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开题报告+论文)
浅析朱自清散文艺术特点

一、真挚感人的情感抒发郁达夫曾盛赞朱自清的散文中充满着无限的诗意,而这种诗意的来源,便是朱自清散文中那抒发情感的真挚感人、情切自然。
我们都知道,一篇好的散文,情感是其中的灵魂所在,如果缺乏了真情实感的表达,语言辞藻再美丽的散文,也只是空有其表,没有生命活力。
在情感抒发这一方面,朱自清十分重视。
朱自清散文中的情感表达以真挚、含蓄、自然见长,而各种表现情感的方式让他的文章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升华。
(一)借事抒情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不少写的都是生活当中的琐碎事情,并且在其中暗含着自己的情感,让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能够感同身受,带来无限感动。
例如《背影》一文中,朱自清仅仅就是叙述了父亲送我上火车时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包括父亲替我照看行李,帮我找座位,并且不断地嘱托茶房关照“我”,又翻栅栏为我买橘子等。
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一些非常常见的事情,但朱自清却抓住了其中的情感表达,以父亲的背影为全文线索,对事情的简单描述便让读者感受到了如大山一般沉重的父爱。
(二)借景抒情在大多的文章中,景物的存在往往昭示了人物的情感状态。
当然,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也不例外,借景抒情的手段也是他用来表现情感常用的方式。
例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中,朱自清不断地描述着秦淮河的不同美丽,在繁华灯影中将真挚的情感融于其里,情景交融,表现出作者对昔日历史的无限怀念之情。
在这一类的散文中,最显著的特点便是诗情画意的高度统一,情与景之间水乳交融,不可不谓为“妙笔生花”。
(三)借理抒情在朱自清的散文中,不乏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揭露和批判的作品。
在这一类的散文中,朱自清往往会将叙事与议论两者相互联系起来,借助议论的语言表现情感,融情于理。
例如在《航船中的文明》一文中,朱自清叙述了在航船上的所见所闻,并且忍不住发出讽刺的议论之言,“中国真不愧是礼仪之邦,文明之古国呀!”,作者的对此种现象的愤怒、不屑的情感就这样表露出来,发人深省。
二、语言质朴简练通过对朱自清散文的习读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语言特点就是以口语化为主,言辞质朴简练,画面感极其强烈。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结构的艺术 (4)1、漂亮的构思 (4)2、缜密的结构 (5)二、情感的艺术 (5)1、抒情与叙事相结合 (5)2、抒情与写景相结合 (6)3、抒情与议论相结合 (7)三、语言的艺术 (7)1、语言清新秀丽优美 (7)2、运用叠词,增强语感 (8)3、语言平实自然,追求口语 (8)结语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摘要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他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散文所体现的艺术风格,从构思、情感、语言进行了论述。
朱自清散文语言优美、简洁朴素,散文中含有诗意,情与景相互交融,行文流畅且有内涵、构思精巧、结构缜密。
为新文学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白话散文的发展。
关键词:结构艺术情感艺术语言艺术AbstractZhu ziqing is an outstanding essayist i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in our country. He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prose creation. This paper emphatically discusses the zhu ziqing’s prose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status and the artistic style of prose represents, from conception, emotion, language are discussed. Zhu ziqing beautiful prose language, concise and simple, poetic flavor is contained in prose, emotion and scene blend, flow smoothly and has the connotation, design is exquisite, the structure of town. For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ernacular prose.Key words:structure art, emotion art, language art前言朱自清在1923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的散文创作才能。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论文提纲(推荐阅读)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论文提纲(推荐阅读)第一篇: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论文提纲朱自清散文的特点论文提纲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文如其名。
特点体现在“朱”、“自”、“清”三个字上:为国为民的丹心、忠心唯“朱”可表;写意抒情的真心、诗心缘“自”而发;构思用笔的凝练、淡雅非“清”难蕴。
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摘要)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文如其名。
体现在“朱”、“自”、“清”三个字上:为国为民的丹心、忠心唯“朱”可表;写意抒情的真心、诗心缘“自”而发;构思用笔的凝练、淡雅非“清”难蕴。
心“朱”、缘“自”、现“清”。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体现着他那为国为民的赤子之心,用“朱”字来概括方显先生的心之丹、心之忠。
他的散文,来源于生活,深刻的表现着“自我”的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求真求实,题材平实朴素,以小见大,用“自”来界定他的选材应不为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如诗如画,清丽淡雅,构思精巧,用语凝练,文笔清新自然。
读后余香悠远。
用一个“清”字来形容应该是恰切的。
这是笔者对朱自清散文的特点的浅显概括。
(关键词)特点散文朱自清论述(正文)朱自清的散文主要是叙事性和抒情性的小品文。
其作品的题材可分为三个系列:一是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代表作品有《生命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
二是以《背影》《儿女》《悼亡妇》为代表的一组散文,主要描写个人和家庭生活,表现父子、夫妻、朋友间的人伦之情,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第三,以写自然景物为主的一组借景抒情的小品,《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是其代表佳作。
后两类散文,是朱自清写得最出色的,其中《背影》《荷塘月色》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丹心呈“朱” .朱自清是诗人,是作家,也是民主战士。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有一类散文充分的体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的话,那么朱自清的这类散文就是软鞭和藤索,这软鞭和藤索毫不留情的抨击着当时的黑暗政府,鞭挞着日本帝国主义。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征篇【1】: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篇【2】:朱自清散文《春》赏析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论文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2010级汉语言文学7班闫相志庆城县葛崾岘小学【摘要】:朱自清是“五四”新文学的拓荒者和创业者之一,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尤其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成为现代文学史上有数的散文大师。
他精美的散文作品,已成为至今值得珍视的一份文化遗产。
本文着重论述了朱自清散文在结构上,抒情上、语言方面的艺术风格,以及他散文体现的丰富文化意蕴,探求了朱自清散文在中西文化撞击下所走的民族化的道路。
朱自清散文真挚、自然,深秀,在结构上注重“文眼”的安设,线索的贯穿,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把“明断”与“暗续”统一起来,体现了漂亮缜密的特点;在抒情上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追求真挚美、绘画美和理趣美;在语言上对口语进行大胆的艺术锤炼,追求朴实清新,雅俗共赏的作风。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语言艺术文化艺术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散文同一切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是一定的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
一个成熟的作家,其艺术风格会从他对客观社会生活的描述中体现出来,会从作品的结构、语言、情感以及写作技巧上体现出来。
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议论,还是作品的结构、情感、语言都烙上鲜明的艺术特色。
那就是构思的漂亮精美,结构的严整缜密,情感真挚委婉,语言的朴素清新。
一.结构的艺术散文,朱自清先生把它称之为“随笔”,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散文在形式上要散些,在内容上表现更自由,但是,散文所表现的主题不应该是散的,而应该是首尾一致。
散文的结构也应该是“散”与“不散”辩证统一,即“形散神聚”。
朱自清在《背影》这个集子的自序中,说他喜欢写散文的原因,就在于它的“自由”与“随便”。
的确,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他的散文作品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使作品紧凑集中,切合主题。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
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
“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
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
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
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
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
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
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
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
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
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
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内容提要]: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真,真实的思想,真切的情感,真实的自我;美,意境美,语言美,真和美结合构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真:一、真实的思想。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
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二、真切的情感。
治学严谨的态度。
观察的细致入微,感受的细微用心,使朱自清的散文有着极其动人的真切的情感。
三、真实的自我。
直抒胸臆,平淡描述,把自己的观点,内心的变化,直接告诉读者,使读者看其散文,就像朱自清在和自己静静谈心,真率,温馨,纯美。
朱自清散文艺术的美:一、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艺术表现形态。
优美的意境能深深地激动人心,使读者如临其境,心驰神往。
1抒情和叙事相融合,创造一种情景交融,物与我浑的妙境,2、抒情和议论相结合,显示一种将人生的彻悟,历史的开掘,理性的思考,都融会于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语言美。
1、朴素自然,平中见奇2、精彩动人的修辞3、富于变化的句式,善于运用迭字、迭词[即得叠字、重叠词]。
4、朱自清先生还有意避免“是”字句,“有”字句和“在”字句,打破了常规句式的沉闷。
[关键词]:真美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用真和美去概括,最合适不过了。
真,是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核心,真实的自我,真切的情感,真率的话语,真实的思想,构成了朱先生散文的艺术格调和风采;美,朱先生的散文,意境美,语言美,如诗如画,给人美的享受。
一、朱自清先生散文艺术的真。
朱自清先生散文思想内容中的进步倾向,形成了艺术上的现实主义创作特色。
他主张散文创作要提倡写实,要求深入观察生活,崇尚革新,竭力提倡写实的文学。
所以,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里面叙述的人、事、还有景致,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好像朱先生就我们在身边,给我们讲着他自己的故事,他的父亲,他的爱人,他的儿女,他的朋友,他的见闻、美景等等。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文写出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
他擅长写出一种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是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
他的散文结构慎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
朱自清的散文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
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独特的结构艺术散文的特点,历来被概括为“形散而神不散”,即在主旨集中明确的基础上,形式上可以散些,在内容上表现可以更自由,朱自清的散文,表面看来东一语,西一笔,时而叙事写景,时而议论抒情,随笔点染,信笔勾勒,“自由”与“随便”得很。
但实质上,他的散文能放能收,放收有序,作品紧凑集中,主题明确。
同时富有想象力和注重“文眼”的设置。
以《荷塘月色》为例,全篇不足一千五百字,但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月下荷塘,飞到遥远的六朝,由身处的北平,翱翔到千里外的江南;由眼前的亭亭荷花想到婷婷的舞女,由闻到的缕缕清香,联想到飘渺的歌声,可谓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从视觉到听觉到嗅觉,可谓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但读者却绝不觉得文章散乱,反而觉得优美至极。
原因即在于作者收得好——其一,是作者安排了一个圆和的结构,作者从家里出来去寻找宁静,围着清华池转了一圈,读者自然而然随着作者的踪迹饱尝了荷塘的美景;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作者是围绕中心展开的充分的想象和联想,这使得文章的开合做到了与中心的完美一致。
“文眼”的设置,机动灵活,不拘一格。
拿《春》来举例,作品先写对春天的盼望,其次勾画出春天的轮廓,然后具体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春光图。
最后,从春天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到春天人们的活动的描写: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这句朴实又寻常的“一年之计在于春”正是作品的“文眼”,也是作品诗意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年级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年 1 月浅谈朱自清散文的四大艺术特色摘要:现代散文是中西文化碰撞、融汇的所形成的一个富有个性的产物,它是对传统散文的扬弃与超越。
朱自清以他独特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和风格特色成为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在思想内容上,他的散文真实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思想情感及个性特点,显示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和爱国心。
在艺术上,他的作品以漂亮、缜密著称,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诗与画的交融上达到很高成就。
在风格上,朱自清的散文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文采:一种是工笔画式的精雕细琢,达到出神入化的美的极致;另一种是追求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用清幽细密语言艺术达到质朴自然的极境。
关键词:情感、意境、构思、语言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生于江苏海州,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所以他说“我是扬州人”。
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在大学时代和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期间,他致力于新诗创作。
1925年以后,他的创作转向散文。
他的散文大多写于此后的十年间。
他曾说自己“近几年诗意枯竭,搁笔已久”,“觉得小说非常难写”,“至于戏剧,更是不敢染指”,但“有不免有话要说”,所以“自然而然采用了(散文)这种体制”[1]。
朱自清是我国现代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最重要的散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背影》(1928年出版)、《欧洲杂记》(1934年出版)、《你我》(1936年出版)。
早在1924年还出版了散文与诗的合集《踪迹》,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成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朱自清最初是以诗人的身份走上文坛的。
1925年,27岁的朱自清开始致力于散文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出了《背影》、《春》、《温州的踪迹》、《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儿女》、《给亡妇》等散文名作,这些作品以其高超的艺术成就蜚声文坛,从而奠定了其一代散文大师的地位。
纵观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真挚、深厚的情感投入古语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纵观朱自清一生的散文创作,就其所抒发的情感都在真诚的“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个侧面”体现着他作为“大时代一名小卒”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生”的特色,他的抒情散文集中体现着两种情感:第一类就是描写社会人生的爱国散文。
朱自清是诗人,是作家,也是民主战士。
记得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赞扬的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而我们在朱自清的日记也可看到:签名抗议美国扶植日本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此事每月须损失六百万法币,影响家中甚大,但余仍决定签名。
因余等既反美扶日,自应直接由己身做起,此虽然只为精神上之抗议,但决不应逃避个人责任。
体重四十一公斤。
[2]可见,朱自清骨子里本来就有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和一股强烈的民主主义斗争意识。
文如其人,在他的散文中,我们看到很多作品其主题相当高昂,自然而然的记录着作者的爱和恨。
他的同情和愤怒,他的眼泪和笑容,都能从这些散文中读出一个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作家真“我”的形象。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通过一个五岁的小女孩被廉价拍卖这一血淋淋的现实,作者怀着悲愤和同情,向罪恶的“钱世界”提出控诉。
《航船中的文明》通过航船中男女分座的旧习俗,揭露抨击了所谓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落后与愚昧,对所谓的精神文明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最让人震撼的还是《执政府大屠杀记》,该文以作者的亲身经历揭露了段祺瑞执政府有预谋、有组织地屠杀爱国群众的血腥罪行,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留下了详尽的珍贵记录, 拿起笔秆子毫不留情地抨击了段祺瑞政府干下的无耻行为,并直接讨骂日本帝国主义。
朱自清还说:“就是不谈什么‘人道’,难道连国家的体统,‘临时执政’的面子都不顾了么:段祺瑞你自己想想吧!”[3]并启示人们向反动政府讨还血债。
《执政府大屠杀记》表现的是作者对段祺瑞军阀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满腔愤怒。
然而《白种人——上帝的骄子》这篇散文表现的却是对帝国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极端憎恨和严厉的抨击,坚决捍卫了我炎黄子孙的尊严。
作者写自己在电车上与大小两个白种人相遇的情景。
开始作者看到那小白种人属于自己眼中“可爱的小孩”之列。
因为自己对小孩子特别喜欢,于是“我”两次三番的看那小白种人。
小白种人看见“我”在看他,有意识地换了原有的详和面孔,变成一脸的粗俗与凶恶,“仿佛眼睛有话似的:‘咄!黄种人,黄种的支那人,你——你看吧!你配看我!’他已失了天真的稚气,脸上满布着横秋的老气了!我因此宁愿称他为‘小西洋人’。
他伸着脸向我足有两分钟;电车停了,这才胜利地掉过头,牵着那大白种人的手走了。
”[4]事情虽过去了,但作者不明白那个小白种人为什么会故意摆出一副冷若冰霜的脸,作者深深地思考着:难道我们黄种人与生俱来就注定被白种人看不起眼的吗?当然不是,我们之所以被白种人轻视,完全归根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们国家经济长期滞后且又被侵略的原因。
假如在我国强大的时候,我们黄种人会这样受白种人的轻视吗?这件事作者亲身经历,亲身感受,所以他觉得要用一篇文章来表现一个主题:1840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其实是帝国主义的侵华史。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重在明理,富有理趣[5]。
常常是缘事而论,将叙事和议论结合起来,把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习俗和反动军阀,幽默诙谐中藏有批判的锋芒,表明作者坚定厚实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精神。
第二类就是忆念家事,忆念亲人,描写家庭生活的散文。
这类反映作者个人家庭悲欢离合的散文写得真切感人,准确地勾勒了当时社会阴影笼罩下小知识分子家庭生活的各个侧面,写出了真挚的父子之爱、夫妻之情、朋友之谊,揭示了生活重压下知识分子的困苦与挣扎。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背影》。
作者通过对父亲给儿子送行情景的叙述,表现了人间至情———真挚的父子之情。
文章以事写情,把具体事件的描述同深沉的抒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亲自送子上车,给儿子拣定座位,千叮万嘱,亲自爬过铁道月台为儿子买桔子等情景,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和儿子对父亲刻骨铭心的思念。
全篇没有一字褒贬人生,但从父亲的失业、老境的凄凉颓唐、家庭的衰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灰暗的人生和悲凉的世态所含的愤意[6]。
又如创作于三十年代,堪称与《背影》媲美的姊妹篇《给亡妇》,里面描写了作者夫人武钟谦生前许多生活片段,表现出自己对亡妻沉重的悼念之情。
试看《给亡妇》中的节选:这时候起,你渐渐从你父亲的怀里跑到我这儿,你换了金镯子帮助我的学费,叫我以后还你;但直到你死,我没有还你。
你在我家受了许多气,又因为我家的缘故受你家的气,你都忍着,这全为的是我,我知道。
……你不但带了母亲和孩子们,还带了我一箱箱的书;你知道我是最爱书的。
在短短的十二年里,你操的心比人家一辈子还多;……第二回是带着逃难,别人都说你傻子,你有你的想头:“没有书怎教书?况且他又爱这个玩意儿。
”无论日子怎么坏,无论是离是合,你从来没对我发过脾气,连一句怨言也没有……老实说,我的脾气可不太好,迁怒的事儿有的是。
那些时候你往往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
你的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大夫劝你到西山去静养,你丢不下孩子,又舍不得钱;劝你在家里躺着,你也丢不下那份儿家务。
[7]朱自清这篇文章中,回忆起妻子生前的事,都是琐琐碎碎的,但我们却能从这琐琐碎碎的事中读出真诚的感动。
他忆起她的贤慧,她不但为丈夫吃苦,还为他分苦,她用自己首饰资助丈夫求学。
在逃难时,虽然带着一群孩子,还不忘丈夫一大箱书;他忆起她的温顺,她忍受婆家和娘家的气,没有一句埋怨的话,虽然吃苦不少,没过几天好日子,可从不对丈夫发脾气,“一句怨言也没有”,有时丈夫迁怒于她,也只是“抽噎着流眼泪,从不回嘴,也不号啕。
”;他还忆起她的克己,虽然身体不好,“病也瞒着”,“总不开口,挣扎着起来,到发现“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时,还丢不下孩子,舍不得花钱,不肯去休养,终于因此去世了。
这样的好妻子就在这平凡、琐碎的事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从中我们亦感受得到作者失去妻子那份痛心与深沉,有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强烈啊!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作品都表现着这一艺术特色的,这些散文所记录的事虽小,功夫却大,感情亦愈深。
一串串的小事在朱自清的笔下却能熠熠生辉。
像与《背影》中相同相似的父亲相信数不胜数,作者父子经历的事更为众多读者所熟悉,或者曾经经历过。
但有多少人能像朱先生那样对生活感受得如此细腻和深刻;有多少人能像朱先生那样在“微尘中见大千”,“在有限中求无穷”,写出真挚感人的作品来。
[8]二、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本是一个诗人,曾认真研究过现代诗,且有很高的造诣,因此在散文创作中自然也不失其诗人的本色。
同时,好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后人对他的评价。
朱自清的散文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一轴轴画幅,他所创造的画面自成一格:笔触细腻,但不是浓妆艳抹;构图简洁,但朴素中显出风华,平淡中显出腴厚。
他的笔墨挥洒自如,把自然景色、物体状貌勾画得栩栩如生;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把读者引入奇妙的画境。
[9]《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写于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时期。
清华园的一个月夜平常的死荷塘在朱自清的笔下却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不愧为现代语言大师;我们在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
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
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
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
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
比如写荷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10]这既客观地写出了荷塘的舒展,也流露出了作者来到“这一块天地”时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舒畅。
对荷叶的描写,使人联想起《天鹅湖》里小天鹅们的圆圆的挺挺的裙子,不也点染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吗?再看作者笔下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11]那荷花的洁白,晶莹美好,就更不仅仅是月光下荷花的写实了,作者主观上对荷花的特有的深情厚爱,在这里是十分明显的。
即便是写荷香,作者也绝不肯作平庸的描写,而是借助通感,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比喻这随着微风飘拂而来的似断还续的缕缕幽香,以引起人们美好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