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3)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3)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15、早期《大公报》1902年创办于天津,创办人英华。
早期《大公报》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早期《大公报》以“敢言”报风严肃和“替劳苦大众说话”而风重于时。
16、中央通讯社中国国民党主办的通讯社,1924年4月1日在广州创办。
1927年随北代军迁往汉口。
1928年迁往南京。
1949年迁往台湾至今。
17、新华日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
1938 年1月11日在汉口出版。
同年10月25日迁往重庆。
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封闭。
主编潘梓年。
18、四大副刊北京的《晨报》副刊(第七版)晨报副镌。
北京的《京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民-国日报》副刊《觉悟》。
上海的《时务新报》副刊《学灯》。
19、新华通讯社我国的国家通讯社。
它的前身是红色中化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金创办。
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我国的国家广播电台。
它的前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创办。
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了广播电台。
21、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中央机关报1926年在广筹办。
1927年2月至汉口发行。
1928年出版上海《中央日报》,1929年出版南京《中央日报》,1949年迁台湾至今出版。
22、红色中华通讯社中国共产党的机关通讯。
1931上11月7日在江本瑞金创办。
1937年1月25日改名为新华通讯社。
1950年3月成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
23、万国公报1869年9月创刊于上海,由林乐?屠钐崮Υ窗熘鞅啵饕谌菰诮蹋笤黾诱涡阅谌荩蔷芍泄霭媸奔渥畛ぃ⑿凶罟阌跋熳畲蟮慕袒岜??BR>24、申报1872年创刊于上海,由美查创办,创刊时聘请中国人主笔,标榜要为中国兴利除弊,对清末基层官吏有所揭露,政治上持亲英立场,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大的中文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文件

中国新闻史笔记重点名词解释答题要点分析1.名词解释(或简述)。
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首先,要回答出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
第二,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即可)。
第三,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
第四,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
(二)关于人物:首先,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
第二,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
第三,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
第四,代表著作。
(三)关于事件:首先,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
第二,何时何地,涉及何人。
第三,起因、经过、影响。
重点名词解释1.著名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它于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办,为一份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2)、《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
但宗教以不再是最最重要部分,大量篇幅用于宣讲伦理道德及宣扬西方科学文化(亦不再仅限于天文,而是扩展到机械、医学、地理等实用知识)。
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
(3)、《遐尔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中国新闻传播史广告学专业.doc

一.名词解释:1.木铎::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
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维集》中《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敦煌进奏院状:1900 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洲的归意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洲的,因为沙洲在今敦煌地区,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4.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定本制度;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5.王韬: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循环日报》的创办人和第一任主笔,主持该报笔政达10年之久,王韬在《循环日报》上发表数以百计的政论文章,评论时事政治,鼓吹变法自强,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也是维新派早期的代表人物。
他的政论紧密联系现实,言之有物,文字清新,这种重思想内容而不拘于形式的政论文写作风格,对时务文体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王韬的政论文章,后汇编为《园文录外编》,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6.梁启超: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师从康有为并参加了“公车上书”曾主编《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后主持《时务报》笔政,戊戌政变后流亡海外,在日本创办《清议报》。
梁启超一生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 家,撰写各类文字1400 万言,创“时务文体”“新民文体”,他的办报实践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其新闻思想对当时的报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7.于右任:中国同盟会会员,1907年在上海创办《神州日报》成为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昭文新报》: ○《昭文新报》是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1873年8月8日在汉口创刊,艾小梅创办.初为日报,装订如书册状用白鹿纸印刷三个月后以阅者较少而改为5日刊内容以奇闻轶事,诗文杂作为主。
2“设报达聪”:○“设报达聪”是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在康有为看来,办报之所以能起到”达聪”之目的,在于它能达民隐,表达民心民情;能解蔽隔,上下通畅,政通人和;能通敌情,外情内达,知己知彼;能使皇上知四海,察世俗,耳聪目明。
3“时务文体”:○“时务文体”是维新派在办报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新颖报刊论说文体,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是《时务报》上发表的梁启超等人的论说,最先引起文坛的注意,故被称为“时务文体”,也被称为“新文体”或“报章文体”。
时务文体是一种在中文报刊上发展起来的文体,是维新派在文风上维新的结果,突破了八股文、桐城派古文的束缚,实施应当是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产生的。
4“苏报案”:○“苏报案”中国近代新闻史上的著名报案。
1903年5月,邹容《革命军》出版后,在上海租界出版的《苏报》连续发表文章,介绍《革命军》内容,盛赞该书。
6月底,该报又刊登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矛头直指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
《苏报》这样毫无忌惮的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的震动。
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
1904年5月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三年和两年,《苏报》永久停刊。
5《民报》发刊词:○1905年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于日本东京创刊。
孙中山具体指导了该报的创办和先期的编撰工作。
亲自撰写了《发刊词》。
在《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将同盟会纲领概括为三民主义。
6“癸丑报灾”:○袁世凯用残暴的手段对报界实行专制统治。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二。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1

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木铎:式样象钟,装上木柄,可以执在手中。
铎里装有铎舌,摇动时铎舌撞击铎壁而发出清脆的声音。
有以铜为舌的,称为"金铎";有以木为舌的,称为"木铎"。
2、露布(99传名):指不加检封而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主要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特别是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形式犹如一面大幅旌旗,上面抄写着进呈皇帝的告捷奏报。
露布的公开性和时效性强,传播面也较广。
3、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的最早的一份官报。
4、敦煌进奏院状: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古代报纸。
1900年在莫高窟的道士发现,经中国新闻史学者考证,确认为中国古代的报纸。
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从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起实行,进奏院要将编好的邸报稿样呈送枢密院审查,然后按照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向地方发布消息,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定本"所框定的范围。
7、邸报:是宋朝的一种官报名称,也称“朝报”、“邸抄”、“进奏院状”、“状报”、“邸报”,其发行机构是各地派驻首都的进奏院。
邸报的主要内容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
邸报的新闻发布工作受到封建政府的严密控制。
8、小报(90名):是一种从11世纪初叶就风行社会的非官方报纸。
这种报纸为读者提供了不少官报所不载的和官报禁止发表的文件和新闻,满足了他们对朝廷人事变动和政事活动消息的需求,成为“邸报”的一个重要补充。
9、民间报房:始于16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各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0、《急选报》(98名):出版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距今422年。
该报选用雕版印刷,做“小本”状,共六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
嘿!今天咱们来聊聊《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这回事呀!
哎呀呀,中国新闻传播史那可是一部丰富多彩、波澜壮阔的大篇章呢!这里面的名词,个个都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说“邸报”,这可是古代的重要新闻传播形式呀!它是政府用来发布消息的工具,传递着各种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哇,想想在古代,人们通过邸报了解天下大事,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
还有“报房京报”呢,这也是很有意思的名词。
它在明清时期流行,满足了人们对于新闻的需求。
哎呀,当时的人们获取信息可不容易,这“报房京报”就显得格外重要啦!
“时务文体”呢,那也是个不得不说的名词。
在近代,它的出现可是给新闻写作带来了新的变化呀!语言通俗易懂,形式灵活多样,让更多的人能够轻松读懂新闻,了解时事。
这难道不厉害吗?
再说说“新记《《大公报》”,这在新闻史上可是有着重要地位的呀!它坚持“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为公众提供了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
哇塞,这种精神多么值得称赞啊!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的名词可远远不止这些呀!每一个名词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新闻传播的道路。
它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记录了社会的发展。
哎呀呀,研究这些名词,不就是在探寻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脉络吗?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通过了解这些名词,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过去,也能为未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呢!嘿,大家是不是
也觉得很有意思呀?。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等《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量揭露军阀政府黑暗统治的通讯,大受读者欢迎,黄远生的政治态度反对国民党,支持进步党对袁世凯抱幻想,1915年被人认作帝党刺杀于旧金山。
提出新闻记者应该“四能”(能想、能听、能跑、能写)并身体力行。
2、于右任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
1907年在上海创办同盟会第一家大型日报“神州日报”1909年至1910年在上海相继创办“民吁日报”、“民吁主报”。
他创办的报纸在揭露贪官污吏,揭露帝国主义侵华阴谋和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3、章太炎和国近代著名革命家思想家和报亓政治家,早年担任《时务报》、《经世报》等报刊的编辑和主笔。
1903年在“苏报案”中名声大噪。
1906年后主编《民报》成为“以文章排满的骁将”。
晚年“既离民众,渐入颓唐”。
4、梁发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
基督教徒宣传基督教,1815年参加了《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出版编辑工作,著有《救世撮要解略》?ⅰ度笆懒佳浴贰ⅰ妒タ问薄返龋 渲小度笆懒佳浴范院樾闳 泻艽笥跋臁?BR>5、王韬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参加过《六合众谈》编辑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循环日报》、撰写大量政论文章,鼓吹变法自强,主要著作有《遁叟谰言》、《弓叟园文录》、《园文录外编》等。
6、梁启超著名的改良派政治家和报刊活动家。
1895和康有为进京会试参加了著名的“公车上书”并在北京主编了《万国公报》、《中外纪闻》1896年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大力宣传维新变法,名噪一时,戊戍政变后逃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等报刊,鼓吹保皇立宪。
7、邹韬奋1922年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5年11月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1936年6月在香港创办《生活日报》,1937年8月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1938年7月担任《全民抗战》主编,他是一名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中国新闻史名词解释1. 新闻:新闻是指报道当前事件和时事的信息。
它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媒体传播给公众的消息。
新闻具有及时、真实、客观、公正等特点,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
2. 我国古代新闻:在中国古代,新闻的传播主要以书信、演说、传令等方式进行。
古代新闻的传播速度较慢,信息内容较为局限,主要以政治、军事、天灾人祸等为主题。
3. 新闻业:新闻业是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编辑、发行、传播的行业,包括新闻机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与新闻相关的企业和组织。
4. 全国新闻系统:全国新闻系统是指由中央新闻机构、省级新闻机构、市级新闻机构等组成的统一的新闻报道和传播体系。
全国新闻系统通过新闻机构相互协作、信息流动,使新闻在全国范围内得以传播和传递。
5. 新闻政策:新闻政策是指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关于新闻发展的政策措施。
新闻政策的制定旨在引导和规范新闻报道和传播,保障新闻自由和新闻工作者的权益,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
6.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报道时享有的言论自由和传媒自由。
新闻自由的实现需要依法保护和规范,保障新闻工作者的报道权和公众的知情权。
7. 新闻伦理:新闻伦理是指新闻从业人员在采写报道时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准则。
新闻伦理要求新闻工作者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报道信息,尊重个人隐私与人格权利,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
8. 媒体融合:媒体融合是指不同传媒形式之间、不同传媒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以及数字技术与传统媒体的结合。
媒体融合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报道和传播的方式将发生重大改变,传媒产业链也将呈现出全新的形态。
9. 互联网新闻:互联网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信息。
互联网新闻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是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趋势。
10. 新闻教育:新闻教育是针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职业培训和学术研究。
新闻教育旨在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推动新闻行业的良性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名词解释.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中文月刊,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
米怜任主编,另一位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主要撰稿人,中国刻工梁发是米怜的只要助手。
作为一份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学,将基督教义与孔孟之道相比附。
1812年12月,报纸因米怜病重无力主持编务而停刊。
2、《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葡萄牙文,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创刊、出版。
该报是当时的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办的政府机关报,一年后因为执政党被推翻而被查封。
3、《广州纪录报》:中国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年11月8日在广州创刊。
该报由英国鸦片商马地臣出资创办,美国商人伍德为第一任编辑,撰稿人有马礼逊、施赖德。
是一张商业性报纸,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平论,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关心中国新闻,曾竭力为鸦片贸易辩护,主张英国政府对中国持强硬政策。
4、《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88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是一份宗教性质报刊,但刊载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居次。
该报大量介绍西方、东南亚情况,旨在打破中国人闭关自守的观念,美化英国殖民统治。
在宣传策略上,注意附会儒学,尽可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吻合。
5、《香港公报》:即《香港钞报》,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1841年5月1日创刊。
6、《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德报纸,1845-1974,历史129年。
创办人兼主笔是英国出版商肖德锐,英商德臣也参与创办事宜,后独家拥有该报产权。
该报持亲政府态度,曾获得刊印香港政府公报德合同,成为官方出版机构。
7、《孖剌报》:香港最早德英文日报,1857年创刊,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美国人赖登。
该报在政治上对港英政府基本上持批评态度,1941年因日本侵占香港后停刊。
8、《遐尔贯珍》: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也是最早使用铅印的中文报刊。
1853年创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
内容上以时事新闻为重点,政治上代表英国殖民主义立场。
9、《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1857年在香港创刊,由孖剌报馆创办,实为英文《孖剌报》的中文版。
该报早期的主要编辑是广东人黄胜。
10、《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1864年由北华捷报馆(字林洋行)的《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改组而立。
内容上大量刊载航务、商业登方面文字,但开始重视并日益加强新闻报道工作。
重视言论,但其态度基本是为英美侵华活动辩护,反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事业。
11、《六合丛谈》:上海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宗教性质,1857年创刊,由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王韬曾参加过编辑工作,为这位中国早期杰出报人从事报刊活动之开始。
该报是一份综合的新闻性期刊,仅出版一年多即告停刊。
12、《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1868年创刊,美国传教士林乐知集资创办兼担任主笔。
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之有益于中国。
13、《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1861年创刊,北华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
主笔都是英美传教士,以商业信息为主要内容,刊登过许多有关太平天国的报道。
14、《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创办人是英商安纳斯托•美查。
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
《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
15、《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初为合资,解体后股权归英商丹福士所有,著名报人蔡尔康任主笔。
16、《京津泰晤士报》:1894年在天津创刊,英文,由英商天津印刷公司创办,英国人贝林汉姆任主编。
该报是一份反映天津英租界工部局观点的报纸,重视天津和北方新闻,经常评论时政,发表政见。
17、《中西见闻录》: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872年创刊,由英美传教士发起而立,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的机关刊物。
该报在北京的出版,突破了外人从事在华办报的最后一个禁区。
第三章:民族新闻事业的产生1、《彙报》:即《汇报》、《益报》。
是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1874年创刊,创办人容闳。
该报为维护民族利益曾多次同外商办的《申报》、《字林西报》进行笔战。
2、《述报》:国人在广州创办的第一份报纸,1884年创刊,内容综合,曾详尽报道了中法战争,发表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主张对法作战,反对“输金议和”,表现该报鲜明的爱国立场,十分重视图像新闻报道。
3、《循环日报》: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1874年在香港创刊,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王韬是该报创办人和首任主笔。
该报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在业务上,该报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4、王韬: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和报刊活动家,早期的维新思想家。
1869参与《六合丛谈》的编撰。
1867旅英三年,两度访法,加深对西学与西方时政的了解,1874创办循环日报,并主持笔政十年,撰写大量评论,评论中外时事政治,鼓吹强中攘外变法自强,成为中国最早的报刊政论家,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报人影响极大,1883王韬将其部分政论汇编成《韬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新闻史上第一本报刊政论文集。
王韬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5、《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1895年在北京创刊。
康有为、陈炽等负责筹募经费,梁启超、麦孟华等担任编辑。
该报内容讲论洋务为主,后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内容上增加了外电、外报选译和国内各报摘录。
该报是康、梁宣传维新变法大的主要阵地。
6、《中外纪闻》:同上。
7、《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1896年初创,由康有为的弟子徐勤、何树龄任主编。
该报旗帜鲜明地倡导维新。
“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是该报办报宗旨。
8、梁启超:清末最杰出的报刊政论家,宣传鼓动家。
1895主编《外国公报》、《中外纪闻》,在舆论界初露锋芒。
1896年3月至1897年10月主持《时务报》笔政一年3个月,1897赴长沙参与《湘报》筹办和撰稿工作。
1902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从报》、《新小说》;1907在日本东京创办《政论》;1910在日本东京创办《国风报》;1910在檀香山创办《新中国报》;191 2在天津创办《庸言》;1915在上海创办《大中华》;1919在北京创办《解放与改造》。
梁启超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他为《时务报》撰写的评论不拘一格、浅显流畅、新颖生动、感情充沛,被称为“时务文体”,对后来我国的政论文体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是发表在《时务报》上的《变法通仪》,全面阐述了维新派的变法主张,是一篇代表当时维新派政治主张的纲领性文献。
9、《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1897年在澳门创刊。
康有为亲自策划创办的出版时间最长的维新派报刊。
该报与上海《时务报》的编辑方针基本相同,但在宣传报道上更为大胆。
历史意义:自政变发生后,全国维新派报刊纷纷停刊,《知新报》还能继续出版,成为同封建顽固派作斗争的唯一报刊。
10、《湘学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初名《湘学新报》,18 97年创刊于长沙,是一份以讲求实学、新学为主的旬刊。
以倡新学、开民智、育人才、图富强为宗旨。
唐才常、陈为镒先后担任主编。
11、《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1898年在长沙创刊,以开风气、拓见闻为宗旨。
由唐才常任主编,内容有论说、奏疏等,发行对象主要是南学会各州县分会和新式学童。
该报发表大量政论,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变法维新的一系列主张。
12、《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1897年创刊于天津,主要创办人是严复。
该报设有电传、上谕、路透电讯、各种新闻、广告等栏。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办报目的,帮助读者学习民主和西学,以求中国的富强。
13、唐才常:维新派富有斗争精神的政论家。
先后于1897、1898年任《湘学报》、《湘报》主笔。
他在两报上发表大量文章,如《民主表》、《辩惑》等鼓吹变法、宣传民权,批判封建专制制度。
14、严复:清代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报刊政论家。
1895在天津外人办的《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等文章,猛烈评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要求“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评击了封建专制政体,反对顽固守旧主张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
1897与友人创办《国闻报》主张变法革新、但言行谨慎。
他在《国闻汇编》上署名发表了《天演论》等译作,呼吁国人思想救亡在思想界引起震动,为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译书以“信、达、雅”为标准,亦为人所称道,辛亥革命后政论态度过于保守,提倡尊孔读经,晚年反对民主厌倦科学诋毁五四运动。
15、《官书局报》:16、时务文体:17、《韬圆文录外编》: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收录了王韬的部分政论文章,主要是选自《循环日报》、《近事汇编》等报上发表的文章,评述时政宣传变法自强。
写作上提出了“记事述情、自舒胸臆”的原则,影响广泛,部分文章由当时的《万国公报》首予转载。
王韬的政论反帝爱国、提倡变法,真实思想内容而不拘泥于形式,对后来时务文体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第四章清末民初时期1、《清议报》: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机关。
1898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该报第一撰稿人。
该报形式略同于《时务报》,但编辑水平明显提高,栏目丰富,内容有评论、新闻、小说等。
其中,《国闻短评》栏是中文报刊最早时事短评专栏。
该报以“主持清议,开发民智”为宗旨,一方面要求“尊皇攘后”,归政光绪,另一方面继续宣传维新,倡导民权,更明确提出君主立宪主张。
后因失火停刊。
总体上,该报主张改良,反对革命,但在介绍西方政治思想学说和提高民族素质方面客观上起到一定作用。
2、《新民丛报》:康梁保皇会最主要的言论阵地。
1902年创刊于日本横滨,梁启超为实际主编,撰稿人。
该报宗旨在于“开民智”,“造新民”,政治倾向总体上是保皇立宪。
虽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但最终回到改良老路,攻击民主革命,为当时青年所厌弃。
该报虽未站在时代前列,但该报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介绍和提高民族素质的倡导,客观上起到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