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目标:1. 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2.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3. 探讨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内容:1. 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2. 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3. 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4. 社会生活变迁对不同群体的影响;5. 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场景,引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兴趣和思考。
知识讲授:2. 介绍社会生活的定义和概念,让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 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变迁的动因和背景。
讨论与思考:4. 分组讨论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案例。
5.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案例分析:6. 提供不同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如农村居民、城市工人、青少年等,让学生分析不同群体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思维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如适应能力的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等。
总结与评价:8. 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9. 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鼓励学生思考更多关于社会生活变迁的问题。
教学资源:1. 图片或视频展示社会生活变迁的素材;2. 社会生活变迁案例资料;3. 分组讨论和展示的工具。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展示的表现;2. 学生对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回答;3. 学生对应对社会生活变迁的方法和策略的理解和应用。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2. 设计小组项目,让学生针对某一群体的社会生活变迁进行深入研究和呈现。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课题
第18课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体会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能力。
2.了解就业制度的变化,分析人们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1、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体会增强综合国力对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性,知道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增强同学们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难点
就业观念的转变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导学法、归纳总结法。
学习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通过学习提高自己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就业能力。
社会
保障
制度
形成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为主的保障体系
实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教学反思
把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活
水
平
衣:花色品种、款式增加、质量明显提高
食:数量品种增加到讲究营养质量
住:城市居民相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
农民普遍把改善居住条件作为首要的选择。
行:各种运输设施建设快速发展。
居民出行方便程度大大提高。
用:从少到多,普及程度迅速提高。
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用量迅速提高
《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1

《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1课标要求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四大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新课探究一、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史料1 改革开放前。
史料2 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史料1 野菜窝窝头。
史料2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初中历史初二历史上册《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布置富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现代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问答、小组互评、家长期末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通过展示一组古今社会生活的对比图片,引发学生对社会变迁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观察、比较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图片,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鼓励学生提问、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讲述我国从古代到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各个时期的特点及代表性事物。
-古代社会生活:农耕文化、服饰、建筑、交通等;
-近现代社会生活:工业化、城市化、科技进步等;
-当代社会生活:互联网、移动支付、全球化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辩证分析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巩固题:请学生完成教材第XX页的练习题,涵盖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知识点,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图片包括古代农耕、服饰、建筑与现代科技、网络、城市化等方面的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梳理型教案1 【课程标准】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
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
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导入4)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生活水平的提高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情境对比】文成公主入藏当年走了三年,今天请你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小结】
【课外拓展】
1.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