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整理
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主编)1-10章问答题整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1)时代:远古时代(2)中国报纸的开始在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 前报纸时期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有哪些特点(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2)文字出现后,古代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更多样化;(3)汉代之后,传播体制日趋完善,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
(4)战乱频繁时,社会舆情愈发活跃。
3 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1)采集、编辑:进奏官自行采集;(2)传发:进奏官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3)部门:通过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发行。
4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唐代的报状,是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
带有官方性质,属于官报范畴,但不是中央政府下发的正式官报。
5 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处于什么地位?(1)特点:中枢部门统一管理和编发(2)地位:进奏官对稿件进行一些删节和筛选;“定本”制度迫使进奏官只能按照当局允许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6 宋朝小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屡禁不绝?(1)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非官方报纸;盛行于南宋;读者范围广(官员,知识分子,皇室成员,社会人士)(2)能满足一定社会需求,得到了社会支持。
7 明代官报的发行制度和宋代相比有什么不同内容提供者从进奏院变成了通政司和六科;内容和样式更加丰富。
8 “急选报”“天变邸钞”是什么性质的新传媒体?《天变邸钞》非官方发布,而是编报人自己抄写的。
是临时发刊报纸。
《急选报》:雕版印刷报纸。
9 清代官报的发行制度有什么特点?清朝入关之后,参考明代官报发行体制,集训在全国范围内发行邸报,即经由通政史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通政史司是收受臣僚章奏的机关。
六科是发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的机关。
提塘主要负责管保的抄传发行工作。
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笔记

《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圣才出品】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4.1 结构脉络图4.2 本章要点详解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东南亚,19世纪50年代开始华文报刊开始在美洲出现。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周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1856年末停刊。
③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第一份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于1858年停刊。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外,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远涉重洋,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的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考研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方汉奇中新史笔记

绪论1,历史是一门实验科学2,新闻史是新闻事业演变额历史a,唐开元年间——19世纪20年代古代报纸发展时期1100左右【小报(古代主流媒体)官报(宋非法民间出版物)京报(合法民间出版物)】b,19世纪2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华外报的发展和垄断时期c,19世纪90年代中期——20世纪前10年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国人自办报纸的第一次高潮期①京报邵飘萍创现代京报②1815年中文近代报纸起源,外国人在南洋地区办中文报,之后外国人到中国领土上办报中国近代报纸多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近代新闻事业是由外国人开启的③一战后,香港成为办报中心二战后1860年左右,上海成为办报中心④种类:宗教类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商业类集中在上海,二战后上海新报申报⑤北大新闻学研究会邵飘萍徐宝璜d,1911——1927e,1927——1949国民党和共产党新闻事业对立格局形成与演变时期①1927.4——1937.7 两极新闻事业格局形成②1937.7——1945.8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暂时共处③1945.9——1949.10 两级新闻事业格局在大陆的较量期在此时期国民党三管齐下,不分伯仲,报纸广播通讯社均有所发展。
共产党着力发展报刊,其他两者薄弱。
五种政权控制媒体(共产党报刊;国民党均发展;日伪;苏联广播美国广播)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第一节背景: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差。
商品经济催生了规模化、系统化、组织化的新闻传播行业。
1906年在德意志地区出现的两种周报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近代报纸。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近代报刊从政党报刊时期走向了商业报刊时期。
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
英国政府借助传教士改变人们思想信仰,用以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实行思想征服。
“伦敦布道会”1804年,设立了中国布道团。
派遣罗伯特·马里逊到达中国。
在到来之前学习各种,还编了字典。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十三章【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0.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1.国统区新闻事业的中心重返东南(1)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他们自己的新闻事业。
①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了《管理收复区报纸通讯社杂志电影广播事业暂行办法》,国民党的“收复区全国性事业委员会”又拟定了《广播事业接收三原则》。
根据这些法令,原沦陷区的敌伪报馆、电台、通讯社等各类新闻机构全部成了国民党的囊中之物。
②战后国民党通过一系列措施,实际上接管了《申报》《新闻报》两报及其附属事业。
作为中国新闻事业中心的上海,成了国民党党报的天下。
在其他地区,国民党统治集团也采用相似手法,复刊或新办其党营报刊。
③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是战后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集团重新制订了党报企业化计划,实施企业化政策。
中央日报社等中央级新闻机构均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并逐步发展为报团组织。
④在广播事业方面,国民党“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在1945年8月下旬开始派人员分赴各地接收日伪电台,并将其改建为国民党的官办电台。
国民党的新闻通讯事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
1946年4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
(2)《文萃》周刊《文萃》周刊于1945年10月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转载进步文字为主,1946年6月,《文萃》逐步改版为时事政治性刊物,由黎澍接办并任主编,后又陆续吸收陈子涛等参加编辑工作。
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改名为《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5.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民国初年政党报纸的繁荣1.政党报纸大发展的历史背景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旧的禁令的废除。
(2)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3)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4)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5)国人与业界对报刊和报人的过高期待和自诩。
2.新闻业的短暂繁荣与政党报纸的泛滥(1)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立的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
(2)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3)为了在国会中争取更多的席位,具有实力的国民党和进步党两大系统,竞相创办报刊作为自己的舆论机关。
(4)除了“同盟会—国民党”和“共和党—进步党”两大政党系统的报刊外,一些小政党、政治团体和个人也办起了不少报刊。
(5)和全国范围内的办报高潮相配合,这一时期在国内的一些主要省市,还办起了一批有专人从事新闻采访并向报社发稿的通讯社。
二、袁世凯统治下的新闻事业1.袁世凯对各种报刊的控制和收买袁世凯控制舆论和新闻界的主要手段有以下几点:(1)创办御用报纸。
(2)收买报纸或报人。
(3)迫害和摧残反对派的报刊。
(4)通过立法手段,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逐步建立起一个为其封建军阀独裁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
2.报界的反袁斗争(1)1913年3月20目袁世凯唆使赵秉钧派人在上海将宋教仁刺杀。
为了瞒天欺世,在宋教仁事件发生前夕,就向各报转发了陆军部、内务部的命令,以防止泄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
(2)同月,内务部通令各地报刊不得使用“万恶政府”、“政府杀人”、“民贼独夫”等字样,违者从严取缔。
从此,报馆、报人被警告训斥、传讯罚款、搜查封禁、直至被捕被杀的事件接连不断,一大批国民党系统的报纸遭封禁。
(3)上海《民立报》从宋案发生的第二天起,每天以整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的经过,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新闻传播活动的溯源三国魏晋时代近连两百年,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消息”一词。
第二节唐代的新闻传播与早期的官报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说明了开元杂报的存在。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唐代非官方的传播活动,主要有士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和民间传播活动。
第三节宋代官办的“邸报”和流行于民间的“小报”邸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了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
邸报的内容主要有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情报、刑罚等活动。
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从门下省的政府部门抄录来的,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邸报的编辑审定工作,由中书省、门下省的检正、检详官负责,后又增加了门下省的给事中负责判报。
其任务主要是决定发报稿件的取舍。
邸报发出后,允许传抄和复制,并允许这些复制件以朝报或邸报的名义在社会上公开发售。
其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宋代“小报”(1)特点: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民间私自发行的报纸;不定期,无固定报头和名称,专业化、商品化程度提高;内容为未经发布的官吏任免和臣僚奏章,时效性强,但不完全可靠准确;读者范围广,手写和印刷的形式,深受欢迎;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可能在北宋初年都进奏院成立以后不久就出现了,是以和政府有关部门编发的封建官报相对的民间报纸的形态出现的。
同邸报一样,小报也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小报只是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小报的发行人包括邸吏、使臣、在省寺监司等政府机关内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和从事书籍印售工作的书肆之家;小报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方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
(2)突破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信息传达的历史必然趋势。
第四节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小本:是流行于元代民间的新闻传播媒体,这种小本由民间私自雕印发卖,内容主要是来自朝廷方面的政事消息。
从内容、形式和发行的方式来看,这种小本很可能就是宋代小报的延续。
元代的言禁比宋代更甚,小本的编印和发行都是私下进行的并不顺利。
第五节明代的新闻传播事业邸报: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谕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章奏、军事信息、科举方面的最新消息等。
明代的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第六节清代早期和中期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民间报房与京报的特点: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北京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通称京报,这些报房也被称作京报房。
同治以后,京报普遍加上的封面,普遍有了报头,报头通常是“京报”两个字。
自乾隆后,基本都是印刷。
京报的内容基本上的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章奏三大部分。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第一节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马礼逊:1807年9月,马礼逊绕道美国抵达澳门,成为“伦敦布道会”该会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传教士。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米怜是该报创办人,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
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办报的主要助手,后米怜支持下受洗入教。
1823年,伦敦布道会授予他为传教士,成为第一个中国的基督新教传教士。
第二节鸦片战争前澳门、广州的近代报刊《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杂闻篇》上的大部分内容是宣传基督信仰的。
《杂闻篇》第二期上刊登了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外国书论》。
最早介绍了西方活字印刷术和西方报业,并引入了“新闻纸”的概念。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的排外心理。
第三节鸦片战争后近代报业在香港的兴起鸦片战争后,香港报业率先勃兴,成为外国人在华办报第一重要基地。
《香港船头货价纸》: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该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7年创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读者主是商店职员。
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
第四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报业的崛起1884年5月8日,《申报》又办起《点石斋画报》,由著名风俗画家吴友如主编,每旬出一本,内容以新闻时事画为主,兼刊人物及风俗画和铜版照片,绘印精美,为同时期出版的其他画报所不及。
《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是我国商业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字林沪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我国报纸的第一副刊《消闲报》。
第五节在华外报网的形成与外报的历史作用澳门是中国近代报业的发源地之一。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客观促进中国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进程,对中国国民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①外报以其自身的实践和所刊言论,将西方近代报刊的观念传入中国。
②外报将西方报纸的形式传入中国。
③外报将西方新闻采访业务传入中国。
④外报将铅字、印刷机等近代印刷设备和印刷技术传入中国,为国人自办近代中文报刊提供了物质条件。
⑤外报将西方近代新闻事业的管理方式引入中国。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澳门新闻纸》:是林则徐在禁烟备战期间,派人到澳门搜集外国人出版的报刊并翻译其中有关鸦片贸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论。
这种翻译材料,先是零散的,后来汇集成册,被称为澳门新闻纸。
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报纸,只是内部传抄的新闻资料而不是公开发行的报刊。
它的重点是禁烟和兵事。
林则徐在译抄澳门新闻纸的基本上,按不同性质的问题,亲自加工、润色,编为《澳门月报》,被魏源收入《海国图志》中。
《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洪仁玕所写的《资政新篇》,是一个旨在稳固太平天国的政权和实行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的新的政治纲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多个方面。
《循环日报》:被认为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王韬是我国的一位报刊政论家。
1874年在香港创刊,由王韬主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循环日报》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就是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第二节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康有为与《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一份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
由康有为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等人担任编辑,主要是免费附送给各级官绅阅读。
《中外纪闻》:强学会成立后,《万国公报》转为该会的机关并改名为《中外纪闻》报,仍为两日刊,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除论说以外,增加了外电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等内容。
《中外纪闻》的出版,受到了倾向于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使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言禁”,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夏,随着维新活动的重新兴起,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东山再起的第一炮。
严复与《国闻报》: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最重要的舆论阵地。
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
1897年由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
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
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国人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一是报刊数量多。
近代国人自办报刊,自19世纪70年代至1895年的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二是办报地区广。
国人自办报刊遍布各地,不仅有上海这样外报出版基地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是报刊种类多。
除了以政论性见长的综合性报刊发展,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等,甚至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一次出现的类型。
第三节维新派报刊的业务特点与历史作用报章文体有何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试论维新派办报活动的历史作用。
第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第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第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第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第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第一节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新民丛报》是由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转为主张保皇额、和实行君主立宪的理性派在海外最著名的刊物,主编仍是梁启超。
《中国日报》:1900年1月5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
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
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开智录》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份刊物第二节“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展1901年之后,随着“报禁”、“言禁”的废除,慈禧“新政”的成果开始在报刊界显现,中国民族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