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两种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

研究性学习两种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

研究性学习两种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摘要]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应尝试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与教育理念引入到实际教学中,归纳式探究与演绎式探究正是适应这一理念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归纳式探究旨在使学生根据对某类事物中有代表性的局部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演绎式探究旨在使学生学会从一般性原那么到特殊事例的思路来考虑问题,灵活性是演绎式探究的重要特点。

这两种范式重在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性与亲身体验、强调开展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关键词]中小学;新课程;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着眼于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主动学习方式。

为此,教师应尝试将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表达在实际教学中。

归纳式探究与演绎式探究正是适应这一理念的教学范式,这两种范式突出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归纳式探究作为一种探究方式,归纳式探究旨在使学生根据对某类事物中有代表性的局部对象及其属性之间必然联系的认识,得出一般性结论。

(一)归纳式探究的实施步骤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归纳式探究前已形成了一个粗略的理论框架,这种框架的形成,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归纳探究的情境。

这样的情境包括:热身活动,即短小的练习;以开放多样性问题为主题的课堂讨论;适当的实验室练习;班级演示。

上述任何想法都可以作为学生个体学习或小组探究的主题,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主题进行研究,并将新思想与已有知识整合起来。

一般来说,学生进行归纳式探究学习要经历以下五个步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或个别学生可以通过某个问题或两难情境来引发这种探究行为;搜集信息;验证假说;形成结论;分析并讨论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教育研究的方法范文

教育研究的方法范文

教育研究的方法范文教育研究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分析、研究和评价教育问题的过程。

它是教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提高教育实践和政策的质量,推动教育和发展。

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教育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是以观察和实证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它侧重于收集和分析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客观数据,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或推翻假设。

实证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实验研究、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等。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通过对参与者进行控制、操纵和干预,以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引入不同的干预措施,通过对比两组之间的差异来评估干预的效果。

实验研究通常需要严格的研究设计和操作,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通过问卷调查、面谈、观察等方式收集数据,描述和分析现象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可以采用横断面调查或纵向调查的设计,以了解人们的态度、信念、行为和经验等相关信息。

调查研究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2.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一种通过对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和解释,以获得对现象本质和意义的理解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强调对个案的详细描述和解释,通过对话、观察和文本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理解现象。

常见的质性研究方法包括个案研究、现象学研究和文献综述等。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一个特定个体、组织或事件进行详细研究和描述的研究方法。

研究者通过深入的观察、访谈和文献分析等方式,获取对个案的全面认知,并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中一种现象。

-现象学研究:现象学研究注重对现象本质和意义的理解,通过对参与者经验和行为的深入探索和描述,来披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意义。

-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合和分析,以建立对一些研究问题的系统和全面的理解。

研究者通过文献综述来获取一些领域已有研究的整体情况,从而确定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3.行动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是一种以实践问题为中心,通过参与者自身在实践中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研究方法。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

科学主义评价范式和人文主义评价范式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学范式是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形成的两种典型教学范式。

科学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自然、客观规律、知识、逻辑等;人文主义教学范式侧重于教学过程中的人、主观情感、价值、直觉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由于两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两种教育思想形成的教学范式也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中,这必将推进教学范式的改革,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学范式相互融合,扬长避短。

一、“范式”与“教学范式”“范式”在美国科学史家库恩《必要的张力》一书中首次作为专业术语提出。

“教科书只是提出专业人员作为范式而接受的具体题解……实质上都十分接近于教科书或相应的讲课给以引导的题目”该术语的流行始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问世之后。

他指出,一种成就“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他们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同时“又足以无限制地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有待解决的种种问题”,我们称之为“范式”。

崔允漷(1996)根据库恩的观点为“范式”提出了较科学的解释:“范式就是指科学共同体用基本一致的思考方式来研究同一领域的特定问题,简言之,范式代表了一种近乎固定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美国教学研究之父盖奇在《教学研究的范式》(1963)中首先将“范式”与教学研究领域建立起联系,说明范式不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或研究形式,对理论的形成起着很大作用。

“教学范式”是指教学人员及研究者对教学这一特殊而复杂的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认识,是对教学活动结构形式的抽象,回答“教学的形式与本质”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人与物及人与文化间的关系”等问题,讲明教学过程的逻辑及如何进行教学。

二、科学主义教学范式科学主义教学范式是指以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教育哲学(主要是行为主义)为基础的教学理论、计划、步骤及方法。

科学主义崇尚理智、逻辑与科学。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华生认为学习是理解人类行为的关键所在,是为了形成适应社会生活的行为。

教育研究范式_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教育研究范式_从二元对立到多元整合
这种以追求自然科学化为特征,以应用为目的的研究范 式提出后, 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以此为开端, 法国比奈 和西蒙发动了智力测验运动, 桑代克创立了教育心理学。 他们 在运用实验方法的同时, 都批判过去流行的哲学思辩的方法, 认为科学研究只有实证—— — 实验才能保证。正是一大批学者 投身于教育实验、 教育测量, 才使得传统的哲学—— — 思辩的理 描述统计也 论教育学改变为科学的教育学。12 世纪 12 年代, 完善地建立起来, 推论统计和多元数据分析也很快地 42 年代, 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教育研究完全被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 所控制, 成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全盛期。 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在本体论上, 坚持教育现象是客观存 在的, 各种教育现象, 作为事实可做抽离式研究。 在认识论上, 表现出机械的客体中心论或机械的反映论,认为认识就是对 客体的直观和机械的反映。它强调客观事实独立于认识主体 之外, 主体、 客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 主体可以通过对一 定工具的操作而获得对客体的认识。 在对客体的认识上, 实证 主义认为, 现象必须是可以被经验地感知的, 一切概念必须还 原为直接的经验, 理论的真理性必须由经验来检验。 事实与价 值是相互独立的, 不能相互渗透。 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 路, 认为事物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因果关系。 对事物的研究就是 要寻求这些因果关系,以建立规律性的知识体系。在方法论 上, 则设定方法可以独立于对象, 具有普遍性, 同时强调量化 的必要。 实证主义在教育研究中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必然性和普遍性, 是实证主义研究 ’" 教育活动的客观性、 范式合理性的前提。 教育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虽然是教育 者和受教育者有意识的活动,但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受 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所制约, 表现出普遍性, 这就要求教育研

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

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

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一、本文概述《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与方法的反思》一文旨在对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的方法论范式和方法进行深入反思。

文章首先回顾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进步,教育研究方法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然而,在多样化的方法论范式和方法中,如何选择合适的范式和方法以提高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成为当前教育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和方法进行反思。

文章将分析不同方法论范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探讨各种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文章将关注具体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等,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挑战。

文章还将讨论教育研究方法论中的伦理问题和研究质量评估标准,以确保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通过对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和方法的反思,本文旨在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的、深入的视角,以帮助他们更加科学地选择和应用研究方法,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和质量。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发更多的讨论和研究,推动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概述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是指在进行教育研究时所采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不同的方法论范式对研究问题的设定、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等方面都有独特的看法和要求。

传统的教育研究方法论范式主要包括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和批判理论等。

实证主义范式强调研究的客观性、量化和可重复性,认为只有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统计等方法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

在这种范式下,教育研究者致力于收集客观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分析数据,以揭示教育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然而,实证主义范式忽视了教育研究的复杂性和人文性,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教育现象。

解释主义范式则强调研究的主观性、解释性和理解性,认为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研究者的主观经验和感受,通过深入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获取研究对象的主观信息。

这种范式重视教育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深入理解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

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的论文语言文化论文国外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两种研究范式的对比: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与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这两种研究范式在国外的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些学者认为,把教育学及语言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划分为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两种范式,未免过于简单,因为实际上,很多研究方法不能完全地归入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这两种范式的其中一种。

但是不得不承认,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有着各自非常鲜明的特点。

coolican(2004)通过列表指出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在研究概念上的总体分歧。

本文将从四个具体特点对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进行比较。

1 数字与词语denscombe(2003)提出,如果要严格区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话,两者的区别不在于研究的具体方法,而是在于处理数据的手段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strauss (1987)认为,“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不同之处真正在于两者对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方法”。

①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数据可以是同源的。

但是从数据处理以及分析的单元来说,量化研究主要把观察、报告以及记录所收集回来的信息转为可量化的数字,从而产生研究需要的可信度高、可复制的数据。

henning(1986)指出“量化研究包括了对数字数据的计算、使用以及有系统的整合”。

②质化研究对数据的处理以描述为主。

denscombe(2003)指出,质化研究更好地跟描述联系在一起。

质化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事件或人物时,研究者倾向于用详尽以及复杂的词语来描述其意义或行为模式。

davis(2005)提出,普遍认为质化研究不如量化研究能产生“过硬”③的数据。

在质化研究中,阅读者可以自己判断研究者对研究现象的分析是否恰当,是否适用于其他情况。

2 具体的与全面的量化研究主要关注具体的研究因素,同时各研究因素之间的联系也是研究的重点。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

教育研究范式长期以来,不同研究者采取不同的教育研究思路、框架,这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多种范式。

一、哲学研究范式(一)概念研究者认为,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学观构划着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李雁冰,2000(1)〕(二)历史研究者指出,哲学研究范式是最古老的一种教育研究范式,它产生于古代,至今仍然作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而存在着。

代表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赫尔巴特、杜威、马斯洛以及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改造主义等各教育流派。

〔李雁冰,2000(1)〕(三)缺陷一是单一化的终极价值取向,与此有关,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往往在设想某种终极理想的人,作为构建教育理论的依据。

正因为如此,各种理论往往抱着独此为尊、唯我为是的态度,由此导致的争议往往是各执一端,看不到各自理论的局限和理论间的共通性。

而且,事实上,任何追求某种终极的实体的人性的政府都是虚妄的。

二是容易流于哲学本身所易犯的虚玄而脱离教育实际,有违教育研究这一实践性极强的科学精神。

因此教育研究的哲学范式衰落下去。

〔李雁冰,2000(1)〕(四)具体方法一是从某种特定的哲学观点出发,演绎出相应的教育思想;二是从个别的教育问题入手,上溯至某种哲学框架,从而建构教育理念的框架。

无论何种途径,思考的都是教育中的目的、价值、规范等带有终极意义的问题。

二、量化研究范式(一)概念和哲学基础1.概念:有的称之为定量研究;还有研究者称之为实证—分析范式;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范式亦即实证研究范式,是以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借助数学工具,以求发现教育规律的研究范式。

2.哲学基础:有研究者认为,量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是科学主义;也有认为,是实证主义。

(二)历史17、18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长足进步,工业技术成绩斐然。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追究形而上学为己任的哲学传统受到质疑,科学及其方法逐渐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教育研究方法论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方法论基本概念

断章 卞之琳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 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 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 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 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 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 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 未启笑先闻。
• 范式有二层意思: • 一是特殊共同体(如科学家团体)的共有 信念, • 二是常规科学作为规则的解谜基础。
教育研究的三个范式
• 经验研究范式(思辨式研究范式) • 定量研究范式(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 定性研究范式(质性研究范式)
经验式研究范式(思辨式研究范式)
• 哲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对教 育现象进行思考,并着重于依据一定的哲 学观勾划教育的理想或应然状态。 • 着重谈‚应然‛
• 方法:就是关于内容的内部自我运动形式 的意识。(黑格尔语)关于解决思想、说 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 方法论:在某一具体学科上所采用的研究 方式、方法的综合。 • 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是一门以语文教育 研究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语文教育问 题、揭示语文教育规律为目的的方式方法 的理论体系。
• 哲学指向者认为:所谓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即用对整个世界 总的根本看法指导认识和实践活动,指导人们在 改造世界过程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就成为方法论。 • 科学哲学指向者认为:方法论通常首先被理解为 科学认识的方法论,也就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 体系、形式和方式的原理学说。 • 方法指向者认为:方法论就是讨论方法的理论。 而方法是任何特殊领域中实施程序的方式,即组 织活动的方式和使对象协调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
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两种范式:实证主义(或逻辑实证主义)与解释学(或建构主义),以及与这种两种方法论对应的量化研究(方法)和质化研究(方法)。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今天所说的或所使用的“科学”一概念是以17~20世纪西方的知识活动为基础而立起来的。

关于“科学”概念的界定:
《不列颠百科全书》:“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和系统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

一般说来,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2]”。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P137)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5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P2664)
科学活动又是与理论密切相关的: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科学理论是“由人类的想象力构想出的广阔领域的系统性概念化结构,它包括关于物体和事件内在规律性的经验定律的体系;这些物体和事件可以是可观察的,也可以是假定的;由这些定律所提出结构并设计用科学的合乎理性的方式来解释这些事物”。

(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4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P720)
由此可以得知,科学是指通过理性精神和手段用以探索具体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活动,它与无知和迷信相对立;理性精神与理性手段(包括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假设、推理、分析、综合、计算、实验等)彼此关联、互相依赖,而科学活动既包括质化研究,也包括量化研究,在理论形态与技术形态之间,这两种研究不存在排斥关系(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4~5)。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活动以及中国有无科学史?
吾淳先生认为,古代中国的知识活动是以经验为核心,这种知识活动除了通过目标———反复(实践与观察)———归纳(总结)———修正(提高)———目标这样一个结构模式以提高技术水平、达到精湛技艺这一条重要路径外,还有另一条路径,那就是倾向或热衷于各种各样的发明创造。

这些发明创造又依赖于积累、直觉、类比、归纳、试误、修正等与经验密切相关的方法[5]P32。

因此,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活动带有明显的经验(直觉)思维特征,由此推断中国思维忽视逻辑的观点较为流行。

中国逻辑中的最典型的判断形式主要不在与对事物的性质有所确定,而主要在于对因果关系等有所确定。

另外,中国逻辑具有辨证思维、综合思维、注重概念内涵多样性及对应性等特征,由此可以对中国逻辑冠之为“形式更多样或更复杂的逻辑”或“非形式化的逻辑系统”。

(吾淳.古代中国科学范型[M].北京:中华书局,2002.P350~35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要追求的“理”所用的方法是归纳法,近代科学也用归纳法来追求这个“理”,但还用逻辑的方法来推演,而这种逻辑推演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没有。

(杨振宁.中国文化与科学[J].杨振宁、饶宗颐.中国文化与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P13)
■什么是“实证研究”?
国内学者把“empiricalresearch”翻译成“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normativeresearch)”相对立]是指以实证主义(positivism)为理论基础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误将其等同于定量研究。

在英语世界中,“empiricalresearch”的确切涵义为“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theoreticalresearch)相对应,涵义要比国内学者指称“实证研究”要宽,以…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的之一的“质化研究”应属于广义的实证研究之列[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什么是“定性研究”?
陈向明博士认为,“定性研究”更多的是一种研究者个人观点和感受的阐发,通常结合社会当下的时弊和需要,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说或提供建议。

“定性研究”大都没有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主要使用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方式。

“定性研究”有点类似于国内学者所做的规范研究,也就是何云峰所概括的“意见表达,而非科学研究[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P22~24”]。

■什么是“质的(化)研究”?
陈向明博士认为,“质的(化)研究”十分强调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研究的结果或理论,其探究方式不包括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人见解和逻辑推理,也不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经验总结。

“质的(化)研究”强调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成分。

■蒋凯博士对国内规则最高、稿源最丰富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教育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月刊)2001年所登载的论文的统计分析结果:
2001年度,《教育研究》登载各类文章204篇,其中研究论文165篇,其余39篇为学术访谈、会议综述、书评、课题成果简介等。

根据论文作者所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发现,165篇研究论文中思辨类论文占115篇、历史文献研究论文14篇、比较研究论文14篇、调查报告12篇、实验报告7篇、数理分析论文3篇。

因此,2001年度《教育研究》所登载的论文主要为以思辨、历史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完成的“定性研究”论文占86.7%,而采用“定量方法”或自然科学方法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数理分析研究论文共计22篇。

蒋凯博士指出,在思辨类论文中,严格的哲学思辨论文并不多,不少论文缺乏理论提升,或者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或者没有建立在对教育事实的系统分析之基础上,属于议论性而非论证性作品[蒋凯.涵养科学精神:教育研究方法的省思[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国内真正的理论研究很少
理论研究或曰科学的理论研究需要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其所得出的理论经得起经验事实的检验[何云峰:从意见表达转向科学式探究[N],社会科学报,2004年2月26日,第六版。

P1~3]
因此,国内教育研究中理论研究不是多了,而是真正的理论研究却是很少[(美)乔纳森•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何谓“研究”?
研究至少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的方法、问题的解决、以及新知识的产生。

勿论规范研究或理论研究,研究者必须遵循科学的方法与规范,否则只能是“自说自话”“个人意见表达”。

三、结论
科学是指通过理性精神和手段用以探索具体事物规律性的知识活动,它与无知和迷信相对立;而科学活动既包括质化研究,也包括量化研究;理性精神与理性手段,彼此关联、互相依赖。

理论研究或曰科学的理论研究需要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理论应该经得起经验事实的检验。

“主观的信念必须经过客观现实的检验。

科学家必须经常将他们的观念置于经验探究与测试的法庭”[邓猛、赵振州.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与写作基本规范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与知识活动中具有一定的
科学思维与方法,其中归纳法的使用胜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科学知识活动带有明显的经验(直觉)思维特征,逻辑中的最典型的判断形式主要不在于对事物的性质有所确定,而主要在于对因果关系等有所确定。

因此,中国逻辑具有辨证思维、综合思维、注重概念内涵多样性及对应性等特征。

然而我们也缺乏科学精神的其他部分,如探索“天”的精神、推演的思维、科学理性研究的精神与方法。

21世纪的中国要进一步涵养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不仅体现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对于社会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哲学思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来说,只要是严格的规范的研究,其精神气质就是科学的,求真的。

科学的研究取决于方法的科学化,即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

方法论的问题“不是中国学者在方法论上…搞本土化‟可以解决的,而是要以当代的社会世界(包括中国人的和其他社会的)的实在为视域,共同寻找与古典型的真理的…视域融合‟”。

因此,21世纪的中国人在思考自身的学术研究与知识活动时,我们要建立两个低度认同:对中国传统的低度认同,对外来文明的低度认同。

后者包括西方学术研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论)。

研究者的方法论立场与所使用的方法如果科学,那么该研究的结论与发现的可信度就高,如果方法论与方法存在问题,研究结论则无疑会受到质疑[朱晓阳:《社会科学的方法论观念与整体性原则的再概念化》,庆祝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成立20周年《社会学与人类学方法论观念》研讨会论文,北京,2005年6月25日。

]
方法论与方法的问题是论文答辩中最尖锐的问题。

学位论文首先应该展示《研究者是“怎样研究”,要能体现研究者“做研究”的过程,而且还要求是“科学方法贯穿其中的过程”。

朱志勇、邓猛.教育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化”抑或“本土化”———兼论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