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意象题总结

合集下载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相关知识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相关知识总结

最新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相关知识总结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诗眼、意向、意境1.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

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 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

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基本知识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

"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形象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捣衣双鲤
王安石《泊船瓜州》)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猴、杜鹃、斜阳、乌鸦 李清照《声声慢》)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翼鸟
白居易《长恨歌》)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 营、请缨、羌笛
(唐)王建
画”“香薰一架
书”,分别写出了 将军住处的清幽安 静和书斋的素净雅 致,表现了将军的 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③通过“吟 哦”“任狂 疏”“爱读英雄 传”等动作、神 态描写,写出了 李将军的豪放和
咏物诗
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
一类是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
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
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结构作用
根据在诗歌中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分析(具体见前面“景物描 写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减字木兰花 秦观
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 香。 黛蛾注长敛,任是春风吹不展。困倚危楼,过尽飞鸿 字字愁。
[注] 黛蛾:黛画的蛾眉,指美眉。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这首词营造的意境。
咏物诗运用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通过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 来表达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以物喻人。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意象古诗词赏析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意象古诗词赏析

【导语】⾼考语⽂古诗词鉴赏意象古诗词中⼏个常见意象赏析。

古诗词的形象包括⼈的形象以及物的形象。

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来看看下⽂也许你就知道了。

(⼀)树⽊类 1.松柏 松柏是傲霜⽃雪的典范,⾃然是众⼈讴歌的对象。

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洁的品质。

李⽩《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向谄媚权贵,李⽩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个正直的⼈。

2.⽵⼦ ⽵⼦具有“性直”“⼼空”“节贞”等特点,⽤以⽐拟君⼦的品德修养。

王维《⽵⾥馆》:“独坐幽篁⾥,弹琴复长啸。

深林⼈不知,明⽉来相照。

”⽵⼦、⽵林深为隐者所爱。

3.杨柳 “柳”谐⾳“留”,常作留客之意,⼜因柳丝柔长,风吹⽽成缠绵难舍之状,故古⼈常折柳送别。

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客⼉。

”即取此意。

将别情⽤柳化成形象语句的是柳永,他在《⾬霖铃》中写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以杨柳岸配合晓风、残⽉等意象,把⾃⼰与情⼈分别的凄惨之意描绘得淋漓尽致。

4.梧桐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枕⽆颜⾊,卧听南宫清漏长。

”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由和幸福的少⼥,在凄凉寂寞的深宫⾥,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

诗歌的起⾸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元⼈徐再思《双调·⽔仙⼦·夜⾬》:“⼀声梧叶⼀声秋,⼀点芭蕉⼀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以梧桐叶落和⾬打芭蕉写尽愁思。

其他如“⼀叶叶,⼀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梧桐更兼细⾬,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5.芭蕉 “芭蕉”和“梧桐”的意象差不多,都是离情别绪孤独忧愁的象征。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有丝⽵乐《⾬打芭蕉》,表凄凉之⾳。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完整版)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燕子意象的含义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燕子意象的含义总结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燕子意象的含义总结意象是诗中用来表情达意的关键元素,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常常会考察到这类题型,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燕子意象的含义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燕子意象的含义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

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例1:“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例2:“燕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谷风》)例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诗经•燕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

例1: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例2:宴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

”(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总结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一败涂地传愁绪。

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德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特别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许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04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寒冷,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德。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终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诗人漂泊流浪,究竟什么时候能重返家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晰,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际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题目问道: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此问的解答就应从杜鹃的叫声入手,词中也提到了“声声只道不如归”,表达的是作者漂泊之外的思归之情。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2025年高考语文古诗词考点梳理: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汇总(共8个)

高中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汇总(共8个)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一、分析意境【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分)[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至
李冶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有的放矢
考纲定位。
•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考查内 容作了两点规定: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 考题规律:
• 1、从作品的时代看,唐宋诗词为主;
• 2、从体裁看,诗词为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答题要点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 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 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 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万用公式:本诗描绘了 XX的情景(描绘诗词中 展现的图景画面)
+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 特点)
+交融的感情(根据具体 考题可省略)。
12.(2009 全国卷 I)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赏析
• 第五种模式:分析情感、主旨、人物形象型 • 第六种模式:评价题型(单一/比较评价) • 第七种模式:开放式题型(任选角度、观点争
论……)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几)幅怎 样的画面(画境、环境……)?表达了诗人 怎样的思想感情?
⑴①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
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 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恬 静氛围(2分)②写了小桥、流水、绿岸、 浮萍、荷花、人家等景物。 (分别写了溪
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 藕花飘香)。(2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 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 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 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 3、从选材内容和形式看,一首鉴赏和两首 比较都有,诗词涉及的题材有写景状物的、 借物抒怀的;
• 4、从考查重点看,有对形象、意境的考查, 有对词语、语言风格的考查,有对诗歌内容 和思想情感的考查。
考察模式
•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 • 第二种模式 :分析表达技巧型 •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风格型 •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炼词):意象赏析、诗眼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 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 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 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 石道人,饶州?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 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 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