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神的午后Violin Jascha Heifetz, Sergei Rachmaninoff Daisies 原版 正谱 小提琴谱 五线谱 乐谱
德彪西《牧神午后》

他为了让所有的人们都听见, 大胆地敲响了那些人们甚至还不 知道自己已经听见了的声音。由 于德彪西 敏感的耳朵,他还在管 弦乐队里使用各种乐器的不同组 合来发出柔和的、闪烁着的音响 效果。起初人们还被他的音乐所 困惑,并且不知道怎样理解它, 但是一旦听惯了,就会非常喜欢 它。 德彪西所创立的这种音乐, 就是被后人称为“印象主义”的 音乐。
1884年,德彪西因合唱 《浪子》获得罗马大奖。按照 规定,获此奖者将由政府派送 意大利学习4年。第二年,德 彪西入学罗马的法兰西学院。 居此期间,他完成了早期的两 部重要作品:清唱剧《中选的 小姐》和管弦乐《春》。这两 部作品已清晰地显示出德彪西 的创新意向,于是引起校方的 反感。从此,校方拒绝上演他 的作品。
第二个泛音是原来的音 (基音)上面的第十个音,第 三个泛音还要高,但已十分微 弱。下面的泛音依此类推。造 成不同乐器音色差别的主要原 因,就是泛音的不同。一把像 小提琴那样的乐器,其中的较 低的泛音较强,就有一种平滑 而圆润的音质;而一把象小号 那样的乐器,其中较高的泛音 较强,就有一种较为洪亮的音 质。德彪西建造他那古怪的、 非尘世的音乐,用的就是这些 在空气中听不见其振动的音。
20世纪的音乐舞台,是 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拉开 帷幕的。克洛德·阿希 尔·德彪西(Claude Achille Debussy)于 1862年8月22日生在巴黎 近郊。父亲是店员,还参 加过巴黎公社武装起义。 父母都与音乐无缘,他们 更希望儿子长大以后能够 成为海军军官。
德彪西7岁时,显示出对音乐 的浓厚兴趣,深得钢琴家弗勒维 尔夫人喜爱。弗勒维尔夫人免费 教他学习钢琴,直到德彪西11岁 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后,还为他负 担了大部分学费。在音乐学院上 学时,德彪西虽然刻苦用功,许 多功课都不错,还得过奖,但他 自己却深不满足。他觉得音乐学 院的教学过分保守拘古,与他内 心的创新要求相去甚远。
法国诗人马拉美诗歌《牧神的午后》原文及赏析

马拉美简介斯特芳·马拉美(StephaneMallarme)(1842-189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
著有《诗与散文》、诗集《徜徉集》等。
其中长诗《希罗狄亚德)(1875)、《牧神的午后》(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马拉美生于巴黎一个官员家庭。
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父亲和姐姐相继离开人世,只是在外祖母的怀中得到一些关怀。
中学时代,马拉美迷上了诗歌。
1862年,马拉美开始发表诗歌,同年去英国进修英语。
次年回到法国。
1866年,马拉美的诗歌开始受到诗坛的关注。
1876年,《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
此后,马拉美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尔伦、兰波、德彪西、罗丹夫妇等等。
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
1896年,马拉美被选为“诗人之王”,成为法国诗坛现代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领袖人物。
牧神的午后牧神:林泽的仙女们,我愿她们永生。
多么清楚她们轻而谈的肉色在空气中飞舞,空气却睡意丛生。
莫非我爱的是个梦?我的疑问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终结于无数细枝,而仍是真的树林,证明孤独的我献给了我自身——唉!一束祝捷玫瑰的理想的假象。
让咱们想想……也许你品评的女性形象只不过活生生画出了你虚妄的心愿!牧神哪,幻象从最纯净的一位水仙又蓝又冷的眼中象泪泉般涌流,与她对照的另一位却叹息不休,你觉得宛如夏日拂过你羊毛上的和风? 不,没有这事!在寂静而困倦的昏晕中, 凉爽的清晨如欲抗拒,即被暑气窒息, 哪有什么潺潺水声?唯有我的芦笛把和弦洒向树丛;那仅有的风迅疾地从双管芦笛往外吹送,在它化作一场旱雨洒遍笛音之前,沿着连皱纹也不动弹的地平线,这股看得见的、人工的灵感之气,这仅有的风,静静地重回天庭而去。
啊,西西里之岸,幽静的泽国,被我的虚荣和骄阳之火争先掠夺,你在盛开的火花下默认了,请你作证: “正当我在此地割取空心的芦梗“并用天才把它驯化,远方的青翠'闪耀着金碧光辉,把葡萄藤献给泉水, “那儿波动着一片动物的白色,准备休息, 一听到芦笛诞生的前奏曲悠然响起,惊飞了一群天鹅——不!是仙女们仓皇 逃奔“或潜入水中……”一切都烧烤得昏昏沉沉,看不清追求者一心渴望了那么多姻缘凭什么本领,竟能全部逃散不见于是我只有品味初次的热情,挺身站直, 在古老的光流照耀下形单影只,百合花呀!你们当中有最纯真的一朵。
试析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

当代音乐2021年第2期MODERN MUSIC 试析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韩雨珊[摘要]本文从浪漫主义入手,通过对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这首成名之作的分析,不仅对德彪西的生平、此首作品的情感以及他的创作手法、特点有深入的认识,而且也了解到浪漫时期的作曲家所追求的作品风格和特点。
从而,让我们对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能有更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牧神午后;德彪西;创作手法[中图分类号]J6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21)02-0097-03一、德彪西简介及创作背景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 1862—1918)是法国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印象派音乐全部创作特点的体现者,同时也是继艾克托尔•路易•柏辽兹(Hector Louis Berlioz,1803—1869)之后法国又一位伟大作曲家。
8岁那年他开始接触弗里德里克•肖邦(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1810—1849)的作品,并由诗人韦莱纳将他引入文学乃至多种艺术新思潮的洪流之中,在这里受到的影响不亚于肖邦的作品对他的间接影响,这两者是德彪西建造印象派音乐的基石。
二、《牧神午后》配器分析(—)乐队编制《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包括:3支长笛、2支双簧管、1支英国管、2支单簧管(A调换'B调)、2支大管、4支圆号(F调)、两面古钹(E、B)、两架竖琴和弦乐组的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以及低音提琴。
与双管编制对比,缺少了小号、长号、大号和定音鼓,但是多了1支长笛,这一细微的变动会使得音响更为细腻。
从分析《牧神午后》的乐队编制来看,①德彪西把乐器使用的侧重点放在了木管组,突出他的创作的个性化。
②铜管组仅仅只使用了4支法国圆号(F调),这也是现代管弦乐队中的一般固定的使用数量。
它除了用来当作音乐背景和加强某处的音乐共鸣外,德彪西还抓住了它的音色特点与号声十分相像。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打开文本图片集摘要:《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y,1862-1918)的一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音乐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印象主义音色音乐术语内容表现《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一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以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透明的配器风格,描绘出了一幅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朦胧、飘忽的神秘境界,确立起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筑起了一座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
法国的拉威尔、西班牙的德·法雅、意大利的雷斯皮基、波兰的席曼诺夫斯基、英国的德留斯、俄国的里亚多夫以及日本的武满彻等都受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牧神午后》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研究印象主义音乐的最佳范本。
对管弦乐作品进行作曲技术研究有很多已知的途径与视角,比如对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与配器的研究,以及作曲理论综合分析等,但是通过对作品的音乐术语进行研究同样可以管窥到音乐作品的某些特征,并达到对其作曲技术更为全面的认识。
音乐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的专业语汇。
这些专业语汇或者为外文词语(一般为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或者西班牙语等),或者为某些记写符号,有些术语兼具这两种形式。
[1]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一、速度术语速度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进行快慢的专业语汇,一般用意大利语作为国际语汇,不少作曲家也会在速度术语中加入自己熟悉的语言,常见的有德语、法语和英语等,有时还会出现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混用的现象,这部作品就主要使用了法语语汇作为速度术语;有时也会见到表示速度的标记符号,具有与速度术语相当的功能。
前奏曲《牧神午后》第一主题分析

[参考文献] [1] 梁宝忠.德彪西《牧神午后》总谱分析[J].美与时代,2016,01.
17
A动机:材料由音阶级进下行再上行,旋律线条呈现“U”,第 二小节是A动机的重复,强调了牧神倦怠、恍惚的状态。
B动机:材料由音阶级进和跳进进行,与A动机的级进进行形成 对比。
全曲第一主题共出现了十四次,均采用“同头异尾”的作曲 手法进行主题变奏,并在主题节奏、和弦配置上也做出了相应的改 变,使得第一主题贯穿全曲,给全曲起到了结构力统一的作用。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黄河之声 2019年第22期 总第547期
前奏曲《牧神午后》第一主题分析
黄振洪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前奏曲《牧神午后》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8.22-1918.3.25)于1892-1894年创作的管弦 乐曲,是其第一部具有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作品。本文以作品的第一主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主导旋律的变 化”的呈示、变奏方式处理、配器等方面作理论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德彪西;第一主题;配器
德彪西的前奏曲《牧神午后》取材于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 同名诗篇《牧神午后》。牧神,系指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模样的农 牧之神。该曲描绘牧神在亚平宁山和煦的太阳下打吨,后被一群奔跑 的仙女所惊醒,发生了一幕心醉神迷的故事,以至牧神自身都不能确 信她是虚是实,是真是幻的朦胧、飘忽、神秘的事件和意境。①
一、第一主题呈示 乐曲开始的主题,由长笛奏出,并在乐队稀微的不协和音响的 衬托下,以各种变化贯穿全曲,被称为“牧神主题”。主题可分为 二个动机: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

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德彪西作品《牧神午后》赏析宋晓婷(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辽宁大连116001)北方音乐编辑部投稿邮箱摘要:《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根据法国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所作,在创作《牧神午后》时德彪西充分利用了管弦乐队的色彩与音响,展现一种朦胧、飘忽、神秘的境界。
《牧神午后》不单奠定了德彪西在音乐界的地位,确立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也对二十世纪的音乐发展有深远影响。
本文就赏析德彪西的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管弦乐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创作于1892年,整个作品都跟马拉美的同名诗紧密相连。
在这部作品中,德彪西加入了很多新元素,开拓了管弦乐音乐的发展道路。
作品主要描写一个炎炎夏日,牧神在睡梦中与森林女神相拥,当牧神慵懒的苏醒后,回忆起梦中的情境,又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马拉美曾这样说过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你的《牧神午后》管弦乐前奏曲跟我的诗歌很协和,它用微妙、迷离的音乐衬托并提高了我的诗歌。
”由此可见,《牧神午后》在音乐界的地位是难以取代的。
一、《牧神午后》乐队编制在乐队编制上,《牧神午后》属于灵活性较强的小型乐队,主要乐器有长笛三支;F 调圆号四支;双簧管、大管、A调单簧管或是降B调单簧管各两支,竖琴与弦乐组两架;两个古钹,音高分别为E和B[1]。
就晚期浪漫派而言,这样的乐队编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德彪西却用这普通的乐队编制绘制出了一幕幕新颖的音乐画面。
具体表现为一下四方面:1、木管乐器组在选用乐器与数量上有所偏重,奠定了木管音色在整部作品中的“思维主角”地位,这跟古典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时期乐队中侧重弦乐的情况有较为显着的对比。
2、在弦乐组的使用上德彪西考虑的主要是音色,借助多层分布等方式使弦乐演奏的音响效果更加细腻。
同时还将弦乐音响作为作品的背景的陈述和铺垫,相较于古典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将弦乐组用作前进行乐器来说,可谓是更深层次的创造和革新。
德彪西《牧神午后》十三个主题及其变奏解析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35/ 02性。
这首作品使用了小型乐队,主要的乐器有弦乐器、木管乐器、竖琴、古钹以及一组铜管乐。
高声部主奏乐器为长笛,这在一开始主题进入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长笛作为主奏乐器的地位,并且贯穿于乐曲全部。
长笛的音色深沉有力,但是在这首乐曲中演奏出了自然飘逸的音色感觉,加上半音阶和变化音阶构成的旋律,形成了一种神秘感,比如第一主题的出现,当长笛演奏出这段旋律的时候,让人感觉到牧神午后初醒的画面如梦幻一般既朦胧又神秘。
除了长笛之外乐曲还选用了其它木管乐器,而且《牧神午后》也是偏向于木管乐器的音色,这使木管乐器演奏的旋律成为了这首作品的乐思主题。
比如,第二部分出现的第二主题旋律,由双簧管演奏,当高声部的长笛演奏短暂结束之后,双簧管顺势进入,承接了高声部的音乐,完成了非常和谐的“声部交接”。
弦乐组是这首作品乐队编配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部分,弦乐组主要作为伴奏乐器存在,相对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多数管弦乐作品当中弦乐器作为主奏乐器来说,这是作曲家的大胆创新。
作曲家将这些乐器多层次分部,相互交织,最大限度的开发它们的音色,用细腻的演奏创设乐曲的背景气氛,衬托和铺垫乐曲的主题旋律。
铜管乐器在这首作品中运用比较少,只用了四支F调的圆号。
圆号在这首作品中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填充和弦,平衡主奏乐器和伴奏乐器之间的力度,有时候也偏向于一方使声部之间的力度形成对比。
比如第17小节到19小节出现的圆号声部就担此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用圆号演奏出类似于号角的音色,增加乐曲的田园意境,让人们能够通过圆号的声音想象到牧神在田园中慵懒的样子。
乐曲中还用到两架竖琴和一个打击乐器古钹。
竖琴在一般乐曲中都是色彩乐器,在这首作品中竖琴也是色彩乐器,担任背景音色的角色,竖琴音色的出现使整个乐曲显得更加典雅和有魅力。
在全曲结束前出现了整首乐曲的唯一打击乐器——古钹,但是作曲家并没有像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将打击乐作为制造宏大音响的乐器一样使用,而是用古钹的独特音色唤起人们对牧神的联想。
印象派诗《牧神午后》——玛拉美(法)

印象派诗《牧神午后》——玛拉美(法)印象派诗《牧神午后》——玛拉美(法)01-01-19 19:23 发表于:《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分类:未分类法国印象派诗《牧神午后》——玛拉美(法)这些仙女,我欲使她们永存她们的肌肤,是那样的光艳,粉红,在天光中熠烁,带着迷离睡意。
我爱一个梦吗?我的怀疑,古老的沉沉夜色,停留在那细密纤巧的树枝上,这是真正的树枝,哎!我感到了孤独,为了克服那追求玫瑰理想的缺陷让我们思索吧……仿佛你所妄加非议的女人们却得到你奇异的感官的祝愿田神从你宛若泪泉的冷淡而湛蓝的眼睛里,从你的贞洁中飞出迷茫的幻觉:然而,另一位仙女在深深叹息,你说过她那出众的妩媚宛如热天里吹入你浓发的习习海风吗?不,你滞留在昏迷的疲倦中为压倒凉爽之晨的炎热所窒息;不要水声呢喃,让我的笛声潇洒林丛;只有风儿把声音散入淅沥的霖雨之前,从玲珑的笛管中喷出,在不被涟漪搅拢的天边,那充满灵感的嘹呖而恬静的笛声响遏行云。
啊,沼泽遍地,平静的西西里海滨,我那纷繁、默许的虚荣在明媚耀彩的花朵下期待着阳光,讲吧,我用天才在这里割着虚心、驯服的芦苇,当远山蔚蓝的金色上碧绿把它的藤蔓献给水泉时,一只憩息的白色羽禽飘来在芦笛声声的序曲中,这翱翔着的天鹅,不,是沐浴的仙女在躲躲闪闪地遁入水中……痴呆地,在这狂放的时刻心急如焚!不知通过怎样的艺术被弄笛人祝愿的情侣们逃走了于是我怀着无比的虔诚醒来你独自亭亭玉立在古老的光波中,百合花!你是最纯朴的一朵花。
他们传播了爱的唇带来甜蜜,吻是不负心的最低保证,我的栈胸是未被玷污的标志然而,够了!为了知己选择了这样的奥秘,在穹天下来舞弄这孪生的荆枝:她让两颊的羞赧涌向内心,在悠长的独奏中绮梦纷纷,我们用美与轻信之歌间的缤纷玄思来戏弄身边的美;让爱的私语如逝梦一样轻盈如闭目冥思中清脆、怅惘如丝如缕的笛声一样柔美。
逃遁的工具,狡黠的西林克斯呵,在你等待我的湖面上尽情地开花吧!我要用自豪的喧哗长久地谈论女神;描述这为之折腰的画图,和她们解开腰带的身影:这样,当我吮吸葡萄的闪光,以排遣坦诚所造成的懊恼,我沉入欢欣,把空空蒂举向夏日的晴空,将气息吹向她那光润的玉肌带着贪婪的陶醉,一直注视着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