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设计手册
步行街规划设计说明书

花明楼少奇商业广场规划设计说明一、现状概况:1、区位关系:少奇商业广场位于花明楼镇核心区地段,紧靠少奇纪念馆,地理位置优越。
规划用地位于安源路、幸福大道、花明大道三条主要道路围合处,周边道路完备,可达性强。
总体规划中花明楼镇是以少奇故里为核心的纪念性旅游城市、山水园林型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定位的,所以具有天然的商业集聚优势。
2、建设现状:拟建商业广场片区有一座红砖厂和一些居民住宅,电力供水等城市公用设施基本具备。
3、环境条件:拟建商业广场的区段为一乱掘地,紧靠少奇祖坟遗址和少奇纪念馆风景区,开发建设后,可以彻底改变该地段的“脏、乱、差”的现状,促进了城市土地的大幅度地增值,是经营城市思想新的突破。
4、规划围:依据“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步行街用地围为:南抵幸福大陆、东临安源路、西至花明大道、北以国家电网花明楼供电站为界,总用地面积约17.97公顷。
二、设计依据:(一)花明楼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二)用地红线图;(三)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规定;三、设计原则与指导思想: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
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1、良好的交通体系:商业广场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
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镇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路面的宽窄、居民出行意向等因素。
在商业广场中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
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步行道为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一个街道里面设计的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
根据现有资料和要求我们进行了初步意向设计,两个方案4张效果图:根据现有需要和要求初步分析了下设计思路:
1,建筑功能主要分为办公楼和住宅
A,B,C宗地块为住宅(下层联排商业),剩余四块地分别按照现有地图标示进行商业办公楼布置。
2,设计地块建筑风格需要与马路对面商住建筑群协调统一
街对面现有商住建筑底层为商业上层为住宅,为住宅小区。
建筑形式为现代形式,现代玻璃窗户,屋顶略带斜坡屋顶,建筑立面色彩为暖色调。
层高以6~7层板式和18层左右塔式建筑结合布局。
根据现有条件和要求我们初步以两套方案进行设计
A现代形式:由于设计地块包含四栋办公楼,办公地块现有标示未来办公公司资金雄厚,办公楼建筑需延续现代建筑形式,大面积玻璃立面,几何造型,强烈的现代感能对地块商业起到活气氛跃的作用,使得与对面形成住宅和商业的分区,产生商业的“动”与街对面“静”的生活区域。
办公楼底层可布置商业延续对面和住宅底层商业形式以汇聚人气。
该地块住宅建筑形式需要跟办公楼和谐统一,住宅也为现代造型以达到与办公楼的统一,形成较强整体感。
B 住宅延续对面部分坡屋顶形式,根据现有街对面住宅形式,我们在办公区域旁边布置类似造型的住宅形式,以延续整个地块的住宅形式,办公楼的形式造型也做了斜面造型的处理。
办公楼仍然是以现代感较
强的大面积玻璃立面为主,对周围墙体感较强的住宅区域形成对比上的“轻盈”而起到活跃商业气氛的作用。
(说明:我们趋向方案1,在现有商业,住宅,办公的组合中,协调统一不能简单延续形式上的造型,我们需要在丰富的街道和建筑立面以及生活节奏的对比变化中寻求统一)。
昆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13.05.18。
追求精细化的街道设计《伦敦街道设计导则》解读

Urban Transport of China Vol.13No.4July 2015城市交通二○一五年第十三卷第四期1《导则》的政策背景1.1伦敦的城市和交通发展概述伦敦的城市建设可追溯至公元43年,是罗马人占领英国时为平民所建。
当时道路以规则的网格结构为肌底。
直至中世纪,伦敦在无规划的基础上发展成非规则的有机街道和蜿蜒小巷。
然而,历史上著名的1666年伦敦大火几乎把当时城镇中心的房屋全部烧毁,迫使居住在当时市中心的富人迁移到市郊重建生活。
简单的网格式街道布局被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伦敦市中心城区的道路格局。
工业革命时期,伦敦作为世界第一大城市,也首当其冲面临污染、拥堵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由此催生了世界Michael R.Gallagher 著,王紫瑜编译(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31)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英国的交通政策就在向整合交通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方向努力。
伦敦交通局于2004年发布了《伦敦街道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并于2009年修订。
该导则作为“更好的街道”计划的一部分,对伦敦市区的街道项目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首先通过叙述伦敦市街道形态与规划政策的演变,介绍《导则》的政策背景、概要内容及设计原则。
从设计流程、材料面板、街道设计指引几个方面解析《导则》的特点。
通过研究伦敦市的道路形态和街道设计现状,评述《导则》的落实与应用情况。
最后,从全过程精细化指导、规范标准补充、街道设计理念转变三个方面总结《导则》对中国城市街道设计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设计;导则;共享路面;交通稳静化;步行;自行车;伦敦To Pursue Delicate Street Design -Discussion on Streetscape Guidance:A Guide to Better Lon-don StreetsWritten by Michael R.Gallagher,Translated and Compiled by Wang Ziyu(The Shenzhen Urba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Shenzhen Guangdong 518031,China)Abstract :Since the 1990s,the U.K.transportation policies have been oriented towards integrating trans-portation and land use planning.Streetscape Guidance:A guide to better London streets was released by Transport for London (TfL)in 2004and revised in 2009.The Guidance,as a part of the Better Street pro-gram,plays an important guidance role in street projects of London urban area.By stating the evolution of street development and planning policies in Lond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olicy background,main contents and design principles of the Guidance.Characteristics of the Guidance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procedures,materials selection,and street design principles.By analyzing existing street development and design,the paper review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Guidance.Fi-nally,the paper summarizes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Guidance for urban street design in China in three as-pects:whole-process delicate guidance,specifications and standards supplementation,and the change of street design concept.Keywords :streets design;guidance;shared street space;traffic calming;pedestrian;bicycle;London 收稿日期:2014-01-26作者简介:Michael R.Gallagher(1969—),男,美国人,硕士,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规划研究。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系列手册

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系列手册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系列手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为了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安全和环境问题,必须进行良好的道路交通组织设计。
本系列手册将为您介绍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相关知识。
一、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重要性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合理的交通组织设计可以提高道路通行效率,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目标1.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合理设置信号灯、交通标志和车道,优化道路布局,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车辆等待时间。
2.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通过设置交通标志、信号灯和减速带等设施,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3. 减少交通拥堵。
通过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和车辆通行路线,减少交通拥堵现象,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4. 改善空气质量。
合理的道路交通组织设计可以减少交通排放的污染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5. 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个良好的交通组织设计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城市,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原则1. 适应城市发展需求。
根据城市的规模、发展阶段和交通需求,设计相应的交通组织方案。
2. 以人为本。
交通组织设计应以保障市民出行安全和便利为出发点,确保市民的出行需求得到满足。
3. 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方式。
在道路交通组织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协调和配合,确保交通系统的有序运行。
4. 尊重环境和历史。
在设计道路交通组织方案时,应尊重周边环境和历史文化,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5. 鼓励绿色出行。
在交通组织设计中,应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方法1. 设计交通流线。
根据道路功能和交通需求,设计合理的交通流线和车辆通行路线,确保车辆通行的顺畅和安全。
2020南京街道设计导则

导转向文化与功能并举,街道设计从工程主导转向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2 应用指南
加强街道设计、建设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工作。《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 明确街道的概念、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 各类相关要素,促进各相关部门和团体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引导, 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表 2-2 街道功能类型
13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街道类型和构成
第 二 章
案例:南京中山路、长江路地段街道的交通等级 和功能类型
主干路 次干路 城市支路 步行道路
主主干路路 次次干路路 支城市支路路
步步行道街路
综综合合性性街道
综
生生活活性性街道
生
服服务务性性街道
服
交交通通性性街干道路
交
交通性街道 太平北路
景观街道:是指具有突出的景观风貌特色的街道。主要包括景观休闲道、林荫大道、滨 水街道等。景观休闲街道是景观良好,沿线设置集中,且具备成规模休闲活动设施的街道; 林荫大道是沿街行道树形成连续的树冠覆盖,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绿化覆盖率达到 90% 的街道历史风貌的街道,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 貌区和各类历史地段周边的街道。
取决于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街道的功能特征与沿街建筑及底层的使用功能有较高的相
关性,也与街区的空间与功能结构有关。街道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以及沿
街建筑的使用功能与活动特征,因此同一条街道在经过不同功能的城市片区时,其断面设
计也会有所不同。
交通等级
城市道路按照其在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及其所承担的交通功能,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 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这种分类主要考虑的是机动车交通特征的差异,每种类型对应于不 同的设计车速、道路红线宽度、车道数量,并形成相应的设计标准和规范。
街道办公楼设计说明

XXXXX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总体方案设计说明建筑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项目建设单位:XXXXX街道办事处项目名称与内容:XXXXX街道综合服务中心用地性质:行政办公用地总用地面积:7866.67㎡规划建设用地:4715.38㎡代征用地面:3151.29㎡建设规模:总建筑面积8002.82㎡(地上6124.79㎡,地下1878.03㎡)地块环境与条件:拟建项目位于XXXXX街道工人东路延伸段XX小学东侧,东至F3-2-1地块,南至工人路(25米),西至规划8米路,北至空地。
项目概算总投资约2355万元。
二、设计依据1、台发改投资(2011)37号“关于XXXXX街道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议书的批复”;2、天建审规条(2012)01号“XXXXX街道综合服务中心(东区F3-2局部地块)规划条件”;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设部文件);4、《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版);5、《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6、《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7、《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9、《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8);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11、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规定、规范;12、XXXXX街道综合服务中心总体方案设计招标文件及项目规划用地红线图;13、XX县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1版)。
三、工程规模和设计标准总建筑面积约为8002.82㎡,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防火类别为多层民用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四、场地现状:现场场地平整,地势基本平缓,无太大起伏。
场地北面为住宅小区,南侧工人东路(25米)为城市主要干道,西侧为规划道路(8米),并有一所幼儿园,东侧目前为空地。
五、设计理念1、打造项目的亲民属性强调建筑的共生性,人情味和乡土化的今天,本方案在表现时代情感方面采用新形式、新手段,塑造一种时代感,一种现代感。
街道设计策划书3篇

街道设计策划书3篇篇一街道设计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的发展,街道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交通的功能,更是人们生活、工作、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当前许多街道存在设计不合理、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的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因此,进行街道设计策划,优化街道空间布局,提升街道的功能和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项目目标1. 提升街道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提高居民的出行体验。
2. 优化街道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 增强街道的活力和吸引力,促进商业和社交活动的发展。
4. 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
三、项目内容1. 街道设施改善:优化道路宽度和线型,提高交通流畅性。
增设自行车道和人行道,保障行人安全。
改善路灯照明,提高夜间出行安全性。
增设公共交通设施,如公交站台、候车亭等。
2. 街道空间优化:拆除违章建筑,拓宽街道空间。
增设街头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
利用绿化景观提升街道的美观度和生态性。
3. 商业活力提升:优化街道商业布局,引导商家合理分布。
举办特色活动,吸引更多人潮,促进商业发展。
提供便利设施,如公共卫生间、休息座椅等,提升商业氛围。
4. 文化特色彰显:挖掘街道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建筑、雕塑等形式展现文化特色。
举办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四、项目实施1. 前期调研:深入了解街道现状,包括交通流量、居民需求、商业状况等,为设计提供依据。
2. 设计方案制定:根据调研结果,结合项目目标,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
3. 项目实施:按照设计方案,分阶段进行施工,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4. 项目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评估,及时调整方案,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
5. 后期维护:项目竣工后,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街道的维护和管理。
五、项目预算1. 设施改善费用:[X]元2. 空间优化费用:[X]元3. 商业活力提升费用:[X]元4. 文化特色彰显费用:[X]元5. 其他费用:[X]元总预算:[X]元六、项目时间表1. 前期调研:[具体时间]2. 设计方案制定:[具体时间]3. 项目实施:[具体时间]4. 项目评估:[具体时间]5. 后期维护:长期七、项目团队1.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和协调。
2020南京街道设计导则

沿线业主和市民:沿线业主和市民是街道的使用主体和利益相关者,本导则为街道的使 用和沿线物业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规范性的引导。
导转向文化与功能并举,街道设计从工程主导转向综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2 应用指南
加强街道设计、建设是一项从观念到实践的系统性工作。《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旨在 明确街道的概念、设计理念和基本设计要求,形成全社会对街道的理解与共识,统筹协调 各类相关要素,促进各相关部门和团体的通力合作,对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进行引导, 推动街道的人性化转型。
面向不同对象,导则的编制采用了条文、条文说明、案例解释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不同 颜色、大小和字体的文字进行区分。设计师和管理者应以条文和条文说明作为开展相关工 作的依据。
南京市街道设计导则
8
引言
适用范围
本导则适用于南京市新建城市街道的规划设计和既有城市街道的改造和整治设计。新建
城市街道和既有街道改造整治工程应进行方案设计,并纳入规划审批程序。
读者对象
本导则的读者对象包括所有与街道相关的设计师、决策者、管理者、沿线业主和市民。 设计师:设计师是街道设计工作的主体,街道设计需要包括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 道路工程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等在内的设计师的共同参与,本导则为街道相关设计工作的 开展提供了从规划到具体物质空间要素的不同层面的指引。
章
以质量提升为引擎的新一轮发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强调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要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2007年版《街道(设计)手册》日期:2008-08-25 来源:国际合作处编者按:当前,我省各地正在开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作。
三年大变样的一项主要内容是主要街道环境整治,省建设厅专门印发了《既有建筑外观改造和主要街道环境整治技术导则》,指导各地开展工作。
日前,省建设厅国际合作处从互联网上下载了英国2007年《街道(设计)手册》,并将其主要内容进行了翻译,以供各市、县参考。
目录Contents序言:Foreword序: Preface第一部分:定义和程序 context and process1、简介 Introduction2、街道定义 Streets in context3、设计程序—从政策到实施 the design process—from policy to implementation第二部分:设计导则 Design Principles4、规划布局和连通性 Layout and connectivity5、高质量的地方 Quality Places第三部分:具体设计问题 Detailed design issues6、街道使用者的需求 Street users’ needs7、街道的几何学 Street geometry8、泊车 Parking9、交通信号和标志牌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10、街道设施和照明 Street furniture and street lighting11、材料、保养责任和维护 Materials, adoption and maintenance序言街道有许多其他功能。
它们是住宅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地影响着当地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该手册也提出建议,指导如何设计街道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具有当地特色的独特的地方places with local distinctiveness and identity。
序精心设计的住宅区街道为可持续发展社区的核心。
住宅区街道为社区的所有成员服务。
本手册随时更新规划政策和住宅区街道设计的有关信息。
本手册指导人们如何在现有的政策、技术和法律框架内做出与众不同的工作成绩。
第一部分:街道的定义和过程1、简介目的:我们需要在文化层面上对街道的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重要的改变,涉及设计行业和其他街道相关者之间更多的沟通和协调。
良好设计的街道决定了客观环境built environment的质量,同时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包容性的inclusive、混合社区mixed communities发挥关键作用。
本手册对现有的需要重新设计的社区同样适用。
街道的设计不应当仅仅服务于机动车辆的行驶。
街道应该满足社区所有住户(包括行人、骑自行车的人、公共交通的使用者、残疾人、消防救灾者等)的需求,成为对他们有吸引力的地方。
包容性设计的原则:包容性设计是把人放在设计的核心位置(inclusive design: places people at the heart of the design process); 承认多样性和不同;提供对于每个人都舒适方便的建筑和环境虽然有的道路被叫做某某街道,但是实际上是交通干道trunk road,交通运输是他们的首要职能,本手册并不适用于它们。
设计方法的改变:--将街道的所有用户等级排队,行人排在第一位;--承认社区街道作为社交场合的重要性;--改善包容性环境:适合不同年龄、身体能力的人们的需要--鼓励采用灵活方式进行创新,包括街道布局以及使用具有本地特色的、耐用的、可维修的路面材料及街道设施;--社区街道上的机动车时速应在或低于20英里/小时,除非有其他可以超速的原因。
2、街道street的定义从历史角度来看,绝大多数街道的设计迎合步行运动。
最关键的提议是,街道的“地点place”功能应当被强化。
街道street和道路road的最本质的区别是:道路road基本上是公路highways,其主要职能是解决机动车的交通。
街道street通常包括建筑物及公共空间,交通是其一个关键的功能,但它还有几个其他功能,其中“地点”功能是最重要的。
当我们开始制定道路和街道的有关条例时,火灾是主要关注的问题,之后健康问题摆到了第一位came to the forefront,于是提出了“36英尺宽街巷”的概念来确保密集的建成区built-up areas的空气流通问题。
再后来为了保证每一栋房屋的光照,要求楼间距70英尺。
从20世纪20年代起,新的开发项目都要求执行这些标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道路设计中首要考虑的就变成了交通的通畅。
二战之后,两种交通道路的区分越来越清楚:Distributor roads: 为车辆运动而设计,行人隔离在外,或者在最边缘;Access roads:服务于建筑和人的需要。
街道的5大功能:--地点:“地点”功能将街道和道路区分开来。
街道的“地点”功能包括许多方面,突出的有:*地方特色Local distinctiveness*视觉特质Visual quality*成功地鼓励社会活动--沿街运动--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入口,要方便不同年龄和身体能力的人进入--泊车--提供排污管道(沟)和照明其他市政设施在以上5个功能中,地点和运动功能最重要,构成了一条街道的特点。
地点功能和运动功能的矩阵--机动车道MOTORWAYS:高速运动功能--商业街High streets:中等运动工程、中等地点功能--居住区街道:中低等运动功能,中低等地点功能第二部分:设计导则4、规划布局和连通性规划好的东西不能轻易改变下面有些事情我们在作细节设计时会遇到,所以要讲一下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设计者和工程师们需要面对一系列方针政策,意在使对汽车的使用成为一种出行的选择而不是对车的习惯或依赖。
可持续社区可持续社区需要满足现有的以及未来居民的各种需求。
“可持续”要求社区尽可能地减少对气候的影响,并努力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
社区将是安全的、包容性的,良好规划的、促进社会交融的,并为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良好的服务。
步行街坊The walkable neighborhood步行街坊的典型特征是其设施距离居民生活区10分钟的步行路程(最多约800m)。
对于不到2公里的路程,步行在取代汽车短途行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在住宅区、当地设施、社区基础设施之间建立很好的联通,公共交通以及人们认可的步行、自行车路线的设立对实现更持续的运动形式和降低人们对汽车的依赖意义重大。
确定合适的建筑物密度对减少人们对汽车的依赖也非常重要。
现在认可的国家指导性标准是最低每公顷30户住宅。
布局上的考虑Layout considerations街道是社区居民活动的中心。
行人、自行车和机动车应该分享街道。
在过去40年中,一些背离传统的住宅开发的弊端变得越来越明显。
许多房屋的光照困难、一些鸡肋空间难以利用、太多单调的墙和外立面、交通设计不畅。
其实在一个街区内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师可以发挥其创造性。
短而不规则的街道可形成多样化,帮助街道形成一个“地方”的概念。
对一些特殊地形或其他有限制条件的地方,或是为了追求“意趣”,这些不规则的街道最为合适。
当然,设计中应该避免使用过多的、没有必要的弧线,因为会给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出行带来不便。
图4.9是一个很好的行人/自行车道的实例。
这条路笔直,短小,且有良好视线。
街道的特征分类Street character types传统上道路等级(例如:地区级公路,地方级公路,门前道路等)是以交通能力为依据的。
街的特征分类术语有:high street; 商业街main street; 主要街道shopping street; 购物街mixed-use street; 混合功能街(商住街)avenue; 大路boulevard; 林荫大道,干路,大道mews; [英]城市中偏僻的小街(场地)lane; 胡同courtyard; (三面有建筑物的)小街道、天井、庭院5、高质量的地方本节的目的是强调街道的“地方”功能。
鼓励使用三维立体城市设计。
良好的城市设计对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优秀的城市设计和城市规划是分不开的。
人们说一个地方美丽、富有特色,这很容易,但是需要技巧以实现,并确保符合要求。
城市设计的导则principles城市设计的目标:--特征:一个有自己特色的地方;--连续性和围合性: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有效区分;--公共空间的质量:户外空间设计成功,吸引人;--运动的便易性:人们容易到达并穿过;--易辨认性:形象鲜明、容易理解;--可改造性:可容易改变;--多样性:多样性、多选择性建筑形态的内容:--布局:城市结构:路与空间的有效连接框架;城市气质:街道、地点、建筑的安置方案;--城市景色:土地的特点和形象,如形状、生态、自然特征、颜色、元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组合;--密度和混合:特定土地上的建筑物数量以及它们的用途;--规模:高度是建筑物与外在环境的关系。
高度决定了建筑物对景象和天际线的影响;聚集massing:建筑单体/组的安排、体量volumn、形状与周围其他建筑的关系;--外形:细节:做工、建筑技巧、装饰、风格、照明、结构材料:质地、颜色、耐久性、使用方式街道尺寸Street dimensions宽度:建筑物之间的宽度是一个重要方面,宽度会影响其功能和美学。
住宅区街道的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一般是12到18米。
商业街high street宽度:18-30米林荫大道Boulevard:27-36米广场square:18-100米城市偏僻地区的小街道mews:7.5米-12米住宅区街道:12-18米高度:公共场所也需高度和宽度的限制,更确切地说,是通过高度和宽度的比率来确定的。
因此建议两侧建筑物的高度(或栽种在宽阔街道旁的大树mature trees的高度)和中间公共空地的宽度成比例以实现围合效果。
实际的比率是依据街道的类型或设计公共场所的意图来确定的。
这是一个基本的城市设计原则。
高和宽的比率height-to-width ratios最大值最小值小街道,如mews:城市中偏僻的小街 1:1.5 1:1典型街道 1:3 1: 1.5广场 1:6 1:4高层建筑物有以下优点:突显了地点的视觉重要性、增加了多样性,提供了大量的住房。
但一定要和可能存在的不利条件仔细地加以比较,权衡优劣,如其突兀的形象、遮掩了周围区域、还需要更多的停车位。
对高层建筑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设计上的缓和技术,例如更宽一些的人行道、使建筑物临街的外立面低一些building recess、街道绿植等,这些都能减少高层建筑对其特定环境的影响。
长度:街道的长度设计会影响“地方”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