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整理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部分考点

1.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2.“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明代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传抄。
仍被习惯称为“邸报”。
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4.明代中叶以后开始出现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例:《万历邸钞》《天边邸钞》《急选报》。
5.清代提塘分为京塘、省塘两种。
清代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6.1815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上第一份近代报刊:《查世俗每月统计传》。
7.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的《杂文篇》。
8.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9.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通》三足鼎立的局面。
10.历史最长、发型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
1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第二份是《申报》。
12.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代表《循环日报》,它是首创了一种以政治为灵魂的报纸。
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注重报纸排版、新闻图片运用。
13.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6年在上海创最重要的《时务报》。
14.《知新报》是维新派1897年在澳门创刊。
它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戊戌政变后三个多月,国内各地维新派报刊消失殆尽,唯有它能继续出版。
15.1898年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海外最著名)。
16.兴中会创办1900年于香港创办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905年《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在此报上阐述了三民主义。
17.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中国新闻史重难点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了解名词解释如驿站、传舍、邸、报禁、言禁等第二节了解报状及特点、开元杂报、进奏官、敦煌进奏院状等第三节重点邸报及特点、检查制度、定本、小报等第四节了解第五节掌握通政司、六科、提塘、民报特点、《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等第六节《宫门抄》、清代的民报与报房第二章近代报刊第一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第二节了解《遐迩贯珍》、重要的中文商业报纸第三节重点《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以叙述题的方式整理他的整个发展历程)《新闻报》第四节外报的性质与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重点第一节王韬、及其办报观点与《循环日报》、《昭文新报》、《汇报》《澳门月报》第二节维新派的报纸及特点、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及重要报纸、意义贡献、时务文体第三节了解第四章辛亥革命第一节资产阶级报纸、《中国日报》、《民报》。
《清议报》《新民丛报》、两派的论战第二节第二次高潮的特点代表报、清末新闻法内容、特点、苏报案第三节新闻思想、业务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期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确立的标志、内容第二节了解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癸丑报灾第三节名词解释名记者1、名词解释:《新民丛报》、《中国日报》、《民报》、“苏报案”、“竖三民”、“癸丑报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
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观点。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黄远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6、从黄远生、邵飘萍等名记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六章五四时期重点第一节《新青年》、思想第二节《每周评论》、报刊对五四的宣传、进步学生报代表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代表第四节改革的特点徐宝璜、《新闻学》第七章重点第一节蔡和森与《向导》早期报纸特点第二节五卅运动、恽代英、肖楚女与《中国青年》第三节《大公报》、中广播事业与通讯事业第八章重点第一节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络、党的地下报刊第二节重点《时事简报》、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意义特点第三节重点史量才、邹韬奋与报刊、范长江、斯诺第四节戈公振第九章抗战第一节中共党报系统组成、新华通讯社的发展历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整风运动第二节国际新闻社、重庆各报联合版、《新华日报》在党报史上的地位作用第三节了解孤岛的宣传第十章解放战争第一节拒检运动、国民党的党营新闻事业、第二节新华社业务、反客里空、毛《对……的谈话》思想第三节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一章第一节公营新闻事业网络、中国新闻社、私营的改造第二节新闻业务的改进、学习苏联的经验第三节了解第四节新闻改革大题第十二章第一节了解第二节新华社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反右、大跃进、文革时期知道就行,基本很少考第五节重点第十四~十五章理解。
中国传播史重点(1-2章)

第一章: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中国古代报纸。
发行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人孙樵在其所写的《读开元杂报》一文中,说它的外观是零散的"数十幅书",所记载的大都是开元所间的朝廷政事。
我国新闻史学家确认开元杂报是一种由驻在首都的官员们向地方传发的封建官报。
它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开元杂报"只是后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不是印刷制品。
孙樵所看到的,也只是流传于当时社会的它的零散抄件。
有关"开元杂报"的记载,说明中国封建官报起始的时间,不会晚于唐朝。
鉴于前此的古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有关报纸的记载,"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2.口头传播:最早和最长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谣谚就是其中的一种。
即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
这种传播,受交通条件的限制,难以做到无远弗届,也经常因为传闻异辞而失实。
3.小报:中国古代民间私办的报纸。
起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
初创时并无报头。
小报只是当时人对它的一种称呼。
它有时也被称为新闻。
小报所刊载的多数是邸报没有发表的或尚未发表的时事动态,其中有不少涉及统治者的机密。
小报有手抄的,也有用印刷手段复制的。
读者多为朝野知识分子。
宋朝的封建统治者曾对小报进行过禁查,对小报的发行者处以严刑,但都未能禁绝。
元朝文献中,仍有关于小报记载。
明朝末年以后,民间报房大量出现,小报获准公开发行,但内容受到了严格的限制。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原件为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收藏。
这份报纸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无报头,用毛笔抄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节度使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发回敦煌的。
这份报纸被封存在敦煌石窟达1000年之久,1907年才被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运往伦敦。
1983年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并命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新闻传播史重点(精)

露布——古代报纸产生前实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一种流动的传播媒介。
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亦称“ 露板” 。
最初是指不加检封、公开发布的文书,南北朝以后专指公开发布的战争捷报。
古代报纸产生前新闻传播载体的特点1. 古代报纸产生之前,传播新闻的载体往往具有一身二任的性质官方新闻的发布,完全借用官文书2. 既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新闻传播的需要,又意味着新闻传播活动尚未完全成熟。
中国古代报纸的形态及其特点a 封建官报特点——不定期;定向传播,有官文书痕迹;信息属朝廷政事活动;自行采集、筛选信息。
经具有一定的报纸的性质,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最早的官报雏形b 非法民报(小报特点1、以刊载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不定期发行。
2、有一支专业或业余的编排、采写队伍。
3、内容较为丰富,可读性较高4、以赢利为目的,是中国最早具备商品性格的报纸。
5、传播迅速,时效性较强。
6、手写、印刷并存,发行量大,读者广泛c 合法民报(京报特点1. 内容基本是官报的翻版,极少自己采写的新闻,更无评论。
2. 形式比较完备。
“京报”固定有较为固定的刊期、报名和编排形式3. 报房自主经营、自办发行。
敦煌进奏院状——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原件“ 定本” 制度——中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所谓“ 定本” ,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它起始于北宋真宗咸平二年,一直沿用到宋末。
中国报纸发展的特点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为政治上之一种需要” ——是封建统治阶级巩固专制统治的舆论工具。
中国古代报纸的三种形态,从影响上看,封建官报最大;从形式上看,合法民报(京报最完备;从本质上看,非法民报(小报最接近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
中国古代报纸行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制约1.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的封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压抑了对新闻的信息需求; 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了新闻传播活动的物质基础发展。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部分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各章重点纲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纲要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史观。
一、名词解释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以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木铎 : 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
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抄。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万历邸钞》:系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按原抄件影印出版(1968年版),因它抄录于邸报,故曰“邸钞”;又因其邸报出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统称为“万历邸钞”。
二、简述题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及作用答:(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三、论述题为什么中国近代报刊没能产生于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土壤?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是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不能在实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新闻史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中国新闻事业的诞生与初步发展一、唐代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
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新闻传播工具,以传报来自朝廷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以及军政单位派驻首都的进奏官向地方传发,因而带有官方的性质,属于古代官报的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统一下发的正式官报。
二、开元杂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唐代开元年间在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三、邸报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定期发行;“邸报”名称第一次出现。
内容:皇帝的诏旨、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奏章;军事情报;刑罚。
和唐代的进奏院状比较起来,宋代的进奏院状有了很大的发展,具有更多的报纸的特征,更接近于近代的官报:1、他已经是一种在封建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按一定制度、一式多份的发往诸路州郡,向地方传报朝廷信息的中央一级的官报。
2、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上传播朝廷政事信息的重要载体。
3、他已经完全从官文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官方的新闻传播工具。
4、它是定期连续发行的。
四、定本制度定本制度起始于宋朝真宗咸平二年。
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
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对控制,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使邸报能够更好的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
五、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最早出现于北宋末年,盛行于南宋,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内忧外患严重的产物。
特点是:1、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性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无固定报头、名称;2、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人广泛;4、内容复杂;5、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读者广泛。
六、《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人米怜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开元杂报(P7):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唐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孙樵在文中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
这是开元时期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简讯的的载体,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没有固定名称,“开元杂报”并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后唐和宋代称之为“朝报”。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是已知的最早的官报。
原件早已失存。
是手抄的,不是印刷的。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该传播工具没有随王朝覆灭而消亡,宋朝报和明清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朝政简报的继续。
敦煌进奏院状(P8):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出土,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定本制度(P13):所谓“定本”指的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的资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发报。
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宋代的“小报”(P14)小报: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和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
它脱离官方新闻发布渠道,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宋代新闻传播。
小报的特点:1、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2、新闻来源复杂;3、非官方的商业行为;4、时新性强,传播交迅速;5、被政府视为非法传播行为。
小报的意义:1、小报是利用进奏院的传播系统非法经营的新闻事业,它有自己的采编发行人员,经济独立,其出现使报纸开始成为商品,具有某些大众传播性质;2、“小报”业务工作处于较原始状态,性质上没有脱离为封建统治服务的范涛;3、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局面,打破了官方新闻传播体制,揭开中国民办报纸的第一页。
明代官报的抄传和发行制度(P20)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传抄和发行的三个环节:1.通政司:来自地方和在京臣僚们的奏章,绝大部分必须经过政通司,是朝廷信息的总汇。
2.六科:主要是将皇帝看过的,做了批示的,同意发布的章奏公开发抄,供在京各衙门和¡°邸报¡±传抄;同时,还负责记录皇帝接见大臣时的谈话和指示。
即承担了采集、记录和为邸报提供皇帝谕旨的工作。
3.提塘:明制,各省派有提塘长驻京师,提塘相当于唐宋时期的邸吏或进奏吏。
提塘官从六科发抄的各项谕旨和奏章中摘抄出来,经由提塘报房发出的官报通称为邸报。
通政司汇集各类章奏和地方上报的信息;六科收集和发布有关的诏旨和章奏;提塘将这些诏旨和章奏从六科抄出,经过筛选和复制,再传到府县,通过辗转抄录,在官绅中传阅。
这就是明代“邸报”传抄活动的全过程。
《急选报》(P26):是保存至今的两份明代报纸原件之一。
《急选报》出版于万历年间,用雕版印刷,内容是吏部急选官员的名单。
这份急选报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编辑发行人的姓名,估计是民间报房的产物,是民间报房“邸报”之外的众多“报儿”的一种。
有可能单独发行也可能做为附件随邸报一起发行。
这说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前后就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是世界上现在最早的自称为“报”的印刷品,并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实实在在的明代“报儿”的实物,因此弥足珍贵。
京报与《京报》京报(P31):清代的官报,通常被称为“邸报”,别称京报。
《京报》(P35):有报头的清代同治以后出现的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
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
它们所出的京报,在部分读者中有时也被混称为邸抄或邸报。
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察世俗每月统纪传》(P43)(Chinese Monthly Magazine):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月刊。
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也有一些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的文字及少量新闻报道。
1821年停刊。
特点:1、米怜注意研究读者的心理特点,选择其易于接受的方式,以提高宣传的效果,附会儒学。
2、文章短小、通俗、生动,对话体论说文。
3、文体多样。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宣传西方文化与近代科技知识;内容:神理、人道、国俗、文章、诗歌;形式:线装书式、雕版印刷;文风:文白相掺、通俗浅显、对话体、章回体。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预报性新闻《月食》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P49) :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里。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特点:1、对时事政治及西方列强在华利益关注远远超过传教,新闻性内容增多,设有新闻专栏,出现社会新闻。
2、在编辑业务上,文字通俗、文风简短,长文分期连载,每期还刊有目录以便于阅读,栏目也比较固定。
3、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吻合。
《新闻纸略论》是中国首个中文外报。
1834年1月,《新闻纸略论》我国中文报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新闻学专文。
内容为报纸的起源、新闻自由和当时西方国家报纸出版情况。
《万国公报》(P56):1868年创刊于上海,是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报刊,前身是《中国新教会报》,周刊,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并担任主笔。
1、创刊词:俾中国教会之人,同气连枝、共同求爱,每礼拜发给近闻一页,使其见,共知。
2、宗旨及内容变化:(1)以宣传宗教、沟通宗教活动信息的文章和各地“教友来信”为主要内容。
(2)1874年更名为《万国公报》,“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各国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虽然还是有关教会活动的报刊,保持着宗教色彩,但不居于主要地位,实际上已成为一家以刊载事实性材料、介绍西方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该刊的读者也由基督教徒扩展为社会各界人士,逐步发展成为上海乃到全国影响最大的宗教性报刊。
3、社会政治影响: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到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万国公报》发表跟踪报道和大量时评,在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上层人物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申报》(P58):1872年4月30日年创刊(初名《申江新报》),创办人是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其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而且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这在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是第一家。
《申报》——中文是商业报纸的重要发展。
商业报纸中出现以办报直接赚钱,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商业利益的追求,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改进。
1、《申报》的特点:(1)、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2)、为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该报记者从天津发来的新闻专电,为国内报纸上出现的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还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3)、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最早刊登了国际旅行通讯,《东行日记》为国内报纸上刊登的第一篇国际旅行通讯。
(4)、还加强报纸的言论工作,认为在必要时要仗义执言;还注意发表读者来信和来论。
(5)、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是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1872年6月4日《申报》第2版的《戏园琐谈》为我国报纸上刊出的第一篇剧评。
(6)、开始使用新闻图片;(7)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
同时向读者招刊广告。
2、《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多个第一:(1)美查时期的《申报》,报纸内容和办报质量的改进:重视言论、文艺,使它们成为报纸必备的内容,由新闻、言论、文艺、广告四要素组成的近代报纸模式开始形成,这是《申报》的一大贡献。
改进新闻报道:社会新闻开始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对普通百姓所受的压制和痛苦有一些揭露,拓宽新闻报道面,类似现在的旅行通讯,《东行日记》等。
1883年6月10日《申报》“有闻必录”提出,词语很快流行。
(2)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兼营书籍出版业务,创办申昌书局,翻印旧书和刊印新著160种图书,在我国近代印刷史上为创举。
1876年3月申报馆发刊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的报纸《民报》,第一份面向妇女、儿童等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创办的通俗报纸。
(3)重视经营管理:进行商业竞争,招揽广告,重视发行。
(4)1905年《申报》革新:1905年2月7日,扩充版幅,12条改革方案和措施:更新宗旨;扩充篇幅;改良形式;专发电报;详记战务;广译东西洋各报;选录紧要奏议公犊;敦请特别访员;广延各省访事;搜罗商界要闻;广采本地要事;选登时事来搞。
(P61)1897年11月24日《字林沪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新闻报》(P62):英商丹福士创刊于1893年2月,1899年传给美商福开森,内容以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人士为主要对象,重视经营管理,广告和销售排在前列。
采用低于《申报》价格的推销办法,并出版画报单页,随报附送石印画报以争取读者,开我国日报定期附送画页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