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尼玛扎西先进事迹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弘扬传承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发言2

弘扬传承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发言2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老西藏精神”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是先辈们在行军打仗、巡逻执勤中不断挑战生理极限、生命极限,用生命和热血创造的,发展于西藏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升华于跨越式发展时期。
“老西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崇高理想与坚定信仰的具体体现。
读懂“老西藏精神”新时代内涵。
以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愈挫愈勇的革命斗志、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强烈的忧患意识、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使“老西藏精神”成为我们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
要将“老西藏精神”与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只有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能有效应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发挥“老西藏精神”,构建团结和谐新时代。
要发扬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鼓舞民族斗志的巨大作用,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促进各民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把新时代的时代内涵传达到位,贯彻到位。
发扬“老西藏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要切实把增进各族群众福祉作为兴藏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结合起来,把人心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上来,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各族群众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西藏,这片神奇的土地,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壮丽的自然景观而著名。
作为充满信仰和智慧的佛教文化圣地,西藏绵延的雪山、广袤的草原和庄严的寺庙,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学者前往探寻其背后的精神世界。
在我的学习和实践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博大、包容和深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学习老西藏精神的心得体会。
一、尊重与平等老西藏精神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尊重与平等。
在西藏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崇尚宗教信仰和灵性智慧,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佛教的中心思想是慈悲、智慧和平等,教导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
在学习老西藏精神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包容,并将其应用到了现实生活中。
无论对待亲友、同事还是陌生人,我都尽量保持平等的心态,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个性。
二、虔诚与智慧虔诚和智慧是老西藏精神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西藏,人们虔诚地向佛陀和菩萨祈福,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而虔诚并不等于迷信,而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和对智慧的追求。
学习老西藏精神,我体悟到了通过修身养性、持之以恒的修行,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内心境界和智慧。
这种虔诚并非一味地依赖外力,而是通过寻找内在的自省和反思,使自己更加明智和成熟。
三、坚韧与乐观西藏的艰苦自然环境和历史上的各种困境,培养了西藏人民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无论是高原的严寒和缺氧,还是政治环境的变迁,西藏人民都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毅力和乐观。
学习老西藏精神让我明白,人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只要坚守信念、保持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就能找到出路,并成长为更加强大的人。
四、和谐与平衡在西藏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中,和谐与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西藏人民尊崇自然,尊重生命,与自然和睦相处,追求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在险峻的高原环境中,人们学会与大自然相互依存并保持和谐的关系。
学习老西藏精神,我开始注重内心的平衡和身心的和谐,通过冥想、瑜伽和与自然亲近的方式,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
老西藏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悟3

老西藏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悟3
“老西藏精神”是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
X多年前,解放军千里进藏,解放数百万受剥削、受压迫的农奴。
在进军途中以及之后,在茫茫雪山中逢山开路,在世界屋脊架设一座座通往光明和希望的桥。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外部条件如何艰苦,无论所处环境如何恶劣,也要保持吃苦耐劳、苦中作乐的品质,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老西藏精神”是缺氧不缺拼搏的精神。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矛盾进入多发期和风险期,在世界经济低迷,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的动荡变革期。
面对新发展格局。
党员干部要攻坚克难、奋力拼搏,敢于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敢于啃“硬骨头”、挑“硬担子”,拿出解决难题的硬招、实招,成为战风险、渡难关的“战士”。
“老西藏精神”是海拔高境界更高的精神。
当年,在高海拔的西藏,无数解放军指战员长眠于此,即使是随时有牺牲的危险,但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是因为他们胸怀家国与天下,勇于担当解放百万农奴幸的重任。
如今,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中。
最新“青稞王子”“青稞之父”尼玛扎西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10篇

尼玛扎西的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四尼玛扎西选育良种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高原留下青稞香这个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又迎来了丰收,但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再也看不到了。
尼玛扎西,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以下简称“西藏农科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被誉为“青稞博士”。
作为西藏青稞科技重大专项、西藏农作物育种的首席科学家,尼玛扎西带领团队,先后选育出了20多个青稞新品种(系),其中“藏青2000”品种平均亩产达350公斤,为西藏年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做出了重要贡献,惠及雪域高原上百万农牧民。
今年9月5日,尼玛扎西在西藏阿里出差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经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尼玛扎西的家乡,在西藏山南市扎囊县扎塘镇杂玉村,那里土地贫瘠、干旱少雨。
“村里种的青稞长得矮矬矬,收割时还得跪在地上收。
”尼玛扎西的哥哥桑杰洛布回忆,“青稞品种不好,籽粒长不熟,不能当粮食吃,只能拿去喂牲畜。
”那时候,尼玛扎西一家人只能靠烧制陶器的手艺,去泽当、琼结等地用陶器换粮食。
常常一走就是八、九天,难卖的时候要半个月,才能换回三四袋青稞。
“我小时候就和妈妈说,希望爸爸和哥哥不用四处去以土陶制品换取青稞种子,想让青稞长得好、产量高。
”尼玛扎西曾回忆那段艰苦岁月。
“让村里人都能吃饱,不再为粮食发愁”的愿望在他心里默默生根发芽。
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1982年尼玛扎西怀揣儿时的梦想考入西北农大农学系,杂玉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
后来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硕博连读,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农学博士。
199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前往加拿大沙斯克春恩大学进修深造的机会。
尼玛扎西曾说,“当单位来信希望我学成回国时,我知道这是家乡人民在呼唤我,我心中陡然升起强烈的责任感,我应当回国。
”无论身在何处,他始终眷恋着高原热土,学业完成后,放弃了国外科研机构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国,从事高原农业和青稞育种研究。
老西藏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悟2

老西藏精神学习心得体会感悟2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是共产党人崇高品质与西藏特殊实际相结合的丰硕成果,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品格的生动体现。
孔繁森忘我的公仆情怀、“门巴”将军李素芝峭壁边的巡诊路途、慕育军心系群众的终日奔波、格桑德吉照亮无数孩子走出大山的梦想……
他们的精神高地耸立世界屋脊,用大我的情怀引领小我的进取,在传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中更加坚定“无我”的情怀,在平凡的岗位拓宽生命之宽,为中华民族富起来、强起来赋能奋进。
自X世纪X年代以来,“老西藏精神”在西藏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与时俱进。
西藏自治区走过的X个年头,“老西藏精神”已成为每一位“西藏人”的前行“灯塔”,一辈子的赤子之心,越发激起人们的革命斗志和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尤其是在举国人民共谋篇“十四五”“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下,正是有了“老西藏精神”的熏陶和滋养,精神之火才能在传承爱国守边的家国情中越烧越旺,成为我们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精神动力和不竭力量源泉,使牧民、群众、党员、干部等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共同书写“新发展阶段”西藏高原上的。
弘扬和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十篇(4)

弘扬和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十篇(4)弘扬和学习“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九1950年初,我二野十八军受命进军西藏,在人民军队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近日,记者专程采访十八军老战士,聆听人民解放军解放西藏、巩固国防、建设边疆的感人故事。
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中央,耸立着一座雄伟的纪念碑。
每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游客驻足碑前,仰望崇高,聆听史诗,缅怀先烈。
人们也许没有注意到,游人当中,有一位身着旧军装的老人,他缓缓走到纪念碑前,举起右手,向纪念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老人名叫阴法唐,进藏时任十八军五十二师副政委。
“那真是一段与死神抗争的岁月”戎马一生,阴法唐与西藏结下了特殊的情缘。
在老人下榻处,我们拜访了这位传奇将军。
一见面,阴老的一番话就撼人心魄:“时光是一把锋利的凿子,在我们每一位‘老西藏’的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就没有西藏的今天。
”“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57年前,毛泽东主席将向西藏进军和经营西藏的任务交给西南局担任这一英明决策,阴老发出由衷赞叹。
时移史定格,事过情永驻。
进军西藏的艰辛历程,在阴老心中仿佛掌心纹络般清晰。
1950年初,西南局研究提议由二野十八军担任入藏任务,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同意。
3月4日,十八军在乐山举行了进军西藏誓师大会。
阴老说,那天,官兵们誓言铮铮:一定把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把光明和幸福送给西藏。
1950年3月29日,进藏大军吹响了进军号角。
要进藏,先修路,十八军官兵一边修路,一边剿匪。
“那真是一段与死神抗争的岁月。
”现在重庆安度晚年的老将军张福立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那一段筑路史。
为了打通进藏天路,战士们日以继夜地用绳索拴着身子在悬崖上开路,在冰河上架桥。
在川藏公路的帕龙天险段,万仞绝壁上依稀可见当年十八军将士用来攀岩凿路的铆钉和木桩。
张福立的哥哥张福林,就是在修筑公路时,把生命永远留在了雀儿山上。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篇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3篇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1)细读“老西藏精神”,简短的5个汉字,就能让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它们蕴含的“红色力量”。
今天,“老西藏精神”从高原跋山涉水,来到“小雪花”们身边,给孩子们带来一场精神洗礼。
讲堂上,长期驻守西藏边防的解放军叔叔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感人的英雄事迹,为“小雪花”们讲述了边防军人投身边防事业,敢于牺牲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也正是他们矢志不渝的一腔热血,永不言退的铮铮铁骨,才筑起了伟大祖国固若金汤的边防钢铁长城。
当听到解放军叔叔诉说道:“战士们因为很少吃到蔬菜,手脚脱皮、指甲脱落、嘴唇开裂是家常便饭,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因为执行任务而牺牲了,但从来也没有人退缩过,更没有过逃兵!”孩子们个个露出钦佩的眼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军人叔叔的领读下,小雪花们用整齐而宏亮的声音表达着自己对“老西藏精神”的崇敬之情,都打算把今天收获到的“红色力量”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
老西藏精神的内涵“老西藏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得到不断继承和发展。
18军进藏、筑路和生产任务的胜利完成,孕育了“老西藏精神”,驻藏部队在平叛斗争、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发展了“老西藏精神”,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思想阵地的激烈交锋,升华了“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与西藏革命建设特殊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仆后继、百折不挠、英勇奋斗凝结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2)我深深地向往着西藏,因为在我眼里西藏就像天堂一样美好,是一块美好的净地,那里有着蔚蓝的天空,神圣的布达拉宫,虔诚的朝圣者,随处都是风景,我企盼着将自己的脚步踏上西藏。
在听了马文清副检察长“热血铸青春永不悔,雪域高原铸检魂”的讲座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西藏工作的检察干警就像绽放在雪域的格桑花,顽强不屈,面对着艰苦的生存环境及种种挑战,永不言弃。
2021关于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

2021关于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范文【二】“老西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是西藏军民团结奋斗共同铸就的结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就是对这一精神丰富内涵的生动概括。
自1950年初解放军进入西藏以来,驻藏部队、地方援藏干部与西藏各族人民群众一道,在解放西藏和建设西藏的伟大历程中攻坚克难、艰苦奋斗,形成了传承至今的“老西藏精神”。
作为我党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光荣传统之后的又一面光辉旗帜,“老西藏精神”为西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老西藏精神”的确立与形成习“老西藏”这个用词,是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后解放军进藏才逐步出现并确立其含义的。
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根据当时解放西藏的形势需要,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策,并确定由西南局和西南军区担负进军及经营西藏的主要任务。
为了统筹进军和经营西藏的工作,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以西南军区所辖第十八军为主组建了进藏部队。
在进军途中及胜利进驻西藏后,进藏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并且积极参与了西藏地方的开山修路、开荒生产、平叛和民主改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一系列艰巨的任务,为西藏的社会进步和地方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此之后,随着西藏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社会建设的进一步展开,党和政府又相继派出多批援藏干部进藏。
这些后期进藏的人员,将那些1954年以前进藏特别是第一批进藏的十八军部队人员尊称为“老同志”。
60年代后进藏的援藏人员,又把50年代进藏特别是第一批进藏的称为“老西藏”,这一称呼在藏民中也逐渐传开。
再往后,随着进藏人员的增多,人们也都普遍把80年代前进藏的叫作“老西藏”了,他们一致认为“老西藏”能量大,功勋卓著,为西藏地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因之把这些“老西藏”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称为“十八军精神”或“老西藏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尼玛扎西先进事迹弘扬“老西藏精神”心得体会
秋天,雅鲁藏布江两岸的青稞洒满了灿烂阳光,而选育高产青稞的尼玛扎西却永远地离开了。
今年9月5日,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党组副书记、院长尼玛扎西在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但他“做农民的儿子”“做终生的事业”的精神永远伴随青稞香永存我们心中。
党员干部要学习尼玛扎西同志先进事迹,弘扬“老西藏精神”、科学家精神,做永远服务于民、奉献于党的坚实担当者。
“骄阳似我”,涵养如太阳炽热的热爱与信念。
“尼玛”在藏语中是“太阳”的意思,尼玛扎西对农业发展的热情、对粮食丰产的信念,如同太阳一样炽热,也如同太阳一样照耀在田间地头。
党员干部要涵养自己对党忠诚、为国奉献的矢志信念,将自己的初心变成炽热的“动力源”,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发展需要中。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党员干部要把“有限之我”投入“无限热情”之中,以积极进取、坚定自信、昂扬向上的状态赓续尼玛扎西的精神、弘扬“老西藏精神”,做有温度的“行路人”。
“长耕土地”,躬行有砥砺不息的担当和坚守。
只有把心中坚定的种子灌溉以实践的汗水,才能开出繁花、结出硕果。
尼玛扎西自小就有农业发展的梦想,勤奋求学后毅然回归祖国专注研究高原农业与青稞育种,把身影留在地里。
广大党员干部也要有“锄禾日当午”“带月荷锄归”的实践担当,走入基层、联系群众,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和“不怕苦,不怕累”的奋斗实践,让信念再躬行中坚守,践行“老西藏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成为有毅力、有实干、有本领的“老黄牛”“螺丝钉”。
“此心许民”,服务解人民群众的难题与需求。
“一枝一叶总关情”,尼玛扎西把自己的一生变成了扎根基层、扎根群众的奉献之树,留荫结果,不负人民。
书写好党民鱼水情,就要系民为本,爱民于心,为民于行,始终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好儿女”。
党员干部要把人民群众摆在最高位置,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把服务为民作为自己工作的“源泉”,写成实干真章的“内蕴”,学“老西藏精神”、像爱民奉献的太阳,把自己的为民温度化作群众幸福生活的“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