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部分考点

1.中国报纸的开始出现于唐代。
“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为代表的唐代报状,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2.“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3.明代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传抄。
仍被习惯称为“邸报”。
三个环节:通政司、六科、提塘。
4.明代中叶以后开始出现民间报房和从事抄报工作的专门行业。
例:《万历邸钞》《天边邸钞》《急选报》。
5.清代提塘分为京塘、省塘两种。
清代地方新闻传播活动和辕门抄。
6.1815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上第一份近代报刊:《查世俗每月统计传》。
7.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份中文报刊: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的《杂文篇》。
8.19世纪50年代,近代中文报业开始在香港出现,最早问世的是英国传教士创办的《遐迩贯珍》。
9.19世纪90年代,上海英文报界形成了《字林西报》《华洋通闻》《文汇通》三足鼎立的局面。
10.历史最长、发型最广、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
1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性报纸《上海新报》,第二份是《申报》。
12.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代表《循环日报》,它是首创了一种以政治为灵魂的报纸。
第一份在广州出版的国人自办报纸《述报》,注重报纸排版、新闻图片运用。
13.中日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1896年在上海创最重要的《时务报》。
14.《知新报》是维新派1897年在澳门创刊。
它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更重要的是自戊戌政变后三个多月,国内各地维新派报刊消失殆尽,唯有它能继续出版。
15.1898年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报刊《清议报》、《新民丛报》(海外最著名)。
16.兴中会创办1900年于香港创办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
1905年《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孙中山在此报上阐述了三民主义。
17.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四个问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2)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新闻传播史重点

关于“第一”1·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的《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2·“敦煌进奏院状”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
3·“定本制度”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4·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5·《急选报》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
6·《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7·《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时间最长的中文近代报刊。
8·《新闻纸略论》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
9·《蜜蜂华报》1822年9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10·《广州记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11·《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2·《遐迩贯珍》1853年8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3·《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第一份英文报纸。
14·《上海新报》是外国人在上海创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
15·《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综合性报刊。
16·《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17·《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7年11月8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18·《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于1831年7月28日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19·英文月刊《中国从报》第一期出版于1832年5月31日,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创办并担任第一任主编。
20·1841年5月1日,《香港钞报》创刊,是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21·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北华捷报管于1861年11月19日创办的《上海新报》。
方汉奇 中国新闻传播史 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中国传播活动溯源一、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传播。
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还有结绳、图画、雕刻、烽烟、旗鼓等。
烽烟主要用于报警,旗鼓主要用于指挥进退。
1、木铎:是我国古代传播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媒介。
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以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与新闻的采集和发布相近。
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就更多样化了。
2、甲骨文:大多是刻在龟甲或牛羊的肩胛骨上,记载的大多是殷商时期的事情,除少量纪事外,大多用于祭祀和占卜。
3、金文:盛行于周,传世的带有金文的铜器铸件,多为周代的产物,如毛公鼎,多用于记录商王诏书或国家常法4、岩刻:主要盛行于周以后,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春秋战国时期,传播活动更为频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采取了修筑驰道、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为社会传播的畅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也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
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虽然造纸术已经出现,但是由于工匠不多,产量不高,还不普及,传播载体以竹简、木简和绢帛为主。
三国魏晋时代历时近两百年,时局纷扰,是新闻住处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论十分活跃、旺盛的时代。
驿传网络十分发达。
这一时期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1、布告:是《三国志》中经常提到的用以“布告天下”的政府文告,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和各级政府制颁的行政法令,以在固定地点悬挂或张贴为主。
2、露布: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常用来配合军事行动。
是一种以流动的方式“露而宣布,欲四方速知”的传播载体,主要用帛,也有用木板,因此也称露板。
主要用于军事方面,特别用来传播战争胜利的消息。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考点

方汉奇是中国新闻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是新闻传播学考研的重要参考书目之一,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考点: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包括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唐宋元明清的官方新闻传播活动、古代报纸的发展之民间的小报等。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包括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维新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等。
•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辛亥革命前后的新闻事业、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等。
•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的发展: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新闻事业、国统区新闻事业的黑暗面等。
•人民共和国的新闻事业:包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事业的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新闻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新闻事业的畸形发展等。
这些考点在考试中经常出现,需要考生认真掌握。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部分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各章重点纲要

中国新闻传播史纲要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和自己的史观。
一、名词解释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以上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木铎 : 中国古代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传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
开元杂报:唐代开元年间首都长安皇宫门外,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敦煌进奏院状: 是现存的年代最早的一份中国古代报纸,这是驻地在敦煌地区的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从当时朝廷所在地陕西凤翔发回敦煌的。
内容以报告张淮深派出的官员在朝廷为自己申请旌节的进展情况为主。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抄。
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万历邸钞》:系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按原抄件影印出版(1968年版),因它抄录于邸报,故曰“邸钞”;又因其邸报出于明朝万历年间,故统称为“万历邸钞”。
二、简述题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及作用答:(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椟在内的简椟,也有帛和纸。
三、论述题为什么中国近代报刊没能产生于古代新闻传播事业土壤?答: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封建专制政制中,古代报纸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是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不能在实质上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只能充当封建专制的体制内事物。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万历邸钞》: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邸报”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宋代。
它是古人对封建官报最经常、最习惯使用的一种称呼。
“定本”制度——进奏官们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所谓“小报”,是时人对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
“小报”的特点1、性质: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2、发展: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3、发行:发行人广泛;4、内容:朝廷动态报道,信息灵通、时效性强;5、技术手段:既有手写也有印刷;6、传播范围:发行量大,读者广泛。
《天变邸钞》是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时间的报道。
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
中国古代报纸的类型,官办“邸报” ,民办非法“小报”,民办合法“京报”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
它创刊于1815年8月5日的马六甲,创办人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
性质:宗教宣传性质的期刊;内容: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引用《四书》、《五经》中的文字和孔孟程朱的言论来阐释基督教义形式:也采用线装书(书本)的样式,雕版印刷。
每期封面上都印有“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的字句。
在文章的写作上,大量采用章回体,如连载稿后面常用:“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传播策略:中国本土化。
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文风通俗浅显。
发行:每月出一期,主要在南洋一带华人聚居地免费赠阅,也有少量传入中国境内。
《遐迩贯珍》(Chinese Serial)——香港最早出版的中文刊物。
1853年8月1日创办月刊,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1856年5月停刊,共出33期。
内容:新闻为主,以反映时事的中外新闻和评论为重点;注重对文化知识的介绍。
在中文报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意义1.重视新闻并对新闻报道进行重大改革,标志着近代中文报刊的新闻报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布告篇》率先在近代中文报刊上推出广告收费举措,开中文报刊刊登广告之先河。
3.在近代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活字印刷,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板印刷的时代。
《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性质:不再纯粹宣传基督教义,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内容:宗教、科学、文学、新闻、商情等无所不包。
《万国公报》——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中文宗教性报刊。
万国公报前期内容:首载“大清国”《京报全录》,占一半篇幅,是当时重要的中央政治新闻;次载“辕门钞”,刊登地方新闻;接排“各国新闻”,属于国际新闻;接排“格物探源”,介绍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最后刊载传教文字;末附“告白”。
宗教色彩逐渐淡化,时事政治色彩变得强烈。
读者扩展至社会各界人士,发行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发行量大大增加。
《万国公报》的影响(1)客观上起到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为人们了解西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窗口。
(2)有助于开阔人们视野,用世界眼光看问题。
(3)对戊戌维新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客观上起到了推动政治改革的进步作用。
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申报》创刊号特点:美查等创办《申报》的目的是为了赚钱,重视办报质量。
把办报看成是有利可图的事业,靠报纸本身赚钱,这是早期《申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最重要的特征。
宗教报刊重在宣教。
《申报》创刊号《本馆告白》中最早说明刊登新闻的三大原则:一曰“新人听闻”,二曰“真实无妄”,三曰“明白易晓”。
《申报》重视新闻报道,新闻来源一是来搞,二是采访(各地特聘记者),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首开我国报纸支付稿酬的先例,提高时效性,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最早发布号外;重视最早的战地采访。
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重视发表副刊文字。
经营业务上,利用其自身的人力物力资源从事其他出版行业:《申报》的成功经验:1.市场导向的受众观 2.低价策略 3.发行策略 4.多元化经营策略意义:《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公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
《申报》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了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王韬的办报思想1、办报目的和意义——“办报立言”。
2、报纸的功能和作用——通上下,通中外3、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许民间创办报纸4、报纸的文风——直抒胸臆,词达而已5、报纸编辑人员的条件——知识广博,品德高尚,持论公允郑观应的办报思想1、报纸的功能——“通民隐,达民情”。
2、是中国变法自强的重要手段。
3、维护民族尊严,允许国人办报。
4、制定报律,规范报业。
香港的《循环日报》——早期国人自办报刊最成功、影响最大的报纸,也是我国近代最早宣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报纸之一。
创刊时间:1874年2月。
创办人:王韬。
办报宗旨:鼓吹变法自强王韬对中国新闻事业的贡献1、“办报立言”,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开我国政论报纸的先河。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刊载政论著称的报纸2、开创了我国近代报刊的一种新的报章文体——政论文体。
3、系统论述了自己的办报主张,对我国早期新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一)办报主体:创办者身份复杂,以先进的知识分子为主要力量(二)报刊性质:私营为主,属于新兴资产阶级的民办报刊,自主经营,不带政党色彩(三)报纸内容:以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为报道和评论的重要主题。
(四)政治立场:鲜明的反侵略爱国思想。
(五)业务工作:在华外报尤其是中文商业性报纸成为国人办报的样板和模仿对象,并在报刊政论写作上有所创新。
(六)报业环境:经济上的拮据,政治上的限禁,报人社会地位低下,外部势力的排挤.《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维新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因与上海《万国公报》重名,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
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
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
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特点:一是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二是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强学报》出版的历史意义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从王韬就开始的变法维新宣传已经变为有组织的政治活动;维新派三家报纸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统治的言禁,开创了民议朝政的局面,拉开了国人办报高潮的序幕; 培养和锻炼了维新派骨干,为维新派以后的办报活动的全国展开打下了基础。
梁启超与《时务报》1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维新派办得最好、影响最大的机关报《时务报》的影响——“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造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最新纪录,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时务报》领导权之争¡°百日维新¡±开始后,5月29日,御史宋伯鲁上《奏改时务报为官报折》,请明降谕旨,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
6月8日,光绪皇帝发布上谕: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
后由汪康年改办《昌言报》。
《时务报》从1896年7月创刊,到1898年6月21日停刊,历时二年整,共出69册。
《湘报》(1898.3)通俗日报,初具近代综合性报纸的规模。
重时政,以言论激进而著称。
严复与天津《国闻报》《国闻报》(1897.10)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阵地,也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国闻报》的办报特色1、“以通外情为要务”,致力介绍西学、新学2、所刊消息“确而速”“极多极详” 3、颇具地方特色,以报道京、津、华北地区新闻为主4、采用一套特殊的斗争策略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4、主流形态——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5、办报方式——办报、办学会、办学堂“三位一体”报章文体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章。
产生:表达变革激情、介绍新知、新学的需要。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发展:时务文体—新民文体它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一种过渡文体,开白话文运动之先河。
《新民丛报》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又一份保皇派报刊,半月刊,是一份大型综合性杂志办报宗旨——开民智,造新民。
《新民说》系统阐述了中国要富强,必须自“新民”(提高国民素质)开始的思想。
新民丛报》的版式及内容版式——仿照西方大型综合性杂志模式,栏目众多,编辑严谨,装订精美。
内容——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
系统地向国人介绍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知识等,是《新民丛报》的主要宣传内容,也是它有别其他刊物的一个很大特色。
报章文体的发展和创新——新民体风行海内外,盛极一时,影响了一代乃至几代人,梁启超被誉为“舆论界的娇子”,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办报环境办报主体数量地域种类政治立场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出版事业中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出版机构。
成立于1897年,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
《申报》的产权转移与史量才改革1.大力开拓广告业务--赢利的首要来源。
2.重视改进发行工作,扩大发行量。
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申报》迅速发展的物资基础。
早期《大公报》的办报宗旨及特点办报宗旨:开风气,启民智。
特点:鼓吹维新、立宪;报风严肃;重视言论,以“敢言”而著称。
资产阶级维新派新闻思想: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早期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王韬、郑观应等。
都认识到报纸是一种多功能的传播工具,强调报纸在促进社会变革和抵抗外来侵略等方面的作用。
比较零碎、肤浅,但第一次提出了言论自由、办报自由的民主要求。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1.将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概括为“通”:①“通外情”②开通民智③开通风气④开言路,建设民主政治2.已把办报视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梁启超的“喉舌论”的提出: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
“喉舌论”发展到后来,逐渐就局限到耳目喉舌的主体是政党,强调报纸是政党的喉舌。
过多地强调了报纸等新闻媒体的宣传功能,而忽略了民众的声音。
梁启超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1)新闻的“两功能。
梁启超认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