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全部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1章第1节 教案:原子结构(第四课时)

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3第1章第1节 教案:原子结构(第四课时)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4课时)授课时间:授课班级:课型: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4、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方法和过程: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和价值观: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难点:构造原理,电子排布式教学重点:能层及能量的关系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练习法,探究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能层与能级1.能层根据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不同,按电子的能量差异,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的能层(n)。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能级在多电子原子中,同一能层,电子的也可能不同,按照能量大小又把它们分成能级。

能级数= 。

能级类型的种类数与相等;同一能层里,能级的能量按的顺序升高。

s、p、d、f各能级的原子轨道数分别为1、3、5、7,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2、6、10、14。

【交流与总结】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该层包括的能级数等于该层序数;即第一能层只有1个能级(1s),第二能层有2个能级(2s和2p),第三能层有3个能级(3s、3p和3d),以此类推。

【想一想】1s、2p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二、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随着原子的递增,绝大多数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以下排布顺序:1s、2s、2p、3s、3p、4s、、 4p、5s、、5p、6s 、、6p、7s……2.实质:构造原理的排布顺序其实质是能级中的顺序,即有以下关系:ns<np<nf,ns<(n-2)f<(n-1)d<np。

3.应用:可根据元素的写出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第一课时:有机物的命名与结构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能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式画出它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教学重难点:
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可通过介绍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的例子来引出有机化合物的概念。

二、讲解
1. 定义有机化合物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2.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碳原子数的前缀、取代基的位置和种类等。

三、练习
1. 让学生尝试用给定的结构式写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和结构式;
2. 让学生根据给定的有机化合物命名其名称。

四、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题;
2. 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命名方法,涉及到了一定的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三全册教案(最新原创)

[小结]: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 1、3、5、7……的两倍,此处的 1、3、
5、7……应为 s、p、d、f……的轨道数。据此分析每个轨道最多容纳 各电子。
3、轨道表示式:用“□”表示轨道,用“↑”或“↓”表示容纳的电子。
1s
1s
如:1H
2He
↓↑
1s 2s
1s 2s
2p
3Li ↓↑ ↑
记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分布及其能量关系、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难 点 根据构造原理写出 1—36 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
教学过程 引言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物质性质的改变是物质组成与结构发生了变 化的结果 第一章讨论原子结构如何决定物质的性质 第二章深入认识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第三章初步学会如何考察晶体的结构,初步认识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引入] 原子的概念 [设问] 原子是如何诞生的? [指导阅读] 课本 P4 页 1932 年比利时科学家勒梅特首次提出了现代宇宙大爆炸理论并由美国科学家伽莫夫修 改:整个宇宙最初聚集在一个极小体积,极高密度,极高温度 “原始原子”中,后来发生 了大爆炸,碎片向四面八方散开,形成了我们的宇宙。大爆炸后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 H、少量的 He 及极少量的 Li,然后经过长或短的发展过程,以上元素发生原子核的融合 反应,分期分批的合成了其它元素。宇宙爆炸之后的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 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 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宇宙。 一、原子的诞生 [思考与交流] 有谁知道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是那一种?
13Al
18Ar
26Fe
27Co
(1)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 个电子,且自旋方向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一、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化学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应确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的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原子结构》选自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属于物质结构理论基础知识,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而原子结构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因此原子结构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

本节知识充分考虑了初中化学和化学2中的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教科书不再重复建立原子结构的概念,而是直接建立核外电子的能层(即“电子层”)和能级(即“电子亚层”)的概念,给出每一个能层有几个能级,每个能级最多可以容纳几个电子,有了能层和能级的概念,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并根据构造原理进行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对原子结构知识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同时,课本直接把构造原理看做一个经验规律,直接给出了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顺序,体现了很大的工具作用,使学生直接会用。

三、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四、学情分析课后反思1410621062622能级最多电子数74f54d 34p 53d 1813s M 812s L 322能层最多电子数1331原子轨道数4s 3p 2p 1s 能级符号NK 能层各能层、能级中最多电子数:最多电子数=原子轨道数×21s<2s<3s<4s<5s …能量:ns<np<nd<nf …能量:2p<3p<4p<5p<6p …各能层最多电子数=2(能层序数)2[思考]钾原子的电子排布为什么是2、8、8、1而非2、8、9?[板书]三、构造原理[投影]图1-2构造原理:[讲]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在能级上的排布顺序:电子最先排布在能量低的能级上,然后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能级上。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部教学案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全部教学案解读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全部教学案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教材分析:一、本章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1.原子序数:含义:(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X A za. 原子符号:Azb. 原子结构示意图:c.电子式:d.符号 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无电子微粒 无中子微粒2e-微粒 8e-微粒10e-微粒 18e-微粒2. 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叫周期;再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有上到下排成纵行,叫族。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选修三教案课题: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一章: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化学性质;2.掌握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和命名规则;3.理解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4.能够分析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性质;难点: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化学选修三》2.多媒体教学设备3.实验器材和试剂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有机物分子结构,引导学生思考有机物的特点和构成方式。

二、讲解1.有机分子的构成方式:讲解有机物由碳、氢、氧、氮等元素构成,介绍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键的种类。

2.有机分子的命名规则:讲解有机物的常见命名规则,包括碳链命名、官能团命名等。

3.有机物的异构现象:介绍有机分子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原因,引导学生探究分子结构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三、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有机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引导学生探究有机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

四、讨论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分组讨论有机物的异构现象及其原因,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的理解。

五、总结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六、作业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反馈收集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展开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全套教案一:化学反应研究教学目标: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相关知识。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点- 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掌握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基本原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变化- 讨论和总结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二:化学平衡研究教学目标:掌握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理解平衡常数和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

1. 知识点梳理:- 化学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平衡态下的碘化反应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平衡的基本知识- 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平衡状态- 讨论和总结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教案三:化学动力学研究教学目标: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掌握反应速率的相关计算技巧。

1. 知识点梳理:- 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 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 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描述方法- 进行实验,测定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 讨论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并探讨可能的解释3. 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深度-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提倡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讨论和解决问题4. 评价方式:- 实验报告- 口头答辩希望以上范本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全部教学案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本章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2.了解能量最低原理,知道基态与激发态,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产生原子光谱。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知道电子云和原子轨道。

4.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周期系的应用价值。

5.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6.从科学家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抽象思维、理论分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本章知识分析:
本章是在学生已有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原子的结构,从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介绍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以及原子光谱等,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在原子结构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了元素周期系、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总之,本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比较系统而深入地介绍了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为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尽管本章内容比较抽象,是学习难点,但作为本书的第一章,教科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注意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原子结构的知识,在原子水平上认识物质
构成的规律,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知识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注意本章不能挖得很深,属于略微展开。

相关知识回顾(必修2)
1. 原子序数:含义:
(1)原子序数与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原子序数====。

(3)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a. 原子符号: zX A z
b. 原子结构示意图:
c.电子式:
d.符号表示的意义: A B C D E
(4)特殊结构微粒汇总:
无电子微粒无中子微粒
2e-微粒 8e-微粒 A
10e-微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