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优秀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梅兰芳蓄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能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词语“蓄须”和一些传统文化知识。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他们对经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准确性和表达能力。
难点•学生对生僻词“蓄须”理解的深入。
•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课文、图表、解释生词、练习题等内容的PPT。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设备。
3.教材:《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4.学生课前阅读《梅兰芳蓄须》,做好预习,为课堂展开做铺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讲解生字词“蓄须”,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了解和感受京剧的魅力。
2. 学习任务1.阅读课文《梅兰芳蓄须》,学生认真阅读并跟读课文。
2.结合文中内容,讨论梅兰芳在该文章中展示出的哪些品质和特点。
3. 拓展活动1.请学生分组,表演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进行情感升华,反思人生、家庭、友情等相关话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表达。
4. 总结反馈•总结课文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想。
•点评学生表现,给出建议和鼓励,激励学生更多参与课堂学习和表达。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并尝试朗读给家长听。
2.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梅兰芳这位大师的敬佩之情。
3.查找更多关于京剧或梅兰芳的资料,进行书面介绍。
六、教学反思•进行台上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梅兰芳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尽量以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励学生学习。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公开课教案第【1】篇〗一、教材分析__是四年级上册统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__,讲述的是现代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抗日战争时期,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故事,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该课文所处的第七单元人文主题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侧重爱国主义情感的渲染。
而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__的主要内容”,该语文要素侧重于策略。
基于本单元组的导向,个人觉得首先要确定__的教学核心,也就是我们的“靶心”。
落实到__,笔者定下的“靶心”是:以感受梅兰芳高贵人格与民族气节为主,在阅读感受中渗透策略教学,并进行适当思维训练。
关注文本和语文要素并行,让学于生,是本设计的着力点,目标指向“生本课堂,快乐学习”。
二、教学目标:通过词语归类、联系上下文、同伴互助等方式,了解“旦角、沦陷、租界、侵略者、深居简出、斩钉截铁”等词语意思。
借助提问的方法,概括梅兰芳拒绝演出的几件事,通过串联的方法,把握__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以致用,复习第二单元提问策略)聚焦重点段落,运用读悟结合的方法,升华梅兰芳的人格与气节,感受其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三、教学准备:学生:教材、作业本、书写用品。
2.教师:课件、板贴、教案。
四、教学过程:自我介绍第一次见面,我们先认识一下,我姓蔡,大家可以叫我——,谁来跟我打个招呼吧?蔡老师你好,您好,真有礼貌,很高兴认识你,我也很高兴认识你,在我们学校,大家都喜欢叫我蔡蔡老师,叫叫我。
还有点时间,大家可以读一读课文。
准备好上课。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上课。
第一板块播放视频,揭示课题1.播放视频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课文介绍了哪位人物吗?板书——梅兰芳。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认识他。
梅兰芳微课介绍。
(太快)现在,你应该对梅兰芳有了一定了解吧?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是(ppt)——学生读,板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第1篇】《梅兰芳蓄须》是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从人文主题上看,在前两篇基础上,艺人梅兰芳的爱国行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从《古诗三首》认识的是古代的将士,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认识的是革命先辈、开国元勋周恩来,这篇文章中的梅兰芳是艺人,大家都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从单元阅读训练要素来看,这篇文章是运用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学习中习得的方法,尝试自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是可以迁移的。
为了准确把握《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运用表格梳理主要人物和事件,本文中,要准确把握梅兰芳用来哪些办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其间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也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表格来梳理和进行语言组织。
梅兰芳,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需要查阅或补充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其人其事。
梅兰芳蓄须明志,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和具体环境下,课文有很多直接交代,同时也需要再查阅或补充资料。
学生阅读过程中,需要查阅或补充哪些资料,是根据其阅读理解的需要确定的;对于梅兰芳的家国情怀,是要借助他的具体言行做法来感受的。
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时运用边读边批注的策略,前者可以在初读时思考批注,后者可以在内容梳理后再读批注。
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1.自主学习识字词语,重点理解“沦陷、困顿、侵略、骚扰、不堪其扰、斩钉截铁、破绽”等词语。
2.迁移方法,借助表格梳理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的办法和其间遭遇的困难、危险,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借助资料和批注思考,结合梅兰芳的言行做法,感受他的爱国精神。
为了落实具体的学习目标,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如下——板块一自主阅读,学习字词,一度批注谈话回顾前面两篇课文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导入课题,了解本文描写的人物,谈谈课题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疑问。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认识课文中的二会字,会写四会字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课件出示)欣赏《梅兰芳舞台艺术》邮票。
师述:这套邮票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为了缅怀他卓越的艺术成就,邮电部发行了这套邮票。
2、课件出示句子“茫茫青史,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师述:梅兰芳不仅技艺精湛,更有高尚的情操。
著名画家丰子恺就曾经这样评价过他——(出示句子)(1)指名读。
(2)齐读。
3、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中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他“为了爱国摔破饭碗”?(拒绝播音拒绝演出)4、揭示本节课学习任务:继续学习5—13自然段,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
二、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一)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
自学要求:(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5—13自然段(2)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梅兰芳“为了爱国摔破饭碗”的事例。
(3)、从讲述事例的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爱国情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4)、有感情读读找出来的句子。
2、学生根据要求勾画圈点,加深自己的感悟。
(二)汇报交流。
1、指名汇报: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2、结合具体的句子,谈理解,带着体会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A、学习梅兰芳在“避港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抓住重点句子理解:“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梅兰芳蓄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毅然决定蓄须明志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了解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民族气节,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受人物品质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京剧的了解不多,需要在课前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难点:分析梅兰芳先生的品质,理解他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和课文深层含义。
4.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人物图片、音乐等。
2.视频:准备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视频片段。
3.相关知识资料:搜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和艺术成就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梅兰芳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位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播放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他的艺术魅力。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梅兰芳先生的品质,理解他蓄须的原因和意义。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范文(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范文(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教案范文第【2】篇〗教学目标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宁、要”。
2.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重难点能说清楚梅兰芳用了哪些方法拒绝为日本人演戏以及他所经历的危险和困难。
教学过程板块一播放视频,认识人物1.播放视频。
(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的视频)2.简介京剧,引出人物。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被视为中国国粹。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
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闻名世界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课件出示梅兰芳旦角剧照)3.学生交流对梅兰芳的了解,教师补充。
(1)学生交流梅兰芳的生平、主要作品、主要事迹等,教师相机补充。
(2)课件出示人物简介。
梅兰芳(1894—1961)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他八岁开始学戏,十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
4.引入课文题目。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这位京剧大师的民族气节。
(板书课题)板块二读题质疑,理解“蓄须”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
生:(1)“蓄须”是什么意思?生:(2)梅兰芳为什么要“蓄须”?生:(3)梅兰芳表演戏曲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2.引导学生用拆词法理解“蓄须”。
蓄:保存。
须:胡须。
蓄须:积蓄胡须,即留胡须。
3.理解“蓄须”和表演戏曲的关系。
(1)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刚才的视频中,梅兰芳表演戏曲时的样子吗?联系资料,说一说梅兰芳“蓄须”和表演戏曲有什么关系。
(2)讨论、交流:梅兰芳在戏台上扮演的多是旦角,而旦角指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表演相应角色了。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3《梅兰芳蓄须》课堂教案一. 教材分析《梅兰芳蓄须》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讲述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蓄须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梅兰芳热爱祖国、抗拒日本侵略者的英勇行为,以及他为了抗日救国所做出的牺牲。
课文语言生动,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有所疑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这些知识的解释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英雄人物有一定的崇拜心理,容易受到课文情感的感染,教师应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了解梅兰芳抗拒日本侵略者的英勇行为。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英勇抵抗外敌侵略的爱国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同时,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准备相关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发音准确。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对一些专业京剧术语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解释。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动作的配合。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角色的情感,并进行适当的指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创新教案第【1】篇〗《梅兰芳蓄须》教学设想: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设计理念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
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情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2.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会认课文中的二类生字,会写四字词语以及理解部分重要的四字词。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京剧视频、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形象1.欣赏电影《梅兰芳》京剧视频《穆桂英挂帅》,展示梅兰芳的所扮演角色的资料。
师:美国著名的戏剧评论家斯达克·扬评他为:“最完美的艺术家”“一位登峰造极的专家”。
师:旅居苏联的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说:“除了一两个喜剧演员外,西方有哪一位演员能比得上梅兰芳!”师:从这些名人的评论中,你感受到了或知道了什么?(这是世界名人对梅兰芳精湛的京剧艺术给予的中肯评价,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梅兰芳蓄须1.认识“蓄、迫”等11个生字,掌握“宁、要”两个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这位京剧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梅兰芳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蓄须的,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
难点感受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1.字词教学本课的生字都是会认字。
其中“订、宁、妄”都是后鼻音,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发音要到位,不要读成前鼻音。
同时,在教学时,让学生在课文中先读一读词语,然后再试着朗读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最后朗读课文,达到流利、有感情的程度。
2.阅读理解认真研读课文,弄清课文要讲述的四件事情:“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其中“自伤身体”这件事写得最详细。
先弄清课文的几个小故事,然后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找出梅兰芳拒演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感悟课文,体会梅兰芳的可贵品质。
3.表达运用想象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演出时的心情、动作、神态,从中体会梅兰芳的爱国精神。
在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梅兰芳的爱国精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想对梅兰芳先生说的话,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内容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1)搜集梅兰芳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了解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
(2)初读课文,自学会认字,理解生字,记忆生字。
(3)再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出文章的四件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京剧视频选段。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播放视频,引入课题1.教师导入: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个小视频。
(播放梅兰芳京剧选段)2.这就是京剧,它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我们就向大家介绍一位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
(课件出示对梅兰芳的介绍和旦角剧照。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艺名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
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等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起感受这位京剧大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播放视频,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京剧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出示剧照和梅兰芳本人照片,让学生对比,直观知道旦角是什么样的,梅兰芳表演和不表演有什么区别,从而理解胡须对京剧表演的重要影响。
二、初读课文,品读课题1.读课题。
教师谈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我们读完课题后,产生了什么疑问?预设:梅兰芳唱戏与胡须有什么关系?2.品课题。
课文的题目告诉了我们梅兰芳蓄须这件事。
你们知道“蓄须”是什么意思吗?我们先来看看“蓄”,“蓄”的意思是积蓄,“蓄须”即积蓄胡须。
读到这儿,我们不禁要问:梅兰芳是唱什么的?与他的胡须有什么关系?(梅兰芳在戏台上唱花旦,扮演的是女性角色,所以他一旦蓄须,就不能演戏了。
)设计意图:读课题,品课题,能使学生快速明白梅兰芳不给日本人唱戏和蓄须之间的关系。
三、再读课文,扫清障碍1.本课有“蓄、迫”等11个生字,学生借助已有的识字经验,认读生字,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然后分小组汇报。
读音指导:“租”是平舌音,“订”是后鼻音,不能读成“dìn”。
2.掌握多音字。
课件出示:宁nínɡ(安宁)nìnɡ(宁可)要yāo(要求)yào(需要)3.读课文。
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思考:课文围绕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写了哪几件事?其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课件出示: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4.请学生分别读一读,找出这四件事情分别在文章的哪几个自然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批注,小组讨论,汇报:课件出示:第一件事(第2自然段):避港拒演第二件事(第3自然段):蓄须明志第三件事(第4自然段):卖房度日第四件事(第5~7自然段):自伤身体5.指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斩钉截铁、纠缠”的意思。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纠缠:烦扰;搅扰。
设计意图:概括课文内容,列出小标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研读课文奠定基础。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理解“避港拒演”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
2.教师谈话引入:1919年4月,梅兰芳先生应日本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天女散花》《玉簪记》等戏。
日本人民对梅兰芳先生的精湛艺术深感佩服。
但1937年日本占领上海后,梅兰芳拒绝了给日本人演出。
他是怎样拒演的?把相关句子画出来,并在一旁写一写自己读后的想法。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自己的理解。
课件出示:避港拒演(1)梅兰芳在上海、香港躲避日本人的纠缠。
(2)梅兰芳深夜在家关紧门窗,细声吟唱。
从中可以看出梅兰芳是一个热爱京剧、有民族气节的京剧大师。
3.指导朗读:朗读第1~2自然段时,要把“闻名世界”“总是”重读,体现梅兰芳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设计意图:从介绍梅兰芳先生的巨大成就,到介绍梅兰芳先生躲避纠缠,偷偷唱戏,为学生后期理解梅兰芳先生多次想方设法拒演的坚定,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打下基础。
五、学习第3自然段,深入理解“蓄须明志”1.学生自主阅读第3自然段,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思考: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2.梅兰芳蓄须说明什么?3.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中的“志”指的是什么?2.学生自读课文,交流汇报问题。
(1)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
(2)梅兰芳蓄须说明他不想为日本人演出。
(3)“蓄须明志”的“志”指的是:梅兰芳身处逆境,始终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其高尚的民族气节。
设计意图:教学这个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蓄须”能表明自己不会为日军演出的决心,明确“志”指的是中华民族的气节。
六、教学第4~7自然段,理解“卖房度日”“自伤身体”1.学生读第4~7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思考: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遇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2.找出表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的句子,读一读。
2.学生研读课文,同桌互相讨论,读读相关语句。
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1)敌人的威逼使梅兰芳没有了经济来源,打算卖房度日。
(2)面对日军的反复邀请,他坚定地拒绝演出,不顾危险毅然装病。
3.梅兰芳先生是怎么装病的?预设:梅兰芳装病是打伤寒预防针,连日发高烧,额头滚烫滚烫,差点儿丢了性命。
此时此刻,你认为梅兰芳是个什么样的人?填空:课件出示:梅兰芳先生是一个坚贞不屈、铁骨铮铮的人。
4.教师谈话:梅兰芳的行为,赢得了许多中国人的尊敬,人们仅仅是被他的京剧艺术所折服吗?(不,更是为他的民族气节所折服。
)课件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蓄须),宁愿(卖房度日、自伤身体),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5.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朗读时要把“宁愿”读重一些,语速快一点。
设计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把前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爱国热情和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就会有更清晰的了解。
七、学习第8~9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8~9自然段。
思考:人们仅仅是喜爱梅兰芳先生的表演艺术吗?预设:人们喜爱梅兰芳先生精湛的艺术表演,同时更敬佩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2.对比。
日寇侵华时期,梅兰芳先生想方设法不为日本人表演。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却主动要求登台表演。
前后态度对比鲜明,更加突出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
3.教师总结:人们不仅喜爱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更敬佩他的民族气节。
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先生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设计意图:此处升华情感,让学生明白人们对梅兰芳先生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高超的表演艺术,更是因为他高尚的民族气节。
八、升华感情,总结本课1.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老师即兴作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
课件出示: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民族气节四海扬。
2.此时此刻,我们心中感慨万千,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有着如此铮铮铁骨,如此爱国热情,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梅兰芳先生说,请大家都来说一说吧。
设计意图:结尾的一首小诗,升华主题,让学生给梅兰芳先生写话,既对课文加深了理解,也是内化语言的好机会。
一、视频导入,了解“蓄须”与“明志”的关系。
由于我班学生语文基本功比较薄弱,所以我抓住本课的特点,在指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的事件上下了很大功夫。
如何让学生感受梅兰芳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与爱国之情是本课的重点。
梅兰芳所处的时代离同学们较远,所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播放了梅兰芳先生表演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对“旦角”“蓄须”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旦角必须要把胡须剃干净。
预习课文方面我也给了学生们相应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们课下通过网络查找关于梅兰芳的相关知识,在学生们展示自己了解到的关于梅兰芳的知识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加以补充和总结,以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二、横向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用“沦陷时期的梅兰芳拒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后梅兰芳的公演”做对比,突出梅兰芳先生的京剧表演受到大家的喜爱,他的民族气节更是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也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及前后对比,感受到了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
三、不足之处。
我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交流,自主感悟,而是让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
这样由老师一步步带着,虽然不会出错,但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们的思维是被老师圈住的,无法发散。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意改进,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