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线和纬线
经线纬线的变化规律

经线纬线的变化规律
经度变化规律:东经度数数值向东越来越大;西经度数数值向西越来越大。
纬度变化规律:北纬度数数值向北越来越大;南纬度数数值向南越来越大。
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
纬线是与地轴垂直的线,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一周,所有的纬度都是平行的,并与经线垂直。
其中,赤道是最长的纬线,纬度为0度,整个地球沿着赤道向北和向南各分为90份,每份为1度。
因此,南纬90度是南极,北纬90度是北极。
我国首都北京位于北纬39度度纬线上。
扩展资料
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弧线,地球表面任意的两条经线长度相等,并且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整个地球由本初子午线向东和向西分别分成
180份,每一根经线都有其相对应的数值,也就是经度,每条经线之间相差1度。
经纬线的特点如下:
1、经线特点:
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2、纬线特点:
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长的纬线,越靠近两极越小)。
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经线和纬线的区别
一、经线的定义
经线,也称为经度线,是从地球的北极点到南极点的伸长线,它们围绕地球形成了一系列的圆。
所有的经线都有相同的长度,并且在地球的两极相交。
它们被用来确定一个位置的经度,即东西方向上的位置。
二、纬线的定义
纬线,或称为纬度线,是围绕地球的平行圈。
纬线与地轴平行,而与经线垂直。
纬线的长度随着离赤道的距离而变短,最长的纬线是赤道。
它们被用来确定一个位置的纬度,即南北方向上的位置。
三、经纬线的应用
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可以精确地描述地球上的任何位置,这是现代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基础。
例如,我们可以说北京的坐标是北纬39.9042度,东经116.4074度。
四、0度经线和纬线
0度经线,也被称为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0度纬线则是地球最大的纬线,我们称之为赤道。
经线和纬线是我们描述和理解地球表面位置的基础工具。
通过经度和纬度,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地球上任何位置,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探索我们的世界。
经线和纬线

纬度的标注方法和分布排列的规律: 纬度从赤道算起,把赤道定为0度, 度数由赤道到北极和南极逐渐增大 , 最大 90度,赤道以北是北纬,代号 是N;以南是南纬,代号是S,北纬 90°是北极,南纬90°是都在南半球
经线的特征:所有经线都是半圆形, 经线长度都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 向,所有的经线都在南北两极点处 相交,两条相对的经线(度数和是 180度,东经对应着西经)组成一个 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 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经度的标注方法和分布排列的规律: 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 治天文台原址的那一条经线定为0度经 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 180度属于东经,以西的180度属于西 经,经度最大是180度,180度经线只 有一条。东西经的分界线是0度经线和 180度经线。
南北半球
特殊的纬线: 0°纬线:即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的 分界线。 30°纬线:低、中纬度的分界线(两条)。 60 °纬线:中、高纬度的分界线(两条) 。 90 °纬线:即南北极点,90°N是北极点, 90°S是南极点。 23.5 °纬线: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有无太阳直射现象的分界线。23.5 °N是北回 归线, 23.5 °S是南回归线。 66.5 °纬线:极圈,是温带和寒带的分界线, 有无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界线。66.5°N是北极 圈,66.5°S是南极圈
特殊的经线: 0度经线:即本初子午线,是东西经的 分界线,以东是东经,以西是西经。 180度经线:是东西经的分界线,以东 是西经,以西为东经。 20°W: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 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 160°E:东西半球的分界线,以东是 西半球,以西是东半球。
经线和纬线的度数范围

经线和纬线的度数范围经线和纬线是地球上的两种特殊线条,它们帮助我们确定地理位置和导航。
经线和纬线分别沿着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个全球网格系统。
本文将介绍经线和纬线的度数范围,以及它们在地理定位中的作用。
一、经线的度数范围经线是沿着地球的纵向延伸的线条,也被称为经度线或子午线。
根据国际标准,经线的度数范围从0°到180°,以东经0°和西经180°为起点和终点。
经线从地球的南极点到北极点穿过整个地球,共有360条经线。
地球上最著名的经线是本初子午线,也称为格林尼治子午线。
格林尼治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的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它被选为经线的起点,经线以东经为正,以西经为负。
其他经线的度数则根据其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来确定。
二、纬线的度数范围纬线是沿着地球的横向延伸的线条,也被称为纬度线或等角线。
纬线的度数范围从0°到90°,以赤道为起点,以南纬90°和北纬90°为终点。
纬线从地球的西经到东经延伸,共有180条纬线。
赤道是地球上最著名的纬线,它位于地球的中心,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
除了赤道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的纬线是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它们的纬度分别为北纬23.5°和南纬23.5°。
这两条纬线标志着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和两个回归线之间移动。
三、经线和纬线在地理定位中的作用经线和纬线在地理定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经线,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相对于本初子午线的东西方向,从而得知其所在的经度。
而通过纬线,我们可以确定一个地点相对于赤道的南北方向,从而得知其所在的纬度。
经度和纬度的组合可以唯一地确定地球上的任何一个点。
这种坐标系统使得地球上的位置可以精确地表示出来,方便人们进行航海、航空和导航。
例如,在航海中,船只通过测量自己所在位置的经纬度,可以准确地确定航向和航线,确保安全到达目的地。
经线和纬线还帮助我们理解地球上的时间差异。
经线和纬线

二、经纬网的运用
(1)依据经度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2)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判断范围的大小
(1)依据经度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①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同是东经,则经度 数值大的在东面,经度数值小的在西面。
②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同是西经,则经度数 值大的在西面,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
(A
)
A. 4 300 千米 B. 1 500 千米
C. 4 500 千米 D. 2 800 千米
【解析】 第(1)题,比较北京与纽约的纬度可知,北京在 纽约南方;比较两地的经度可知,北京在纽约的西方,因此北 京在纽约的西南方。第(2)题,题目所问的是新加坡与北京的 南北距离,因此求出两地的纬度差,再乘以 111 千米,找出选 项中最接近的即可。
180°
165°
165°
150°
150°
135°
135°
❖经度划分:
120° 105° 90°
75°
120° 从0°经线 起,向东、
105° 向西各分
北极
作180°;
90°
❖书写方法:
75° 北京:
60° 45°
60° 东经116°
45°
或116°E
西经
30°
30°
15° 0° 15°
东经
东、西半球的划分 划分标准:西经20度、东经160度
赤道
度数的变化 从赤道向南北递增 规律
相等
南北方向
360° 本初子午线
0°向西向东各
增大到180°
回顾复习——经纬线 N
含义 度数
0°
S
回顾复习——经纬线
0° 0°
回顾复习——经纬线
经纬线

地 球 仪 上 的 纬 线
地 球 仪 上 的 经 线
比较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名称 概念 形状 经线(子午线) 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 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 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一周的圆圈。 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一周的圆圈。 半圆, 半圆,两条正对的经 线组合成闭合的经线 圈。 等长 圆圈,除了两极以外, 圆圈,除了两极以外,每 一条纬线都是一个闭合的 圆。 不等长, 不等长,从赤道到两极逐 渐变短,至两极成为一点。 渐变短,至两极成为一点。 东西方向
经 度
零度线的确定 标度的范围 度数变化规律 本初子午线( 经线) 本初子午线(00经线) 0—1800 180 往东、往西度数越 来越大
相同度数的区 东 经 ( E ) 西 经 ( W ) 分 和东经160 西经200和东经1600的经 半球划分 线圈划分东西半球
100 A
00
100
练习: 练习:写出各点的经度
东西半球的划分
160 E
0
20 W
0
判断下列经线各位于东西哪个半球? • 161 E位于 半球;21 W位于 半球; 0 0 • 19 W位于 半球;159 E经线位于 半球; 0 0 • 180 经线位于 半球;0 经线位于 半球。
0 0
站在哪里才能做到一脚在 东半球,一脚在西半球呢? 东半球,一脚在西半球呢?
F G E
(1)写出B、C 点的经纬度 (2)A在C的 正北 ________ 方 向 。 G在 B的 ________ 在 的 正东 方向。 方向。
(3)以南北半球划分,B点位于 北 半球。 以南北半球划分, 点位于_____半球。 点位于 半球 以东西半球划分, 点位于 点位于_______半球 半球。 以东西半球划分,E点位于 东 半球。
经线和纬线

纬线 纬线特点 纬 度
赤道0° 南北极点90° 书写方法: 北纬40° 北京:
(或40°N)
纬线的应用:
划分南、北半球; 中低高纬度;
热量带(五带);
纬线与经线的比较
纬 线 形状特征 长度 指示的方向 度数范围 0°的确定
圆 赤道最长
经 线
半圆 相等 南北方向 360° 本初子午线
东西方向
正南方 。 东南方
③C、A 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 。
线上,根据以上方法分别判断东西、 南北方
向,可确定 C 在 A 的
(3)用经纬网确定两点的相互方位时,应注意的问题: 的两点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①位于同一经线上的两点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位于同一纬线上
②若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判定两点
读下图,回答3~4题
1.上图中符合下列条件的点为 ①该点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②该点以北为高纬度,以南为中纬度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2.上图中有关经纬线长度叙述正确的是 A.gk=hf B.dk=fe C.ad=bc D.ad=de
二、经纬网的运用
(1)依据经度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2)两地间最近航线方向的判断 (3)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判断范围的大小
(1)依据经度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①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同是东经,则经度
数值大的在东面,经度数值小的在西面。
②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同是西经,则经度数
值大的在西面,经度数值小的在东面。
(1)依据经度判断两地的东西方向
③两个相比较的地点分别是东西经,则两地东西 经度之和的大小来辨认方位: (ⅰ)两地经度和<180°,则东经在东面,西经在 西面 (ⅱ)两地经度和>180°,则西经在东面,东经在 西面 (ⅲ)两地经度和=180°,则两地位于一个大圆上, 无法辨别
经纬线怎么分

经纬线怎么分
经线
连接南北两极的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线,也称本初子午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经线都呈半圆状且长度相等;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个半球。
扩展资料
经线特点
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经线也叫南北线或子午线。
2、所有的经线都在南极和北极汇合。
3、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形成一个经线圈。
4、所有的经线长度大致相等。
5、任何一个经线圈把地球表面平分为两半球。
纬线
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并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纬线。
所有的纬线都相互平行,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在地球仪的表面,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圈。
纬线圈的大小不等,赤道为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圈逐渐缩小,到南、北两极缩为一点。
纬线特点
1、所有纬线都相互平行。
2、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单独构成纬线圈。
4、各条纬线的长短不等,最长的纬线是赤道,由此越往南、往北,纬线越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
课时安排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因而教育学生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
的观念。
[知识和能力]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3.理解掌握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划分和东西、南北半球的划分。
4.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教学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3.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4.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 1.东西经度、南北纬度的判读。
2.东西半球的划分。
3.借助经纬度及经纬网知识,使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同学们,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离不开地理。
学习地理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生活和生产。
那么,
学习地理从哪开始呢?(学生议论)对,从认识人类的家园——“地球”开始。
多媒体画面1
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
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
[讲授新课]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提出问题
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
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学生回答
球体(球形)。
设问过渡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2
图略(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
读图思考
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
设问引导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
多媒体画面3
图略(课本P2图1.1“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请同学们说说当时人们臆想中的大地是个什么样,并举例说明“大地不是平面的”。
组织活动
1.学生描述、举例。
教师评价。
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
列举事例:
模拟观船
①模拟“海边看船”。
让学生参照课本P4图1.3,边模拟,边记录体验,如有到过海边亲身体验过的同学,可以交流印证。
实验行船
②实验“桌上行船”。
让学生做一个对比小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到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观察照片
③观察“月食照片”。
让学生观察课本P4图1.4,指出地球的影子是哪一部分?(古铜色的部分)说明古铜色影子的边缘呈什么形状?(弧形)弧形就能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吗?(不能,如果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看到的影子边缘也是弧形)
引导思考
④思考“高站远瞩”。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站在广阔平坦的田野上,瞭望四周,最多能看到约4000米的地方。
若站得高一些,就能看得远一些。
同理,飞机飞得越高,俯视的范围就越大,这也说明地球不是平面的。
提出问题
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不能)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
多媒体画面4
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
请同学们沿着当年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结合课本P3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
的介绍,进行一次图上旅游,看看证明一个什么事实。
评价过渡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后指出: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
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
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
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
多媒体画面5
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
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小结过渡
教师边小结,边点击在多媒体画面6上依次出现的图片和问题。
多媒体画面6
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点击讨论问题)?请以学习
小组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
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
提出问题
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
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多媒体画面7
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
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承转过渡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
夜不停17天的路程。
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
这样大的
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
如何才能便于我们学习、研
究呢?(教师出示地球仪,有条件的学校可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地球仪,配合学生学习)
多媒体画面8
地球仪略图
同学们请看课本P4中间自然段,观察地球仪,以学习小组共同完成以下各题:
1.什么是地球仪?
2.画略图,并指出地轴、北极、南极是怎样确定的?
3.转动地球仪应向哪个方向转?
4.地球仪有什么作用?
5.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点拨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情况,利用地球仪,边演示,边补充点拨,并渗透在地球仪上确定
方向的知识:指向北极方向为北,指向南极方向为南。
在确定南北方向的基础上,定出东、西方向,提示学生“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因而演示地球仪转动也应自西向东转,并
指导学生演示。
教师要对第5个问题作必要的总结,地球仪与地球实体的不同表现在:①地球仪是地球大
大缩小了的模型;②地球仪上的能使之绕着转动的地轴,以及绘制的经纬网和经纬度,在
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③地球仪上是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地球上不同的地理
事物。
[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
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还认识了“地球仪”这样一位“新朋友”,它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地球,学习地理。
多媒体画面9
根据板书设计师生共同复述本节知识要点,并概括为“一球三数”“一轴二极”。
多媒体画面10
板书设计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作业布置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