
4. 2 风热犯肺证
本指南制订了小儿支气管炎的诊断 、辨证 、治
咳嗽不爽 ,痰稠色黄难咯 ,鼻流浊涕 ,发热 ,恶
疗。
风 ,有汗 ,咽痛 ,口渴 ,头断和治疗 。 或指纹浮紫 。
2 术语和定义
4. 3 燥邪伤肺证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
干咳无痰 ,或痰少难咯 ,或痰中带血 ,咽干鼻
支气管炎 ( bronchitis)
干 ,口干欲饮 ,咽痒咽痛 ,发热 ,大便干 ,舌红少津 ,
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 ,临床以 苔薄而干 ,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
胡 、牛蒡子 、甘草等 。
多加炙紫菀 、款冬花化痰止咳 ;食少纳呆加焦山楂 、
加减 :咽喉肿痛加板蓝根 、玄参清热利咽 ;咳重 焦神曲 、白豆蔻消食助运 。
加枇杷叶 、前胡清肺止咳 ;痰多加浙贝母 、瓜蒌皮清 5. 3 中成药
性支气管炎白细胞总数可升高 ,中性粒细胞增多 。 嘶 ,口舌干燥 ,潮热盗汗 ,五心烦热 ,形体消瘦 ,大便
4 辨证
干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或指纹紫 。
4. 1 风寒袭肺证
4. 7 肺脾气虚证
咳嗽频作 ,痰稀色白易咯 ,鼻塞 ,喷嚏 ,流清涕 ,
咳嗽无力 ,痰稀色白 ,久延难愈 ,神疲自汗 ,气
恶寒 ,发热 ,无汗 ,咽痒声重 ,口不渴 ,头痛 ,全身酸 短懒言 ,面白少华 ,少食纳呆 ,反复感冒 ,舌质淡 ,苔
科杂志 ICS OF TCM
Vo l14 No16 Nov12008
5 治疗
加减 :痰多加竹茹 、葶苈子清肺化痰 ;心烦口渴
5. 1 治疗原则
加生石膏 、天花粉 、竹叶清心除烦止渴 ;大便干结加
本病治疗应分清外感 、内伤 。外感咳嗽以疏散 枳实 、大黄清热通便 。
外邪 、宣通肺气为基本法则 ,根据寒 、热证候不同 , 5. 2. 5 痰湿蕴肺证
3. 2 实验室检查
咳嗽声重 ,痰多色白而稀 ,喉间痰鸣 ,胸闷纳
3. 2. 1 X线全胸片
呆 ,口不渴 ,神疲肢倦 ,大便溏薄 ,舌质淡 ,苔白腻 ,
肺纹理增粗 ,或肺门阴影增浓 。
脉滑或指纹紫滞 。
3. 2. 2 血象检查
4. 6 阴虚肺热证
病毒性支气管炎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细菌
干咳无痰 ,或痰少难咯 ,或痰中带血 ,咽痛声
痛 ,舌质淡红 ,苔薄白 ,脉浮紧或指纹浮红 。
薄白 ,脉细无力或指纹淡 。
收稿日期 : 2008 - 09 - 10 作者简介 :李燕宁 (1963 - ) ,男 ,教授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 :小儿肺系疾病 。
—1—
第 4卷 第 6期 2008年 11月
中 医 儿 J1PED IATR
咳嗽 、咯痰为主要特征 。属于中医学“咳嗽 ”范畴 。 4. 4 痰热壅肺证
3 诊断
咳嗽痰多 ,或痰稠色黄难咯 ,发热口渴 ,面赤心
3. 1 临床表现
烦 ,或伴气促 ,小便短赤 ,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
咳嗽 、咯痰 、肺部闻及干啰音或不固定的粗湿 腻 ,脉滑数或指纹紫滞 。
啰音 。
4. 5 痰湿蕴肺证
分别治以散寒宣肺或解热宣肺 。外感咳嗽一般邪
治法 :燥湿化痰 ,肃肺止咳 。
气盛而正气未虚 ,治疗时不宜过早使用滋腻 、收涩 、 主方 :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
镇咳之药 ,以免留邪 。内伤咳嗽应分清虚实 。实证
常用药 :半夏 、陈皮 、茯苓 、远志 、白芥子 、莱菔
有痰热 、痰湿之不同 ,痰热者治以清肺化痰 ;痰湿者 子 、紫苏子 、枳壳 、甘草等 。
5. 2 分证论治
治法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 。
5. 2. 1 风寒袭肺证
主方 :沙参麦冬汤加减 。
治法 :疏风散寒 ,宣肺止咳 。
常用药 :沙参 、麦门冬 、玉竹 、白扁豆 、天花粉 、
主方 :华盖散加减 。
桑叶 、知母 、川贝母 、甘草等 。
常用药 :炙麻黄 、杏仁 、白前 、紫苏子 、桔梗 、荆
加减 :潮热盗汗加地骨皮 、青蒿 、五味子育阴退
芥 、防风 、远志 、甘草等 。
热敛汗 ;久咳不愈加炙百部 、炙枇杷叶 、诃子敛肺止
加减 :咳嗽重加紫菀 、款冬花以降气化痰止咳 ; 咳 ;痰中带血加旱莲草 、白茅根 、藕节炭清肺止血 。
痰多加橘红 、清半夏燥湿化痰 ;恶寒头痛加白芷 、川 5. 2. 7 肺脾气虚证
第 4卷 第 6期 2008年 11月
中 医 儿 J1PED IATR
科杂志 ICS OF TCM
Vo l14 No16 Nov12008
·诊疗规范 ·
编者按
为了适应临床 、科研工作的需要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 的顺利开展 ,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 中医药学会的委托 ,正在开展《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 》的编写工作 。本指南编写在于规范儿科 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与方法 ,促进中医儿科临 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 ,本刊特选载《小儿支气管炎中医诊疗 指南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诊疗指南 》两稿 ,进一步广泛征求同行意见 。请您与相应文 章的第一作者联系 。
芎 、细辛散寒止痛 。
治法 :益气补肺 ,健脾化痰 。
5. 2. 2 风热犯肺证
主方 :六君子汤加减 。
治法 :疏风清热 ,宣肺止咳 。
常用药 :党参 、白术 、茯苓 、陈皮 、半夏 、远志 、炙
主方 :桑菊饮加减 。
甘草等 。
常用药 :桑叶 、菊花 、薄荷 、连翘 、桔梗 、杏仁 、前
加减 :气短懒言加黄芪 、山药补益肺脾 ;咳重痰
治以燥湿化痰 。虚证有气虚 、阴虚不同 ,气虚者治
加减 :湿盛痰多加苍术 、厚朴燥湿健脾 ;咳嗽重
以益气补肺 、健脾化痰 ;阴虚者治以养阴润肺 、兼清 加款冬花 、胆南星化痰止咳 ;纳呆食少加焦神曲 、炒
余热 。本病除内服汤药外 ,还可运用中成药 、推拿 麦芽 、焦山楂和胃消食 。
等疗法 。
5. 2. 6 阴虚肺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