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 名词解释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一国不改变要素相对丰裕程度或比例的生产要素的增长悲惨增长:当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或贸易条件恶化关税:一国政府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依据本国的海关法和海关税则,对通过其关境的进出口商品所征收的税进口配额: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工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出口补贴:一国政府为鼓励某种商品的出口,对该商品出口所给予的直接补助或间接补助倾销:是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最佳关税:进口国由征收进口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相等时的关税水平战略性贸易政策:通过政府的干预改变或鼓励企业既定的战略行为,以便使本国或本国企业获取最大限度的理论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福利水品的提高贸易转向:成员国之间互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位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和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贸易方面的转移国际卡特尔:跨国界的同类商品的生产者通过某种协议控制产量,划定市场销售份额,将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在完全竞争价格以上,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为目的的国际寡头垄断的组织形式进口替代: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进口导向: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并发展经济的战略汇率:本国货币和外国货币相互折价的比率远期外汇交易:交易商按商定的汇价,外汇数量订立买卖合约,在约定日期进行交割,卖方支付外汇,买方付款的交易形式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记录J型曲线:当一国货币贬值后,贸易收支呈现出初期贸易收支恶化,然后逐步改善,最后贬值效果消失情形金本位:以贵金属——黄金作为商品流通的价值尺度,流动手段,支付手段的货币制度直接投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或控制权的投资间接投资: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运行过程的投资绝对技术差异论:如果一国生产某一商品的单位成本比其他国家生产该商品的单位成本绝对低,则该国在该商品商品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相对技术差异论: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等产量线:产品的生产有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的效果;生产同一产品时,可以有多种要素组合形式,或生产的技术方式机会成本递增:在生产两种商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另一种产品的产量,它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的规模经济:单位要素投入量所耗费的成本比由这种投入所带来的产出量或收益少学习曲线:既描述成本减少与特点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机会成本:指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和价值偏向进口的生产要素增长:在进口竞争部门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超过出口部门的生产要素的增长速度罗伯津斯基定理:生产两种产品的情况下,若商品的国际比价保持不变,一种生产要素增加所导致的密集使用该生产要素产品产量的增加,会同时减少另外一种产品的产量示范效应: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的开放具有示范性作用需求弹性较大:当产品的市场价格变化时,需求量变化的程度超过该产品价格本身的变化程度供给弹性较大:当商品价格变化后,供给量变化的程度超过其价格变化程度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它是指外国货币和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以用于国际支付的货款浮动汇率:政府对汇率的确定和变动不加干预,任其在汇率市场上按其供求状况自行涨落的汇率国际经济一体化建立的条件(1)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相互邻近(2)成员国之间经济的互补(3)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和稳定需要照顾到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利益(4)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制度比较接近关税同盟的动态影响(1)大市场效应(2)促进企业竞争的激化(3)有助于吸引第三国的直接投资(4)可能会拉大成员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关系(1)性质不同。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一、名词解释: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2003)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自给自足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in isolation):在生产和消费那一点上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公切线的斜率。
贸易条件下的相对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 modity price with trade):两国贸易平衡时贸易双方共同的均衡价格。
不完全分工(inplete specialization):一国并不是花费所有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是同时生产一部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反映了一国为了进口的某一需要的商品数量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
它具备了需要和供给两方面的因素。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一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
在两国条件下,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另一国贸易条件的倒数。
在不止两种商品的贸易世界中,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的比值。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ies):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在资本与劳动两种生产要素的情形下,要素的密集度就是指生产一单位该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
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对一种生产要素的需求来自(派生自)对另一种产品的需求,其中该生产要素对这一最终产品会作贡献。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hscher-Ohlin theorem):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factor-proportions or factor-endowment theory):一国应该出口该国相对便宜和丰裕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进口该国相对昂贵和稀缺的要素密集型的产品。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之比。
2.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获得利益3.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等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4.贫困化增长:当一国由于某种原因,使传统出口商品出口规模极大增加,其结果是不仅导致该国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该国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
5.斯托尔播洒之谬尔森定理;此定理认为,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是价格或报酬则下降6.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指出,与其他国家相比,美国资本拥有量相对丰富,按照赫—俄理论应该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进口国。
然而他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理论预测不同,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或里昂惕夫悖论。
7.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8.特定要素模型该模型假定一个国家生产产品:劳动是一种流动要素,可以再两个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固定并可达到充分就业9.产业内贸易:国家间类似产品的双向贸易。
10.产品生命周期: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11.重叠需求:高收入国有对低值品需求的消费者,低收入过有对高档品需求的消费者,两国之间就存在交叉需求,即重叠需求。
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
12.外部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整个行业的产出规模的增加而递减。
他是一种外部经济性的表现。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的交换利益:是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
2、国际贸易的专业化利益:是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
3、国际均衡价格:是指一国的过剩需求等于一国的过剩供给时,对应的相对价格。
4、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
5、开放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广泛的联系。
6、封闭经济:是指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7、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
8、比较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是指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优势,而另外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遵循“两优取重,两弊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和贸易,则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9、绝对优势: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另外一种产品上处于绝对劣势,另外一个国家相反。
如果两个国家都从事自己占优势的商品的生产和国际交换,都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10、机会成本: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因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产量所不得不放弃另外一种产品的量或价值。
11、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12、罗伯津斯基定理:罗伯津斯基定理认为,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13、贫困化增长(悲惨的增长):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偏向出口的贸易大国的经济增长使得进口与出口大幅度增加并引发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国民福利水平下降的负作用超过国民福利提高的正作用,最终使国民福利水平绝对下降的现象14、要素密集度:一国中产品包含要素之间的比较)要素禀赋: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国与国之间比较)15、里昂剔夫之谜: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低于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与劳动比率,即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H-O反论或里昂惕夫之谜。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贸易所得(gains from trade)贸易所得是指一个国家从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的利益。
一个国家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与自由贸易,能够获得诸多利益。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机会成本是指引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是去最好机会的价值5.充裕要素(abundant factor)充裕要素是指一个国家供给相对多的生产要素6.要素价格(factor prices)是指每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给所有者带来的收入。
(生产要素主要有四种:劳动力、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7.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偏向性扩张(biased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possibilities)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8.要素价格均等化(equalization of factor prices)是指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将因国际贸易而趋于相等。
9.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是指只能用于特定部门的生产而不能再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自由流动的生产要素10.偏向型增长(biased growth)是指生产可能性边界在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大于在另一个方向上扩张的幅度的一种经济增长方式。
11.边际支出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spend)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
12.福利恶化型增长(immiserizing growth)是指一国整体福利水平恶化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在严格假定下可能出现的一种极端情形。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二章1.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2.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3.派生需求:源于对消费品的需求的工业产品的需求。
4.贸易所得:作为一种降低进口关税和其他贸易自由化国家经验结果的净效益。
5.一般均衡分析:是指(与局部均衡分析相反)把各种市场和价格的相互作用都考虑进去的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虑所有经济变量之间关系的情况下,考察整个经济系统完全达到均衡状态时的状况,和达到均衡的条件。
6.非贸易品:本质上不可以贸易流通的商品。
7.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8.局部均衡分析:也称局部均衡分析,在假定其他市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孤立地考察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或均衡状态,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9.贫民劳动论: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这种结论被称为贫民劳动论。
10.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也称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可称为转换线,简称PPF。
生产可能性边界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11.相对需求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被需求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D。
12.相对供给曲线:表示本国和外国可供给的劳动之比的曲线,英文简写为RS。
13.相对工资:是指该国工每小时的工资与外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的比值。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是研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1. 国际贸易: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的商品和服务交换。
它涉及到出口、进口、贸易平衡、贸易政策等。
2.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贸易顺差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而贸易逆差则相反,即进口额大于出口额。
3. 毛出口和净出口:毛出口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出口总额,而净出口则是减去进口额之后的出口额,也可以被视为贸易顺差。
4. 汇率:汇率是表示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它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5. 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交易货币的市场,其中包括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
6. 资本流动:资本流动指的是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包括外国直接投资、股票和债券投资等。
7.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波动造成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8. 关税:关税是对进口货物征收的税款。
9. 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自由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的影响,而贸易自由主义则主张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
10. 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服务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具有的相对优势。
11. 多边贸易体制:多边贸易体制是指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规则和机构,最重要的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WTO)。
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由189个国家组成的全球性金融机构,旨在促进全球货币合作和稳定。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国际经济学名词的解释。
这些名词有助于理解和研究国际经济领域的相关问题和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2、罗伯津斯基定理:指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3、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开始,直到最终退出市场为止所经历的市场生命循环过程。
4、购买力平价:货币的价值在于其具有的购买力,因此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取决于它们各自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也就是汇率与各国的价格水平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
6、贸易条件:指该国出口商品和进口商品价格的比。
7、幼稚产业理论:对于某些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9、跨国银行:也称为多国银行。
一般是指拥有广泛的国外分行或附属机构,在一些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经营存放款及其他业务的国际性银行。
10、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记录。
11、单一价格定律: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存在价格歧视前提是很少或几乎不存在套利
12、倾销:是指一国出口商以低于该国国内价格或成本向外国销售商品的行为
13、重商主义 :一国药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
14、进口配额:是指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对特定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者金额给予直接限制的政策措施。
15、最惠国待遇:它通常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
16、里昂惕夫之迷:根据H-O理论,里昂惕夫用美国1947年200个行业的统计数据对其进出口贸易结构进行验证时,结果却得出了与H-O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17、关税壁垒:是指用征收高额进口税和各种进口附加税的办法,以限制和阻止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手段。
18、非关税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20、绝对利益:如果一国相对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有更高效率,但在另一商品生产上效率较低,两国就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来交换其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21、比较利益: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有可能产生互利贸易。
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并出口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较大的(有比较劣势)商品。
22、马歇尔-纳勒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24、贸易创造:是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提高了成员国的福利。
25、贸易转移:是指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30、汇率:就是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也就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相对价格。
31、开放经济: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32、封闭经济: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如没有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劳动力的交流,仅仅存在国内的经济活动,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并未存在密切的往来。
36、官方储备: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
官方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37、浮动汇率:指本币对外币不规定货币平价,也不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现实汇率不受平价制约,而是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变动的汇率制度。
38、联系汇率:泛指一国货币的汇率与某一基准挂钩的制度
39、国际分工: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40、升水和贴水:升水表示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
在直接标价法下,升水代表本币贬值。
反之,在间接标价法下,升水表示本币升值。
贴水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
在直接标
价法下,贴水表示本币升值。
反之,在间接标价法下,贴水表示本币贬值。
41自由贸易区:指一国的部分领土,在这部分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
42.战略性贸易政策:基于或者可以改变不同国家竞争企业之间战略性互动形成的均衡的贸易政策。
43.相对技术差异论:是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44.外汇管制:一国政府为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本国货币汇率而对外汇进出实行的限制性措施。
48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种研究和比较各国不同的货币之间购买力关系的理论。
50. J型曲线:当汇率变动后,进出口额的实际变动情况还要取决于进出口商品的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
既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货币贬值也不会立即改善贸易收支,而会有一段时滞。
在货币贬值后初期,贸易收支的逆差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有所扩大。
51. 悲惨的增长:是指当一国偏向出口的生产要素的增长而使产品出口增加时,不但没有带来该国的出口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反而是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