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三课囚绿记

合集下载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

《囚绿记》教案设计关于《囚绿记》教案设计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囚绿记》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囚绿记》教案设计篇1《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 ,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由于它的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很适合中学生朗读、赏析,所以受到不同版本教材编委的青睐。

一、课题《囚绿记》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3、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结合作者的身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感受文本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三、教学设想(一)重点体会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对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二)难点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四)教具配备多媒体展示ppt与板书相结合(五)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学生活动: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读准字音。

课时计划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赏析精彩文句,提升欣赏能力,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

九年级语文《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理解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3)能够把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树立环保意识,珍爱自然,保护绿色环境。

(3)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囚绿记》的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2. 深刻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囚绿记》文本。

2. 作者陆蠡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陆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向往。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课文所传达的价值观。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拓展延伸:(1)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2)学生尝试创作,如写一篇以“囚绿”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写作能力。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绿”的象征意义。

2. 理解作者对“绿”的深深热爱,以及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绿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绿色在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囚绿记》。

2. 新课呈现(20 分钟)
-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认真聆听。

-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 学习文章中的生字词,如“淅沥”、“婆娑”、“涸辙”等。

- 引导学生分析“绿”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绿”的情感。

3. 课堂练习(10 分钟)
-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绿”的理解和感受。

- 选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4.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绿”的象征意义等。

5. 课后作业(5 分钟)
-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绿色的印象。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朗读和分析文本,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3-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3  囚绿记3-人教版

《囚绿记》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文章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教学方法:诵读感知、读写品悟课时安排: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可爱的校园,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和大家做一个关于“绿”的飞花令的游戏。

我先来起句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咱们中国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还有很多,请同学试着也来背几句?(备注)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2、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王安石)3、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绿的散文——《囚绿记》。

二、品囚绿之味(一)解题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

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思路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囚绿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同学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尝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了解背景,明确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憧憬、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美丽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由于,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日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与陆蠡相识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识的陆蠡。

〔同学自由发言〕[课件展现]: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他也曾写过很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气,更有盼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厉仔细的狡猾人。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隐秘杀害。

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

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肯定失败。

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决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主动乐观的心情。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妙。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推动新课〔一〕整体感知刚刚我们已与相识,走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印)

《囚绿记》教案(印)

《囚绿记》(教案)(一)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1、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写景状物的散文。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方法点拨】:从这里可以看出,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是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

比如我们以前学过的——《荷塘月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

但是,要想对文章理解得深刻,光凭题目行吗?还是要回到文章中,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思考。

(二)理清“思路”,明确层次1、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提示: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更好。

)(1)寻(遇、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2)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焦”字理解。

)(3)囚绿(8—12段)。

这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

高三语文课《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题思想。

2.文章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分析文章中的抒情手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囚绿”这个,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2.学生分享对“囚绿”的理解和联想。

(二)整体感知1.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分析主题思想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四)鉴赏表现手法1.教师讲解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排比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抒情手法分析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2.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运用这些手法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绿”象征了什么?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拓展延伸。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囚”字有何深刻含义?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囚绿”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

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文章中的“绿”与“囚”有何内在联系?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三)名著阅读1.教师推荐阅读名著《囚绿记》。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涸辙”“淅沥”“揠苗助长”等。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理解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体会文中所蕴含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

(2)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关注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囚绿”的原因及“囚绿”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教学难点(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把握文章的主旨。

(2)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得启示,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绿色是大自然中最常见的颜色,它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当我们看到一片葱绿的树林,或者一株嫩绿的小草,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愉悦和舒适的感觉。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作者与“绿”之间的特殊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提问:这篇文章围绕“绿”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寻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

(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赏绿(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绿”的语句,说说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作者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绿的宝贵和重要。

(2)作者是如何欣赏这“绿”的?明确:作者“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所以当他看到这“绿影”时,感到“满心欢喜”,“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2、囚绿(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明确:作者想让绿色和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陆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借窗前的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并能在写作中加以模仿使用。

在教师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语文课更具开放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准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1)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抗敌精神的歌颂。

(2)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品味关键句——从凝聚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学习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绿”的象征意义。

3、教具准备
课文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2、研读课文
⑴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⑵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

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动。

⑶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⑷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相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绿向阳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⑸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3、小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

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

古诗词中就有很多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所以千古传颂。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

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

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但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

)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

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

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

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能够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

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4、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

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