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有关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有关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汇报人:2023-12-13•引言•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目录•改进措施与发展建议•结论与展望01引言随着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木种苗作为生态建设的基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为了了解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通过调查,了解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为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提供参考。
调查背景与目的目的背景调查范围与方法范围本次调查范围涵盖我省各地市,包括山区、丘陵、平原等不同地形区域。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家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调查。
其中,问卷调查主要针对林木种苗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实地走访主要针对林木种苗基地、育苗户等进行调查;专家访谈主要针对林木种苗领域的专家、学者等进行访谈。
02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现状我省林木种苗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涵盖了多个树种和品种,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
建设规模我省林木种苗数量不断增加,以满足不同造林需求和市场需求。
数量建设规模与数量品种结构与分布品种结构我省林木种苗品种结构不断优化,选育出一批具有优良性状和适应性的新品种,提高了林木种苗的品质和效益。
分布我省林木种苗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为各地的造林绿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建设质量与效益我省林木种苗建设质量不断提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了林木种苗的成活率和生长量。
效益我省林木种苗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0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缺乏政府支持林木种苗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但目前政府投入不足,导致项目难以顺利推进。
资金筹措困难林木种苗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包括土地租赁、种苗培育、技术研发等,资金筹措困难,制约了项目的发展。
资金投入不足技术水平落后技术研发不足林木种苗建设需要先进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技术研发不足,导致种苗质量不高,生长缓慢。
XX苗木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湖南省、某某市某某区XX绿化苗木基地建立可行性论证报告目录第一章工程背景第二章工程建立的有利条件和阻碍因素第三章产品市场需要预测与销售第四章工程建立规模、建立内容与施行进度第五章劳动组合、管理与运行管护第六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第七章效益分析第八章结论和建议附件:1、产品成品核算表2、工程损益表3、工程工程布置第一章工程背景1、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开展规划我区是以城带乡的城乡结合区,地处城郊,农业消费仍然是一项主要工程。
宝庆古城由于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业消费摆脱不了,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业和农村开展相应缓慢,缺乏后劲,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出路。
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提出农业构造调整,走公司加农户,专业化、产业化和高产、高效、优质的路子,特别是市委市政府规划某某市要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规模要扩大,城市建立程度要进步,城区绿化美化程度要升格,随着潭邵高速公路和洛湛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大大改观了我市的交通条件,火车南站开发区2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兴建,加上人民生活程度的不断进步,绿化苗木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因此,绿化苗木消费将成为我区城郊型农业的一大亮点。
2、工程由来和简述成规模。
现我们将绿化苗木基地确定在XX乡的寒婆和盘龙村,这里属远郊乡村,土地价值低,土地面积宽,通过专家综合考察,是建立绿化苗木基地的理想场所。
3、工程提出的必要性和根据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特别是远郊的XX乡,农村土地面积宽,农业人口多,农业消费投入大,效益低,严重影响农民的消费积极性,阻碍了农业消费的进一步开展。
因此,必须调整产业构造,走专业化消费、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打破传统的稻谷加稻草的消费形式,走开拓创新、效劳城市、致富农民的路子,建立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产销一体化的新型消费形式,使我区的农业大区变为经济强区。
这个绿化苗木基地的建立,正是我区全面、深化开展农业构造调整,宝庆古城扩大城区规模,城市绿化美化要上新台阶的关键时刻,我区在XX乡建立绿化苗木基地,是施行我区农业构造调整和强区富民的最正确选择。
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引言 • 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现状 • 林木种苗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我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多样的树种,具有悠久的林业发 展历史。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林业产业结构的 调整,林木种苗建设已成为我省林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林木种苗建设,积极推进种质资源保 护、良种选育、苗圃建设等工作,为提高森林质量、保障生 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我省林木种苗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和林业部门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本报告旨在全面了解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现状,探讨存在的 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推动 我省林业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02
目前,全省共有各类林木种苗基地200多个,其中省级骨干基地10个,市级基 地30个,县级基地50个,乡镇级基地100多个。这些基地在树种选择、种苗培 育、生产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
03
全省林木种苗生产总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年生产能力在5000万株以上,基本 能够满足我省造林绿化的需求。
主要树种的分布和生长情况
05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林木种苗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我省近年来重视林木种苗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使得林木种苗的生产能力得到 显著提升。
林木种苗质量明显提高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程度的加深,我省林木种苗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优良品 种的推广和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林木种苗市场持续繁荣
全省林木种苗建设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doc

全省林木种苗建设调查报告_调查报告关于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的调查报告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
苗木是林业发展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省林木种苗建设,促进我省林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组织力量对我省林木种苗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意见,具体如下:一、我省林木种苗建设的基本情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种苗工作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绩。
其中建立了一批林果种子繁育基地70年代以来,我省采取了自筹资金、省部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先后建成了油松、落叶松、毛白杨、刺槐、板栗、大枣等良种基地。
总面积为1000亩.其中,有数英亩的顶生树、数英亩的母树和数英亩的种子园,年种子产量超过1000公斤。
其中,油松优良种子基地有3个,面积1000亩.其中,优良林木收集圃(和穗收集圃)万亩,收集优良林木资源。
种子园亩、母林亩和对比试验林亩。
通过子代测定,在油松种子园中筛选出了一个年种子产量在100公斤以上的优良无性系。
落叶松种子基地,面积1000亩.其中,优良的树木资源被收集在数英亩的苗圃中,克隆(科)被收集。
种子园亩、母林亩、实验林亩。
通过子代测定,我们在落叶松种子园选择了10个优良家系和10个年种子产量超过kg的优良无性系。
毛白杨有两个肥沃的繁殖基地,面积为1000亩.其中,收集苗圃亩,收集毛白杨优良无性系。
收获园亩、养殖园亩、测林亩。
通过杂交,筛选出几个毛白杨优良无性系,育成7个三倍体毛白杨品系。
年产10,000株幼苗、10,000粒种子、接穗等。
白宇梁凡基地,占地200亩.其中,收集苗圃亩,收集优秀克隆。
测量森林的面积。
筛选出9个优良的榆树无性系,并选育出1个抗虫榆树无性系。
刺槐繁育基地,总面积1000亩.其中,苗圃集亩,克隆集12个。
摘穗园亩、种子园亩、测林亩。
培育优秀的克隆体;板栗育种基地,总面积1000亩.其中,收集苗圃亩,收集板栗品种(优良品系)。
良种示范园万亩,繁育园万亩,实验林万亩。
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基地概况一、基地位置与自然条件〔一〕基地位置**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都江堰市**乡。
**乡地处成都平原西陲的都江堰外江浇灌河泊江河畔,西与崇州市上元、街子镇隔江相看,南与崇州市元通镇毗邻,东与都江堰市柳街、石羊镇接壤,北与都江堰市大乐乡交界。
地理座标为东经103°36′04〃—103°37′56〃,北纬30°45′59〃—30°49′18〃,全乡总面积16.8km2。
基地建设地点在**乡北部,距都江堰市区32km,距成都市区55km,交通便利。
基地总面积34.54hm2〔折合亩〕。
〔二〕地貌土壤**乡属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北高南低,高差比落为千分之三,海拔高589—620m。
基地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在长期人为水、旱耕作的妨碍下,发育成水稻土,土层较厚,pH值6.7—7.5,质地重壤,土壤胖力较低。
〔三〕气候示范基地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热和湿润,光热丰富,雨量充分,无霜期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冷,有利于苗木花卉的生长发育。
基地所在的**乡年平均气温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10℃的活动积温4677.7℃,无霜期265天;年平均落水量为1245.1mm,78%集中在5—9月,12月、1月、2月的月均落雨量分不为13.2mm、12.7mm、,形成了冬干春旱、夏季暴雨、秋季连绵阴雨的落雨特征。
年均相对湿度81%,3—6月的月均相对湿度<80%,日最小相对湿度17—38%。
日照少,平均日照时数1042.2小时,日照率为23%,9月至次年3月的月均日照时数小于80小时,其中9、10、2月的月均日照时数均小于60小时。
据都江堰市气象站〔海拔706.7m〕1954—1980年的27年历年最大积雪深度记载:9年为0,12年为1—4cm,5年为5—7cm,1970年1月5日积雪深度为16cm;年均风速/S。
最多风向NW,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E、WNW、NW、NNW 为10—15m/S,其余风向的最大风速为4—9m/S;27年间只有1977年6月出现1次冰雹;历年雷暴日数18—57日,平均38.3日。
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抗旱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word版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修改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某某市某某区头营林场抗旱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1.1.2建设单位及项目法人建设单位:某某市某某区国营林业总场项目法人:某某(某某区国营林业总场场长)1.1.3主管部门:某某市某某区林业局1.1.4项目性质:新建1.1.5建设目标及宗旨建设目标:项目建设中,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应用国内最先进的林业种苗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引进、收集、培育和推广林木良种,建立建成品种齐全、效益显著的抗旱造林良种基地。
即采用网络系统信息化公司管理模式,通过选择培育适合当地栽植的优新种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公司+农户式的引进、推广、生产、销售一体化发展之路。
建设宗旨:项目建设遵循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产业化服务的宗旨,在紧紧围绕尽快恢复生态平衡这一中心目标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努力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培育一些适合林业产业化发展的后续产业型林木良种。
1.1.6项目区范围:项目区拟建在某某市某某区头营林场,北至冬至河畔,南接头营老街,东邻清水河,西靠银平路。
建立建成以抗旱造林树种为主的良种繁育中心和种子加工、贮藏、检验检疫、推广为一体的林木种子贮藏库。
1.1.7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在头营林场新建大果无刺沙棘、宁杞1号、水曲柳、白蜡及良种杏采穗圃30公顷;新建毛条母树林100公顷;新建繁殖圃15公顷;新建优树收集区10公顷,总规模155公顷。
1.1.8项目建设期限及进度:4年完成。
第一年至第二年完成母树林、采穗圃、繁殖圃、优树收集区建园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工程;第三年完成繁殖园及良种基地的抚育管理工作。
第四年全面完成工程建设并检查验收。
1.1.9项目总投资: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400.4万元,地方筹措99.6万元。
1.4.4项目效益:项目建成后年收入为1165.6万元,利税475.6万元。
林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林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1. 项目背景本可行性报告旨在评估林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
该项目将建设一个专门用于种植林木的基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林木需求和保护环境的需要。
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设一个高效、可持续和环境友好的林木种植基地。
通过种植各种林木,我们旨在提供丰富的木材资源,并促进生态平衡。
3. 项目范围- 选择适宜的土地进行基地建设。
- 确定合适的林木品种和种植方法。
- 建立必要的设施,如温室、水源和灌溉系统。
- 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措施。
- 开发销售渠道,促进产品推广。
4. 项目可行性分析4.1. 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调研,对林木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
建设林木种植基地有利于满足市场需求并提供稳定的供应。
4.2. 技术可行性种植林木的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在不同地区取得了成功。
我们将采用成熟的种植技术,确保基地的高产和质量。
4.3. 环境可行性林木种植基地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并减少土壤侵蚀。
项目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
4.4. 经济可行性通过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营,林木种植基地能够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产品销售和资源综合利用,将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4.5. 风险分析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风险,如天气灾害、市场波动等。
为减少风险,我们将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计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应对不确定性。
5. 项目实施计划- 阶段1: 按照选址要求选择合适的土地,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
- 阶段2: 建设基础设施,包括温室、灌溉系统等。
- 阶段3: 种植各类林木,实施科学管理和维护。
- 阶段4: 发展销售渠道,并推广项目成果。
6. 预期成果- 提供丰富的林木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
7. 预算和投资回报项目的详细预算和投资回报将在后续阶段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8. 结论综上所述,林木种植基地建设项目在市场、技术、环境和经济等方面具备可行性。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 - 1 -1.1项目提要 (1)1.1.1项目名称........................................................... - 1 -1.1.2项目建设单位....................................................... - 1 -1.1.3项目属性........................................................... - 1 -1.1.4建设目标及建设宗旨................................................. - 2 -1.1.5项目区围........................................................... - 2 -1.1.6项目建设的关键技术................................................. - 2 -1.1.7项目建设容及其规模................................................. - 3 -1.1.8项目建设期限....................................................... - 3 -1.1.9项目总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 3 -1.1.10项目效益.......................................................... - 3 -1.2报告编制依据 (7)1.3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7)1.4项目可新性研究结论 (8)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 8 -2.1项目背景 (8)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1)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 - 13 -3.1建设单位条件 (13)3.2科技支撑单位条件 (14)3.3项目建设区选址的合理性 (14)3.4外部条件 (15)3.4.1地理位置.......................................................... - 15 -3.4.2.地形地貌.......................................................... - 15 -3.4.3.水文.............................................................. - 15 -3.4.4.气候.............................................................. - 16 -3.4.5.土壤.............................................................. - 16 -3.5土地资源条件 (17)3.6社会经济 (17)3.4.2社会经济条件...................................................... - 17 -第四章项目建设目标及方案........................... - 18 -4.1指导思想 (18)4.3项目建设目标 (19)4.4建设方案 (20)4.5项目建设容 (20)4.6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20)第五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 21 -5.1估算依据与说明 (21)5.2投资估算(明细) (21)5.2资金来源及使用 (23)第六章项目管理 .................................... - 23 -6.1项目组织管理 (23)6.1.1 组织人员.......................................................... - 23 -6.1.2 定岗定责.......................................................... - 23 -6.2开展项目管理 (24)6.2.1 管理制度.......................................................... - 24 -6.2.2 管理措施.......................................................... - 24 -6.3严格资金管理 (24)6.4加强科技支撑 (25)6.5加强种苗质量管理 (25)6.6资金保障 (25)6.7技术保障 (26)第七章消防、安全与卫生、节能措施.................... - 26 -7.1消防 (26)6.1.1 设计依据.......................................................... - 26 -6.1.2 消防措施.......................................................... - 27 -6.2安全与卫生 (27)6.2.1 设计依据.......................................................... - 27 -6.2.2 防护措施.......................................................... - 27 -6.3节能 (28)6.3.1 设计依据.......................................................... - 28 -6.3.2 节能措施.......................................................... - 28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 - 28 -8.1环境现状调查 (28)8.2项目建设影响分析 (29)8.2.1 施工期影响分析.................................................... - 29 -8.2.2 运营期影响分析.................................................... - 29 -8.3环境保护措施 (29)第九章综合评价与结论.............................. - 30 -7.1.项目效益 (30)7.1.1生态效益.......................................................... - 30 -7.1.2社会效益.......................................................... - 31 -7.1.3经济效益.......................................................... - 32 -7.2项目风险评价 (32)7.2.1 政策风险.......................................................... - 32 -7.2.2 灾害风险.......................................................... - 32 -7.2.3 管理风险.......................................................... - 33 -7.2.4 生态风险.......................................................... - 33 -7.3评价结论 (33)第一章总论1.1项目提要1.1.1项目名称康家村林业苗木繁育基地建设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1.1.2.1项目主管单位某县林业局1.1.2.2项目建设地点某县长宁镇康家村1.1.2.3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及1.1.2.4项目科技支撑单位某县林业局1.1.2.5项目实施单位某县长宁镇康家村贺庭录1.1.3项目属性新建1.1.4建设目标及建设宗旨以科技为先导、市场为导向,坚持利用当地优势,栽培当地种苗,为当地造林提供优质苗木的建设目标,建设一个规模发展、体现农村林业发展先进水平、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物质基础的种苗基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地位置与自然条件
(一)基地位置
**省省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在都江堰市**乡。**乡地处成都平原西陲的都江堰外江灌溉河泊江河畔,西与崇州市上元、街子镇隔江相望,南与崇州市元通镇毗邻,东与都江堰市柳街、石羊镇接壤,北与都江堰市大乐乡交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03°36′04〃—103°37′56〃,北纬30°45′59〃—30°49′18〃,全乡总面积16.8km2。基地建设地点在**乡北部,距都江堰市区32km,距成都市区55km,交通便利。基地总面积34.54hm2(折合518.1亩)。
第二章
一、基地作用
运用现代化育苗新技术,结合推广育苗科技新成果,研究、开发、储存、培育优良种苗。建设科技含量高、成果技术适用性强的种苗基地,在全省起示范作用,进而培训育苗技术专业人才,推广林业育苗先进技术,为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二、设计指导思想
以基地建设目标为依据,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结合基地实际,运用市场新机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规划建设科技示范性强、成本低、市场前景好、效益显著的种苗基地。
(二)科支撑条件
**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与**省林科院、**省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校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为全省的速丰林建设、长防林建设、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林木种苗示范基地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方便,区位优势突出,信息广泛快捷,市场潜力大,建设单位有丰富的育苗经验,能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为全省林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
某某素有“花木之乡”之誉,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花木兴乡”战略,经全乡人民的共同努力,使**乡初步形成了以花卉、苗木、盆景、桩头生产为主的花木产业。实现了从庭院经济向大田生产的飞跃发展,走出了一条富民兴乡之路。到目前为止,全乡花木种植户发展到1490户,占农户的43%,花木种植面积205hm2,在地产值900万元,1999年,仅花木盆景就实现销售收入3100万元,全乡人均专项增收198元,占农民人平增收额78.6%,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几年来,花木销售市场更加兴旺,在成都青石桥专门有某某花木销售一条街,共有铺面24个,全乡常年从事花木运销的专业户246人,并建有泊江园艺公司、新兴园艺公司、东风园艺公司等,主销**乡花木产品。目前,某某花木产品已远销北京、浙江、陕西、贵州、云南、广州、福建、广西以及日本东京等地。
(二)地貌土壤
**乡属冲积平原地貌,地势平坦,北高南低,高差比降为千分之三,海拔高589—620m。基地土壤为河流冲积物,在长期人为水、旱耕作的影响下,发育成水稻土,土层较厚,pH值6.7—7.5,质地重壤,土壤肥力较低。
(三)气候
示范基地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有利于苗木花卉的生长发育。基地所在的**乡年平均气温1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5.8℃,≥10℃的活动积温4677.7℃,无霜期265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245.1mm,78%集中在5—9月,12月、1月、2月的月均降雨量分别为13.2mm、12.7mm、21.1mm,形成了冬干春旱、夏季暴雨、秋季连绵阴雨的降雨特征。年均相对湿度81%,3—6月的月均相对湿度<80%,日最小相对湿度17—38%。日照少,平均日照时数1042.2小时,日照率为23%,9月至次年3月的月均日照时数小于80小时,其中9、10、2月的月均日照时数均小于60小时。
三、建设条件
(一)建设单位状况
**省林业科学技术推广总站承担全省林木新品种引进、驯化、筛选、示范、推广;苗木培育新技术的试验等职能,技术力量雄厚。在全省的各市、州、县均有相应的组织机构,为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地现有苗圃面积22.91hm2,主要培育品种有峨眉含笑、深山含笑、金丝垂柳、金合欢、杜英、火力楠、天竺桂、雪松、金叶女贞、红叶小檗、火炬树、皇竹草、杂交竹等。年产生态、园林绿化苗木350万株左右。苗圃现有基础设施薄弱,初具规模的主道500m,管护房96m2,排水沟1000m,蓄粪池2个,管护、生活用抽水井1眼,灌溉和照明用电是当地电网上的民用电,安有电杆16根,苗圃采用自流灌溉和用潜水泵在引水沟内抽水灌溉。
(四)交通通讯
**乡对外交通十分方便,石(羊)安(龙)路直达都江堰市,经柳(街)安(龙)路、安(龙)元(通)路直达成都市区。每天有公共汽车往返都江堰市和成都市。1999年,**乡共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全乡20km的村级水泥公路,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
**乡通讯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安装直拨电话800门,并已开通了无线通讯业务。
(四)水文地质
**乡处于都江堰外江灌区沙沟河、泊江河之间、有4条干渠(斗渠)由北向南纵贯全境,东西方向支渠密布、水源丰富,灌溉十分方便。
地质为第四系河流冲积、洪积。西北为龙门山地震带,震源深度浅,地震活动盛期与地球自转速度、太阳活动周期及日、月轨道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据80年代资料,未来一百年内预测震级为6—6(1/2),预测可靠程度为Ⅱ(类)。
二、
(一)土地与人口
**乡东西窄,南北长,全乡总面积16.8km2;其中耕地870hm2。**乡现有人口12202人,辖9个行政村,56个农业合作社。农业人口11780人,其中,劳动力7834人。
(二)经济状况
**乡工农业总产值1.1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0.53亿元,农业总产值0.54亿元,第三产业0.0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8521t,财政收入465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2905元。
据都江堰市气象站(海拔706.7m)1954—1980年的27年历年最大积雪深度记载:9年为0,12年为1—4cm,5年为5—7cm,1970年1月5日积雪深度为16cm;年均风速1.2m/S。最多风向NW,各月各风向最大风速,E、WNW、NW、NNW为10—15m/S,其余风向的最大风速为4—9m/S;27年间只有1977年6月出现1次冰雹;历年雷暴日数18—57日,平均38.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