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 知识讲解+巩固练习)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快速阅读能力等。
其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核心。
理解是指领会并作解释。
从这个解释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无论是哪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涉及到这一考查内容,因此掌握汉语的特点和规律,进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括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含义,进而提高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之外,还要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
了解汉语的结构规律主要是了解汉语的语法知识。
了解汉语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快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讲解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意义的,这些基本意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具体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缩小,因此,词语的意义就具体化了。
它或者被赋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者承担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者具有了与词语本义相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如此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临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仅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查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查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必须要在理解词语辞典意义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上下文、上下句和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等,细心体会玩味,准确地把握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它的语境意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复习目标:1、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重要含义。
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课标导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具体、形象、生动的特点,理解和体味语言是阅读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
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及作用。
要求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以及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理解词语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意。
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包括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基本意义、引申义、比喻义、临时意义。
进行词义比较,把握和理解文中表现旨趣、独具匠心、反映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
(二)解题要诀一是联系具体的语境;二是联系立意和主题;三是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四是联系词语的感情色彩;五是联系描写和修辞的角度。
解这类题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词不离文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三)考查内容: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词语在运用的过程中会因为具体语言环境的不同而产生一些引申义、比喻义以及一些深层次的含义和特殊意义。
这不仅需要对该词的基本义有所掌握,还需要对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例:“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一句话中的“厚障壁”的含义是什么?答题思路:语言组织形式:活学活用1:《拒绝句号》一定会有一些朋友反对我这个标题。
他们会说多好的句号啊!句号表示一种完成,一种圆满,一种有志者事竟成。
一种成果与收获,或者干脆把这溜圆的句号看成一个个饱满的果实。
他们还会问我,当你完成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那最末一行画上一个句号时,难道你没有如释重负、飘飘欲仙的感受?没有那种大功告成后该痛快干一杯的喜悦吗?当然,这样的句号我也喜欢。
但人生还有另一个句号。
打个比方,你在一条路上走,走着走着,忽然有一种“尽头感”时,这句号就隐隐出现,如果你停下来,你足下就清晰地现出一个句号,这条路可不是做一件事时那短短的距离,它是人生追求的路、艺术探索的路和事业奋进的路。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螳螂捕蝉》案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求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是教师引导学会上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
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发展取向各不相同,各人阅读存在个性差异,对文本的敏感,判断程度也存在差异。
且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也千差万别。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下对同一文本的阅读感悟也不尽相同。
因此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例如:师:你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生:我觉得吴王是个固执的人。
当大臣们向他提出不要攻打楚国时,他居然说,谁敢劝阻他,他就处死谁。
生:我也觉得吴王是个独断专行的人。
他不管大臣们提的意见是好还是坏,只要是与他不同的,他就要处死谁。
这就足以证明他的独断专行了。
生:我认为吴王是个专横的人,他有着帝王的霸道和专制,不肯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师: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大家都说出自己的理由,很好。
一生积极举手,想要发言。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
师(装做惊讶):真的吗?老师很想听听。
生:我认为吴王很好。
他虽然很专制,很霸道,但是他听了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后,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不说明他和廉颇一样能知错就改吗?生: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帝王,应该有他的霸气,这不是他的缺点。
反而我觉得吴王是个聪明有决断能力的人。
在他听了少年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后,不是马上就明白了吗?不是立刻就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吗?生:我觉得吴王还有优点。
师:哦?老师很想再听听你的看法。
生:他对少年说:“你早晨跑到花园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说明他也有仁慈的一面,能关心手下的人, 也因此少年才能劝服他。
师:(微笑)大家说得真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一个人物,都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如何分析重要句子的含义和作用一、课标法则:新课程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明确指出:“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体现在各地中考试卷上,分析句子的含义和作用已成为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和难点。
二、概念解说:1、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2、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
三、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解释句子的方法:①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②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③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④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⑤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

结合语境理解重要词句的意义一、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明确什么是语境义:语境,是语言环境的简称。
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所特有的含义,称为词语的语境义。
因为词语的这种含义离开了具体的语境便会消失,因此,就又称为临时义。
例如:“这个菜太淡了”。
“天高云淡”。
“冷淡”。
“旅游淡季”。
“淡”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也就是说,“词句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的、附加的、延伸的等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意义。
三、解题的基本方法:抓住词句特点,正确把握词句内容。
要确定它的本义和在文中的引申义或比喻义等,确定因引用典故、诗句而产生的引申义、因修辞产生的比喻义、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等。
联系上下文语境,不能断章取义。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合理推断词句含义。
四、解题思路一:还原法即,解释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词句用“还原法”,寻找本体,把生动、形象的说法还原为平易朴实的说法。
五、解题实例:(还原法解题)例一、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鲁迅《故乡》文中划线的词“看不见的高墙”的含义是什么?参考答案:“看不见的高墙”是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本体)是说,鲁迅与闰土之间从身份、地位、思想与感情等方面都有了很大一段距离,就像一堵高墙一样隔在了他们二人之间,不可能像小时候那样融洽了。
(还原)例二、许多人对牛顿晚年的一段话不解。
他说,在科学面前,我只是一个在岸边拣石子的小孩。
这并非伪逊,实为感叹。
牛顿穷毕生之力,终于看到了宇宙的浩瀚无际,也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
你怎样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参考答案:这句采用同类比较的方法,是说,科学领域博大深邃,一个科学家的再多发现,也只是其中的点滴,对科学的认识还是很幼稚。
语言赏析要找到突破口

语言赏析要找到突破口语言赏析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
语言赏析能力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考查点,同时还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新的课程标准对“阅读”中的语言赏析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然而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语文教材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没有具体的方法参照。
我们教者是以经验传授为主,大多学生是以语文悟性为主,这样导致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赏析上无法达到大纲要求,这一语文能力成了缺项。
可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言之确凿,学生在进行语言赏析时找不到赏析的突破口,那么就只能是无法下手。
未知的东西才是可畏的,因为一直不能解决语言赏析这一难题,久而久之,学生的畏难情绪就会诞生,厌学情绪随之而来,这样影响的就不只是语言赏析这一问题,更有可能使学生对整个语文学习失去学习兴趣。
由教到学的过渡中,要做到学生自己掌握语言赏析的方法,对于这一个难题,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总结,认为语言赏析教学步骤应是如此。
第一步是有法可依。
语言赏析不是所有的语言都可以拿来进行赏析,就如我们平时用来打招呼的“你吃饭了没有?”“你好啊!”之类,我们没有谁会无聊到对此去赏析一番,所以举凡语言赏析,必有其可供赏析之处。
这样的词句段,必定是不同于我们平时之招呼语言,有其特殊的地方,具体来说,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1.修辞方法这类情况有可能是用到了修辞方法,如四年级语文《夜莺的歌声》一文,我们就题目“夜莺的歌声”来进行赏析。
这个题目就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从题目中就突显了一种乐观。
就全文来看,主人公就是用夜莺的歌声巧妙地完成了诱敌的任务,看似机敏的语言对话中,又暗含了对自然和平的渴望,用这个题目既是对主人公的赞美,又是和平主题的体现。
而同样是题目的“小英雄雨来”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2.描写手法这也是一种显面易见的语言赏析的突破口,描写手法的运用与否,也是一个词句段能否被赏析的重要依据。
说明方法作用3.3

段中, (东城二模)例3: 第④段中,作者引用 东城二模) 好花须映好楼台” 意在说明什么? “好花须映好楼台”,意在说明什么?
好花须映好楼台” 到过北海团城的人, ④“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 好花须映好楼台 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 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 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极好地映衬了附近 是什么道理? 的建筑,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 的建筑,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 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 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与 植物的布置,极好地映衬了园林中的建筑。 植物的布置, ,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怎不令 红墙碧瓦相互映衬, 红墙碧瓦相互映衬 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 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 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 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 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 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 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雅致的 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而又别具一格。 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而又别具一格。
(《万园之园——圆明园》2005北京) 圆明园》 北京) 万园之园 圆明园 2005北京
示例二:第④段画线语句中的数字, 示例二: 段画线语句中的数字, 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中华瑰宝——太极拳》2006年北京中考) 太极拳》 年北京中考) (《中华瑰宝 太极拳 2006年北京中考
示例三:比较第③ 示例三:比较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内 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容,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⑤民间还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正月初五 民间还创造种种仪式以表达对牛的情义。 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对牛十分优待, 相传是汉族的牛生日,这天,人们对牛十分优待,喂它 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 好吃的,不让它干活,不鞭打它,更禁止宰杀。壮族的 牛王节,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把牛牵到河边洗涮, 牛王节,家家把牛栏打扫干净,把牛牵到河边洗涮,并 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 用艾叶水加少许米酒浇牛身,以除虱、压惊、定魂。也 有的地方,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 有的地方,各家会杀鸡宰鸭,蒸五色糯米饭,全家围桌 找到能概括例子内 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喂以糯米饭,配甜酒、 而坐。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后,作为说 容的语言。 容的语言。 喂以糯米饭,配甜酒、 明方法的内容 鸡蛋汤或绿豆汤,以酬其耕作之劳。仡佬族的牛王节, 鸡蛋汤或绿豆汤,以酬其耕作之劳。仡佬族的牛王节, 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 这天要让牛休息,并喂以最好的饲料,有的地方在牛王 节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 节还要放鞭炮,给牛披红挂绿,以示庆贺。许多地区和 民族都设有这样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 以示礼敬。 民族都设有这样专门的牛日或“牛王节”,以示礼敬。
中考复习之重要词句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人教版九年级)

中考复习之重要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人教版九年级)重要词句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赏析作品的语言)语言内容中心人物性格作者感情角度细则效果作用修辞方法(1)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 1.本句的内容2.联系上下文3.全文4.中心5.感情:爱恨悲愁喜怒哀乐忧怜厌愤反复、排比、反问强调、强气势、抒情对偶、顶针、互文整齐美、回环美、音乐美反语、设问嘲讽、思考、悬念语体色彩(2)口语、方言通俗、亲切、活泼、幽默书面语、文言庄重、严肃、典雅感情色彩(3)贬义词(褒词贬用)批评、揭露、指责、讨厌褒义词(贬词褒用)赞扬、喜爱、表达方式(4)记叙(陈述句)简洁明白描写(人物环境描写)生动形象说明(说明方法)议论(论证方法)抒情(!、感叹词)表达强烈的感情词性(5)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准确感叹词强烈感情(赞美、批评)拟声词形象关联词严密标点符号(6)省略号《故乡》破折号《最后一课》感叹号《安塞腰鼓》双引号句式特点(7)单句按语气分陈述句简洁明白、概括疑问句引起思考、设置悬念反问句强调、感情更激烈感叹句增强抒情总写句概括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形式活泼复句关联词一、关键句子主要包括:○1点明题旨的句子○2抒情、议论、描写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引用的句子○5起承转合的句子○6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考点一:句子作用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题模式: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2. 文中:过渡,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上文,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因此每年各地的中考题都以此为考查重点。
这类考点常见的题型为:1、在具体的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2、体味句子的言外之意;3、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4、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5、特殊句式的表达意图;6、对抽象的句子进行阐发或使之具体化等。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一、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这类题目考卷中屡见不鲜。
所谓理解含义,是指既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
句子的表层意思也就是本义,中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考查。
往往是考查与本义紧密相联的深层。
这里,从句子深层含义的种类,进行分类例说。
(一)主旨牵引法文章的主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看法。
它是用来回答“为什么要写”。
用文章的主旨进行牵引,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一、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相关文段]: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
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它强调的是“领受”和“感激、回报”的关系。
有“领受”就必然有“感激、回报”。
从主旨出发,领受“太阳”,应该回报“温暖”。
事实上,“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
是因为没有感激之心,即使受到别人再多的关爱,今后也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二)情感类推(反推)法类推就是取相似的事物来推论或衡量。
找出不同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或形似或神似。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的描写一定隐含着作者的情感。
从作者在文章中的感情基调可以类推出一切景语的情感。
情感反推是指反义语,既正话反说或者反说正话。
比如《藤野先生》中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还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是标致极了。
”作者在文中一开始就流露出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这里用褒义词“标致”是讽刺。
例二、第①段中画线句表面上写街灯带来温馨,从全文看,还有什么其他含意?[相关文段]:①深夜,小城仿佛睡着了,只有马路两旁的街灯,还在默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给寒冷的冬夜带来些许温馨。
②她抱着正发高烧的女儿,穿过漆黑的小巷,奔向街口。
鞋跟敲打在冻得坚硬的地面上,发出急促而清脆的响声。
从这儿到医院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而怀中裹得严严实实的女儿却变得越来越沉重,她不由得咬咬牙,加快了脚步。
③突然,她看见前面街口处停着辆三轮车,旁边还晃动着两个人影。
她赶忙跑了过去,见一个中年男子正在和车夫谈着价钱。
④她对那位中年男子说:“大哥,让我先坐这部车好吗?我急着上医院呢!”中年男子看了她一眼,没有吭声。
车夫走过来,瞅了瞅她怀中的女儿,问道:“孩子病了?”……(11)“大妹子,快带孩子进去看病吧!看得出你过得也不易,两块钱的车钱就不用给了。
”“刚才……不是说好20块吗?”“不这样说,那个男人肯让你先坐吗?”车夫咧开嘴,有几分得意地笑了起来。
(12)她还要从兜里去掏那本来该付的两块钱车费,没想到车夫已经迅速调转了车头,用力一踩,转眼就消失在浓浓的夜色之中。
[分析]:本文作者的情感基调是歌颂三轮车夫——不仅在深夜忙碌,而且免费优先送“我”急着上医院。
从这一情感基调出发,我们可以发现“马路两旁的街灯,”与“三轮车夫”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深夜坚守着自己的岗位”、“默默奉献”等;还有“寒冷的冬夜”与“正发高烧的女儿”;同时,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路灯”。
因此我们可以类推这句话“暗指三轮车夫像街灯一样给人温馨。
”(三)探原返本法文中重要的句子往往借助修辞加以表达,理解这样的句子时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找出本来的意思,努力探求其本义。
是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
只有探原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实质性的内容。
如问“一个姑娘像花一样"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这就是说一个姑娘漂亮。
其实也就是将一个比喻句还原为一般平实表达的句子,而不再是原来生动形象的说法了。
例三、作者说:“‘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请简要谈谈看法。
[相关文段]④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遗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⑤“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分析]:作者为了强调“孝心”是维系血缘亲情的纽带,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孝心”,喻体是“链条”。
有“链条”才有紧密的连接,才能运行。
本句还原来表达就是“‘孝心’是子女报答父母生养之恩、维系血缘亲情的纽带,一旦没有“孝心”,血缘亲情将被割断,父母子女就可能形同路人。
”(四)借物联想法作者有时为了让语言更生动形象,变抽象为具体。
不直接说出概念话的语言,而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物体来代替。
对于这类句子,需要通过联想和识辨,才能准确理解句子。
例四、大雪之后,稻草“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说明了什么?[相关文段]⑤那一垛稻草已为人所遗忘。
风吹,雨淋,金黄的稻草渐渐变得灰白。
夜降的霜突然而至,那堆稻草仿佛一夜间白了须眉。
⑥无遮无拦的稻草,就在田埂上腐烂。
高高的如盼望着什么的稻草堆也消磨下去。
一场大雪,欲将大地履如平地。
然而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却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分析]我们首先来辨析一下,把“将压了厚厚一层雪的田埂撑起一个曲线”去掉,句子就变为“那一堆尚未被消磨尽的稻草,如一颗不屈的心,欲破雪而出。
”很抽象,读者无法形象感知,所以作者借用“雪、曲线”可以触摸和感知的物体。
由两个问题,我们可以联想到“恶劣的环境、不甘屈服的精神”。
至此,理解这个句子就势如破竹。
(五)类比悟通法“言外之意”,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有些语句的言外之意,是说话者通过运用比喻来实现的,而且通常只出现喻体略去本体,对于这类语句,我们可以采用类比悟通法,即只要分析出本体,便能悟出言外之意。
例五、这位大师的答话的意思是?[相关文段]:一位作曲家带着自己创作的曲子向一位著名的音乐大师讨教。
在听演奏的过程中,这位大师不断地脱帽。
演奏完毕,作曲家连忙问道:“大师,是不是屋里太热?”大师说:“不热。
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在阁下的曲子中我碰到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分析]“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著名的音乐大师碰见熟人没有?显然没有!作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熟悉的曲子”比喻为“熟人”。
本体“熟悉的曲子”被作者省略了,只出现喻体。
本体就要只有从“我有碰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
”类比中感悟出来。
所以他的言外之意是在暗示作曲家——作品重在个人的创造,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
【考点测试】2011年深圳古藤(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
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
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
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
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
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
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
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
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
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估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热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
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
而看这藤,乃真气色。
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
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
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
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
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
进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
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
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
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
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
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
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
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
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