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慈母情深的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增强家庭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的氛围。
2.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慈母情深的主题。
3. 拓展训练:进行相关的写作、口语表达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解析课文,让学生深刻体会慈母情深的主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慈母情深背后的家庭观念和亲情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慈母情深。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的氛围。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慈母情深的主题。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和感受。
5.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6. 拓展训练:进行相关的写作、口语表达等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板书设计慈母情深爱子心切无私奉献亲情至上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慈母情深的作文。
2. 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的相关练习,巩固课堂所学。
八、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谈谈自己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和感受。
”补充和说明:小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非常有效的互动方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慈母情深”这一课的教学中,小组讨论的作用尤为突出。
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慈母情深的内涵。
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分享自己对慈母情深的理解和感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感受慈母情深。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

教案:慈母情深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慈祥”、“瘫痪”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母亲深沉的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
二、教学内容1. 学习课文内容,理解母亲深沉的爱。
2. 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母亲深沉的爱。
2. 教学难点:(1)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2)理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板书课题: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
(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体会母亲深沉的爱。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
4. 分析课文结构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六、板书设计慈母情深第二课时1. 课文内容2. 生字词3. 课文结构4. 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父母爱的短文。
2. 运用本课所学生字词,造几个句子。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学生了解了母亲深沉的爱,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理解课文结构,掌握了写作技巧。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针对性指导。
18《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慈祥”、“瘫痪”等词语造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2)学会珍惜亲情,激发对家庭、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二、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深入学习课文,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慈母情深的特点。
3. 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在叙事中的情感变化。
4.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慈母情深。
(2)学会从细节中感受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在叙事中的情感变化。
(2)学会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课文教材。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对慈母情深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思考。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讲解课文,分析慈母情深的特点。
(3)学生合作探讨,从细节中感受慈母情深。
3. 分析课文结构(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体会作者在叙事中的情感变化。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交流对慈母情深的理解。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巩固学习成果。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表达对母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慈母情深1. 课文内容概括2. 慈母情深的特点3. 课文结构分析4. 生字词学习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关于慈母情深的故事。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6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慈母情深》优秀教案篇一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1、认识30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8个字,会写“连续、广播”等40个词语。
2、背诵有关勤俭节约的名句。
阅读:1、默读课文,能通过文章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
2、理解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了解巴德父母对同一首诗的不同评价的原,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两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4、通过交流,总结“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的方法。
5、能联系课文,体会不同结尾的特点。
6、想象画面,能体会场景描写在课文中的作用。
口头表达:1、能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
2、能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
书面表达:1、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2、能写出自己成长中新的认识和感受。
3、给父母,或朋友,或其他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写一封信,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节选自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题目是编者加上去的。
课文写的是作者小学时代的事。
作者在为一元五角的书去找母亲,最后得到了这本书。
字里行间体现出母亲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和崇敬之情。
作者介绍: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龙江哈尔滨市。
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
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和《父亲》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母亲》获得了《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中篇奖。
五年级语文上册-18《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案)

《慈母情深》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2.体会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3.能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教学重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难点】想象描写的场景、细节,体会“慈母情深”。
【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1.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阅读了整篇课文,你还记得课文主要分成了几个部分?每一部分讲了什么吗?预设:课文主要分成了三部分。
第1至5自然段是第一部分,讲的是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第6至34自然段是第二部分,讲的是向母亲要钱的经过;第35至38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讲的是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2.教师提问:第二部分中,描绘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在感受深的地方作批注。
全班交流阅读感受,师生共同梳理归纳场景,教师相机板书: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
过渡:了解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作者描写的这些场景,体会其中的情感。
(板书:慈母情深)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聚焦课文内容:从“初到厂房”“寻找母亲”“向母亲要钱”“母亲塞钱给我”这些场景中任选一个进行品读,小组内讨论交流,谈谈感受。
2.过程安排(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
(2)小组根据要求进行交流探讨。
(3)派小组代表分享、展示,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3.探究活动(1)教师明确要求:请各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分别围绕下方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a.初到厂房:圈画重点词句,说说“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心情如何?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b.寻找母亲:关注细节,说说“我”看到了什么?体会“我”的心情。
c.向母亲要钱:分角色朗读“我”与母亲的对话,谈谈感受。
d.母亲塞钱给我:分角色表演母亲塞钱给“我”的场景,谈谈感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本文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与母亲之间的一些生活片段,表现了母亲对作者的慈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本文语言平实,情感真挚,对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
本节课是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对文本的深入学习,以及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母亲的情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本文的情感内涵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通过阅读理解文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深入感受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培养尊敬父母、孝敬父母的品质。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教学资源:收集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或文章,用于拓展学生的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母爱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母亲的一些美好时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母亲的慈爱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母亲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尊敬父母、孝敬父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慈母情深》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慈母情深》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8课,本文讲述了母亲在生活艰辛的情况下,依然支持“我”读课外书的感人故事。
文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学习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母爱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母爱的伟大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在朗读和表达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深层含义,体会母爱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朗读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母爱相关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做好笔记。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讨论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和感受,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9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慈母情深第二课时9篇慈母情深第二课时 1《慈母情深》教学案例——谈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一、案例背景。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个人越来越认识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环境。
把学习的权利留给学生,提倡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每位学生在走进文本、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研读、体验、感悟,使语文素养在每位学生的身上得到自主、和谐、能动的发展,并最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个性化阅读。
《慈母情深》教学片断就给我们传递了这样的信息。
二、案例过程——“走近母亲,感受母亲的普通”教学片断。
生: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得不错,能读得再深情一点吗?生:深情地齐读课题《慈母情深》。
师:读完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生:梁晓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母亲?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走近文中的母亲!(板书:走近)生:充分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在书空里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写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师:巡回指导。
生:我看到了一位身体瘦弱的母亲!感情朗读描写母亲瘦弱的段落: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师:通过他的朗读,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生:我也看到了一位极其瘦弱的母亲。
生:同时,我还看到了一位辛苦的母亲。
师:那么就请同学们把这样的一位母亲形象读出来吧!生:自由朗读、展示读。
师:除此,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母亲?生:我看到了一位疲惫的母亲!感情朗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出示14——16段)“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师:大家先来读读第16段,再把14-16段连起来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生:联系语境、联系上下文,通过朗读表达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 /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慈母情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通过描写母亲的细腻的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
3、通过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和善良和我对木请的感激、热爱与崇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本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
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近的世界。
二、深入品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5~29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瘦弱疲惫贫穷辛苦善良……)
2、在这部分中关于母亲的哪些镜头让你印象最深?
3、罗列句子,对比感悟:
⑴“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①你的脑海中有这样一幅画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读。
②外表极其瘦弱的母亲内心也瘦弱吗?她是怎样做的?从哪儿感受到母亲内心的坚强呢?
引出对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③哪个词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
④母亲为什么要“立刻”?“立刻”带给作者的又是什么?
⑤对比对这两句话,小结:
瘦弱但坚强。
⑵“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①再带着感受读这句话。
②如果你是梁晓声,面对这样一位眼神疲惫的母亲,你读懂写什么?
③但是就是这样以为极度需要休息的母亲却一刻也不肯休息,你看到了吗?
二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母亲这样的“立刻”是一天吗?是一个月吗?
⑤读,小结:
辛苦却忙碌。
⑶“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
①从那个词最能体会母亲的辛苦?(龟裂)
②怎样的手才叫“龟裂”的手?母亲的手为什么龟裂?
③尽管手已龟裂,但母亲还在任劳任怨,争分夺秒地忙碌着:
三次引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④再读这句话,你还读懂些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
⑤读,小结:
贫苦不吝啬。
4、再读这些句子,母亲的伟大形象是通过什么表现的?
①自由读。
②交流:
动作、神态、语言……
③再读,再感受。
三、触景写情
1、拿出笔,写下我母亲的感动:
我拿着母亲给我的钱,鼻子一酸,心想:
于是,我攥着钱跑了出去,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2、交流。
3、母亲的希望是什么?你觉得那个劝她的女人说的话再不再理?
四、情感蔓延
1、展示我的成就。
2、引渡:
当我回首往事时,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
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我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我仿佛又听见母亲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五、音乐渲染
1、母亲象天空,象大海,更象一条河,静静地流淌在四季的交替中……
2、送出歌曲《母亲》。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