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1. 囊萤映雪:晋代有个叫车胤的人,他家里很穷,没钱买灯油,但他又想晚上读书,咋办呢?嘿,他就捉来很多萤火虫,装在白绢口袋里用来照明读书,那可真是厉害啊!就像你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把火炬,指引着你前进。
比如,当你晚上想学习可又没电的时候,难道你就不可以学学车胤,想办法创造条件吗?2.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都点不起。
但他可机灵啦,居然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借着邻家透过来的光读书。
哇,这得有多大的决心和毅力呀!这不就是告诉你,只要你想学习,啥困难都挡不住你嘛!就好比你在困境中,也要努力找到那一丝希望的光呀。
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那叫一个拼命啊,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把头发系在房梁上,一打瞌睡,头皮就被扯得生疼。
还有战国的苏秦,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保持清醒。
哎呀呀,这是多狠的对自己呀!你想想,要是你也能有这股子劲,还有什么学不会的呢?4. 闻鸡起舞:祖逖和刘琨这俩小伙子,每天听到鸡叫就起来练剑,多有斗志啊!这就好像你每天早上被闹钟叫醒后,不是赖床,而是马上起来为自己的目标努力,那该多棒呀!难道你不想像他们一样充满激情吗?5. 手不释卷:三国时期的吕蒙,以前不太爱读书,后来听了孙权的话开始勤奋读书,到哪都拿着书。
这不就是告诉你,不管你以前啥样,只要开始读书就不晚呀!你看,人家行军打仗都书不离手,你还有什么借口不读书呢?6. 牛角挂书:李密可有意思啦,他骑在牛背上,还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随地都在读书。
哇塞,这也太好学了吧!你是不是也应该像他一样,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读书呢?7.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那叫一个认真啊,把串连竹简的牛皮线都翻断了好多次。
哎呀呀,这对知识是有多渴望呀!就像你对自己喜欢的东西那样,孜孜不倦。
你难道不佩服孔子这种精神吗?8. 昼耕夜诵:崔光这个人白天种地,晚上读书,真真是两不误呀!这就好像你一边做着自己手头的事情,一边还不忘提升自己。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古人刻苦学习的成语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勤奋好学是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美好品质,很多四字成语就是出自刻苦学习的典故,古代的人有什么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1:悬梁刺骨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
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
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
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
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勤奋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颂扬和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珍惜时间了吗?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2:凿壁借光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
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
为此他十分苦恼。
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
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
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
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匡衡借着隔壁漏过来的灯光看书,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好好珍惜。
只要我们发扬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就一定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篇3: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
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有关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1. 头悬梁锥刺股:孙敬为了刻苦读书,竟然用绳子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要是一打瞌睡,头皮就被扯得生疼!这是何等的毅力啊!你想想,要是换做你,你能做到吗?就像咱们现代人熬夜追喜欢的剧一样,孙敬为了读书简直拼了。
2. 凿壁偷光:匡衡家里那么穷,连灯都点不起,却想办法在墙上凿个洞,借着隔壁的光读书,这也太励志了!这就好比你特别想玩游戏,但是没网,你会不会想尽办法去蹭网呀?匡衡对读书的渴望真的太强烈了!
3. 囊萤映雪:车胤抓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孙康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哎呀呀,他们是多么渴望知识呀!这就好像我们特别想吃一种美食,想尽各种办法都要去吃到嘴一样。
他们这种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4. 目不窥园:董仲舒读书那叫一个专心啊,竟然可以三年都不往园子里面看一眼!哇塞,这是要有多强的自制力啊!如果是你,能忍住三年不出去玩吗?
5. 韦编三绝:孔子读《易》,把竹简的牛皮线都翻断了多次,这是读了多少遍啊!简直让人惊叹!就好像你喜欢的一本书,你反复看反复看,都快把书翻烂了。
6. 牛角挂书:李密骑在牛背上,还把书挂在牛角上,随时随地都在读,这也太痴迷了吧!跟我们现在有的人随时随地玩手机有点像呢,但人家是读书啊!
7. 昼耕夜诵:崔光一边种地,一边读书,白天干活晚上还不忘学习,多么勤劳刻苦呀!这就好像你白天上学,晚上还主动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8. 焚膏继晷:韩愈为了读书,点油灯,夜以继日,不断努力。
这就像你为了达成一个目标,拼命努力,不顾一切!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古人读书的故事真的太震撼人心了,他们的刻苦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我们也要努力追求知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呀!。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

古代人勤奋读书的成语故事1.凿壁偷光意思: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故事:匡衡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学者,他家境贫寒,买不起灯油。
为了能在夜晚读书,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将墙壁凿开一个小孔,利用邻居家的灯光来照明读书。
这个故事体现了匡衡对知识的渴望和不懈的努力。
造句: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2.悬梁刺股意思: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
故事: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造句:只要拿出悬梁刺股的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3.囊萤映雪:意思:用以形容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出处:“囊萤”出自唐欧阳询等撰《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
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
”“映雪”出自唐徐坚撰《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关于古人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

1.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个名叫匡衡的人,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灯油。
为了读书,常常在夜晚凿壁偷光,借来邻居家的灯光读书。
用这个方法他读完了很多书,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2.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他就站起来,把头发绑在梁上,然后用针刺自己的大腿。
他说:“只要我不睡觉,我就不会忘记读书。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孙敬终于成为了一名卓越的政治家。
3.囊萤映雪:晋朝时期,有个名叫车胤的人,因为家里穷,没钱买灯油。
他用萤火虫的光来照明读书,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学者。
4.负薪挂角: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
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
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5.韦编三绝: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孔子的人,为了学习周礼,翻阅《周易》等经典,翻阅次数太多,以至于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三次。
6.洛阳纸贵:西晋时期,有个名叫左思的人,因为勤奋好学,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广为流传,使得洛阳的纸张价格大涨。
7.铁砚磨穿:唐朝时期,有一个名叫颜真卿的人,他是唐朝的著名书法家。
他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钱买纸和笔。
但他却非常喜欢书法,常常在街头捡起一些破烂的石头和木板,在上面练习书法。
他每天都要练习很长时间,常常到深夜才回家。
有一次,他练习得累了,就在石头上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时,他发现自己的砚台已经被磨穿了。
他说:“只要有毅力,就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
”经过长时间的坚持,颜真卿终于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8.锲而不舍:东晋时期,有个名叫王羲之的人,为了练习书法,他每天在沙滩上划字,直到手指流血,最终成为了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

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古代中国是一个注重教育的社会,古人们非常重视学习,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成为更好的人。
在古代的成语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吧。
成语一,孜孜不倦。
相传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叫孔丘的学者,他对学习非常执着,每天都孜孜不倦地钻研经典,从不懈怠。
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们要像他一样刻苦钻研,不要懈怠。
后来,孔丘因其对学习的执着和不懈的努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
成语二,博学多才。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司马迁的历史学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
司马迁年轻时就立志要博学多才,他不仅精通历史,而且还通晓诗词、书法、音乐等多种艺术。
他在历史著作《史记》中,以其博学多才的知识为基础,完成了这部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三,温故知新。
在古代,有一位叫做司马光的学者,他非常重视温故知新。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温故,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
因此,他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温故知新,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来启发自己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最终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成语四,勤奋好学。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程颐的学者,他勤奋好学,每天都埋头苦读,从不间断。
他认为只有通过勤奋的学习,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因此,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一直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成语五,学如登山。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朱熹的学者,他认为学习就像登山一样,需要不断地攀登。
他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告诫后人,要像登山一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才能够取得成功。
朱熹自己也是以此为座右铭,最终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通过这些古人爱学习的成语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们对学习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描述古人刻苦学习的十个成语及故事

古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手不释卷光武(刘秀》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卷”指书。
手中的书不肯放下来,比喻抓紧时间勤学,或看书入了迷。
故事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
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
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韦编三绝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

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以下是十个关于古代人勤奋好学的成语故事:1. 凿壁偷光:匡衡小时候家里很穷,晚上想读书却没有灯。
他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
意思就是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造句:你看看人家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再看看你,学习条件这么好还不努力!2. 囊萤映雪: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夏天就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读书;晋代的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
比喻人勤奋好学。
造句:古代有囊萤映雪的励志故事,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3. 悬梁刺股:东汉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的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
形容刻苦学习。
造句:那些学霸们哪个不是悬梁刺股般地努力,你就知道玩!4. 闻鸡起舞: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他们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
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造句:祖逖都能闻鸡起舞,你怎么就不能早起背背单词呢?5. 牛角挂书: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
比喻读书勤奋。
造句:哇,李密牛角挂书,这也太厉害了吧!6. 韦编三绝: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
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
比喻读书勤奋。
造句:孔子韦编三绝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啊!7. 昼耕夜诵:白天种地,夜晚读书,形容抓紧时间学习。
造句:古代有人昼耕夜诵,你现在有这么多时间还不珍惜!8. 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
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
”从此吕蒙勤勉自学,手不释卷。
指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奋好学或看书入迷。
造句:瞧瞧人家吕蒙都能做到手不释卷,你呢?9. 圆木警枕:司马光用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开,人自然也就会惊醒,因此他醒来后就立刻起床读书。
形容时刻保持警惕,勤奋学习。
造句:司马光圆木警枕,你怎么就不能有点这样的毅力呢?10. 目不窥园:董仲舒专心读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刻苦学习的成语故事
篇1:悬梁刺骨
孙敬是西汉人,幼年时父亲死去,家里很穷,但他立志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孙敬读起书来不分昼夜,十分疲劳,晚上读书时常打瞌睡。
为了预防自己睡过去,他用绳
子将自己的头发吊在梁上。
每当他低头打瞌睡时,就会因头发被紧紧拉住而疼醒。
这样,就不会因打瞌睡而影响学习了。
孙敬凭借艰苦不懈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大的
成绩,长大后成了西汉的大学问家。
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勤奋读书的故事历来被人们颂扬和学习。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在平常的学习中,你做到珍惜时间了吗?
篇2:凿壁借光
匡衡是西汉人,幼年时十分喜欢学习,常常手不离书。
可是,他家太穷,连买灯油和
蜡烛的钱都没有,晚上无法读书。
为此他十分苦恼。
匡衡的邻居是个富户,他家晚上灯火通明。
他请求到邻居家借光读书,可是被拒绝了。
怎么办呢?这天,小匡衡终于有了主意:在墙上打个洞,灯光不就可以从洞孔里照过来吗?
于是,他拿来一把凿子,偷偷在墙壁打了一个洞。
这样,匡衡每天晚上在洞孔下借着照射
过来的光线,努力读书学习。
匡衡借着隔壁漏过来的灯光看书,是多么的勤奋好学呀!看看匡衡,想想自己,我们
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更应该好好珍惜。
只要我们发扬匡衡“凿壁借光”的学习精神,就一
定能学有所成,将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3: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青年时代,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
起担任司州主簿。
俩人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希望共同建功立业,复兴晋国一次,半
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
见鸡叫不吉利,我不这样想,这是在催促咱们起床练剑啊。
”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
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
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
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祖逖为了使自己能够早起练习武艺,就以雄鸡报晓的方式提醒自己起床习武。
后人以“闻鸡起舞”这个成语比喻有志之人,能够及时奋发自励。
人生在世,想要有所成就,就
得勤奋苦练。
篇4: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
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
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
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
阅读。
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
不久又读第
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
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
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