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家一样工作 17 走近科学家》教案_6
走近科学家-冀人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走近科学家-冀人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前言科学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而要深入了解科学,就不得不走进科学家的生活和工作中。
本教案主要介绍科学家的基本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
一、教材分析1.教材名称:冀人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2.教案内容:本教案适用于六年级科学教学课程,主要介绍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科学家的职业、生活、工作方式、研究领域、成就等方面。
3.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质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本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通过讲解科学家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如何将科学家们的工作和成就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例子讲解给学生,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冀人2001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知识点PPT•多媒体设备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讲台笔记•活动笔记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简单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并鼓励学生参与本次课程。
•教师介绍科学家的职业及其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是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家,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人类进步不可或缺的人才。
2.学习内容•教师以案例方式介绍几位著名的科学家,包括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内容主要涵盖了他们的生活、工作方式、研究领域、成就等方面。
•通过讲解及演示实验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探究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及他们对科学研究和人类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教师还可以请相关科学家专业人士或其研究成果的相关人员,向学生了解更详细深入的相关问题,比如他们的重大成就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何地位,以及他们为人类做出的重要贡献等。
3.课堂练习•在讲解结束后,设置一些问题进行课堂练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科学家的相关知识点。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家一样工作 17 走近科学家》教案_8

17、《走近科学家》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
2.能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能体会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威。
3.能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共两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通过网络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
3、学牛独立获取信息。
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4)将查阅的资料及时记录在资料卡片上。
4、小组交流自己的查阅结果5、小组展示6、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科学家的成就,在这些科学家身上有哪些令你崇拜的事迹?你从中要学习科学家的那些科学精神?请同学们再次搜集资料,把你找到有关科学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7、学生搜集资料8、小组内展示9、小组代表进行科学家的故事演讲比赛,学生按照活动评价表5的内容对参赛进行评价。
10、教师小结:科学家所取得发明创造的成就与他们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 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精神有关,并把爱迪生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送给学生。
五、拓展请同学们再次搜集资料,把你找到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贴在班级的墙报上。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7走近科学家》word教案 (2)

走进科学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思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科技与史籍
1.讲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感人民的辛劳垦植,推动着科学技能的成长。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能,看看它在史籍的长河中是怎样成长的。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技能举行研讨。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
3.交流。
相互交流各自小组的发掘,并试着将全班的研讨成就收集在一起,在校园走廊或围墙上举行展示。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教学反思:。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家一样工作 17 走近科学家》教案_4

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一、教学目标: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4.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5.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4.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三、教学过程:1.导入: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2.学习新课;活动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A.活动目标1.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的资料,根据资料说出科学家最使自己感动的地方。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冈。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B.活动过程:1.此活动采用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科学家故事的书籍及音像资料,课上先个人阅读整理资料,然后分小组形式进行交流。
2.学生明确活动的任务——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与他们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有关。
3.学生任意选择一位科学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信息,分析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及成就的取得与哪些因素有关;确定一个主题,如献身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勇于创新等。
4.学会获取信息。
提示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探究的主题确定阅读的目的、制定阅读的提纲和方法。
(2)依据阅读的提纲,选择合适的同书及网址查阅相关内容。
(3)围绕提纲有重点地浏览资料的题目,先选择与提纲的内容,然后再认真地阅读。
5.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说说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和值得自己学习的精神,或通过列举多个科学家的事迹来说明某种精神。
冀人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科学家一样工作 17 走近科学家》课件_6

塞曼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一个人的落后是相对的、暂时的,没什么 可怕和自卑。真正可怕的是执迷不悟,安于现 状,自甘沉沦,不知道从落后中猛醒过来,跑 步赶上先进。是母亲的痛苦、眼泪和愤怒的一 巴掌,把沉睡在落后状态的塞曼唤醒了。从此, 他急起直追,一日千里,自觉地不断努力,终 于迅速成了大才,塞曼值得我们仿效。
静力学和流体静 力学的奠基人
你知道他的哪些 故事?讨论、交流。
爱因斯坦
物理学家 相对论的提出者
你知道他的哪些 故事?讨论、交流。
杂交水稻之父 当代神农、米神 当今中国最著名 的科学家
姓名:牛顿
性别:男 出生日期: 1642年12月25日
国籍:英国
牛
主要贡献:发现万有
顿
引力,发明望远镜,
小
著名的牛顿论 吸引我感动我的事例:
走近 科学家
爱因斯坦
袁隆平
你知道他的哪些故 事?讨论、交流。
数学家
天文学家
自然哲学家
物理学家
你知道他的哪些故 事?讨论、交流。
数学、地 理、绘画 和文学
世界著名科学家 物理学家 化学家 发现镭和钋
你知道他的哪些 故事?讨论、交流。
物理学家 数学家
传
1,
2,
居里夫人的学生时代
玛丽.居里---波兰 人,一生致力与放射学的 研究,发现了放射性元素 钋和镭。一生中获得十 次科学奖金,其中有两次 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出身贫寒,命运坎坷,是 人生极其珍贵的财富。不 怨天,不怨地,与厄运抗 争,在逆境中崛起,“天 道酬勤” ,只要坚持不 懈努力,成功必定会到来。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7走近科学家》word教案 (3)

走进科学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议决查阅资料,懂得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进献,领悟到科学家所取得的光辉成绩与他们所具有的科学灵魂、科学态度、科学的头脑格式及广博的科学知识有直接的联系,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方向1.能想法搜集相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成长的资料。
2.能采纳某种办法将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二、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方向1.能领悟到科学是一直成长的。
2.能领悟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势巨子。
3.能认识到科学灵魂、态度、代价观与科学成绩的取得有直接联系。
三、科学知识方向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绩及给自己留住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能的成长史籍。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成长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能、社会、处境方向1.能领悟到科学技能的成长对人们生存和社会前进的作用。
2.能开端领悟到科学与技能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所懂得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遗迹中概括出其主要成绩及科学灵魂。
教学方法:教授传授与学生运动相连合的互动教导法。
课时建议: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问:大众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答复。
讲述:大众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绩和追求真理的灵魂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这日,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懂得他们的遗迹,去领会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我所懂得的科学家1.看课本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绩?(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绩。
(3)学生间相互交流。
2.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1)张衡(2)牛顿(3)爱因斯坦(4)阿基米德(5)袁隆平(6)居里夫人3.讨论。
哪位科学家给自己留住印象最深?他们有哪些主要成绩?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灵魂?板书设计: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1)张衡(2)牛顿(3)爱因斯坦(4)阿基米德(5)袁隆平(6)居里夫人。
冀教小学科学六下册《17走近科学家》word教案 (2)

走进科学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思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科技与史籍
1.讲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感人民的辛劳垦植,推动着科学技能的成长。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能,看看它在史籍的长河中是怎样成长的。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技能举行研讨。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
3.交流。
相互交流各自小组的发掘,并试着将全班的研讨成就收集在一起,在校园走廊或围墙上举行展示。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教学反思:。
冀教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17走近科学家》教案_(2)【精品】

走进科学家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追思上节课内容。
(二)新课教学
◆活动2:科技与史籍
1.讲述: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以及劳感人民的辛劳垦植,推动着科学技能的成长。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科学技能,看看它在史籍的长河中是怎样成长的。
2.学生选择感兴趣的科学技能举行研讨。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
3.交流。
相互交流各自小组的发掘,并试着将全班的研讨成就收集在一起,在校园走廊或围墙上举行展示。
板书设计:
第十七课走近科学家
(1)食品保鲜技能的成长史。
(2)影戏机及放映技能的成长史。
(3)汽车的成长史。
教学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走近科学家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1.能设法收集有关科学家和某项科技发展的资料。
2.能采用某种方法将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3.能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能体会到科学家不迷信权威。
3.能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三、科学知识目标1.能具体说出某个科学家的主要成就及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能具体说出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3.能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1.能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2.能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我所了解的科学家”。
难点是从科学家的事迹中归纳出其主要成就及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有关科学家的图片或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提问:大家都知道哪些科学家呢?学生回答。
讲述:大家说的很好,这些科学家取得的科学成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今天,我们就走近科学家,去了解他们的事迹,去领悟他们人生的真谛。
(二)新课教学◆活动1:我所了解的科学家1.看教材插图,回答问题。
(1)说说P82上的人物都是谁?他们为社会做出了哪些成就?(2)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说说他们的成就。
(3)学生间相互交流。
2.教师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及他们带来的启示。
(1)牛顿: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同时他也是一名神学爱好者,晚年曾着力研究神学。
1643年1月4日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附近的沃尔索普村,1727年3月20日在伦敦病逝。
牛顿1661年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1665年获文学士学位。
随后两年在家乡躲避瘟疫。
这两年里,他制定了一生大多数重要科学创造的蓝图。
1667年回剑桥后当选为三一学院院委,次年获硕士学位。
1669年任卢卡斯教授直到1701年。
1696年任皇家造币厂监督,并移居伦敦。
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
1706年受女王安娜封爵。
他晚年潜心于自然哲学与神学。
牛顿的代表作品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主要成就有:发明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经典力学、发明反射式望远镜、发现光的色散原理,在科学上最卓越的贡献是创建了微积分和经典力学。
(2)张衡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
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张衡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月光其实是日光的反射;他还正确的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认识到宇宙的无限性和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的关系。
张衡观测记录了两千五百颗恒星,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较准确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转浑天仪,第一架测试地震的仪器---侯凤地动仪,还制造出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飞行数里的木鸟等等。
张衡共著有科学、哲学、和文学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灵宪》和《灵宪图》等。
为了纪念张衡的功绩,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将小行星1802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后世称张衡为木圣(科圣)。
(3)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腊物理学家、数学家、静力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
公元前287年,阿基米德诞生于西西里岛。
他出生于贵族,与叙拉古的赫农王有亲戚关系家庭十分富有。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学识渊博,为人谦逊。
他十一岁时,借与王室的关系,被送到古希腊文化中心亚历山大里亚城,跟随欧几里得的学生埃拉托塞和卡农学习,他以后和亚历山大的学者保持紧密联系,因此,他算是亚历山大学派的成员。
在他学习天文学时,发明了用水利推动的星球仪,并用它模拟太阳、行星和月亮的运行及表演日食和月食现象。
为解决用尼罗河水灌溉土地的难题,他发明了圆筒状的螺旋扬水器,后人称他为“阿基米德螺旋”。
公元前212年,古罗马军队攻陷叙拉古,正在聚精会神研究科学问题的阿基米德,不幸被蛮横的罗马士兵杀死,终年七十五岁。
阿基米德的遗体葬在西西里岛,墓碑上刻着一个圆柱内切球的图形,以纪念他在几何学上的卓越贡献。
(4)袁隆平袁隆平(1930.9.7-),汉族,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而李登海被称为“中国杂交玉米之父”,他们合称“南袁北李”。
(5)居里夫人故事及启示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出生于法国波兰,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
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玛丽▪居里(1867.11.7—1934.7.4),出生于法国波兰,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
世界著名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
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学生时代的玛丽亚忍受贫困的煎熬,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士“双学士”的优秀学习成绩,两年后,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她的刻苦学习为以后自己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她常说:“好好读书,拯救祖国”。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年轻美貌而在于为人类作贡献,为科学作出贡献。
(6)爱因斯坦的故事及启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美国物理学家,为犹太人,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相对论—“质能关系”的提出者,“决定论量子力学诠释”的捍卫者(振动的粒子)---不掷骰子的上帝。
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19世纪末期是物理学的大变革时期,爱因斯坦从实验事实出发,重新考查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在理论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他的量子理论对天体物理学、特别是理论天体物理学都有很大的影响。
理论天体物理学的第一个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气理论,就是在量子理论和辐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爱因斯坦小故事: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相反,已满四岁的爱因斯坦还学不会说话,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
但是,担任电机工程师的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
他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
小爱因斯坦每搭了一层,父亲便表扬和鼓励一次。
在这种激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上学后,爱因斯坦仍然显得很平庸,学校的老师曾向他父亲断言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
”大家的讽刺和讥笑,让爱因斯坦十分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去学校,害怕见到老师和同学。
但是父亲却鼓励他:“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一般,却并不比他们差多少,但是你会做的事情,他们却一点都不会做。
你表现的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爱因斯坦的母亲贤惠能干,文化修养极高,她对自己的儿子百般呵护和鼓励。
爱因斯坦小时候常常爱提出一些怪问题。
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别人都以为他是个傻孩子。
每一次母亲带他到郊外去游玩,别的亲友家的孩子,有的游泳,有的爬山,只有爱因斯坦一个人默默地坐在河边,静静地凝视着湖面。
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爱因斯坦母亲的身边,忐忑不安地问道:“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是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吧?”可是爱因斯坦的母亲却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讲:“我的小爱因斯坦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
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父母的鼓励和爱护使爱因斯坦的智力迅速发展。
有一次爱因斯坦生病了,本来沉静的孩子更像一只温顺的小猫,静静地蜷伏在家里,一动也不动。
父亲拿来一个小罗盘给儿子解闷。
爱因斯坦的小手捧着罗盘,只见罗盘中间那根针在轻轻地抖动,指着北边。
他把盘子转过去,那根针并不听他的话,照旧指向北边。
爱因斯坦又把罗盘捧在胸前,扭转身子,再猛扭过去,可那根针又回来了,还是指向北边。
不管他怎样转动身子,那根细细的红色磁针就是顽强地指着北边。
小爱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脸的惊讶和困惑:是什么东西使它总是指向北边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在爱因斯坦对罗盘的探索中,已经孕育了一颗做出伟大发现的种子。
爱因斯坦小时候被校长、老师视为一个“笨孩子”、“不听话的孩子”、“老是异想天开的孩子”……但是,他善于独立思考,爱动脑筋,勤劳、巧干……最终成长为一名“科学的巨人”。
爱因斯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
只要你肯为你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并配合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劳。
许多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时代、少年时代并不一定能显出锋芒毕露的优势,相反,他们却太平凡,甚至显出迟钝、愚笨的样子,常常要被周围的人嘲笑、讥讽。
如果因为自己笨就灰心丧气,不再努力,那不是将自己潜在的才华、能力都扼杀在摇篮中了吗?(7)诺贝尔奖的由来及故事启示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