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份基本状况数据整合表

合集下载

1995-2014年各省份工业化率数据

1995-2014年各省份工业化率数据
13330.7 13194.8 12511.6 11770.4 9554.03 7983.86 45.3098 46.3903 47.0803 48.0115 46.8467 46.3222 24964.99 23567.7 21818.2 20181.7 19195.7 17166 15046.5 7362.84 7139.18 7097.76 7208.59 6536.21 5408.75 31.2412 32.7213 35.1693 37.5532 38.0765 35.947 70116.4 65088.3 59753.4 54058.2 49110.3 41425.5 34457.3
2263.2 2155.22 2070.24 1923.95 1602.87 1203.7 33.1031 34.044 36.6401 38.3229 38.8975 35.5329 2417.05 2303.32 2122.06 1893.54 1670.44 1350.43 1081.27
33.84 35.87 36.95 38.29 39.57 39.71 39.30
22968.6 21330.8 19800.8 17879.4 16251.9 14113.6 12153 3746.77 3566.43 3294.32 3048.79 2763.99 2303.08 17.565 18.0115 18.4252 18.7596 19.5839 18.9507
44.4812 46.9624 48.7122 49.4545 48.1357 46.2342 16803.12 15672.9 14449.9 13035.1 11720.9 9569.85 7759.16
6065.34 5600.5 5279.26 4851.37 3860.46 2863.84 38.6996 38.7581 40.5003 41.3909 40.3398 36.9091 15719.72 14262.6 12783.3 11409.6 10011.4 7925.58 6530.01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份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中国各省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摘要本文通过构建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化评价和排序,并结合聚类分析对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及探讨。

关键词: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引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经济高速增长,中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

根据2011年4月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居住城镇的人口接近6.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49.68%,全国已有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城镇时代。

但显然,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尚存在很大差异。

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从区域角度看,目前四大区域城市科学发展指数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而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落到了最后。

目前国际上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在主要指标法的应用中,国内外最为通用的城市化测度指标是“城市化水平”指数(或称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或非农人口) 占区域总人口的百分比。

尽管“城市化水平”指数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省域发展的程度, 但考虑到城市化的内涵不仅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 而且还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明不断发展、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等。

这种只以人口比例指标来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方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因此,要全面系统地反映省域发展水平, 应当利用复合指标法, 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多角度进行测定、评价和分析。

一、省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省域的发展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和人口变动的综合性动态过程。

因此,衡量省域发展水平的标志不是单一的省域人口比重,也不是单一的国民生产总值或者其它单项指标,而应综合反映经济、会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职能。

江苏省人口状况

江苏省人口状况

江苏省人口状况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

近年来,江苏省的人口状况也备受。

本文将介绍江苏省的人口概况、人口结构、人口流动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1年,江苏省的总人口约为897万人。

其中,男性人口约为431万人,女性人口约为466万人。

与上一年相比,江苏省的人口总数增长了约3%。

年龄结构:江苏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形。

其中,0-14岁的人口约为147万人,占总人口的6%;15-64岁的人口约为649万人,占总人口的3%;65岁及以上的人口约为01万人,占总人口的1%。

城乡结构:江苏省的城镇人口约为644万人,占总人口的2%;乡村人口约为253万人,占总人口的8%。

民族结构:江苏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

根据数据,汉族人口约为865万人,占总人口的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约为32万人,占总人口的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江苏省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根据数据,江苏省的外来常住人口约为157万人。

其中,省外迁入的人口约为47万人,省内跨市流动的人口约为10万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

根据数据,江苏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约为1%,比上一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

预计未来几年,江苏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江苏省的人口状况呈现出总量增长、结构复杂、流动频繁、老龄化问题严重等特点。

针对这些问题,江苏省应积极制定相应政策,加强人口管理,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流动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也纷纷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流动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也给城市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现状、原因、影响及解决对策。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1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1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该公报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中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家庭户均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构成等,进行了简要公告。

随后,2001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第2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进行了公布。

2001年6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又结集出版了这些数据。

随后出版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汇总的数据。

本文利用这些已知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认识,对中国当前的人口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中国的人口总量在“五普”公布中国人口总量的可靠数据之前,国外某些学术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曾经对中国的人口总量持有疑虑,认为由于存在漏报等问题,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

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

这就解除了国外学术界及国内某些学者的疑虑,也证明了计划生育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抑制。

可以说,除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

其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校验公式2.0.5版(版本:与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表格2.0.5.140609相对应)为保持版本一致,下拉选项参考《本科院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指标修订与系统研发-主数据库代码与标准设计》,在校验公式这里不再赘述。

1. 学校基本信息表1-1 学校概况1、开办本科教育年份:早于统计时点年份。

表1-3 学校相关行政单位1、主键:单位号2、与表1-4单位号不重复表1-4 学校教学科研单位1、主键:单位号2、与表1-3单位号不重复表1-5 实验室和科研基地1、主键:实验室和科研基地名称+类别备注:同一实验室有可能既是国家级又是省部级,有多个类别。

2、本表为非必填。

表1-6 办学指导思想1、本表为非必填。

表1-7 校友会与社会合作1、校友会:总数=境内+境外2、签订合作协议机构:总数=学术机构+行业机构和企业+地方政府3、本表为非必填。

2.学校基本条件表2-1 占地与建筑面积1、占地面积:总占地面积=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共同使用绿化用地(1)< 学校产权绿化用地(2)< 非学校产权2、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非学校产权=独立使用+共同使用表2-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场所+专用科研用房+体育馆+会堂2、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用房<“表2-1占地与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表2-3 教室1、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音室)(1)< 数量2、多媒体教室(1) < =数量3、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音室)(2)<座位数4、多媒体教室(2) <=座位数备注:多媒体教室:指配备有计算机和投影仪的,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教室个数和座位总数。

有可能所有教室都达到这个标准表2-4 运动场、学生活动中心1、学生活动中心面积< “表2-1占地与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备注:室外运动场所不算建筑面积,这里不做校验表2-5-1 图书馆电子图书:数量(种)=中文数量(种)+外文数量(种)表2-5-2 图书当年新增情况1、当年新增纸质图书(册)<= “表2-5-1 图书馆”纸质图书总量(册)2、当年新增电子图书(种) <= “表2-5-1 图书馆”电子图书数量(种)表2-6-1 本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1、主键:名称+院系(单位)号2、判断“单位号”是否为“000”,如果是,“单位名称”可以按照实际情况填写。

中国省份城市数据库表(mysql)

中国省份城市数据库表(mysql)
insert into Provincial values(3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insert into Provincial values(32,'内蒙古自治区')
insert into Provincial values(33,'澳门特别行政区')
insert into Provincial values(34,'香港特别行政区')
--select * from City where pid=4
----------------------------------------------------------------
--5河北省 11个地级市
insert into City values(1,'石家庄市',5)
insert into City values(2,'唐山市',5)
insert into City values(5,'本溪市',8)
insert into City values(6,'丹东市',8)
insert into City values(7,'锦州市',8)
insert into City values(8,'营口市',8)
insert into City values(9,'阜新市',8)
insert into City values(12,'苗栗县',7)
insert into City values(13,'台中县',7)
insert into City values(14,'彰化县',7)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10年内,作为全国第一户籍人口大省,河南在人口数量、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既存在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积极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

在新时期,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当前复杂的人口形势,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而且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当前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当前河南人口发展呈现出如下变化趋势。

1.人口总量依然是全国第一早在2010年7月,河南省总人口就已经突破1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省份。

然而,就常住人口来说,河南增速较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92558060人相比,10年间共增加1465507人,增长1.58%。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6%。

至此,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从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低于广东和山东(见图1)。

尽管如此,但由于常住人口中不包括长期在省外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出人口,考虑到河南省作为人口流出大省的因素,如果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人口已超过1个亿,仍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图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排前三位的省份变化2.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随着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河南省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家庭户数量、规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93万户,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479万户增加4.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7人,高于全国3.10人的水平,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7人减少0.23人,全省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见图2)。

全国各省份2013-2018年财政支出数据

全国各省份2013-2018年财政支出数据
8411 9152.64 12827.8 13446.09 15037.48 32086656 34797922 40655144 44417035 49085507 10111713 10997444 12394322 13764846 14439723 30589372 33043884 37919973 40018090 43362800 62209097 67966109 74975105 80088868 86861018 3082.66 3542.8 3939.5 4262.36 4612.52
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
甘肃

万元 23096230 25414935 29583117 31500340 33044417
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
青海

万元 12278884 13474303 15151581 15247999 15304375
一般公共 预算支出
宁夏

亿元
922.48 1000.45 1138.49 1254.54 1372.78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119740.3 129215.5 150335.6 160351.4 173228.3 4173.66 4524.67 5737.7 6406.77 6824.53 25492061 28847000 32323500 36994300 32825400 44095849 46772981 56321900 60495290 66391840 30301263 30852826 34229731 34288617 37564199 36865160 38799789 42529613 45127075 45299252 5197.42 5080.49 4481.61 4577.47 4879.42 27448114 29132468 32170995 35860902 37257220 3369.18 3434.22 4020.66 4227.34 4641.08 4528.61 5182.65 6191.56 6918.94 7547.62 7798.47 8472.45 9687.58 9981.96 10621.39 4730.47 5159.57 6645.98 6974.25 7530.32 43496871 46640973 52390076 55229501 62038110 30688006 33066986 40015778 42754043 46841517 34703013 38827011 44125491 46174022 51114673 66888000 71773136 82500113 87552136 92583984 5582.31 6028.69 6799.35 7453.74 8215.52 4371.65 4934.15 6132.84 6422.98 6831.74 4690.89 5017.38 5728.72 6339.16 6869.3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
山西疆域轮廓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 形,是典型的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高原,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高原内部起伏不平,河 15.6万平 谷纵横,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有山 地、丘 3571万 方千米 陵、台地、平原,山多川少,山地、丘陵面 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1%,平川、河谷面积 占总面积的19.9%。全省大部分地区海拔在 1500米以上
第一产业增加值697.9亿元,增长6.0%,占生 产总值的比重为5.8%;第二产业增加值7009.1 亿元,增长10.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十一个地市:太原 大同 朔州 忻州 吕梁 阳泉 榆次 57.8%;第三产业增加值4405.9亿元,增长 长治 晋城 临汾 运城 9.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6.4%。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33628元
陕西省
副省级市 2012年全省GDP总量为14457.84亿元,较上年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 ▪ 西安市 20.58万 增速15.51%。快于全国平均水平6.2%,居西部 3732万 总面积45%。其北部为风沙区,南部是丘陵 地级市 平方公里 第一。在全国排名16位,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 沟壑区。 ▪ 宝鸡市 增长。人均GDP为38608元人民币 ▪ 榆林市
2012年我省生产总值17212.1亿元,居中部地 区第4位。人均GDP28841元。分产业看,第一 产业增加值2020.3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增 加值8226.4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 值4863.6亿元,增长10.5%。
省会:合肥市 地级市(16个):芜湖、马鞍山、铜陵、池州、宣城、 黄山、巢湖、六安、安庆、淮南、淮北、蚌埠、阜阳、 宿州、亳州、滁州。
2012年四川经济形势数据,2012年四川省实现 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全国第八 位),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增 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8个百分点。其中,第 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 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 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居全国第八 位,西部地区第一位。
河北省
7190万
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 全省生产总值预计达到20197.09亿元,居全国 18.88万 全省现设石家庄、唐山、邯郸、秦皇岛、保定、张家口 、丘陵和高原,其间分布有盆地和谷地,中 第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90元,农 平方千米 、承德、廊坊、沧州、衡水、邢台11个地级市。 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 民人均纯收入5510元
2012全年全区生产总值13031.04亿元,同比增 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2.37亿 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6333.09亿 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增加值4525.58亿 元,增长9.5%。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 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7%、48.6%和 34.7%,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1%、 62.5%和29.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27943元。
▪ 青岛市 ▪ 枣庄市 ▪ 东营市 ▪ 威海市 ▪ 日照市 ▪ 菏泽市 ▪ 莱芜市 ▪ 烟台市 ▪ 滨州市 ▪ 潍坊市 ▪ 德州市
地级市 全省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面积1084.9万 ▪ 长沙市▪ 株洲市▪ 湘潭市▪ 衡阳市▪ 邵阳市▪ 岳阳市 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51.22%;丘陵面积 第一产业增加值3004.2亿元,增长3%;第二产 ▪ 张家界市▪ 益阳市▪ 常德市▪ 娄底市▪ 郴州市▪ 永州 21.18万 326.27万公顷,占15.40%;岗地面积293.8 湖南省 7119.34万 业增加值10506.4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 市 平方公里 万公顷,占13.87%;平原面积277.9万公 增加值8643.6亿元,增长12.2%。 ▪ 怀化市 顷,占13.12%;水面135.33万公顷,占 自治州 6.39%。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咸阳市 ▪ 渭南市 ▪ 汉中市 ▪ 安康市
▪ 铜川市 ▪ 商洛市
▪ 延安市
江苏省
江苏地势、地形以平原为主,全省平原面积 7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0%以上,比 例居全国各省首位,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 10.26万 7920万 江淮平原、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地形地 平方公里 势低平,河湖较多,平原、水面所占比例占 全省的90%以上
▪ 漳州市
▪ 南平市
广西省
广西处于被称为中国地势 第二级阶梯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两广丘 陵的西部,南边朝向北部湾。整个地势为四 23.67万 周多山地与高原,而中部与南部多为平地, 4602万 平方公里 因此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与东南之 间呈盆地状,素有“广西盆地”之称。位于 自治区中部的贵港市拥有广西最大的平原“ 浔郁平原”。
▪ 苏州市 ▪ 镇江市
▪ 南通市 ▪ 泰州市
浙江省
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公里左 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 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是浙江的四大经济支 浙江省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 10.18万 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地形 柱,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 5477万 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 平方公里 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 23.2%,河流和湖泊占6.4%
江西经济在中西部属于发达行列,2012年,江 西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948.5亿元,比2011 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0.2 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6967.5 亿 江西省境内除北部较为平坦外,东西南部三 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4460.8亿 16.69万 江西省 4503.93 面环山,中部丘陵起伏,成为一个整体向鄱 元,增长9.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平方公里 万 阳湖倾斜而往北开口巨大盆地。 分别为5.0%、66.6%和28.4%。三次产业结构调 整为11.7:53.8:34.5。人均生产总值28799 元,增长10.5%。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 现增加值7246.1亿元,增长12.0%,占GDP的比 重达56.0%。
江苏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12 江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达到 54058.2亿元,同比增长10.1%,位列全国省份 第二。人均突破1万美元达到10887美元,位居 全国省份第一。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转 型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 力连续四年名列全国首位。
副省级市 ▪ 南京市 地级市 ▪ 无锡市 ▪ 徐州市 ▪ 常州市 ▪ 连云港市 ▪ 淮安市 ▪ 盐城市 ▪ 扬州市 ▪ 宿迁市
省会贵阳市。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 川和重庆市。现辖贵阳市、六盘水市、遵义市、安顺市 、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四川省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 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 48.5万平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 8076.2 方公里 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西部为高原、山地, 万 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东部为盆地、丘陵, 海拔多在500~2000米之间。
江西省行政区划 ▪ 南昌市 ▪ 上饶市 ▪ 九江市 ▪ 萍乡市 ▪ 新余市 ▪ 鹰潭市 ▪ 赣州市 ▪ 宜春市 ▪ 景德镇市 ▪ 吉安市 ▪ 抚州 市
福建省
福建省行政区划 省会 福建陆地平面形状似一斜长方形,东西最大 2011年福建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 ▪ 福州市 间距约480千米,南北最大间距约530千米。 元,比上年增长12.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 副省级市 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闽东南部分地区属 3689万 12.4万平 增加值1610.6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 ▪ 厦门市 南亚热带。土地总面积12.4万平方千米,海 方千米 加值9167.54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 地级市 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达3752千 值6632.06亿元,增长8.6%。 ▪ 泉州市 ▪ 莆田市 ▪ 三明市 米,位居全国第二位。 ▪ 龙岩市 ▪ 宁德市
▪ 宜昌市 ▪ 咸宁市
▪ 襄阳市 ▪ 随州市
▪ 神农架林区
地貌以平原、丘陵和低山为主,平原与丘陵 、低山相间排列,地形地貌呈现多样性。长 江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 为五个自然区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 安徽省 6782.27 14万平方 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平原面 万 公里 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1.3%(包括5.8%的圩 区),丘陵占29.5%,山区占31.2%,湖沼洼 地占8.0%。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 ▪ 南宁市 ▪ 柳州市 ▪ 桂林市 ▪ 防城港市 ▪ 钦州市 ▪ 贵港市 ▪ 玉林市 ▪ 河池市 ▪ 来宾市 ▪ 崇左市
▪ 梧州市 ▪ 百色市
▪ 北海市 ▪ 贺州市
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6802.20亿元,比上年增 贵州地貌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境内地 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0.02亿 17.61万 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 贵州省 3475万人 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2655.39亿元, 平方千米 斜,平均海拔 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256.79亿元,增 在1100米左右。贵州高原山地居多 长12.1%。
湖北省
副省级市 ▪ 武汉市 地级市 处于中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三级阶梯过渡 湖北是经济强省,2012年GDP达22250.16亿 ▪ 黄石市 ▪ 十堰市 ▪ 荆州市 18.59万 地带, 地貌类型多样, 山地、丘陵、岗地 元,增速达11.3%,快于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 ▪ 鄂州市 5779万 平方公里 和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 55.5%, 分点,居全国第九位;人均GDP38878元人民 ▪ 荆门市 ▪ 孝感市 ▪ 黄冈市 丘陵和岗地占24.5%,平原湖区占20%。 币,折合6158美元,居中国中部省份第一位。 自治州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 仙桃市 ▪ 天门市 ▪ 潜江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