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新闻史复习提纲

新闻史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提纲(2010.1)名词解释答题要点:时间,代表人物,社会背景,主张,影响第一章1、填空(1)中国古代的报纸主要是官报,现在我们统称为邸报。

(2)唐人孙樵所写的《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关于中国唐代官报的最早记录。

(3)在不同的朝代。

邸报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我国最早的非法新闻传播物是小报,始见于北宋,流行于南宋,对它说得最为详细的是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中的《________》一文。

(5)民间办报机构报房出现在清代,地点最早在北京,它出版的报纸叫《京报》。

2、简答题⑴古代报纸产生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情况如何?⑵什么是“定本”制度?定本: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过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定本制度:“进奏院所供报状每五日一写,上枢密院定本供报”。

该制度的执行,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巩固统治地位。

3、思考题⑴宋朝小报的产生情况及其特点如何?⑵《京报》的内容、性质、作用如何?⑶古代邸报是如何演变的?4. 提塘:清代官名。

清各省督、抚选派本省武进士及候补、修选守备等,送请兵部充补,驻于京城,三年一代,称提塘官。

掌投递本省与京师各官署往来文书。

5.《天变邸抄》:记录特大灾异事件《急选报》:第二章1、填空(1)十九世纪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鸦片战争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

(2)最早来华办报的外国人是传教士,他们创办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1815年在马六甲由英国人马礼逊和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3)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刊是1822年在澳门创刊的葡萄牙文的《蜜蜂华报》。

(4)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中国创办的最重要报刊是1868年由他自费在上海创办的《中国教会新报》,最能代表他“变中国为英国殖民地思想”的长文是《》。

中国新闻史重难点

中国新闻史重难点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章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第一节了解名词解释如驿站、传舍、邸、报禁、言禁等第二节了解报状及特点、开元杂报、进奏官、敦煌进奏院状等第三节重点邸报及特点、检查制度、定本、小报等第四节了解第五节掌握通政司、六科、提塘、民报特点、《万历邸钞》、《天变邸钞》、《急选报》等第六节《宫门抄》、清代的民报与报房第二章近代报刊第一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蜜蜂华报》等外文报刊的出版。

第二节了解《遐迩贯珍》、重要的中文商业报纸第三节重点《字林西报》、《万国公报》、《申报》(以叙述题的方式整理他的整个发展历程)《新闻报》第四节外报的性质与作用第三章国人办报重点第一节王韬、及其办报观点与《循环日报》、《昭文新报》、《汇报》《澳门月报》第二节维新派的报纸及特点、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出现及重要报纸、意义贡献、时务文体第三节了解第四章辛亥革命第一节资产阶级报纸、《中国日报》、《民报》。

《清议报》《新民丛报》、两派的论战第二节第二次高潮的特点代表报、清末新闻法内容、特点、苏报案第三节新闻思想、业务的改进第五章民国初期第一节自由新闻体制确立的标志、内容第二节了解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摧残、癸丑报灾第三节名词解释名记者1、名词解释:《新民丛报》、《中国日报》、《民报》、“苏报案”、“竖三民”、“癸丑报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

3、简述梁启超的新闻观点。

4、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5、简述黄远生对新闻事业的贡献。

6、从黄远生、邵飘萍等名记者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六章五四时期重点第一节《新青年》、思想第二节《每周评论》、报刊对五四的宣传、进步学生报代表第三节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代表第四节改革的特点徐宝璜、《新闻学》第七章重点第一节蔡和森与《向导》早期报纸特点第二节五卅运动、恽代英、肖楚女与《中国青年》第三节《大公报》、中广播事业与通讯事业第八章重点第一节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网络、党的地下报刊第二节重点《时事简报》、红色中华通讯社《红色中华》、意义特点第三节重点史量才、邹韬奋与报刊、范长江、斯诺第四节戈公振第九章抗战第一节中共党报系统组成、新华通讯社的发展历程、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整风运动第二节国际新闻社、重庆各报联合版、《新华日报》在党报史上的地位作用第三节了解孤岛的宣传第十章解放战争第一节拒检运动、国民党的党营新闻事业、第二节新华社业务、反客里空、毛《对……的谈话》思想第三节人民新闻事业的发展第十一章第一节公营新闻事业网络、中国新闻社、私营的改造第二节新闻业务的改进、学习苏联的经验第三节了解第四节新闻改革大题第十二章第一节了解第二节新华社广播电视新闻事业的发展反右、大跃进、文革时期知道就行,基本很少考第五节重点第十四~十五章理解。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内容复习提纲(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以课本为主)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

一.唐代进奏院报状1.概况2.产生条件3.特点4.评价二.开元杂报1.名称由来2.含义3.评价三.宋代邸报1.对比唐代进奏院状2.定本制3.存在并得到发展的原因四.京报1.含义2.京报报房3.特征4.没落5.社会作用二.香港中文商业报纸发展的意义(课本53页最后一段)三.上海报业1.报业在上海的崛起(1)条件(课本54页)(2 )19世纪90年代上海成为全国最繁荣的报业中心2.报业中心地位的确立(1)背景(2)《申报》A.创刊B.创刊目的C.报刊编辑D.办报方针E.新闻业务F.报刊革新的表现G. 《申报》的历史地位H.与《上海新报》的竞争I.《申报》的发展(3)《万国公报》A.创刊B.内容C.读者对象D.《万国公报》的变法宣传E.《万国公报》的西学介绍F.意义四.首批国人办报自办的报纸1.代表:《循环日报》(1)创办(2)办报宗旨(3)报刊业务(4)评价(5)停刊2.第一批国人自办报刊的特点课本81页五.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一)政论报刊的勃兴与维新运动1.背景2.具体情况3.特点:这一时期的报刊以政论为主,新闻报道居于次要地位(二)维新时期报刊的创导者——康有为与《中外纪闻》《强学报》1.概况2.《中外纪闻》(1)创办(2)地位(3)发行对象(4)出版(5)内容(6)停刊3.《强学报》(1)创办(2)办报宗旨(三)梁启超与维新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机关报——《时务报》1.创刊2.版式3.内容4.特点5.影响6.梁启超与时务文体(1)时务文体的形成(2)特点(3)梁启超的政论文的特点(4)影响7.梁启超的办报思想(1)关于办报功能与作用的论述(2)关于办报性质与任务的论述(3)关于办好报章的条件的论述(4)关于舆论的论述(四)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课本92页)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一.上海等地区的革命报刊1.《苏报》与“苏报案”(1)《苏报》的创刊与转变(2)“苏报”2.于右任和“竖三民”(1)于右任(2)“竖三民”(3)于右任的报纸A.《神州日报》B.《民呼日报》C.《民吁日报》D.《民立报》3.《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1)论战的中心问题(2)论战的主要问题A.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B.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C.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D.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3)对论战的评价(4)论战的结果及原因(5)论战的性质及意义民国初期的报业“癸丑报灾”。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每章复习重点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习资料系列(三)中国新闻传播史笔记说明:1、主要参考教材:《中国新闻事业简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史论最重要是熟练掌握基本知识点,在此基础上,要形成清晰的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结构。

3、温故而知新。

4、答题要点分析:一、名词解释考察范围一般为重点报刊、新闻界主要人物、重要新闻事件、名作、名篇等,答题六七句即可。

(一)关于报刊:(1)对新闻媒介要评价、归类、基本定性、特点、如:第一……的报纸,某政党……报纸(2)(3)何年何地出版(一句话)(4)主办者、负责人、或是由某政党、团体创办(5)办报宗旨、宣传内容、特色(高度概括,三四句)(二)关于人物:(1)总体评价定性,理解基础上总体把握(一句话)(2)何时何地从事何种新闻活动(重要的、代表性的)(3)哪些活动(老板:办报活动;编辑记者:主编何种报刊,代表文章)(4)代表著作(三)关于事件:(1)定性,阐明何类性质事件(2)何时何地,涉及何人(3)起因、经过、影响二、论述题要求史论结合,既有史实,又有思想观点,以史实为主,占60%-80%,不少于20句话,400字以上,并且有头有尾,前后呼应,似小论文。

第一章古代新闻事业(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木铎2、露布(99传名)3、开元杂报4、敦煌进奏院状5、进奏院状6、定本制度(00新名)7、邸报8、小报(90名)9、民间报房10、《急选报》(98名)11、《万历邸钞》(02名)12、《天变邸抄》13、揭帖14、旗报和牌报15、报房京报16、辕门抄二、简述题1、中国古代报纸产生于唐代的根据有哪些?(01新)2、中国古代报纸产生前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载体。

(01传)3、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情况。

(99新)4、中国古代民间报房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1、中国古代官报的产生和发展情况。

第二章近代报刊的传入(1815-1873)(脉络图略)一、名词解释1、《察世俗每月统纪传》2、《蜜蜂华报》3、《广州纪录报》4、《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5、《香港公报》6、《德臣报》7、《孖刺报》8、《遐尔贯珍》(99新名)9、《香港船头货价纸》10、《字林西报》(99传名)11、《六合丛谈》12、《万国公报》13、《上海新报》14、《申报》15、《新闻报》16、《京津泰晤士报》17、《中西见闻录》二、简述题1、简述并评价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部分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部分

1.《中国日报》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2.《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3.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给我国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超过历史最高纪录。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万历邸钞》: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7291-1291� 业事闻新的期时命革大和立成党产共国中 章七第
�空填� 。著专学闻新本一第的写撰者学国中是�版出月 21 年 9191 于》学闻新《璜宝徐、3 �空填� 》刊副报京《刊副的》报京《京北 》镌副报晨《刊副的》报晨《京北 》悟觉《刊副的》报日国民《海上 》灯学《刊副的》报新事时《海上� ”刊副大四“ 、2 。代时 新个一了辟开上史业事闻新国中在�端开的好良了造创展发的业事闻新的党后以为�用作 织组和动鼓、传宣了挥发中程进的党产共国中建筹在�业事闻新级阶产无批首国我�义意 。行而工道报闻新和动鼓传宣行进地织组有、的目有�2� �务任本基为义主思克马传宣者动劳他其和级阶人工向以�1� �点特 义意与点特的业事闻新级阶产无批首国中、1
生诞的业事闻新级阶产无——业事闻新的期时”四五“ 章六第
�空填� 。鸾季张——
。色特或性个的有特刊报成造�神精造创有要刊报办平)3( 。务服者读为地诚真�友朋好的者读为成要刊报)2( 。具工的标目大的放解众大放解族民现实为成该应�舌喉目耳的民人是刊报)1( �想思刊报 。刊周》活生众大《了刊复港香在奋韬邹�月 5�封查被月 2 年 1491�人 行发总及编主任奋韬邹�刊日 3》战抗民全《为并合刊周》民全《的办主朴公李与月 7 年 8391。海上至迁后�战抗面全传宣力大�刊日 3》战抗《了办创奋韬邹�月 8 年 7391�4� 。捕被奋韬邹�日 32 月 8 年 6391 。线战一统族民日抗传宣续继�后名改》刊增期星报日活生《 。功成能未刊复�海上迁拟 �刊停动自就后天 55 版出在过不 �战内对反 �张主治政的线战一统族民日抗立建传宣力大 》报周活生《 。 》刊增期星报日活生《和》报日活生《了办创港香在奋韬邹�年 6391�3� 。封查局当党民国被日 91 月 2 年 6391 �动运”九二一“道报极积刊周�后刊创。刊周》活生众大《了办创海上在年 5391�2� 。禁查被 日 61 月 21 年 3391 于》活生《而�单名杀暗入列被奋韬邹得使场立国爱帝反于由。策政 抗抵不的府政京南击抨�亡救日抗传宣极积�场立日抗的定坚出现表》活生《的时此�向 倾义主会社现出始开想思的奋韬邹�后变事八一九。治政心关者读导引�”论舆的义正持 主“重注始开 �容内要主为治政事时以渐逐 �化变局时因后 。容内道报的值价有味趣有 、论 评的悍精小短重注�话说主民为调强以刊周此�刊周》活生《编接奋韬邹�年 6291�1� �动活刊报 。已后而死�瘁尽躬鞠�务服民人为地诚真�民人爱热指是� ”神精奋韬“ �答简或述论� 。想思刊报与动活刊报的奋韬皱及以”神精奋韬“ 、4 。想思报党的宁列了扬发和承继�3� �路道的市城—村农—市城即�路道新的展发业事闻新命革条一创开�2� �端开的业事 闻新导领党政执为作党产共国中是�的建创下权政民人在是业事闻新地据根�1� �义意 。泼活式形�俗通字文�4� �扬表与评批展开�3� �报办众群靠依�众群系联切密�2� �传宣闻新展开作工心中绕围�要需作工际实应适�1� �色 特 。义意和色特的业事闻新地据根、3 �答简或空填 2-1� 》华中色红《——”舌喉的民人区苏全“ 。纸报央中份一第的办创下权政民人在国我是也�报关机府政央中时临国和共埃维苏 华中是。金瑞西江于刊创 11 月 21 年 1391�物版出要主的”社中红“是�报》华中色红《 、2 。台电座一的大最率功射发区地洲亚时当为成。AOGX 为改号呼�瓦千 57 为加增瓦 005 由率功射发的台该月 11 年 2391。立建京南在年 8291�”台央中“称简� �”台电播广央中“、1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二、“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开元杂报(06年名解):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所收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开元杂报”并没有固定的刊期和报头,只是孙樵为了行文的方便而随意使用的称呼,意为有关开元政事消息的杂乱报道。

对于它的性质,新闻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认为它是一种报纸,是一种类似“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原件早已失存。

敦煌进奏院状:是被保留下来的仅存的两份唐代的官报。

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页。

这两份“进奏院状”都是由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节度使张淮深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

因为沙州今在敦煌地区,所以被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由于开元杂报已经无存,这两份报纸成为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了。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

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万历邸钞》:是一种明代万历朝邸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的旧抄本,部分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是明代一份专门报道发生在北京的特大灾异事件的报纸,非官方发布,而是抄报人自己编写的。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

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

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食》;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

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

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

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于右任竖三民《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之所以被称作“竖三民”, ,这主要是因它们同为于右任一人所发起创办,形式上虽然是3份报纸,而实际可算一家日报的两次再版(与此相对应,同盟会后期在上海的报纸《民权报》、《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因各有主持人,又同时期创刊,犹如兄弟并立,被人们称作“横三民”)。

在近现代,像于右任那样义无返顾地按既定宗旨连续筹办多份大型日报的情形,是不多见的。

此外,这些报纸的社会影响也非常之大,”于右任倾注大量心血的“竖三民”,虽然印行的时间不算太长,但它们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起了积极的作用,也在上海新闻史中有着瞩目的地位。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轩在向其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一系列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报章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当时流行文坛的桐城派古文的,比较通俗浅白的文体。

王韬发明。

这种文体的特点表现为: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

有时还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维新派报刊思想:(1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把办报比作人的耳目、喉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

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

“苏报案”:苏报案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政治案件。

《苏报》是以章士钊为主编的革命刊物,1903年5月后刊登了介绍邹容的《革命军》和章炳麟驳康有为政见的文章,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6月底,清政府串通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苏报》,逮捕章炳麟等人,邹容投案自首。

经会审公廨,判处章、邹分别监禁三年和两年。

1905年4月,邹容病死狱中。

“苏报案”不但没有阻止革命传播,相反促进了爱国志士的进一步觉醒。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

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

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意义: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的发展;二、倡导新文风;三、新闻业务的改进;四、副刊和杂志的革新;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的特点:1.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2.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报,3.开展批评与表扬,4.文字通俗,形式活泼。

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

1934年11月13日被杀。

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

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

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范长江:著名记者。

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

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韬奋精神: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

其中之一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