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整理[直接打印]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整理汇编

九年级历史中考必考知识点整理汇编:1.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九州理论:指的是古代以河南为中心的九个名胜古迹的观念。
九州分别是:冀州、幽州、青州、徐州、兖州、荆州、扬州、荆南、交州。
3.三皇五帝:三皇指的是伏羲、神农、轩辕。
五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4.夏、商、周三代的兴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一定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是夏朝的后继,周朝是商朝的后继。
5.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变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
周朝实行的是封建制度,以周王为天子,分封诸侯。
6.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一个时期。
7.十四年的春秋五霸:指的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8.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9.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政策,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10.秦朝对外扩张:秦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和扩张,统一了六国的疆域,北到辽东,南至越南。
11.汉朝的刘邦、刘备、刘秀: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备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秀是东汉的开国皇帝。
12.西汉和东汉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分封诸侯,更加重视士人政治。
13.新莽政权和王莽的:新莽政权是汉朝末年由王莽建立的专制政权,王莽进行了一系列,但未能取得成功。
14.三国时期的魏、蜀、吴:三国时期是从公元220年至280年的一个时期,魏国是北方的政权,蜀国是西南的政权,吴国是东南的政权。
15.魏文帝的政治制度:魏文帝采取了“分封”和“察举”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实行州郡制和分封制度,推行士族统治。
16.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南朝:南北朝时期是从公元420年至589年的一个时期,北魏王朝在北方,南朝是南方多个国家的统称。
17.隋朝的统一:隋朝是由杨坚建立的,统一了南北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常考核心考点

18、《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有文字记载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起到非常革命的作用。工人阶级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他们相对日益贫困。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次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质.
11华盛顿的主要活动:①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并取得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②领导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国;③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12、拿破仑的主要活动:①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1799年夺取法国政权;②颁布《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成为近代欧洲各国民法的典范;③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④对外战争既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革命思想;也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压榨和掠夺.
19、《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
20、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第一国际:1864年,英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工人代表联合起来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
21、巴黎公社:1871年巴黎无产阶级和人民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由理想到实践的表现)。
《人权宣言》传播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等进步思想.
10、起巩固作用的文件:
《权利法案》在英国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把美国设计为一个联邦制共和国;
《拿破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是很多国家民法的参照蓝本.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英国.法国反对的是封建专制统治,美国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全面!)

部编版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九年级上、下册世界历史核心知识点考点提纲九年级上册【第1课古代埃及】1.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古埃及文明诞生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的(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被誉为(尼罗河的赠礼)意思是(是尼罗河孕育了埃及文明)。
2.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实现统一。
在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古埃及帝国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但是古埃及帝国的版图(只涵盖亚非,没有欧洲领地)。
3.古埃及帝国最终在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灭亡。
后来又先后被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占领,最终导致(古埃及文明没有延续下来)。
4.古埃及的科学文化取得了很高成就。
古埃及天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太阳历);古埃及创作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象形文字主要刻在(石壁)上。
5.金字塔被称为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只有(中国人)才称它为金字塔。
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结晶。
6.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
他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国王经常用王杖责打大臣。
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古代两河流域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2.两河流域产生文明的时间是(公元前3500年),和古埃及产生文明几乎同步。
约公元前24世纪,实现了初步统一。
3.两河流域使用的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天文学上,苏美尔人还根据月亮的变化制定了(阴历)。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5.汉谟拉比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就是《汉谟拉比法典》。
该法典的历史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考点知识点复习提纲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考点知识点复习提纲第1课古代埃及(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一.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
2.兴衰历程(1)兴起: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陆续出现了若干个小国家。
(2)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之后经历了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和新王国时代三个时代。
(3)强盛:在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交界处和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4)衰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埃及文明(1)历法:太阳历地位:古埃及太阳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2)文学:象形文字①.地位: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②.时间:大约5000年前(3)医学:木乃伊(4)建筑:①.金字塔著名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考夫拉金字塔和孟考拉金字塔②.狮身人面像(5)政治制度:奴隶制君主专制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一.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2.发展历程(1)产生小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初步统一: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强盛①.时期:古巴比伦王国②.原因: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3.文明成就(1)文字:楔形文字(2)历法:阴历(3)算术:60进位制(4)律法:《汉谟拉比法典》①.地位: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下册核心知识点复习

九年级历史上下册核心知识点复习世界古代史部分第一天2、《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目的、制定者、实质,有何历史地位?答:目的:为加强对统一王国的专制统治;制定者:汉谟拉比;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历史地位: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3、古印度实行的等级制度名称是什么?分为哪四个等级?有何影响?答: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影响:严重地阻碍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4、佛教创立的时间、创立者及主要教义分别是什么?答:公元前6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他被称为“释迦牟尼”。
教义(了解):佛教宣扬因果报应,提倡禁欲修行,寻求自我解脱,主张“众生平等”。
第二天1、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哪里?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最著名的城邦有哪些?答:古代希腊;雅典和斯巴达。
2、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的是哪一次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是什么时期?答:梭伦改革;伯里克利时期。
3、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城邦政治有哪些主要机构?最高权力机关是哪一机构?答: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是掌握国家权力的最重要的机构。
公民大会是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4、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什么?答:奴隶主阶级的民主。
5、亚历山大帝国建立的时间、有何贡献?答:公元前334年。
贡献:亚历山大一方面极力向东方传播希腊文明,建立希腊移民城市;同时又吸取东方的文明成果,鼓励东西方人通婚,促进民族融合。
开辟由亚洲到地中海的商道,增进了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
6、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有何影响?答:亚历山大帝国开创了西方文明东传的所谓“希腊化”时代,为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条件。
第三天1、罗马共和国建立的时间、最重要的机构和最高官职分别是什么?答:公元前509年;元老院;执政官。
2、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是什么?答:《十二铜表法》。
3、罗马帝国建立于何时?建立者是谁?答:公元前27年,屋大维。
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专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近代化探索1、开端问题:①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
②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③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戊戌变法。
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2、历史舞台问题:①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戊戌变法。
②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五四运动。
专题四: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次会议奋斗目标——实现共产主义。
专题五:国共关系演变1、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红军、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粉碎国民党四次“围剿”、进行长征取得胜利。
2、(1)长征胜利结束标志: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2)长征胜利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精神: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3、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1)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战役打退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2)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
(3)战略决战:辽沈、淮海、平津战役。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4)胜利:渡江战役。
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专题七:人物篇2、重庆谈判目的:①蒋介石:一方面为了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共身上;②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面目。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总结一、古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诞生1.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农业的诞生与定居生活的兴起。
2.黄河与长江流域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别形成华夏文化和楚文化的先秦时代。
3.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以及封建制度的建立。
4.古代中国的文字发明与进化,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二、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繁荣1.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法律制度的统一2.汉朝的建立与西汉、东汉两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发展。
3.西汉时期的汉武帝,东汉时期的科举制度与黄巾起义。
4.武帝时期的汉朝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丝绸之路的开通。
三、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的隋唐时期1.隋朝的统一与隋炀帝的反动专制政策。
2.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科举制度、均田制、市舶司的建立与发展。
3.唐朝的辽西、青藏地区的开发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4.唐末农民起义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四、宋元明清:南北朝同文化的交流1.北宋与辽金南宋与元明清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发展。
2.宋代的科技与工艺发展,北宋的茶马古道与南宋的海上丝绸之路。
3.元朝的西征与南下,明朝的航海与文化交流,清朝的西北边疆地区开发与宗教消失。
五、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1.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变革。
2.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与结果。
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4.第一次世界大战、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南京政府与北洋政府。
六、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往1.新中国的成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
2.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3.对外交往的历史演变,中苏关系、中国与美国的和好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
总结:以上是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必考的重点知识内容的总结。
这些知识内容包括古代社会的形成与文明的诞生、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繁荣、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的隋唐时期、宋元明清:南北两朝文化的交流、近代中国的历史转折以及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提纲(精华整理版)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复习提纲(精华整
理版)
第一章古代中国的治理与文化交流
1.1 三皇五帝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
- “三皇五帝”、“夏、商、周”简要介绍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比较
1.2 著名的古代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
- 孔子思想
- 墨子思想
- 荀子思想
- 道家、法家思想简介
第二章中国古代王朝的更替和辉煌的唐宋文化
2.1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更替
- 夏朝、商朝、西周到东周
- 秦到汉和三国
-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2.2 唐代和宋代的辉煌文化
- 唐代文化
- 宋代文化
第三章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和市场贸易
3.1 中国古代经济的起始和发展
- 农业生产的发展
- 生产力的提高
3.2 中国货币的演进和市场贸易的兴起
- 货币的演变
- 交易的方式
第四章近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4.1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
- 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反侵略斗争
4.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
-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 五四运动和中国的成立
第五章互联网时代的中国
5.1 互联网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 互联网的特点
- 互联网的优点和缺点
5.2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互联网产业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江泽民八项主张。
十、中国外交大事件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 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组织路线:历史上实际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影响: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他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3.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八、改革开放。
农村改革:
时间:1978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中考历史复习核心考点整理
一、近代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索
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特点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学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学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学习思想文化。早期:西方的资产阶级思想。后期:俄国马克思主义思想。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百团大战
彭德怀
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五、抗日战争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国内:
1.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
3.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4.对国家的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基础。
国际:
1.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九、台湾问题。
对台基本方针,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两岸交往史实:
1.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2.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海基会。
3. 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
4.1992年,(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 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基辛格访华。
5.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上海《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
6.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公报》
外交成就的根本原因: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的提高。
十一、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
人物
事件
2.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根本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实现全民族抗战。
六、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1911年
1915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进步知识分子
代表人物
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
孙中山
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
主张
师夷长技(自强、求富)
变法图强
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民主、科学
性质
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十二大建设有这样的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理论。包括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三步走。
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确定。提出市场经济。
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成为指导思想。
十四、文艺复兴(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意义:它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抗日战争大事表。
事件
时间
地点
影响
九一八事变
1931.9.18
沈阳
局部抗战开始。
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
1936.12.12
西安
1.十年内战基本结束,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937.7.7
内容
第一次(醒过来)
孙中山
辛亥革命(1911)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第二次(站起来)
毛泽东
新中国成立(1949)
领导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次(富起来)
邓小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作用
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促进了人们追求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事件:中共一大召开。
卢沟桥
1.全国性抗战开始,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杀公祭日
1937.12.13
南京
日本天皇宣布投降
1945.8.15
抗战胜利
日本签订投降书
1945.9.2
二战结束
抗战胜利纪念日
1945.9.3
四、抗战重大战役。
战役
指挥者
意义
平型关大捷
林彪(115师)
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
台儿庄战役
李宗仁
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地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内容,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影响,1.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2.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
3.农村富裕起来。
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后新增海南经济特区。)——2.沿海开放城市(上海浦东)——3.沿海开放区——4.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国际:
1.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2.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斗争。
七、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影响。
1978年北京
内容:
1.思想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十二、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飞跃。
第一次飞跃
毛泽东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第二次飞跃
邓小平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十三、改革开放两次思想解放。
第一次
1978年真理标准大讨论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第二次
1992年南巡讲话
进一步解放人们的思想
十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成熟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