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全球深层油气藏及其分布规律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P e t r o l e u m R e s o u r c e s a n d P r o s p e c t i n g, 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P e t r o l e u m, B e j i i n g 1 0 2 2 4 9, C h i n a )
p l u s p r o b a b l e ( 2 P ) d e e p p e t r o l e u m r e s e r v e s i n t h e w o r l d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r e m a i n i n g 1 . 7 %a r e i n i g n e o u s a n d m e t a m o r —
Ab s t r a c t : E x p l o r a t i o n f o r d e e p p e t r o l e u m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s ( D P A s )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i f c a n c e t o r e s e r v e g r o w t h a n d p r o d u c t i o n
4 8 S t a t e s ) , 8 7 b a s i n s h a v e d i s c o v e r e d D P A s . C l a s t i c r o c k s a n d c a r b o n a t e s h o s t 6 3 . 3 % a n d 3 5 . 0 % o f t h e t o t a l p r o v e d
基于石油地质视角探讨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方法

基于石油地质视角探讨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方法摘要:文章将以某油藏为例,在了解该油藏石油地质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别从油藏纵向上分布控制、油藏平面上分布、不整合面油气富集等方面,深入研讨油气富集的规律,对于其他油藏油气富集规律分析,可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石油地质;油气富集;规律分析1某油藏石油地质的基本情况某油藏属于多世代盆地发育区,其沉积盖层序列分别为古生界和中一新生界两个层序,其中后者为陆相盆地型巨层序,由赛罕塔拉组大层序、滕二段大层序、阿尔善组和腾一段大层序、侏罗系超层序组成,从上到下呈新老排列。
经勘探,发现该油藏石油地质的构造位置特殊,在腾二段大层序和阿尔善组、腾一段大层序之间,存在大型角度不整合的情况,可能会逐渐演化成为大阶段的裂陷,而其他位置大多数为平行不整合现象,即假整合,属于裂陷旋回的内部界面。
油藏的所有盆地原型,都具有裂陷反转旋回现象,基本都经历了沉降充填阶段、填平补齐阶段、湖泊发育阶段、发转沉降阶段,使得充填序列表现出上粗、中粗、下粗的特征。
其中在减速沉降阶段,总体面貌呈粗,但结构成熟度也明显增高,而反转沉降阶段,主要表现为分异再度反转和差异沉降,并且沉积物总体面貌不断变粗,表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沉积现象。
除此之外,油藏中总共有三类原油,第一类原油密度为0.86g/mg3,含硫量界于0.16-0.21%之间,并且饱含胶质、沥青质等,从侧面体现出油藏沉积环境中,经历过长时间的生物降解活动,对于油藏原油成熟度具有很大影响;第二类原油是凹陷原油的储量主体,密度界于0.804-0.656g/mg3之间,含硫量界于0.06-0.13%之间,含有少量的三环萜类,热演化程度一般;第三类原油密度比较小,仅为0.80g/mg3,含硫量在0.05%以下,所含的胶质、沥青质等也不多,表现出明显的成熟度。
2案例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的分析基于案例油藏石油地质的特征情况,在开采之前有必要对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展开全方位分析,根据油藏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其内部构造发育特征和生油岩分布,这对于油藏开采质量的控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盆1井西凹陷斜坡带三工河组成藏条件及油气富集规律

三工河组 B
成藏条件
油气 富集规律
中 图法 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盆1 井 西 凹 陷位 于 准 噶 尔 盆地 腹 部 , 是 准 噶尔
构造 上被 西侧 的 中 拐 凸起 , 北 面 的达 巴松 、 夏盐、 石
盆地 重要 的富烃 凹陷 之一 。周 边 凸起 带 已发 现一 系
西 凸起 , 东面 的莫 北 、 马桥 凸起 所包 围 ( 图1 ) 。盖 层
第1 5 卷 第1 7 期 2 0 1 5 年6 月
科
学
技
术
与工ຫໍສະໝຸດ 程 Vo 1 . 1 5 No . 1 7 J u n .2 0 1 5
S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a n d Eng i n e e r i ng
⑥
2 0 1 5 S c i . T e c h . E n g r g .
砂体构 成三工河组输导要 素; 受构造运动影响 , 油气藏 类型可 分为 : 原生 油气藏 、 原 生破 坏型 、 调 整再聚集 型油藏 。从 实钻 资 料来看 : 小 断裂控藏有利构造位置能够成藏。成藏模式为 它源 断层垂 向运 移、 砂体侧 向运 移, 低幅构造梁构造 圈闭成藏。
关键词
盆 1井西 凹陷斜坡 带 P 6 1 3 ;
分布 在深 层 , 为海 西 、 印支 期 发 育 的走 滑断 层 , 一 般 向上 延伸 至二 叠 、 三叠 系 , 部 分 断层在 燕 山早 中期 继
藏规模小 、 分布复杂、 投入开发困难 的现象 , 究其原 因还是 对斜 坡 带油气 成 藏条件 和 油气 富集 规律认 识 不够 深入 。因此 明确斜 坡带 油气 成藏 条件 及 富集规 律, 对 丰 富含 油气 盆地斜 坡带 油气 勘探 理论 , 指 导该 类 区带 的油气 勘探 具有 重要 的指 导意 义 。本文 在前 人 研究 成果 的基 础上 , 利 用地 震 、 测井 、 钻井 及 试 油
油气藏分布规律

油气藏分布规律油气藏分布规律:在地质环境中,油气藏的分布往往与特定的地质构造、地层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通常来说,油气藏多集中在具有良好生油条件、储集条件和盖层条件的区域。
想象一下,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油气“宝藏箱”,而油气藏则是藏在这个“宝藏箱”里的宝贝。
地质构造就像是“宝藏箱”的隔板和分区,有的分区宽敞又舒适,油气在这里能自由自在地聚集,形成丰富的油气藏;而有的分区狭窄崎岖,油气很难存留下来。
沉积环境呢,好比是“宝藏箱”里的不同“收纳盒”。
在一些水流平稳、沉积物丰富的“收纳盒”里,容易形成厚厚的、孔隙度高的岩层,这就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绝佳的空间,油气藏也就更可能在这儿安家落户。
而在那些水流湍急、沉积物稀少的地方,岩层薄且孔隙度低,油气藏自然就不太愿意光顾。
再说说地层条件,它就像是“宝藏箱”的“门锁”和“防护栏”。
如果地层结构稳定,密封性好,油气就像被锁在了一个安全的密室里,不容易泄漏和散失,油气藏就能稳定存在。
可要是地层不稳定,到处都是裂缝和漏洞,油气就会像调皮的孩子从破了的口袋里溜走,根本没法形成大规模的油气藏。
比如说我国的大庆油田,它所在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沉积物质,形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而且那里的地质构造稳定,为油气的聚集和保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所以才能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区。
还有中东地区,那里有着广阔的沉积盆地和良好的地层封闭条件,使得油气资源极其丰富。
据统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很大一部分。
总之,油气藏的分布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而是受到多种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
了解这些分布规律,对于我们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打开地下油气宝库的大门。
有了对油气藏分布规律的认识,我们在能源开发中就能更加有的放矢,提高勘探和开采的效率。
同时,这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能源战略,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
如果你对油气藏或者其他地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不妨去阅读《地质学原理》这本书,或者浏览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网站,那里有更多丰富精彩的内容等待着你去探索。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

中国三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康玉柱【摘要】中国主要发育有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东部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及西部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这3大类型盆地控制了全国油气资源的85%左右,目前已发现的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这些盆地中。
经过多年研究和实践,总结了这3大类型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以期对当前和今后我国油气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There are three major types of petroliferous basins developed in China. They are the Paleozoic cratonic basin, the east-central Meso-Cenozoic fault basin and the western Meso-Cenozoic foreland basin, about 85% of domestic oil and gas resources are controlled by them, and the oil and gas fields' discovered up to now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il and gas distribution regularities in the three major types of basins through several years of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for the purpose of playing a certain role in guiding the current and future China's oil and gas exploration.【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2(033)006【总页数】5页(P635-639)【关键词】中国;含油气盆地;油气田;分布规律【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1中国有各类盆地约400多个,现已发现500多个油气田,其中特大和大型油气田约55个。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概述部分内容:1.1 概述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的研究,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原因和过程,为勘探人员提供找矿的依据。
而富集规律的研究,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油气在地下富集的规律和特点,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将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结构和目的进行简要说明。
接着,我们将进入正文部分,分别讨论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相关内容。
在油气成藏模式的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断块构造型和盆地构造型两种常见的油气成藏模式,并分析它们的特点和成因。
在富集规律的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之间的关系。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勘探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石油勘探开发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点: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首先,概述介绍了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接着,文章结构部分说明了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图,即通过对油气成藏模式与富集规律的研究,揭示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正文部分主要包括油气成藏模式和富集规律两个部分。
油气成藏模式部分详细介绍了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和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
在断块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探讨了断块构造对油气形成和富集的影响因素和机制。
在盆地构造型油气成藏模式中,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过程中不同地质条件下油气的成藏模式及控制因素。
在富集规律部分,探讨了地层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及地质构造与油气富集规律两个方面。
盆地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分析

盆地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的关系分析一、引言油气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能源,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研究油气分布与盆地沉积环境的关系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盆地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影响。
二、盆地沉积环境及其分类盆地沉积环境是指沉积物生成和保存的地质状况,是一系列空间特征和时间演化的综合体现。
根据不同的地质过程和沉积物特征,盆地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浅海相和深海相等多种类型。
1. 陆相沉积环境陆相沉积环境是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河流、湖泊和风成地貌等形成的沉积环境。
陆相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主要包括砂岩、泥岩和煤等。
2. 浅海相沉积环境浅海相沉积环境通常指距离海岸线较近的地质环境,受到潮汐、海流和波浪等力量的作用。
浅海相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主要包括泥岩和砂岩等。
3. 深海相沉积环境深海相沉积环境是指海底深处的地质环境,受到洋流、海底地震和海底泥石流等力量的影响。
深海相沉积环境下的沉积物主要是泥岩和海底泥石流沉积物。
三、盆地沉积环境对油气分布的影响盆地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油气资源的形成和分布也各有特点。
1. 陆相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陆相沉积环境是一种有利于有机物储存和保存的环境,其泥岩和煤的成分中富含有机质。
在陆相沉积环境下,有机物经过埋藏和压实作用形成烃源岩,进一步形成和保存油气资源。
2. 浅海相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浅海相沉积环境中,由于水深较浅、氧气供应充足,有机物易于分解,难以形成富含有机质的烃源岩。
但是,浅海相环境中的生物活动活跃,植物和动物的遗骸也能形成有机质,进一步埋藏和转化成油气资源。
3. 深海相沉积环境与油气分布深海相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泥岩和海底泥石流沉积物的含油气量较高。
深海相环境中的沉积作用相对较弱,有机物更容易在沉积物中保存和积累,形成油气资源。
四、盆地沉积环境对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影响了解盆地沉积环境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对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11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第七章油气聚集单元及分布规律7.11 世界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特征分布广泛,极不均匀;最富集地区: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区,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前高加索-滨里海诸盆地,北海,加拿大阿尔伯达,美国中央地台诸盆地,北非诸盆地,中国东部,南海诸盆地。
世界含油气盆地(据李国玉等,2005)世界石油探明储量:2394×108t ,其中中东地区占47.3%,其余地区占52.7%。
世界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图(数据源于BP,2016)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布图世界天然气探明储量:1869 ×1012m3,其中中东地区占42.8%,欧亚大陆地区占30.4%,其余地区占27.8%。
(数据源于BP,2016)世界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分布图 世界非常规石油可采资源:4119.9 ×108t ,其中北美地区占50%,其余地区占50%。
(数据源于邹才能,2014)致密油12%重油26%天然沥青26%油页岩油36%北美50%南美23%非洲5%欧洲2%中东4%亚洲9%俄罗斯7%北美南美非洲欧洲中东亚洲俄罗斯世界非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分布图世界非常规天然气可采资源:921.9×1012m 3,其中亚太地区占30%,北美地区占25%,其余地区占45%。
(数据源于邹才能,2014)致密气23%煤层气28%页岩气49%北美25%拉丁美洲11%欧洲4%前苏联17%中东和北非10%撒哈拉以南非洲3%亚太30%北美拉丁美洲欧洲前苏联中东和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亚太世界上近50%以上的剩余探明油气储量集中在波斯湾盆地。
波斯湾盆地油气田分布图二、油气在地史上的分布特征太古宇—第四系地史上,油气分布很不均衡;集中在中-新生界:油占80%左右,气占60%左右。
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和大气田探明储量在地史上的分布(据何生等,2010)地层单位石油,% 天然气,%(储量≥850×108m3)新近系26.90 9.21古近系 5.91 白垩系28.21 29.85 侏罗系14.33 7.65 三叠系9.95 6.78 二叠系10.45 32.41 石炭系 5.80 4.02 泥盆系 1.73 2.40 志留系 1.11 0奥陶系0 0.35 寒武系 1.3 0.54 前寒武系0.25 1.33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或关注桃报:奉献教育(店铺)三、油气在纵向上的分布特征已探明油藏的最大深度达6500m;凝析气藏的最大深度达7000m;气藏最大深度可达8000m;已发现油藏的平均埋藏深度为1465m;80%的油气储量分布在深度600~3000m之间,储量最高峰在800~l900m之间;5000m以下,主要为气层,油层仅占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全球三大盆地类型油气富集规律分析
2014-03-25石油观察
文|康玉柱中国工程院院士
全球发育的含油气盆地上千个,大体分为三大类: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和前陆盆地。
克拉通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盆地内的古隆起、古斜坡、区域性不整合及断裂带内;断陷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深凹带内构造带、陡坡带、缓坡带;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在前陆断褶带、斜坡带、逆掩带及坳陷带。
厘清这些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对全球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克拉通盆地: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油气富集
全球克拉通盆地主要分布于古生界及部分中生界内,油气层位分布具有多时代层段特征。
目前,从寒武系-白垩系各层系都发现了油气田,但发现最多、储量最大的层系主要是石炭-二叠系、侏罗-白垩系、寒武-奥陶系,特别是阿拉伯地块二叠系油气储量大,天然气占比高达57.4%。
近年来的勘探成果表明,全球克拉通盆地大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古隆起区、古斜坡区、断裂带及不整合面。
古生代隆起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在加里东期到燕山期的历次构造变动中,我国塔里木盆地沙雅隆起始终处于构造变动的隆起部位,有利于接受两侧生油坳陷不同时期的油气聚集。
在早古生代,东南侧的满加尔坳陷发育有利生油的巨厚寒武系-奥陶系盆地相沉积,北侧的库车坳陷发育有三叠-侏罗系烃源岩,隆起成为油气运移指向区。
因而,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大气田均分布在古隆起-古斜坡区。
古斜坡一般处于古隆起和坳陷区之间的过渡带。
从油气源分析,坳陷内生成的油气,首先向斜坡部位运移,如遇有较好的储层和圈闭条件即可成藏。
目前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和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均发现多个大气田。
位于美国西得克萨斯州的油气田,是一个与二叠系不整合有关的油气圈闭,处于二叠盆地中央隆起区内,大多数油气藏位于该隆起斜坡上,产层为奥陶系-泥盆系碳酸盐岩。
我国各地块区域性不整合面,是以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形成的奥陶系顶部不整合面。
地质学家在不整合面上、下发现一系列油气田的事实,证明了不整合控油的重要性。
美国俄克拉何马油气田,位于西内地区俄克拉何马台地内,沿背斜轴部断裂发育着阿尔帕克组白云岩。
这里的油气储集在中奥陶统三个砂层中,平均埋深1970米。
尽管存在争议,但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已被大量实践所证明,特别是古生代,大多数油气田均与断裂有关。
勘探实践表明,断裂对隆坳构造格局形成、局部构造、输导油气、改善储集性能及封闭油气等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在沙雅隆起圈闭构造中,断裂与局部构造、储层、烃源层“三位一体”的有机配置,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
在断裂带附近,常常形成牵引背斜;在断裂带端点、拐点、分支点和错列点处,均有利于形成圈闭;油气在应力驱动下,可优先在这些部位聚集成藏。
海相沉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碳酸盐岩;另一种是碎屑岩,它们对油气田形成均有控制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斜坡部位沉积的生物礁、鲕粒滩或颗粒滩相储集物性好,易形成大油气田。
我国四川盆地的普光大气田,就属于这类储层。
美国的二连盆地,除正常沉积碳酸盐岩外,还广泛分布着礁相岩层。
除古隆起、古斜坡、不整合面、断裂、有利相带外,区域性盖层的存在,也是控制大中型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
中亚地区滨里海盆地下二叠统发育一套较厚的膏盐盖层,厚度达100米~1000米,盐层上、下均形成了油气田,以盐下油气储量最为富集,占总储量的93.7%,这进一步证实了下二叠统盐层对油气的封盖作用。
目前。
这类膏盐封盖条件,在各地块均有发现。
断陷盆地:沉积近物源、多物源、沉积厚度大、相变快
断陷盆地发育在全球各地块和大陆边缘,主要发育于中新生代,油气分布在盆地陡坡带、凹陷带及缓坡带。
所谓陡坡带,是指长期发育的控坳大断裂。
这种大断裂不但控制了沉积,且由于重力和扭张应力场作用,形成了形式多样的构造类型。
受次级断层持续活动影响,陡坡带发育了高低不平、宽窄不一的断阶。
这种特殊的古地貌景观,决定了该带沉积具有近物源、多物源、
沉积厚度大、相变快等特点。
陡坡带主要发育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体系。
研究发现,“低位扇”砂体具有储集性能好、近油源和圈闭条件好等特点,是岩性油藏最有利的储集体。
凹陷带,一般是指盆地沉降中心,多为深湖相沉积区,也是盆地的油源中心。
缓坡带、中央隆起带的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等储集体,垮塌沉积时可发育大量浊积砂体,并形成众多岩性相对较细的原生砂岩油气藏,其规模与洼陷及砂体大小有关。
在开阔的坳陷内,易形成大形中央背斜构造带,背斜顶部还发育多组断层。
因断层极为发育,形成了多种圈闭类型,有利于生-储-运-集配置,为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缓坡构造带外接隆起,内临坳陷,地层坡度小,构造变动持续缓慢。
大形鼻状构造和盆倾断层,是该构造带的基本特征。
因存在多个不整合面,该构造带还发育大量的冲积扇、扇三角洲、生物碎屑、灰岩等,对成藏极为有利。
缓坡带断层对沉积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是寻找中等规模构造-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场所。
俄罗斯萨哈林盆地中新生代有二期断裂:第一期发生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发生第二期断裂,目前该区域油气田主要分布于断裂附近的局部断背斜内。
位于中亚地区的卡拉库姆盆地,是发育在上古生代二叠系之后的中新生代断坳形盆地。
该盆地于三叠-侏罗系为断陷发育期,白垩纪-第三纪为坳陷形沉积并广泛覆盖在侏罗-三叠系之上,属于构成完好的断坳陷形盆地。
目前,地质学家在该盆地侏罗-白垩系发现多个油气田,横向分布在陡坡带断裂下盘、坳陷内隆起部分及缓坡带。
前陆盆地:气田储量丰度每平方千米超过8亿立方米
据现有资料表明,前陆盆地油气主要分布于前陆盆地的3个构造带内,即断褶带、斜坡带及逆掩带。
前陆盆地发育主要与冲断层带的活动有关,其演化主要与冲断带向克拉通方向推进有关。
我国前陆盆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山前断褶带断裂构造带内,以断背斜含油为主。
前陆盆地以含气盆地为主,具有资源丰富和气田储量丰度高等特点。
目前,我国探明的大中型气田中,前陆盆地气田储量丰度每平方千米超过8亿立方米,是天然气资源丰度最高的盆地类型。
受特提斯构造域构造演化及青藏高原隆升影响,前陆盆地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气源岩快速熟化,供气速度强,在较短时间可形成大量天然气;多旋回沉积特征形成多套储盖组合,有利于大气区形成;发育有成排成带的构造圈闭,为天然气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
库车前陆盆地、塔西南前陆盆地、柴达木盆地北缘、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准噶尔盆地南缘等领域天然气成藏条件优越,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寻找大中型气田的重要领域。
俄罗斯喀尔巴阡造山带形成的前陆盆地,形成时间为新生代。
目前该区域油气田主要分布在逆掩带、山前断褶带及陆斜坡带内。
位于中东地区北部的扎格罗斯前陆盆地,为北西走向的中新生代前陆盆地,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断褶带、坳陷带和斜坡带内。
形成于晚古生代-中新生代的阿拉斯加前陆盆地,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陆断褶带、断背斜内、前陆斜坡,以及晚期白垩世背斜上。
尽管全球地质构造十分复杂,成藏条件各异,但在不同构造背景下发育形成的沉积地质体,只要具备烃源、储集和盖层等基本油气地质条件,其油气聚集成藏就会遵循一定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