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超强总结

一、药物组成配比:⒈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⒉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⒊六一散:滑石:甘草=6:1⒋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5:1⒌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⒍旋覆代赭汤:旋复花:代赭石=3:1⒎麦门冬汤:麦冬:半夏=7:1⒏枳术丸:白术:枳实=2:1二、配伍特点:⒈培土生金:泻白散、参苓白术散、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⒉金水相生:百合固金汤。
⒊滋水涵木:一贯煎。
4.清金平木:羚角钩藤汤。
⒌壮水制火: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⒍通因通用:大承气汤、芍药汤、桂枝茯苓丸、枳实导滞丸。
⒎散中寓收:小青龙汤。
⒏火郁发之:普济消毒饮、清胃散。
⒐逆流挽舟:败毒散。
⒑增水行舟:增液承气汤、增液汤。
⒒辛凉平剂:银翘散;⒓辛凉轻剂:桑菊饮;⒔辛凉重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⒕“苦寒直折”代表方:黄连解毒汤。
⒖“甘温除热法”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⒗“甘苦合用,刚柔互济法”代表方:黄土汤。
⒘治疗“风痰眩晕和痰厥头痛”的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⒙体现“辛开苦降”的是:半夏泻心汤、枳实消痞丸、小陷胸汤三、方义解析:1、“甘草”的配伍用意:⑴麻黄汤:①缓峻以防伤正(麻、桂);②调和诸药(麻、杏)。
⑵桂枝汤:扶正祛邪⑶逍遥散:益气和中,兼缓肝急。
⑷白虎汤:①护中;②缓峻。
⑸仙方活命饮:调药缓峻。
⑹四逆汤:①解毒,缓峻;②益气和中;③调和诸药。
⑺当归四逆汤:益气健脾2.“桂枝”的配伍用意:⑴枳实薤白桂枝汤:①通阳散寒;②降逆平冲。
⑵桃核承气汤:通行血脉。
⑶五苓散:①解表散寒;②温阳化气。
⑷苓桂术甘汤:①温阳化饮;②化气利水;③平冲降逆。
3.“芍药”的配伍用意:真武汤:①利小便;②缓急止腹痛;③养血柔筋;④敛阴护阴。
4.“桂枝芍药等量伍”的配伍用意:桂枝汤:①营卫同治,邪正兼顾;②相辅相成,汗而有源,滋而能化;③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5.“人参”的配伍用意:⑴败毒散:扶正祛邪。
①扶助正气鼓邪外出;②使祛邪而不伤正气。
方剂学使用配比

二、辛温解表麻黄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桂枝二两(6g) 杏仁七十个(6g) 甘草炙,一两(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桂枝汤【方源】《伤寒论》【组成】桂枝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甘草炙,二两(6g) 生姜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九味羌活汤【方源】张元素方,录自《此事难知》【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一两半(各9g) 细辛五分(3g) 川芎香白芷生地黄黄芩甘草各一两(各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小青龙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9g)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6g) 干姜三两(6g) 甘草炙,三两(6g) 桂枝三两(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止嗽散【方源】《医学心悟》【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l000g) 陈皮一斤(500g) 甘草炒,十二两(375g)【用法】共为末,每服6~9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三、辛凉解表银翘散【方源】《温病条辨》【组成】连翘一两(30g) 银花一两(30g) 苦桔梗六钱(18g) 薄荷六钱(18g)牛蒡子六钱(18g) 竹叶四钱(12g) 芥穗四钱(12g) 淡豆豉五钱(15g) 生甘草五钱(15g)【用法】上杵为散。
伤寒论、金匮要略283方方剂用量整理(113方混算)

方名用量(3g按3g计,如其中有升、合、个、枚者,请自行*3/15.625计算)白虎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白虎加人参汤知母18g 石膏48g,碎 甘草6g,炙 粳米19.8144g 人参9g白虎加桂枝汤知母18g 甘草6g(炙) 石膏48g 粳米二合 桂枝(去皮)9g白术散白朮四分 川芎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白术附子汤白朮6g 附子3.84g半(炮去皮) 甘草3g(炙) 生姜4.5g(切) 大枣4.032g (擘)白通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白通加猪胆汁汤葱白四茎 干姜3g 附子3.84g,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白头翁汤白头翁6g 黄柏9g 黄连9g 秦皮9g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6g 秦皮 黄连 柏皮各9g柏叶汤柏叶 干姜各9g 艾三把百合地黄汤百合七枚(擘) 生地黄汁一升百合滑石散百合3g(炙) 滑石6g(一作9g)百合鸡子黄汤百合七枚(擘) 鸡子黄一枚百合知母汤百合七枚(擘) 知母9g(切)百合洗方百合一升半夏干姜散药物组成】 半夏 干姜各等分半夏厚朴汤半夏17.28g 厚朴9g 茯苓12g 生姜15g 干苏叶6g半夏麻黄丸半夏 麻黄等分半夏散及汤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灸等分半夏泻心汤半夏8.64g,洗 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 灸,各9g 黄连3g 大枣8.064g,擘奔豚汤甘草 芎藭 当归各6g 半夏12g 黄芩6g 生葛15g 芍药6g 生姜12g 甘李根白皮一升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 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窠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24g 桂枝9g,去皮 干姜6g 栝楼根12g 黄芩9g 牡蛎6g,熬 甘草6g,炙柴胡桂枝汤桂枝4.5g,去皮 芍药4.5g 黄芩4.5g 人参4.5g 甘草3g,炙 半夏4.32g,洗 大枣4.032g,擘 生姜4.5g,切 柴胡12g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12g 龙骨 黄芩 生姜切 铅丹 人参 桂枝去皮 茯苓各4.5g 半夏4.32g,洗 大黄6g 牡蛎4.5g,熬 大枣4.032g,擘柴胡加芒硝汤柴胡6g2g 黄芩3g 人参3g 甘草3g,炙 生姜3g,切 半夏0.48g,本云五枚,洗 大枣2.688g,擘 芒硝6g柴胡去半夏加栝萎根汤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甘草各9g 栝蒌根12g 生姜6g 大枣8.064g赤石脂禹余粮汤赤石脂48g,碎 太一禹余粮48g,碎赤丸茯苓12g 半夏12g(洗) 乌头6g(炮) 细辛3g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曝干) 当归9g崔氏八味丸干地黄24g 山茱萸 薯蓣各12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g 桂枝 附子(炮)各3g 大半夏汤半夏34.56g(洗完用) 人参9g 白蜜一升大柴胡汤柴胡24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8.64g,洗 生姜15g,切 枳实13.824g,炙 大枣8.064g,擘大承气汤大黄12g,酒洗 厚朴24g,炙,去皮 枳实17.28g,炙 芒硝3.456g 大黄附子汤大黄9g 附子11.52g(炮) 细辛6g大黄甘草汤大黄12g 甘草3g大黄甘遂汤大黄12g 甘遂6g 阿胶6g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6g 黄连3g大黄牡丹汤 大黄12g 牡丹3g 桃仁2.88g 瓜子半升 芒硝3.456g大黄蟅虫丸大黄十分(蒸) 黄芩6g 甘草9g 桃仁一升 杏仁20.16g 芍药12g 干地黄30g 干漆3g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蟅虫半升大黄硝石汤大黄 黄柏 硝石各12g 栀子2.88g大建中汤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12g 人参6g大青龙汤麻黄18g,去节 桂枝6g,去皮 甘草6g,炙 杏仁3.072g,去皮尖 生姜9g,切 大枣6.72g,擘 石膏7.68g,碎大陷胸汤大黄18g,去皮 芒硝23.04g 甘遂1g大陷胸丸大黄24g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11.52g 杏仁10.08g,去皮尖,熬黑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 贝母 苦参各12g当归散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48g 白朮24g当归芍药散当归9g 芍药48g 芎藭24g,一作9g 茯苓12g 泽泻24g 白朮12g 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9g 生姜15g 羊肉48g当归四逆汤当归9g 桂枝9g,去皮 芍药9g 细辛9g 甘草6g,炙 通草6g 大枣16.8g,擘。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

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第一篇:方剂配伍用量比例总结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第二篇: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各种抗生素的用量和配伍禁忌体重, 林可霉素,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1、青霉素g(penicillin g)又名:青霉素、苄青霉素抗菌药物,肌注:5万~10万单位/千克体重。
与四环素等酸性药物及磺胺类药有配伍禁忌。
2、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又名:氨苄西林、氨比西林抗菌药物拌料:0.02%~0.05% ;肌注:25~40毫克/千克体重。
3、阿莫西林(amoxicillin)又名:羟氨苄青霉素抗菌药物。
饮水或拌料:0.02%~0.05%4、头孢曲松钠(ceflriarone sodium)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与林可霉素有配伍禁忌。
5、头孢氨苄(cefalexn)又名:先锋霉素iv,抗菌药物,口服:35~50毫克/千克体重。
6、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又名:先锋霉素v,抗菌药物,肌注:50~100毫克/千克体重。
中药剂量配比如何计算公式

中药剂量配比如何计算公式中药剂量配比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合理的中药剂量配比可以确保中药的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一、中药剂量的计算。
1.单味中药的剂量计算。
单味中药的剂量计算比较简单,通常是按照中药典籍中的规定进行计算。
一般来说,中药典籍中会对每味中药的用量有明确的规定,比如用“克”、“分”、“钱”等单位来表示。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医师的经验来确定具体的剂量。
2.复方中药的剂量计算。
复方中药的剂量计算相对复杂一些,需要根据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比例来确定具体的剂量。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来计算复方中药的剂量:复方中药的总剂量=(单味中药的剂量1+单味中药的剂量2+...+单味中药的剂量n)系数。
其中,系数是根据中药配方中各味中药的比例来确定的,一般来说,系数的确定需要结合中药典籍中的规定和医师的经验来确定。
二、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
中药剂量配比是指将不同味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在中医药学中,中药剂量配比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计算公式。
1.简单加总法。
简单加总法是最常用的中药剂量配比计算方法之一。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混合后中药的总剂量=中药1的剂量+中药2的剂量+...+中药n的剂量。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结合医师的经验来确定具体的剂量比例。
2.等效法。
等效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中药剂量配比计算方法。
它的计算公式如下:混合后中药的总剂量=中药1的剂量/中药1的浓度+中药2的剂量/中药2的浓度+...+中药n的剂量/中药n的浓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中药的浓度来确定具体的剂量比例,以确保混合后的中药浓度符合治疗要求。
三、中药剂量配比的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确定剂量。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附方: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麻黄附子细辛: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
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
常用中药汤头方剂歌诀

常用中药汤头方剂歌诀1.麻黄汤:【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辛温发汗解表的代表方,又是止咳平喘的基础方2.桂枝汤:【组成】桂枝(去皮)三钱(9克)芍药三钱(9克)生姜(9克)三钱大枣(切)十二枚(3枚)甘草二钱(炙,6克)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可建功。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外感风寒表虚证。
治疗外感风爷,营卫不和的常用方。
3.桑菊饮:【组成】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芦根(6克)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饮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外感风热表证。
用于风温初起。
4.银翘散:【组成】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荆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本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为辛凉平剂,治疗温热表证。
5.白虎汤;【组成】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
清热生津。
阳明经热证或肺胃气分热证。
用于外感寒爷入里化热,或温爷传入气分所致的实热证。
6.强汤:【组成】强汤是鞠通方,爷热入心营血伤,犀角丹玄连地脉,银翘竹叶服之康。
强解毒透热养阴。
爷热出入营分证。
为治疗瘟病爷热入营的代表方。
7.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解毒柏栀芩,火胜三焦是病因,火热烦扰兼错语,吐衄发班此方钦。
泻火解毒。
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
是泻火解毒的代表方。
8.龙胆泻肝汤:【组成】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可排。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肝胆实火上炎。
9.白头翁汤:【组成】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若加阿胶与甘草,产后虚痢称良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例总结
1.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3:2:1
2.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麻黄:石膏=1:2
3.竹叶石膏汤:半夏:麦冬=1:2
4.左金丸:黄连:吴茱萸=6:1
5.当归六黄汤:黄芪:当归=2:1
6.当归补血汤:黄芪:当归=2:1
7.阳和汤:熟地黄:麻黄=15:1
8.旋覆代赭石汤:旋覆花:代赭石:生姜=3:1:5
9.麦门冬汤:麦门冬:半夏=7:1
10.枳术丸:枳实:白术=1:2
11.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1:1:1
12.六一散:滑石:甘草=6:1
13.吴茱萸汤:生姜:吴茱萸=2:1
14.大补阴丸:(熟地+龟板):(黄柏+知母)=3:2
15.泽泻汤:泽泻:白术=5:1
16.小建中汤:芍药:桂枝=2:1
17.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1:1
18.温脾汤:大黄:附子=2:1
19.炙甘草汤:地黄:甘草=4:1
20.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20:1(1:1气血双补)
21.小蓟饮子:生地:小蓟=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