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_古诗词鉴赏点及技巧

高考古典诗词复习_古诗词鉴赏点及技巧教学博苑01-20 1133高考古典诗词复习古诗词鉴赏点及技巧一、鉴赏诗歌炼字:唐代诗人齐已曾写过一首《早梅》,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
诗人郑谷看后说,此诗好是好,不过宜将‚数‛字改成‚一‛字。
齐已连连叫绝,故拜郑谷为‚一字师‛。
为什么这个‚一‛字就锤炼得好呢?其实,如果遵循生活真实的法则,诗人早晨起来看到的也许就是凌寒开放的几朵梅花;然而,艺术毕竟不同于生活,它得具有感染力,一个‚一‛字,给人的新奇夺目的气氛比‚数‛字要浓得多,而且又有引发读者想象的韵味,更给人以无限的希望。
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绿‛字好在哪里?宋神宗时期,王安石第二次拜相。
‚绿‛的鉴赏:1.形容词活用成动词,既有动感又有色彩感,把看不见的春风化为可视、可感的视觉形象。
2.生机盎然的景色与诗人奉旨回京的心情吻合。
‚春风‛既实指,又有政治寓意。
3.‚绿‛字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维《送别》中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草绿‛与‚思归‛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鉴赏诗歌的想象:如:《长干行》(崔颢)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想象空间?‚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诗中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女主人公‚妾‛,一个是男主人公‚君‛,两个人分别在两条船上,相向而行。
少女正在划船,突然对面传来歌声,少女抬头看去,原来是一个小伙子划船赶来,少女心中突生好感。
当两船相遇时,她突然意识到应该打探一下他的情况,否则失去机会,以后再问就更难了,于是她突然发问:‚妾住在横塘。
‛意思是说‚你若来找我请到横塘来‛,这倒使小伙子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这也使少女感到自己太唐突,于是连忙解释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只不过是‘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从而用乡情把爱情掩盖起来。
三、鉴赏诗歌的线索:试分析《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的诗歌线索:‚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课件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6)
☆托物言志(象征) 识别:动物、植物、器物意象 公式:托物言志+(解释)借XX意象表达XX情感
反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无答 公式:(解释)XX运用反问+(内容效果)表达Xx
设问 识别:无疑而问有问有答 公式:(解释)XX远用设问+(内容效果)表达XX
2.手法题答题模板(答题模板3)
☆直抒胸臆 识别:出现明显情感词 公式:(解释)XX直抒胸臆+(内容效果)写出Xx
☆借景抒情 识别:纯景 公式:借景抒情+(解释借景抒情)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寓情于景 识别:景+情 公式:寓情于景+(解释寓情于景)以XX景色描写+(话术效果)含蓄委婉(内容效果)表达XX情感
BA 看此课堂到诗答练了。:注《习殿张①②释殿1中旭诗将:有未念斯及悲锵连俊呜杨中监:阅人黑【练知昔人兹风锵山拔呼公杨读杨唐运白1实张挥已烦生鸣蟠为东拂】下监炎代用的先王毫云见微玉其之吴箧面大出书见化静书后端这亡示绡动间主精笥历示法静示态首,,【,,,,,,,,杜元的家为的张词临不3草满万落溟暮逸舒甫年】张,动书,旭池独圣目里落涨年气卷(,旭被、回法草真观秘一起群与思感忘7谁答草誉比6艺尽酒书难凄古松笔转清寝6相并书为喻)术墨德得恻色直力极识食图关百,“(,转【【。。。。。。。。问杜【代有草通化24题甫1】】则感圣感为。】居?。。而”)了》留发,、生夔,系联动州遂杜想可,成甫等感手的法形1A境B的C的D的1A情B可C的D2....3....。.“折“练“魄“高.诗深诗及结独本象下下及服有习俊力杨妙歌意歌的尾到诗,列列兹。练。拔。公。开浓中感两认乃生对对””””篇。有慨句识“动诗诗两两两两既对。收。诗写句歌句句句句有张束圣出的的,,,,对旭全”了理理写借赞以张草诗写张解解杜张叹杨旭书,“旭与与甫芝张公的的“草草分赏看之旭欣怀形不圣书析析见事暮赏念象独”苍,,张写年书,再”的劲不不旭张仍法又现表杰、正正草旭能至有,达作清确确书草勇废对也了,逸的的,书于寝其有对写、一一被功突忘书对张出俊项项作力破食作“旭了拔是是品来自来难张艺知、((凄自我衬以王术音狂清于、托得”旨之放悲孜精张见成趣识))的凉孜进旭的就及,气的不书书遗无境抒象意倦艺法憾人界发。,
高考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练习 PPT精品课件(共42张)

第 一 部 分
古 诗 鉴 簟色寒:指竹席的凉意。 (1)“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一句描绘了怎 赏 答: “孤”孤独,孤苦之意。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 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物心理写照。(步骤一)“孤”字,明写一盏寒灯,昏暗凄清,引 答: 起思念。“孤灯不明”引人“思欲绝”,“思欲绝”的人儿在孤灯 下形单影只,孤零零冷清清。(步骤二)形象表达了诗人的处境和 内心的愁思(孤苦无奈的思念)。(步骤三)(“表明此诗的意旨 在抒写诗人追求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也可。) (2)请谈谈“孤灯不明思欲绝”一句中“孤”字的表达效
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 (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 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 分析。 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残星几 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结合其它诗句分析, 答: 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 言之成理也可)。 “人倚楼”取静态。
古诗词鉴赏· 专题练习
二
第 一 部 分 古 诗 鉴 赏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赏析。 禹庙【杜甫】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1)颈联中的“嘘”字和“走”字用得好,试分析其 颈联中的“嘘”和“走”用得奇妙。江流奔腾咆 妙处。 哮,好似画中神龙飞跃在悬崖峭壁之间,嘘出团团云 答: 气;“走”字则写出了长江之水以“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的速度迅奔的气势,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大禹不惧艰险,征服自然, 答: 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的崇敬之情,且暗含了对当时统 治者昏庸误国的讽刺,希望当政者能像大禹一样“乘 四载”“控三巴”,艰苦创业,重振河山。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题(含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
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
裁诗:作诗。
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比喻培养人才。
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
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
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
B. 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
C. 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
D. 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15.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全国II(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5.(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
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全国Ⅰ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202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虚实手法详解(巩固训练+参考答案)

2023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虚实手法详解(巩固训练+参考答案)对虚实手法的鉴赏,是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中的一个难点。
这一方面是因为它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学生对这一考点没有系统的认识。
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手法如何辨认呢?所谓“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所谓“虚“是指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情感、设想、梦境,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得到的部分。
什么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
古诗的“虚”,指未来的、已逝的、抽象的、主观的、对方的;“实”指的是眼见的、具体的、已知的、客观的、当前的。
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现实为实,梦幻为虚。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有何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诗歌意境,突出诗歌主题(作者情感)虚实结合手法如何分析?解题思路: 阐述哪是实写,写的是什么→哪是虚写,写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内容,拓展了诗歌意境,突出了诗歌怎样主题(或作者怎样情感)】。
下面就来说说古诗词常见的虚实手法。
一、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作者把已逝之景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内心的情怀。
【例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写的赤壁之景与自身状况为实写,追忆周瑜当年赤壁之战的英姿是虚写,虚实对比中表达了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中的“野草”“夕阳”“燕”等是实景,而六朝古都的繁华是虚景。
当年桥头车水马龙,巷口繁华富庶、热闹非凡,可如今野草遍地,荒凉无比。
虚实对比突出表现了作者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咏史怀古诗

•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组诗作品。这三首诗借古讽今,选取了唐玄宗不惜劳民伤财为杨贵妃 供应荔枝、唐玄宗轻信谎言而长期醉生梦死、安禄山为唐玄宗和杨贵妃作胡旋舞等典型事件、场景,加以艺术概 括,既巧妙地总结了历史,又深刻地讽喻了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最高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荒淫误国的无比愤慨之 情。全诗含蓄委婉,寓意精神,意味悠长。
西
塞
山
刘 禹
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锡古
背景
1、唐宪宗时期,唐王朝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 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但 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821-822年河北三镇又恢 复了割据局面。总的来看,诗人所处的时代是一 个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 危机四伏的时代。 2、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 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抚今追昔, 感慨万千,写下这首动人心魄的诗篇。
翻译
靡靡之音《玉树后庭花》,和陈王朝的国运一同告终;景阳 宫中隋兵聚会,边塞的瞭望楼已然空空。
墓地上远远近近的松树楸树,掩蔽着历代无数官吏的坟冢; 高高矮矮的绿色庄稼,长满了六朝残败的宫廷。
石燕展翅拂动着云霓,一会儿阴雨,一会儿天晴;江豚在大江 中推波逐浪,夜深深又刮起一阵冷风。
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 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小结
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借西晋灭吴的 历史事件,抒发了对唐统一的渴望之情;
“山形依旧”“故垒萧萧”两句借古 伤今,写山河依旧,人事不同,表达了作 者对历史兴亡的伤感之情;
同时也借古讽今,劝谏统治者,兴废 由人事,山川空地形,要吸收六朝灭亡的 经验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练习2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 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备考:表达技巧专题--描写手法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含义: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作用:①让读者从虚中想象实,从实中体会虚,激发想象,增强吸引力;②丰富诗歌内容,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增强表现力。
例句赏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前两联写实。
诗人初闻蜀中大地“收蓟北”,禁不住“涕泪满衣裳”。
他回头看看与自己一同饱受战乱苦难的妻子儿女,她们哪里还有愁云?遂卷起诗书,与家人同喜同乐。
后两联写虚。
我们“放歌”、“纵酒”共庆失土的收复;我们焕发青春,与年少的儿女作伴还乡,告别流离失所的生活。
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
虚实结合,大大拓展了诗歌外延,表现了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强烈愿望,富有极强的感染力。
【动静结合】含义: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同时做动态和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作用:①突出事物特征,将对象表现得活泼有致;②增强画面的动感,营造出具有感染力的意境;③凸显语言表达的艺术性,使句子灵活多变,富于诗意;④烘托作者的某种心境和情绪。
例句赏析: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杜甫《漫成一首》动静结合,相互映衬。
诗中末句对大鱼跃出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前三句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的“静”态美,一静一动,富有诗意。
抒发了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正侧结合】含义:正侧结合是古代诗文中写人、写物常用的一种手法。
“正“指的是正面描写,“侧”指的是侧面描写。
高考古诗词鉴赏

高考古诗词鉴赏1.《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表现诗人思乡之情的诗,通过夜晚湛蓝的天空及明月给人以寂静、温馨的感受,使人感到亲切和怀念。
2.《将进酒》唐·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首诗是李白打动读者的直抒胸臆,抒发自己豪迈洒脱、豁达的情感。
诗中抒发了诗人豪情壮志和无畏风险的奋斗精神,具有积极向上的意义。
3.《庐山谣》唐·白居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首诗是反映百姓疾苦、维护公正的诗篇。
白居易秉承“从善如流,化敌为友”的原则,以此激励天子显赫的权力去改变现状,实现社会和谐。
4.《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主题是抒发诗人登高远眺,对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深深的领会,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关注。
5.《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主题是孤独、寂寞,表现出人在自然环境中的唯一性和无助感,是一首心灵通透的诗篇。
6.《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主题是客观地反映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的关系,诗人通过在朋友离别时生动形象地表现草的生长和改变,来引人思考自然与人之间通力合作的关系。
7.《江南春》唐·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主题是表现出春天的景色,这春天,给人以愉快、活泼、充满生机的感觉。
这首诗辞就为了让我们在诗人的笔下感受到这样的春天的美好。
8.《清平调·村居》宋·辛弃疾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雨村八九家。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类
现 代Biblioteka 近 体民间诗诗诗
题材分类
送别诗 怀古诗 边塞诗 思乡诗 闺怨诗 借景抒情诗 咏物言志诗 田园诗 山水诗 政治诗
古体诗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 歌
近体诗
七律 律诗(八句) 五律 绝句(四句) 七绝
五绝
字押
数韵
、 句 数
平 仄 对
仗
词 有词牌限制格律,依据长短可分
为长调、中调、小令
有宫调、曲牌限制格律
诗经:1份
【高考诗词有何特点】
1、诗的体裁为五、七言格律诗,词、 曲则为小令(其他可考性不大); 2、多为名家名篇,名篇中往往有名 句(太偏、太怪者可考性不大); 3、有较高的思想、认识、审美价值 4、艺术技巧均为常见技巧,大都是 其他文学作品所共有的而学生在学 习中又接触过的 技巧。
• 二、命题趋势:
写景
2000 赵师秀 北宋 绝句 选择题 写景、抒情
2001 韦应物 唐 律诗 选择题 写景、抒情 2002 李白 唐 绝句 主观题 议论、抒情
2003 王维 唐 绝句 主观题 写景、抒情
2005年诗歌鉴赏体裁分析: 唐诗(7)宋诗(3)宋词(3) 唐 词(1)五代 词(1)明诗(1) 2006年诗歌鉴赏体裁分析: 唐诗(7)宋诗(7)宋词(1) 元曲(1)
• ①材料的选择一定是浅显的(得分 率一直比较低)。
• ②命题思想两方面
• ⑴形象、语言、技巧
• ⑵思想、观点
• ③允许考生在尊重定论的基础上适 度发挥,但必然受到一定的约束, 不可信马由缰。
《考试说明》要点解说
5个考点:考点1:内容的理解
“内容的理解” 不仅是鉴赏的前 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 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 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 才会成为可能。因此, “内容的 理解” 历来是考查的重点。
考点2:语言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可以着眼局 部,去鉴赏某个重点词语或精 彩诗句;也可以着眼整体,去 鉴赏一首诗的语言特点。
考点3:表达技巧的鉴赏
“表达技巧”从广义上看包括下面内容:
①表达方式:抒情、描写、议论、叙事等。
②修辞手法(辞格、修辞格):比喻、对比、 比拟、对偶、借代、夸张、双关、反问、设 问、反复、反语、引用等。
胸臆,情景交融。
年份 作 者 朝代 体裁 试题类型 特 点
1994 元稹 唐 绝句 选择题
咏物
1995 李清照 宋 宋词 选择题 叙事、抒情
1996 阿鲁威 元 元曲 选择题
咏史
1997 刘禹锡雍陶 唐 绝句 选择题 写景、比较
1998 贾岛 唐 律诗 选择题 写景、抒情
1999 杜甫 唐 绝句 选择题
【高考要考什么(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考了什么】 体裁: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宋词,
元曲; 题材:写景,思乡,咏怀,咏史,送别,
咏物; 内容:主旨,情感,意境,诗眼,意象,语言,
体裁,章法,风格; 手法: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用典,直接
四、题型及 答题思路
(一)、简答题型 〖示例〗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
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 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 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⑴两首词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 ⑵“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与“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均写愁情, 试分析其表现手法。 ⑶两首词内容和技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2005年诗歌鉴赏题材分析: 写景(8)叙事(3)咏物(2) 咏史(1) 2006年诗歌鉴赏题材分析: 写景(14)叙事(1)咏物(1)
2007年诗歌鉴赏题分析
诗歌:13份考卷(以唐代诗歌为 主,其次为宋代诗歌;以名人 诗歌为主,如王维、白居易、 刘禹锡等)
词:4份考卷(宋代三份,清代 词一份;以名人为主)
考点5:形象的鉴赏
“形象”在诗歌中,既指叙事诗中的人物 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但 更多的情况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比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 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 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 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由于这些形象浸 染了作者感情,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 已经融为一体,所以通常称之为意象。
二、复习策略
一、整体感知 二、诗歌语言 三、情感类别 四、内容鉴赏 五、表达技巧 六、诗歌形象 七、诗歌意境 八、诗歌风格 九、答题策略 一〇、总结训练
三、考点说明 及命题趋势
考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 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3分值6-8分,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2008高考
古诗词 鉴赏专题复习
江苏省洪泽中学 严荣军
第一课时
1、基础知识 2、复习策略 3、考点说明及命题趋势 4、题型及答题思路 5、答题失误分析
一、基础知识
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
表达方式分类
叙事诗 抒情诗 哲理诗
形 式 分
格 律 诗
诗 词 曲
类 自由体诗
诗的
古古
分类 时 代 体
间诗 诗
创作分类 文人诗
③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想象、联想、烘 托、渲染、对比、衬托、讽刺、象征、托物 言志、抑扬褒贬、动静相衬、虚实相生等。
考点4:意境的鉴赏
意境是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 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 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的鉴赏, 应是对一首诗的整体认识,是诗歌鉴赏 的重点之一。
意境的鉴赏方法,应该通过对一首诗 的包括意象在内的思想内容、感情格调 以及表达技巧等等进行综合分析来完成。
曲 可分为杂剧、散曲。散曲又
可分为套数、小令
诗歌的时代烙印: ①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②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③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 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的、离别思乡的, 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 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 作的颠峰时期。 ④北宋诗重义理。⑤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 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 中的时代强音。⑥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 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 诗歌之中多重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