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和蝈蝈》说课稿_0
《蚂蚁和蝈蝈》教案

《蚂蚁和蝈蝈》教案《蚂蚁和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预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想知道它是谁吗?(放课件)王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看看它是谁?(看课件)今天,咱们就来读一读蚂蚁和蝈蝈的故事。
(板课题)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三、精读课文1、孩子们,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知了在不停地叫着,你感觉天气怎么样?指导读第一句话。
2、这么热的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板:搬粮食。
它们是怎么搬的呢?(看课件)看了蚂蚁搬粮食的情景后有什么感觉?试着读一读。
指导读出蚂蚁辛勤劳动的情景。
抽生读。
3、蚂蚁在太阳下搬粮食,正好几只蝈蝈看到了,它们是什么反应?会怎么想呢?它们是这样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大家看(放课件)蝈蝈们在干些什么呢?板:乘凉。
你觉得蝈蝈们过得怎么样?指导读出蝈蝈自由拘束的情景。
4、蚂蚁和蝈蝈在夏天的'表现是这么不同,那毕竟结果怎么样呢?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冬天到了,你们听,是什么声音?放课件,听了有什么感觉?指导读。
5、这么冷的天,蚂蚁和蝈蝈在干什么呢?我们先到蚂蚁家去看一看。
(放课件)蚂蚁在干什么?可能会说些什么?你觉得这时候的蚂蚁过得怎么样?板:幸福。
指导读出蚂蚁过冬舒适的情景。
6、蝈蝈又在哪里呢?(放课件)它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呢?这时的蝈蝈过得怎么样?板:又冷又饿。
读出蝈蝈又冷又饿的情景。
7、孩子们,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看来,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灯片,师读。
四、发散思维第二年夏天又到了,太阳仍旧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假如这些蝈蝈还活着,它们会干些什么呢?五、背诵这个故事真有意思,大家同意把它记在脑子里吗?那就来比比,谁记得最快,也可以试着把它讲下来。
六、总结思想教育故事读完了,你喜爱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看来你们都喜爱做勤劳的孩子,老师相信,你们将来肯定会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制造出幸福的生活。
《蚂蚁和蝈蝈》教案15篇

《蚂蚁和蝈蝈》教案15篇《蚂蚁和蝈蝈》教案15篇《蚂蚁和蝈蝈》教案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蚂蚁和蝈蝈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的对比,使学生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乐观生活态度,歌颂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演课文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景。
1.读课题2.读词语过渡:现在让我们进入动物王国,看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二.学习第3小节过渡:请同学们仔细看,认真听。
(放课件)1.(师述)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放动画)2.听到这种声音,你有什么感觉?(生:冷)请你的把它读一读。
3.出示第3节(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
)4.指名读。
5.指导“刮”字,想平时小刀刮到手会有什么感觉?那冬天的风吹到脸上象刀刮一样,也很疼的,这样的确冬天非常(冷),小朋友再来试试,把冬天刺骨的寒冷读出来。
个别读。
齐读。
6.这么寒冷的冬天,我们一块到小蚂蚁家去,看看它们在干什么?7.(出示)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确洞里过冬了。
图片出示,看图。
8.蚂蚁准备了很多,从哪个词看出来?(装满)9.“躺”可以看出蚂蚁很自在,该怎么读呢?读一读(个别读)我们再去看看小蝈蝈(出示图片),哎呀,他们怎么啦?(生说)10.(出示)蝈蝈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个别读。
“又冷又饿”-----------生带读。
(有感情,表情也好。
)“神气”什么样子是神气?读一读。
11.每一句话都读得这么有感情,那我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吧。
齐读第3小节。
三.学习第1小节1.过渡:蚂蚁和蝈蝈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结果?蚂蚁哪来那么多粮食?(生:蚂蚁从夏天就开始搬粮食了。
)师:噢,你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生:第1小结)2.出示第1小节细心读第1小节,看看蚂蚁是怎么搬粮食的?把你喜欢懂得句子多读几遍。
《蚂蚁和蝈蝈》教案

《蚂蚁和蝈蝈》教案《蚂蚁和蝈蝈》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1.板书:蚂蚁(ma yi)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蚂”和“蚁”都是第三声。
当两个第三声在一起时,第一个字要读得像阳平。
教者示范。
领读。
再板书:蝈蝈(guo guo)各自拼读后指名读,教者指出重叠式的名词,后一个音节读轻声。
教者示范。
领读。
最后用彩色粉笔写“和”,问:从“和”字我们可以知道什么?2.齐读课题。
3.这篇文章写的什么事?这件事又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指导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小小组交流:读了第一遍后,懂得了什么?2.指名读课文,要求读通,处理好长句子“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的停顿。
3.全文一共三个自然段,说说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第一自然段写夏天蚂蚁忙着搬粮食;第二自然段写蝈蝈在大树下乘凉,笑蚂蚁是傻;第三自然段写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不同的结果。
4.学生提出本课生字词: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过冬呼呼洞里又冷又饿躲乘凉刮风躺装饿(1)自主拼读,读准字音,互相检查。
(2)小小组交流;机警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3)教者检查“自由自在”的意思。
讲:“自在”也是“自由”的意思。
“自由自在”讲的是很自由,一点儿不受拘束。
(4)用生字口头组词:汗()冬()由()冷()(5)互相交流记住字形的方法。
5.读读、记记、写写生字词。
同桌互报词语听写,订正。
6.自由读课文,质疑。
三、作业1.组词。
冬()乎()玩()元()东()呼()完()原()2.看课文插图,结合朗读课文,说说两幅插图的意思。
22、蚂蚁和蝈蝈勤劳懒惰22、《蚂蚁和蝈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蚂蚁和蝈蝈》教案

《蚂蚁和蝈蝈》word版教案【可编辑】章节一: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背景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习性。
2. 理解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蚂蚁和蝈蝈的生活环境。
2. 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习性。
3. 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的生活环境。
2. 引导学生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习性。
3. 引导学生理解蚂蚁和蝈蝈之间的关系。
章节二:蚂蚁的劳动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劳动过程。
2.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教学内容:1. 蚂蚁的劳动过程。
2. 蚂蚁劳动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劳动过程。
3.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章节三:蝈蝈的懒惰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的懒惰行为。
2. 培养学生勤奋的习惯。
教学内容:1. 蝈蝈的懒惰行为。
2. 蝈蝈懒惰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蝈蝈的懒惰行为。
2. 引导学生了解蝈蝈懒惰的影响。
3. 培养学生勤奋的习惯。
章节四:蚂蚁和蝈蝈的对比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和蝈蝈的对比。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内容:1. 蚂蚁和蝈蝈的对比。
2. 蚂蚁和蝈蝈的启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和蝈蝈的对比。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章节五:总结与反思教学目标:1. 总结蚂蚁和蝈蝈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内容:1. 蚂蚁和蝈蝈故事的总结。
2. 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蚂蚁和蝈蝈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蚂蚁和蝈蝈》word版教案【可编辑】章节六:蚂蚁的团结合作教学目标:1. 了解蚂蚁的团结合作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学内容:1. 蚂蚁的团结合作精神。
2. 蚂蚁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团结合作行为。
2. 引导学生了解蚂蚁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
章节七:蝈蝈的独立自主教学目标:1. 了解蝈蝈的独立自主性。
蚂蚁和蝈蝈说课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厉庄中心小学孙利一、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中的课文《蚂蚁和蝈蝈》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全文共分三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只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本文篇幅虽短却很有特色。
尤其突出的是文中“有的……有的……个个……”的句式描写,使全文十分生动。
文中的对比也很鲜明:有两种动物不同生活方式的对比,有季节特点的对比,也有两种动物不同命运结局的对比,这些都增强了课文的可读性,使课文成为了学生爱读的好教材。
课文的插图也有助于学生观察想象,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目标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从学生的发展考虑,根据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4、学习用“有的……有的……个个……”说句子,增加学生对蚂蚁和蝈蝈这两种动物的了解。
三、学生分析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教材本身的情况,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对课文寓意的参透能力教弱,所以理解课文的内涵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因此,必须做好的教学准备是:1、通过观察、看图片、上网、询问等方式了解蚂蚁和蝈蝈这两种动物;2、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法、学法为了较好地实践课标精神,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创设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空间,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2023年《蚂蚁和蝈蝈》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2023年《蚂蚁和蝈蝈》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蚂蚁和蝈蝈》说课稿1刚上一课《蚂蚁和蝈蝈》,这篇课文内容浅显,篇幅短小,形象对比很鲜明。
为此,在确定教学重点时反而令我犯难,举棋不定。
思忖再三,为课堂教学设置以下三步:一、定主线。
该课的主线我就定在能有感情地复述课文、表演课文上,沿着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课文,这是基础。
第二步是让学生用动作表演着读好课文,这是理解的深入,感情的深化。
第三步就是让学生根据板书板画复述课文,考验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并得以提高。
第四步基本上就是让学生尽量做到边背课文边表演,真正地让学生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的统一。
这根主线是整堂课的主脉,把握这根脉去组织教学、组织课堂。
所以很想说老师是导演,强调的就是导的作用。
二、引副线。
有主线就有副线,有主干就有支干,整个过程才显得完整、充实,而富有生气,副线的引导是随机而出现出示的。
我把副线的重点放在词句训练上。
1、需要重点提显的词是两个,即“满头大汗”和“自由自在”,而领会这两个词时,我所做的工作也并不多,基本是三步曲:第一步读好带有该词的句子,读出前者的累、后者的舒服;第二步就是给句子配以动作表演,让学生体会深刻些;第三步是联系生活中所见所感来为这两个词儿说句话,应该是水到渠成,学生不难表达。
2、在教学的无意识中,我偏隐性设置的词语有“神气”、“躺”等等。
教学中涉及到前者时,我就让学生来表演神气和不神气的情态,以此来确定学生的理解程度,并也从中加以理解、领会。
后者“躺”的'原句是“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洞里过冬了”,一读就是一种舒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在“躺”字上尤显浓烈。
那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字眼的了得呢?于是,我让学生在比较中进行感悟——“如果把‘躺’换成‘躲’好不好呢?”这样一问一引,学生很自然也很愿意进行积极的思维,也就不难找到那种舒服之感的共鸣了。
3、还有蜻蜓点水的句式训练,这主要显示在“有的……有的……”这一句式。
2022年《蚂蚁和蝈蝈》教案15篇

2022年《蚂蚁和蝈蝈》教案15篇《蚂蚁和蝈蝈》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认识新偏旁“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重点难点握字词,朗读课文。
懂得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课前准备课件、蚂蚁和蝈蝈的头饰师生教学互动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三、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一、直接导入,情趣复习。
二、细读感悟,读说结合。
三、创设情景,延伸拓展。
四、作业。
1、板书课题:和蚂蚁、蝈蝈打个招呼。
2、学习质疑:蚂蚁和蝈蝈之间发生了什么事?1、提出明确要求。
2、字词过关。
读准字音,请小老师提醒大家。
3、指名读课文。
要求读通,处理好长句子。
4、通读课文,加深整体感知。
1、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2、生字扩词训练,学生积累词语。
3、教师示范写。
生描红,书写。
1、1、上节课,小朋友读书可认真了,你们喜欢谁呢?(师点课题)小蚂蚁也喜欢你们。
(大屏幕上出现本课词语)2、2、谁会读?3、过渡:小朋友真聪明,赶紧来和小蚂蚁交朋友吧!1、(电脑播放小蚂蚁辛勤工作的场面)你看到谁在干什么?2、读读课文,你喜欢小蚂蚁吗?为什么?3、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对小蚂蚁的喜欢吗?C、4、随机让学生说说(我想对小蚂蚁说……)5、随机引导学生读读描写蝈蝈的语句。
6、小结。
板书:辛勤劳动自由自在过渡:7、自读第三自然段。
A、学⑴观看动画:冬天,蚂蚁自由自在。
蝈蝈不再神气。
⑵说话练习“谁来说”。
蚂蚁躺8、小结: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的生活。
板书:幸福生活不再神气1、转眼,第二年夏天又来临了,(图片)一只老蝈蝈把他的孩子们召集在一起,讨论该做些什么?2、交流:他们会做些什么?动物王国里可不是只有蚂蚁爱劳动,还有其他小动物呢!课后去了解了解,下节课向同学介绍。
《蚂蚁和蝈蝈》教案【】

《蚂蚁和蝈蝈》word版教案【可编辑】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内容,了解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2. 培养学生对勤劳和懒惰的认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提高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内容,体会勤劳和懒惰的不同结局。
2. 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学会正确使用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故事情节、生字词、课后作业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关注蚂蚁和蝈蝈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蚂蚁和蝈蝈的故事情节,感受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词汇。
教师针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
4. 学生讨论,分析故事寓意。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蚂蚁和蝈蝈的故事寓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内容,巩固生字词。
6. 课堂拓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针对蚂蚁和蝈蝈的故事,进行课堂拓展,引导学生了解蚂蚁和蝈蝈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7. 课后反思,总结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成果,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故事寓意的理解和价值观的树立。
3. 收集学生对课堂拓展内容的反馈,评估学生对大自然兴趣的激发程度。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内容,特别是新学的生字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蚂蚁和蝈蝈》说课稿
小吴妹妹是我的老校友了,初中师范都是隔壁班的,虽然不常在一块儿,总感觉她挺亲,好脾气,末了,我也工作了,还做过她家一阵子的房客呢!新手上路,自然要向前辈请教啦,于是总调侃着说要去听她的课!这不,机会总算来了:年级同题会课,她代表我们一年级出马了!正在得意之际,接到顾老师叫我评课的消息,我又着实汗了一回!对我来说,上课不简单,评课也不容易啊,何况听过本校老师的一些精彩评课,更让我觉得不敢班门弄斧了,于是自己对自己说:学习怎么评课吧!不过现在的程度实在说不上评,只能像记流水帐一样写下听课过程中的点滴感受与想法吧:
首先要竖起大拇哥夸夸吴老师的课前准备了:在黑板上画着一棵栩栩如生的大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树下是毛茸茸的小草,黑板中央写着“蚂蚁”“蝈蝈”的字样,在黑板的最右边写着本课要教学的新偏旁:米,米字旁;讲台上放着用各色粉笔写的生字和词语卡片。
说真的,一进教室,我也被黑板上的大树吸引住了,仿佛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课堂都在凉凉的树阴底下,来到了课文中的童话世界,利用板画创设的情境一定也能感染学生。
果然,上课伊始,学生的精神很饱满,注意集中,训练有素。
老师的语言非常简练,清晰,要求明确。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老师以跟两个老朋友打招呼的形式读词,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什么(都有虫字旁)来识词,记词;再以讲故事的方式“有一天,蚂蚁碰到了蝈蝈,发生了一件事。
发生了什么事呢?想不想知道”来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在初读时也做到了要求明确:自由读2遍。
因为是一齐开始的,所以小朋友在第一遍读时变成了齐读,当时吴老师并没有打断他们,而是在第二遍开始之前再提醒要求,是自由读,这时小朋友也做的很好。
我觉得这样的处理挺好,第一遍是小朋友读书兴趣浓厚的时候,如果中途打断,就有点影响情绪,而在一遍读完的间隙,再提醒要求,相信每个小朋友都会听得更清楚,同时也做得更准确了。
在读完书后,我注意到了老师手势评价的方法,就是对读得好,读完坐端正的小朋友竖起大拇哥,这样的评价省时又同样能达到效果,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只要小朋友的心里是甜的。
从这一小小的动作,就训练了学生眼到、心到、手到。
这种方法倒也不是第一次听说,可
是却往往忽略不用,真是小看了它啊!(在接下来自己的.一节课上,我也见样学样了一回)
指导生字时,细心的吴老师注意了对后鼻音朗读的指导,即使细微的错误也进行了明确的指正,如“乘”字的教学,我想,教育就是要从小处抓起的。
除了检查生字时吴老师耐心指导,在检查初读段落时,老师也做到了评价的有效性。
老师的评价是结合要求而非空泛的表扬,“你读得又正确又流利”,使学生知道怎样读才是好的,才是达到要求的。
其中在疏通课文时,有一点想要和小吴老师商榷的,就是老师在问“你读了之后,知道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后,又问: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在学生精读课文,与文本深入接触,有所体会,有所对比的情况下,再问这个问题,那么小朋友的感情色彩就更为鲜明,也知道了为什么喜欢蚂蚁,喜欢蚂蚁什么了。
吴老师的这堂课,设计理念应该也是体现随课文识字的意图,如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粮食”“满头大汗”“自由自在”都是在精读课文的时候出示学习的。
其中在出示“粮食”一词时,老师是从初读时的问题引出的:你喜欢蚂蚁还是蝈蝈?为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搬粮食)出示“粮食”指读,然后再来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感受天气。
个人愚见,觉得可以先从看图开始,体会夏天的炎热,“在这炎热的夏天,小蚂蚁在干什么呢”,再联系文本找句子,或利用朗读回答来使图、词、句、文融为一体。
当然就引读“夏天真热”一句时,小吴老师的评价语言很有感染力:现在已经20度了——更热了,有30度了——呀,真热都汗流浃背了,在这样的激趣之下,小朋友读得饶有兴趣,非常带劲。
在出示“自由自在”一词时,老师就蝈蝈的“人格”问题进行了说话练习:你觉得蝈蝈怎么样?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而这时再回过来出示词语,理解什么叫“自由自在”,他们自由自在地干什么,感觉就有点像脱离了课文了。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至关重要,也是存有争议的,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因此,以上就只是我的一点疑惑和浅见吧。
当然,吴老师的这堂课是亮点不断的,整堂课注意了学生说话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
比如,老师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蚂蚁在夏天搬粮食是多么辛苦和艰难,体会满头大汗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从而把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现
出来。
再如,课文中对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是一笔带过的,没有具体描述,老师就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和想象,来说说蝈蝈会怎么笑话蚂蚁,从而充实了蝈蝈的话语和行为,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最后的复习巩固阶段的设计,也是我们较熟悉的,确实是比较好的方法,注意了字形的识记,巩固了形声字的记忆方法,进行了口头扩词的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小朋友来说是很有新鲜感的,更重要的达到了较好的识字写字的目的。
对于优秀的课例,本人正在不断学习中,万望各位多加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