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历史及简介

合集下载

花馍

花馍

花馍平阳面塑,俗称花馍,是平阳一种纯朴的民间美术形式。

平阳一带,凡是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婚丧嫁娶,礼尚往来,村村镇镇,家家户户,都要用最佳精粉,按照当地的传统习俗制作种种面塑,表达各自的理想和祝愿。

关于它的故事平阳民间面塑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

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

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

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

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

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

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

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

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

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花馍的节日形态1、清明节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

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

2、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

3、中元节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

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4、生日及结婚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

陕西花花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中的惊艳之作

陕西花花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中的惊艳之作

在陕西,各地都有做花馍的习俗,花馍成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不开或缺的一个民俗,被列
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
相传陕西关中地区汉族民间有个习俗,那就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节日,都要
捏制面塑以示庆祝。

陕西的花馍,大的气势宏伟,重约10斤,小的精巧玲珑,重约半两几钱,形如豆粒,细若游丝,精致好看,令人叹服。

很早以前,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乡村中到处可见互送礼馍的欢快场面,在关中地区的妇女
几乎人人都是制作礼模的高手,其中尤以年长的妇女技艺更是高超。

这些农妇们捏啥像啥,
虎就是虎,猫就是猫,且要求做的各有神气。

虽为静物,却有动感,就像活的一样。

陕西花馍和人生礼仪紧密相联,有的以物言情寄托着人生的喜怒哀乐,有的礼尚往来,代代
传习,积习成俗。

在陕西民间四时八节走亲访友,婚嫁迎娶表示祝贺,生儿育女以志贺喜,
丧葬致哀都离不开花馍。

人们将他们的情谊浓缩于小小的花馍之中。

相传农历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农村人几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制作诸如人物、动物、花卉、翎毛、瓜果
等花样繁多、技艺精湛的花馍,这些花馍不仅充实了年节气氛,而且增加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花馍的制作工具很简单,白面、剪刀、菜刀、梳子、红枣等物,只要掌握好发面技术,按照
式样进行捏制,那么一个鲜活的面模形象就会脱颖而出。

陕西的花馍大都用精麦发面,它通过用捏、揉、拨、粘等方法,用剪刀、梳子做细部及装饰,蒸熟后上色点彩、然后晾干,做成的花馍表面光亮,不易干裂。

常用花馍造型多样,空中飞的,地上生的,水中游的无奇不有,无所不在。

有没有让陕西传统文化所惊艳呢?。

花馍的调查报告

花馍的调查报告

花馍的调查报告花馍的调查报告近年来,花馍作为一种传统的食物,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花馍的历史、制作工艺以及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对我们的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花馍的历史渊源花馍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物,起源于中国的陕西省。

据史书记载,花馍最早出现在唐朝时期,当时是作为皇宫宴会上的一道特色菜肴。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馍逐渐传播到民间,并成为了陕西地区的特色食品。

二、花馍的制作工艺花馍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首先,制作花馍的原料主要有面粉、鸡蛋、食用色素等。

其次,面粉经过发酵后,制作成面团。

然后,将面团分割成小块,用手工按压成各种形状,如花朵、动物等。

最后,将制作好的花馍放入蒸锅中蒸熟即可。

三、花馍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花馍作为陕西的特色食品,对当地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花馍的制作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原料,如面粉、食用色素等,这就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其次,花馍的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人工,这就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农村居民增加收入。

此外,花馍也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品尝和购买。

四、花馍对当地文化的影响花馍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陕西地区的一种文化象征。

花馍制作的形状多样,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制作成花朵形状的花馍代表着美好和繁荣,制作成动物形状的花馍则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此外,花馍还经常作为陕西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的重要食品,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五、花馍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花馍在当地仍然非常受欢迎,并且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花馍的制作工艺和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失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花馍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花馍的宣传力度,组织制作工艺的培训班和比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以保证花馍的传统工艺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总结:通过对花馍的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花馍作为一种传统食物,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还对当地经济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历史及简介

花馍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著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

定襄花馍非遗传承人文案定襄花馍,又称花馍、花末馍、花饼、花面饼,是陕西省榆林市定襄县的一种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香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定襄的非遗传承人,我深知定襄花馍的珍贵价值和传承责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致力于将这份美味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传承定襄花馍的文化遗产。

一、定襄花馍的历史渊源定襄花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说当时皇宫的面点师傅们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开始制作精美的花形面饼。

后来,这种面饼逐渐流传到民间,成为了定襄人民日常的主食之一。

定襄花馍的制作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定襄的一张名片。

二、定襄花馍的制作工艺1.原料准备:定襄花馍的主要原料包括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

其中,面粉需选用当地优质小麦,经过精细加工而成,保证了花馍口感的香酥和品质的稳定。

2.面团制作:将面粉、酵母、水和食盐等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和工艺配方进行混合和揉制,使其成为光滑细腻、柔软有弹性的面团。

3.面饼成型:将制作好的面团进行擀制成薄片,然后利用特制的花型模具进行成型,制作出精美的花形面饼。

4.烘烤加工:将成型好的花形面饼放置在炭火炉上进行烘烤,火候要掌握得当,以保证花馍外酥内软、色泽金黄。

5.成品包装:经过烘烤后,花馍会散发出诱人的香气,然后将其进行冷却,最后包装好,等待销售。

三、定襄花馍的文化内涵1.祈福之意:定襄花馍在制作工艺中融入了民俗信仰元素,成品花馍呈现出吉祥如意的花朵图案,为人们祈福祝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2.传统技艺:定襄花馍是当地人民的传统美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

3.地域特色:定襄花馍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当地文化的象征与代表,反映了定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

4.民俗传承:定襄花馍作为非遗项目,通过代代相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手工技艺,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二年级19课:节日花馍

二年级19课:节日花馍

节日花馍
• 白白的甜甜的馒头 加上五颜六色的装 饰,做成了各种动 物、瓜果、鲜花的 样子,是不是叫人 看着都流口水呢?
花馍都有哪些样式呢?
怎样做花馍呢?
• 谁能说一说,你认为花馍应 该怎样做呢?
做花馍的步骤
• 1.我们要先想一想做一个什么样的花馍。 • 比如:做成蝴蝶形状的、金鱼形状的等等。 • 2.把彩泥揉成团或搓成条,按照想好的形 状做出来。注意颜色的搭配和动物、植物 形象的特征要表现出来。 • 同学们,开动你聪明的脑筋,运用你灵巧 的双手。看看谁作出的花馍最形象,谁作 出的花馍最漂亮!
花 馍
又叫面花、面塑,河南省豫东 地区称为“蒸花馍”。它起源 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 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 俗。
• 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 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 年的历史。
• 从使用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 善花馍。 • 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 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

花馍怎么写

花馍怎么写

花馍怎么写花馍是一种非常传统的中国食物,发源于陕西省,特别流行于西北地区。

花馍是陕西风味的面食,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风味而闻名。

下面将详细介绍花馍的由来、制作方法和食用方式。

首先,花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民间传说。

相传,古时候有个勇士在战争中战死沙场,他的妻子为了怀念丈夫,将他的面状铜偶放在家里供奉。

有一天,勇士的精神灵光托梦给了他的妻子,要求她用面粉制作自己的面状铜偶。

妻子按照梦中的指示制作了一个面状铜偶,并将其放置在神龛上。

她煮面时不小心将面团压碎,但出乎意料地,她发现碎片变成了一个个漂亮的花状面片。

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制作花馍来纪念这位勇士和他的妻子。

制作花馍的方法非常独特。

首先,需要准备好面粉和水。

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直到制成一个柔软的面团。

接下来,将面团分成小块,然后用擀面杖将其擀平。

用小刀或模具将面团切割成各种形状,如花朵、叶子、动物等。

然后,将切割好的面片放在清水中汆烫几秒钟,使其变得更加柔软。

完成这些步骤后,就可以将花馍放在蒸锅中蒸熟。

蒸熟的花馍有一种柔软的口感,外观形状美丽。

通常,花馍的制作过程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因此制作花馍的师傅往往是经过长期训练的。

花馍有很多不同的食用方式。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将花馍蘸着各种调料一起食用,如糖、蜂蜜、芝麻酱等。

这样可以增加花馍的口感和风味。

此外,花馍还可以用于盘菜,搭配各种炖菜或煮汤。

由于花馍的造型独特,可以增添菜肴的美感和趣味性。

在中国的西北地区,花馍是非常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每年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等,人们经常会制作花馍来招待客人或家人。

此外,花馍还常常作为特色礼品,被赠送给亲朋好友。

由于花馍的色彩鲜艳、造型各异,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艺术的创作。

总而言之,花馍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背景的传统陕西食物。

通过精心制作,花馍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口感,还寄托着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和追思。

在现代社会中,花馍作为一种独特的美食,以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价值,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花馍

花馍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悠久的民间花馍
你知道花馍的主要材料 是什么吗?
历史悠久的民间花馍
花馍又叫礼馍,也被称为“面 花”,它是人工用面做成的各 种样式的馒头,花式各样,从 而命名为花馍。

花馍最早记载于汉代,盛行于明清,已经有 1000多年的历史了。
它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 牛羊等动物的习俗。
在我国古代民间的很 多地方,都流传着逢年过 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 饽”、“枣花”、“月糕” 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 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 或者祭祀的供品,既好吃, 又好看,同时还蕴含着求 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 喜爱。
花馍的用途
花馍
面塑
花馍的用途
花馍的用途
在“寒食”节 时,上坟祭祖用 的面塑造型是 “蛇盘盘”。有 的,还分单头蛇、 双头蛇。旧时民 俗,祭祖时晚辈 吃掉“蛇头”, 表示“灭毒头、 免灾祸”。
它们的寓意 是什么?
花馍的世界纪录
观察 思考 长知识
请选择适当的词语,形容花馍作品带给你的感受。
精美
单一 艳丽
造 型
粗糙
真实
色 彩
对比强烈
柔和淡雅 丰富
夸张 想象丰富 装饰多样
灰暗
总结 要 点
. 造型精美 . 色彩艳丽 . 寓意吉祥
装饰细致 夸张生动 构思巧妙
花馍的造型
《狮子头》
《关羽》
花馍的造型
花馍的用途
婴儿闹满月,一般 由姥姥家制做直径达尺 余的“囫囵”,即一个 圆形面圈上再置放精细 的十二属相或花草的面 塑。有的在大“囫囵” 里还会有较小的“囫 囵”,中间放龙凤或虎 头造型的面塑,名曰 “龙凤呈祥”或“猛虎 驱邪”。谁来看孩子, 便把“囫囵”切一块送 给来人享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馍历史及简介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花馍
又叫面花、面塑,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的花馍,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白事花馍,各种节日花馍,从寓意上讲:有贡奉花馍,有辟邪扬善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陕西咸阳将在今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第一界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弦扬。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闻喜花馍
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闻喜花馍面塑是用来吃的、看的、还是摆的?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种花馍只具有其中的一种作用,其实对晋南人来说,闻喜花馍兼具食用、观赏、礼仪三大功能,是指尖上的艺术、舌尖上的美食、心尖上的情节。

闻喜花馍是我省闻喜县一带着名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人工用面粉做成的各种样式的馒头,因花式多样而命名为花馍。

民间瑰宝闻喜花馍起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已有1300多年历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完整的创作体系。

“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在晋南地区流传着许多如剪纸、花馍、布画、刺绣、草编等民间艺术,其中闻喜花馍流传最盛,它始终和百姓的民俗文化紧密相连,形成了节日花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丧葬花馍、上梁花馍、乔迁花馍等较为完整的花馍体系。

目前,闻喜花馍有“花糕”“花馍”“吉祥物”“盘顶”四大系列200多个品种。

闻喜花馍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中,闻喜花馍不仅被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形成了独特的制作技艺。

包括: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闻喜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还要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捏形、
蒸制、成形、着色、插面花九大工序。

整个制作过程全手工操作。

闻喜花馍的制作原料以当地北垣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胡椒等辅料。

闻喜县北垣地处峨嵋岭腹地,水土气候特异,光照充足,小麦生长周期长,粒大饱满,麦质优良。

用北垣面粉和当地深井水做出的花馍,清香筋道、营养丰富。

闻喜花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当地人大都会做普通的花馍,然而一些造型特别、工艺复杂、有礼仪讲究的花馍则只有技艺水平较高的师傅才能制作。

闻喜当地的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等人是多年从事花馍制作的面点艺人,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名副其实的“面艺大师”。

董巧兰、支健康、刘红菊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闻喜县把打造花馍特色产业列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点工程,多次举办闻喜花馍技艺培训班,聘请花馍艺人为农村妇女传授花馍制作技术,全县5000余名农村妇女经过培训后,成为手工花馍加工能手。

通过扶持培养卫嫂馍、玫瑰红花馍等一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村妇女从事花馍加工产业。

同时,该县多次组织闻喜花馍参加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美食节等,并多次获奖。

2012年该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闻喜花馍文化节”,在这次活动中“龙腾盛世大花馍”“龙王神像面花”“神龙面塑”“裴氏宰相将军群塑”四件作品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

新春佳节,要捏制枣山、枣糕、枣蛾,柏枝、财篮、财神人、羊头、猪头、鸡、鱼、虎、兔、佛手、石榴、柿子等面塑。

……
节日形态
寒食节,要制作蛇馒头、狙娃子、甜瓜等"子推燕馍",大宁县叫"志忠",乡宁县叫子柱、顶子、纹纹鱼鱼、上坟娃娃。

这些面塑,主要用于祭祖和纪念晋文公贤臣介子推。

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要做针线、顶针之类的面塑,说是吃了它可以变得心灵手巧。

八月十五是中元节,制有猪头、羊头、麦秸集、针线笸箩、剪子、坐饽饽(女人坐在莲台上)等,霍州市将这类面塑叫"羊羔馍",各家要把它成串成串地挂起来风干,直到第二年七月十五日食用。

借以面塑形象,寓意牛羊满圈,五谷丰登,男耕女职,四季平安。

孩提过生日及男婚女嫁,姥姥家皆要制作直径尺余的"箍拦",即一个圆形面圈,
上面塑着各种花卉动物、十二属相,分别称"麒麟送子"、"鱼儿钻莲"、"松鼠吃葡萄"、"猛虎驱邪"、"凤凰戏牡丹"、"龙凤呈祥"、"蛾儿捕菊"、"二龙戏珠"等,取其吉利。

"箍拦"顾名思义,是一种管束工具,用其捆绑、拦挡、锁住孩子的灵魂,避免夭折,祝愿平安成长,长命富贵。

到了十二岁生日和结婚时,均要在天地神位之前,烧香叩头,将箍拦实地戴一下,除了上述意义之外,又有向天地交代,孩子已经长大,成家立业,祈求上苍保佑之意。

到了"知天命"、"耳而顺"之年,不论散生日或是整寿,晚辈都要给长辈敬献寿桃、寿糕(高)。

一般要蒸制大于拳头的桃形园馍,上面塑以桃花或梅花做装饰,涂以色彩。

大型寿桃,周围塑着"松鹤延年"、"鹿鹤瓶)安(鹌鹑)"、"喜鹊登梅"、"耄耋(猫蝶)富贵(牡丹)"、"八仙庆寿"、"麻姑献寿"、"五福(蝙蝠)捧寿"、"狲猴献桃"、"福禄寿三星"等典故形象。

有的用竹签固定,插在寿桃上,有如新娘子的大花冠。

这是取古代神话西王母摘蟠桃之意,祝福长辈健康长寿。

丧葬礼仪中,通常有五彩面塑和油炸面塑。

五彩面塑即在馒头上塑有彩色花鸟、人物,另有生肖祭品,意为给死者赠送看家护院和驯养的动物,让其好象仍然活在人间。

油炸面塑主要有龙头、龙身、麻头、傲子、车轮、灯笼、鸟兽及各类人物。

原件炸好后,一件一件安装起来,小型者日"卒盘",大型者称"牌楼",高达一米有余,恰似金龙宝殿,灯笼挂在两旁,宛如宫门。

有的还塑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企望已故亲人西游仙境。

十里风俗不一般,各地的面塑形式和风格各异。

有的以粗犷豪放见胜,有的以典雅高洁赢人,有的则以优美细腻着称。

其共同特点是:造型美观,构图简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人们青睐。

其中,要数霍州市较为突出。

当姑娘出嫁的第一年,娘家必须在七月十五给女儿送数百个"羊羔儿馍"。

之所以叫"羊羔儿馍",一说古时羊即祥,取吉祥之意;又说羊羔儿活蹦乱跳,取其活泼可爱;还有一说,从前一忤逆之子,苛刻老母,屡教不改。

舅舅特意领他一起去放牧,借机劝教。

其间,他见到羊羔跪在地下吃奶,感到惊奇,便问原因,舅舅趁势给他讲了乌鸦反哺,羊羔跪乳,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的道理,孩子幡然醒悟,改邪归正。

为使后代永记羊羔跪乳,便称此面塑为"羊羔儿馍"。

所以,又有教育后代莫忘父母哺育恩情之意。

平阳面塑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说始于唐代。

霍州一带传说,隋朝末年,霍州守(中郎将)宋老生坚守城池。

李世民派兵几次攻打不下,因为宋老生和城里百姓感情甚厚。

李世民只得用激将法把宋老生引出城来,使他脱离了百姓的支持,把他杀死。

宋老生头虽然掉在北关,身子还被战马驮着跑到二、三里外的赵家庄。

这时,恰巧有一位年轻妇女开门泼水,见是中郎将宋老生(因为百姓很熟悉他的战袍和战马),惊讶地喊了声:"将军的头怎么掉了!"这喊声惊了战马,马立蹄长嘶,使宋老生颓然从马背上跌下。

百姓们虽然痛恨残暴无道的隋王朝,但很惋惜守将,就为他筑了一座坟墓叫"将军墓",埋葬时,不忍心将军尸首残缺,没有头颅,还是那位最先发现将军的妇女,便用精制面粉给宋老生塑了个人头。

这件事传到李世民耳朵里,他很受感动,就赏赐宋老生一颗金头,让和宋老生的身子一起合葬。

道光五年重修的《霍州直隶志》中载:"隋中郎将宋老生墓,州东二里许,今移城北。

宋张商英诗碑亦存。

"
总结
故事本身自然是无稽之谈,但它不仅说明了隋末唐初,霍州一带民间已有面塑这种相当熟练的工艺,不然,连栩栩如生的将军头怎能很快成塑;同时,也说明霍州民间面塑不单是为了好看,还用面塑这种艺术寄托自己的美好理想和丰富的感情,这正是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民族艺术纯朴美的体现,也标志着劳动妇女和民间艺人的勤与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