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2)
小说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一)环境描写的分类1.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
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
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的装饰、布置,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
它有大有小,大的有城市、地域等,小的有居所、家庭等。
它有硬有软,“硬”指的是看得见的如建筑、器物等,“软”指的是人际关系、风土人情等。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院落的布置和室内的陈设,属于“硬”的社会环境;人物间的关系,属于“软”的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是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霜雪等自然景物,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
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的风雪,属于自然环境。
(二)环境描写的常用手法描写技巧①场面描写、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③烘托、映衬、象征等;④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描写角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度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情节的作用及主旨归纳的方法一、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全归纳环境描写可分自然环境和自然环境,以下分别归纳一下它们在文章中可能起到的作用,可以熟记在心,使用时逐一对照。
(以下为教师归纳,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虽有较高的实用性,但一定要结合具体题目分析,切勿照搬)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
2. 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故事气氛;4. 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深化作品主题;6. 暗示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提示: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要与中心联系起来,要和人物个性、命运联系起来,要与故事的背景和情感基调联系起来,要思路开阔,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1、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2、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心情(往往用生动的社会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3、烘托人物的突出特点(社会环境描写,能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4、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社会环境描写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
故而社会环境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5、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是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6、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社会环境的认真考察。
)开篇的环境描写对后文的发展作用:提示:可能是以下的一种或多种作用,要根据文章内容而定,开头用环境描写,第一种的作用可能性大1、设置人物活动的场景,为下文作铺垫;2、烘托人物的心情;3、渲染气氛;4、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答题格式:提示:要结合具体环境描写说作用。
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理;③交待……时代背景;④揭示……地域风貌特征;⑤突出了……主题;⑥为XXX人物的出场安排典型环境;⑦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⑧彰显了XXX人物的性格。
环境描写练习题

记叙文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1.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2.社会环境描写。
⑴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1.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例一: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1)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2)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初中语文知识: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环境描写相关知识1.含义: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2、分类(1)自然环境描写: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具有重要作用。
(2)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
它所描写的范围可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
描写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社会环境的描写应具有浓郁的地域风土特色。
二、例句链接:1、“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渲染了欢乐的氛围,衬托了一家人散步时祥和欢乐的心情。
2、“我一个人慢慢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
”环境描写烘托出了因为“我”的反悔而失去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3、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作用:自然环境描写。
开篇点题。
交代时令,描绘了北京冬季肃杀的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我”悲哀的心情。
为全文定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4、“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婉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反映了主人公小弗郎士无忧无虑的纯真、幼稚的心理状态。
对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环境描写作用总结: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天气、背景等2、渲染某种气氛3、烘托人物形象、心情、处境等4、推动故事情节发展15、明/暗示文章中心/暗示人物命运6、为后文做铺垫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小说环境描写的常见手法及作用

阅读《除夕雪》,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说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夜雪景的?请简要分析。 (6分)
(1)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 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 着。“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 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 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自然)环境描写的常见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2)增添或烘托某种意境和气氛,奠定基调; (3)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4)暗示或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揭示主题,深化主旨。
自然环境的作用
……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
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
——表现了鲁四老爷守旧封建的思想性格
小结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
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 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以表现 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整篇小说不可 分割的构成部分。它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事情节的发展、小说主旨的表现等有 极其重要的关系。因此,分析环境描写 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 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孙犁在《荷花淀》中,有一处自然环境描 写:“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万里无云,可是因为 在水上, 还有些凉风,这风是从南面吹过来,从 稻秧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 无边的跳荡的水银。”
空气的燥热,水面的空旷,很好地揭示了这一 群青年妇女探夫未果的无限失望的心境。
《智取生辰纲》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指导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 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等三个方 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中考复习之环境描写作用

中考复习之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是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述来展现情感、塑造人物形象、烘
托氛围、营造场景的一种手法。
例如,一个阴暗潮湿的洞穴可以描写出恐
惧和不安,一片明朗的春天的田野可以描绘出宁静和美好。
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展现作品中的
人物形象和情感状态。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物所处的氛
围和情绪,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比如,在一本恐怖小
说中,描写恐怖的故事发生在一个阴森可怕的废弃大楼里,这样的环境描
写不仅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的恐惧心情,更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和恐
怖感。
此外,环境描写也可以烘托作品的整体氛围和场景,为读者创造出一
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当阅读者感受到了环境细节所体现的春天的阳光明媚、草木繁茂的气息,读者可能会联想到春暖花开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心情,
为作品注入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反之,如果环境描写中充斥着寒冷和阴暗,读者可能会感到忧郁和悲伤的气氛。
环境描写还可以通过对色彩、声音、气味等细节的描绘,进一步突出
作品中的情节和主题。
比如,在描写一个远离尘嚣的山庄时,可以用“碧
绿的树林”、“清澈的小溪”、“花香四溢”等词语来形容,增加读者对
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的渴望。
环境描写的作用 (2)

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描写的作用)文本①《永远的蝴蝶》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
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
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
我默默点头。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
”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帮我寄信。
从她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的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阵拔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
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去帮我寄信。
这简单的行动,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
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眼里裹着滚烫的泪水。
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
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我的,蝴蝶。
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遥远。
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
她是要帮我寄信的。
那,那是一封写给南部母亲的信。
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
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
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文本②《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
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
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
每个周末。
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
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
”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
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
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
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二)

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二)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能够为读者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
而在一篇文章的开头,首段环境描写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一些首段环境描写的作用:1. 吸引读者的兴趣首段环境描写可以通过鲜明的形象、生动的描写语言,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
比如,在描述一片宏伟壮丽的山脉时,可以使用如下的描写:“蓝天如洗,白云朵朵,群山连绵,仿佛蔚蓝的海洋波涛翻滚。
”这样的描写往往会让读者感到惊叹和好奇,激发他们继续阅读的欲望。
2. 建立背景和氛围首段环境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氛围。
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天气、时间等因素,读者能够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中,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感和主题。
比如,在描述一个寂静、阴冷的夜晚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一种紧张、恐惧或者孤独的氛围,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3. 塑造人物形象首段环境描写可以通过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心理状态。
比如,当一个人物独自站在火山口前时,环绕的岩浆喷发和炽热的温度可以体现出他的勇敢、冷静或者激烈的内心世界。
通过环境与人物的对比,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进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角色形象。
4. 创造戏剧冲突首段环境描写可以通过环境的描写,为文学作品创造出一种戏剧性的冲突。
比如,在一个雾蒙蒙的森林中,主人公正迷失方向,这个环境的设定让读者对主人公是否能够安全脱离森林产生了疑问和紧张感。
这种戏剧冲突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推动故事的发展,产生情节的矛盾和转折。
综上所述,首段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可以吸引读者的兴趣,建立背景和氛围,塑造人物形象,创造戏剧冲突等。
一个好的首段环境描写可以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整个作品的阅读体验。
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首段环境描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需要用心构思、精心书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描写的类型和作用一、环境描写有两种类型:小说是以人物为主要描写对象,那么作者一定要将人物置于一定空间和场所之中去展示性格,这便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描写,读者据此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风貌、社会制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在分析小说时,首先要从分析小说的典型环境入手,小说是怎样描写典型环境的,描写了什么样的典型性格,这种环境和作品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关系,为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奠定了基础。
分析环境,一定要讲清环境所表达的时代的、地域的、民族的特点及环境所蕴涵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历史深度。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社会背景)和自然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人们通常把它叫做景物描写。
对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时序节令、风雨雪霜等自然景物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是对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情态、生活风尚、风土人情的描写;在具体的文章中则指对人物的活动有影响的阶级关系、人际关系、居室陈设等环境因素的描写。
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显示中心。
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时代根源。
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在文章中不是虚设的,就如同戏剧舞台的道具。
它们总会在一定的时候发挥自己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在不同的环境中,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
2、交代自然环境的特点3、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心理,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如《祝福》中鲁四老爷的书房的描写: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我又无聊赖的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小说对鲁四老爷书房中的陈设的描写,也很好地揭示了他肮脏的精神世界。
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暗示着鲁四老爷希望自己能长寿,而他对祥林嫂的死活却漠然置之甚至深恶痛绝,怪祥林嫂死得不是时候;墙上的对联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而他在祝福时得知祥林嫂惨死时,却勃然大怒,斥之为“谬种”,一句话就撕下了他伪善的假面具,暴露了他冷酷的心肠;而案头上摆的书籍,又说明他是一个地道的“讲理学的老监生”,是封建礼教的忠实维护者。
4、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在事件还没有发生之前,先渲染出一个气氛。
我们来看下面《鲈鱼奇缘》这一段文字,体会一下它的作用: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
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
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突然,钓竿的另一头儿沉了下去。
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便急忙收起鱼线。
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娴熟的动作。
?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
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
它是一条鲈鱼。
?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傍晚时分湖中美丽的景象,它带给人一种愉悦之感。
这种美好的感觉与下文将要发生的故事带给人的感觉是一样的。
5、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的心情不同,所描写出的景物也就不同,请看《认识父亲?》中的描写: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
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
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
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
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失去爱子的不幸父亲。
当他来到儿子倒下去的地方时,内心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与悲哀,“寂静的冬夜”、“这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这些描写烘托了父亲极度悲哀的心情。
这种情况在课文中也屡见不鲜,还记得《最后一课》开头的景物描写吗:作者写小弗朗士在上学的路上想逃学去玩,他眼睛周围的景物那么有诱惑力: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这在小弗朗士的眼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和下文他知道发生的事件后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6、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事件的发生,有时候需要一些必要的铺垫,这样才会合情合理,否则就会使人感到很唐突,很不自然。
请看下面的文章:我背了书包,在桉树的浓荫下轻捷地走着。
由于南方雨水频繁,树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
在道边上边,一不小心就摔个仰巴叉,于是我只好在窄窄的通道中间走了——但这不是我后来肇事的理由。
接下来,我看见一位白发稀疏的老婆婆领着她的外孙在离我不到两丈远的地方蹒跚着前行。
那孩子大约只有一岁半,我认识,跟我家住一个院。
…………我终于将那根竹篾踩住了。
于是,美妙活泼富有生命的竹篾一下绷直成一条僵僵的直线,与此同时,我听到那孩子哇的一声哭叫起来,我看见那根竹篾从他手里甩脱了,仿佛甩掉一个蛇。
…作者先描写了南方雨后的地面,“绿荫的通道长满了青青的苔藓”,无疑那里的路又潮又滑,这就为下文“我”踩住孩子的竹篾而使他跌伤作了铺垫。
7、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候,正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因素,事件才会发生转机或其他的变化。
请看下面的描写:一路颠簸,大伙儿确实也累了。
对付着填饱肚子,就怕在各自的铺上睡了过去。
大约是半夜时分,先是一阵马嘶,随后,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大伙儿睡意全无,立刻从炕上跳下来,抓起武器,做好了随时搏斗的准备。
……狼群开始进攻了。
听起来足足有上百只还多。
嗷嗷的嚎叫着,很快就把小木屋围了起来。
因为事件发生在“大约半夜时分”,自然环境往往需要通过听觉来表现,“周围就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狼嚎声:‘嗷----’,由远而近”。
看了这段文字,不用说,读者也能想得到,下面将要发生人狼大战了。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的变化,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时会使事件节外生枝,衍生出许多故事。
8、设置伏笔,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请看下面的文章: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原始的荒凉。
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到处是起伏不定的丘陵。
那里长满了并不高大,但很茁壮的柞树。
也有并不粗壮的但是很挺拔的白桦树。
树林里面大多是一些小动物,偶尔也会有大动物出现。
那一天,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跟着他的还有那只伶俐的黄毛猎狗。
一切都和平常一样。
可是他再也没有回来。
“原始的荒凉、茂密的野草,五颜六色的野花,”----未被破坏的环境;“老猎人照例背着长筒猎枪出门了。
”---猎人出猎等,都表现出与现代的不同,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
三、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社会坏境描写也是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
社会坏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事件〕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1、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它的表现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如文革时期的社会环境描写,可以通过满墙的大字报来表现。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外资企业的厂标来表现等。
社会坏境描写在课文中也并不少见。
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中,对江南小镇风情的描写,就表现出孔乙己生活的时代背景,那个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段描写中显露出来。
还有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关于普鲁士兵在操练的描写,表现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来看下面的这两段文字,具体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甲〕我们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
恰恰在这个时候,一场大雪突然从空中飘飘扬扬洒落下来。
喜得我奔出窑洞,用炽热的两颊,迎接冰冷的雪花,我写了一篇小文章,题目记不清了,好像是《雪落在中国土地上》,其中有这样的意思:雪,一点一点深深渗入土地,可滋润着种子,让它早日发芽。
我现在还记得那年春潮,曙光微放,延安山岭上,这里,那里,一行行蜿蜒移动的人影。
然后,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令人真正体会到“劳动人民创造新世界”的快感。
〔乙〕几天来,他因为父亲的寝食难安。
挨到了星期天,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都老人都摇头。
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以上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待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
甲段中,“为了战胜饥饿,为了把火与血的战斗继续下去。
但等天暖,我们就要放火烧山,开荒下种”、“延安山岭上,飞扬的锄头,挥洒的汗水”等描写,都在提醒读者,注意作品所表现的事件发生在一个非常时期,即上个世纪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
乙段的社会环境描写不像甲段那样直接,它表现得很含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等描写中看出来,因为这种宣传也是近十几年才出现的事情。
2、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我们再来体会一下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所产生的作用。
一年年过去了,易挖的红柳绝迹。
只剩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
于是人们想出了高技术的法子-- 用炸药!只须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
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这段文字表现了高原特有的树种—红柳在人们的长期的砍伐之下,终于被彻底毁灭的命运。
人们毫无顾忌的、大张旗鼓的砍伐红柳,甚至用炸药获取红柳树根,将这种宝贵的植物当作燃料。
这种事体现出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缺乏环保意识。
通过上面的讲解,我们知道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等。
四、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又有封建贞操观念等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又有迷信观念问题;既有人心冷漠问题,又有社会事业落后问题。
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人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
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作家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体现某种社会势力或观念,分析时必须通过具体人物的言行来认识其社会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