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欧造园水景处理异同初探

合集下载

探析水景艺术手法在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表现及差异

探析水景艺术手法在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表现及差异

探析水景艺术手法在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表现及差异作者:李佳利李永帅赵佳欣张迪妮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8年第04期摘要:水景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一直以来都极具特殊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人类亲水的天性。

自古以来,水就作为中国园林的典型元素,并且在中西方园林中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间的历史变革中,水景艺术在中西方的园林理念中都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也形成了不大相同的审美与创作形式。

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水景艺术手法的表现及差异,探索不同文化水景造园艺术的不同。

关键词:历史文化;水景;造园艺术;中西方园林;表现手法水景,顾名思义就是指因水得景、因水成景。

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在有意识的邻水建园,依山建园,之后就逐渐发展成为将自然水源引入园中。

所以水体在园林中的运用也就越来越广泛,其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与灵活化,其本身也从视觉层面上升到美学与精神层面上。

不同的国家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在造园中它们处处体现着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则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的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本文将从中西方思想、中西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应用、中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中西方传统园林水景艺术的特点,辨别它们的差异性。

一、水景在中西方园林中的应用(一)水景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独具一格的一种园林要素,在古代它被称为园林中的“血液”或是“灵魂”。

在中国园林中把水景归结为三个字赏、游、乐,大块的水景具有一种空气的流动性以及空间的延展性,一小片碧水映着蓝天也可以带给观赏者视线的无限延伸,通过感官从而扩大了一定的空间感。

无论是主景、配景,都会借助植物来丰富景观,水旁植物的姿态、色彩在水中形成的倒影都增强了水景一定的美感。

不同的水体构筑物可以产生各具特色的形态,水环绕建筑物可以产生“流水周于舍下”的水乡情趣,亭榭浮于水面,仿若神阁仙境,而小品、雕塑立于水中央,就可让诗人借景抒情。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园林实际上是按一定的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起来的。

国内外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一国内外古典园林自然环境上的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西方古典园林的选址一般在城市边缘地区或离城较远的地区,范围很大,注重轴线的强调与处理,周围以人工培植的花草、喷泉、雕塑来表现其气势恢宏的人工美。

按照法国著名造园史家-?格罗莫尔的观点,西方古典园林选址的四大要素是地点、地形、朝向和水源。

远离城市可以获得大片的空地;起伏的地形,高地与沟谷形成反差可以得到优美的效果;良好的朝向有利于布置园林景观;而水则赋予园林以生命和活力。

(2)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计成的《园冶》一书中对中国古典园林的选址有比较详细的描述,“园基不拘方向,地势自有高低”,“得影随形”,即使方寸之地也可以营造出一个别致小巧的天地,列举了选址的几个必要条件:“远来往之通衢”、“藉参差之深树”、“如方如园,似偏似曲”等等,并针对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等各自特点提出了“园地惟山林最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郊野择地,依乎平冈曲坞,叠陇乔木,水浚通源,桥横跨水”,“江干湖畔,深柳疏芦之际,略成小筑,足证大观也”,“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苑……竹修林茂,柳暗花明……”等一系列观点。

西方园林与中国园林不同点二国内外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上的差异(1)西方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工美,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水体都方方整整,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关系中去。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楼阁亭台排列整齐,花木修剪成形,水源理成喷泉等等。

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论述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摘要:分别概述了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论述了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通过从历史起源、文化传统、哲学理念和宗教信仰、美学思想等不同背景和角度,分析中西方园林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特色、差异、一、中西方园林的差异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西方的园林由于文化传统,地域条件,经济发展的差异而形成了迥异的表现形式及风格,构成了世界园林艺术的两大流派。

下面通过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艺术特色概述,细看它们的差异性。

(一)中国园林艺术特色1.中国古典园林体现自然美与自然拟人化中国园林为典型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

园林中山环水抱,曲折多变,花草树木自然生长,建筑也顺应地形而参差错落。

受儒家道德思想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把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

重视寓义于物,托物言志。

2.中国园林讲究意境美中国园林艺术在表象上体现形式美,更把自我放人自然中,将客观景致与主观情感相结合,借景物窥见心灵、触动情思,体现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正如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相,言有尽而意无穷。

”追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区别于西方园林的最大特点。

3.中国园林的布局构造中国园林在布局上因地制宜,强调有法无式。

呈现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人们在二维园址上将整体空间分隔成不同形状、尺度、个性的多个空间,通过对其分割与联系的处理,形成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

同时配合借景、对景、分景、隔景、藏景等空间处理手法的运用,形成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园林艺术景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极其深远和不可穷尽的三维空间效果。

4.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特点中国园林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主体,园林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

作为四大造园要素之一的园林建筑布局灵活,与地形、水体、植物巧妙结合,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构成优美风景。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对比性和差异性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对比性和差异性

意境表达
西方园林景观注重形式美,通过几何形状、对称布局等手 法营造出一种肃穆、规整的氛围。而中式园林则更注重自 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强调与自然 的和谐共存。
中式园林常常运用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通过借景、 框景、对景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而西方 园林则更注重雕塑、喷泉等人工装饰,强调对自然的改造 和征服。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园林景观 设计更加注重生态优先,强调绿色、 可持续的设计理念。
未来展望
地域特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地域特色 成为园林景观发展的重要方向, 将地域文化、历史、自然等因素 融入景观设计,形成具有地域特
色的园林景观。
人文关怀
园林景观设计更加注重人文关怀 ,关注人的需求和体验,创造宜 人的空间和环境,让人们在景观
互相借鉴
中西方园林景观在跨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助于 推动世界园林景观的创新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 对比性和差异性
目录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设计理念与风格对比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植物配置与水景处理差
异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意境表达与实用性考量 •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1
CATALOGUE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差异
历史背景
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园林出现,以实用性为主,多用于果 蔬种植和放牧。
中世纪时期
修道院园林兴起,强调自然与人工的 分离。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
园林走向成熟,追求形式美和人 文精神。
18世纪至今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极简主义 园林相继出现。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中国传统景观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域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去壳而失却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眼神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史空间的艺术。

园林景观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通融时间艺术的诗与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总体到局部都包含这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四、意蕴的蕴涵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已经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西造园水法异同与各自艺术特色初探

中西造园水法异同与各自艺术特色初探

中西造园水法异同与各自艺术特色初探摘要:水景作为园林设计中的元素从古至今在园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园林水景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传统方面入手,对东、西方水景的相应类型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园林水景;园林理水;艺术特色;1. 中西造园水法异同中西方园林都十分重视水体的利用和水景的创造,但其处理手法不同,这主要是东西方文化渊源所致。

总体上讲,东方园林中水景的创造重视意境,手法是“人工中见自然”。

例如,我国古典园林就要求具有“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因此水要以“环湾见长”,越幽越深越有不尽之意,这与英国自然式风景园中的睡眠单纯追求自然野趣,如画的风景是有着很大的差别的。

另一方面,东方园林水景崇尚自然山水的模仿,在理水中尽力模仿自然中的静水(湖塘、池沼)、动水(溪涧、瀑布、涌泉)和各种自然水景要素(湖岛、汀渚)等,而西方园林水景偏重视视觉效果,讲究几何格局和气势,处处显露着人工造景的痕迹,是一种“人工中见人工”的手法。

不同的文化底蕴影响了东西方对水景的欣赏与认同程度。

东方文化偏重于“求静”,追求返朴归真和淡中求趣的意境,这种思想贯穿中国历史,在江南私家园林中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极力在喧闹的城市中寻找一处宁静的处所来修心养性。

而西方文化是一种强烈的求动、求变的文化。

而且意大利的造园师为增加游憩的功能,还设计出了水风琴、水剧场、机关水嬉等新奇玩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水的动势。

2.中国园林理水的艺术特色2.1 中国古代园林理水的文化传统中国的园林理水概括地说,由引大自然(江河湖海)的水入园到挖池堆山,创造铜龙吐水、自雨亭、人工瀑布以及形声结合的动态水景,并赋以文化性的曲水流觞,造型的象征性和观赏的哲理性直到清代大水法的引进等,都说明中国古代园林的理水形式上虽然不及今日西方那么多样,同时多数是以湖、池、泉、溪、潭的静态水景为主,但又能做到静中有动,对理水的认识与欣赏,却是极为深刻而有智慧的。

这也是中国园林理水迥异于西方的特色。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论述风景园林是人类构建自然与文化,美化生活与环境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文化、历史和艺术的结合体。

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论述。

一、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1. 设计理念中西方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存在较大的区别。

在中式园林中,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强调“山水田园”的意境,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元素的组合,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而西式园林则更注重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强调对几何形状的设计与规划,追求对称与对比,建筑与景观的协调统一,突出了秩序、对称与几何美。

2. 建筑风格中西方风景园林中的建筑风格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园林建筑具有浓厚的古典文化气息,常常采用横卧的“凝园式”建筑,注重道、殿、廊的合理组合,尤其是重视建筑对自然景色的衬托和映衬。

而在西式园林中,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工程性,常常采用石材、钢材等现代化材料,建筑形式更加走向简洁大气。

3. 植物配置中西方的风景园林在植物配置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植物的意境,希望通过植物的生长、颜色、形态等来寓意表达情感与情绪。

而西方的园林则更注重植物的功能性,追求对景观的布置与空间的填充。

1. 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不同。

中国园林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儒家道家佛家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影响,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尊重自然之美、优美之意。

而西方的园林则受到希腊罗马文化影响,重视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追求对称、秩序、规模与壮观。

2. 地域环境的差异中西方地域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风景园林差异的重要原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受季风气候影响,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山水风光优美。

这种地域环境的差异使得中国的园林景观更加注重山水、水墨意境的表现。

而西方地域环境大多数位于大陆与海洋相交的地带,气候多变,风景资源及形式丰富多样。

试论中西造园水法的异同(一)

试论中西造园水法的异同(一)

试论中西造园水法的异同(一)【论文关键词】:中西;造园水法;异同【论文摘要】:中西方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如生活习惯、饮食、建筑风格等等,文章就中西造园水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使两者的特点在互衬之下更加鲜明,并进而探讨了中西造园水法在当代的融合及未来趋向。

1.中西造园水法历史比较水在我国早期庭园构成上就占据主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水体形式丰富,景致多变;(2)水体在园林中所占面积较大,又称“巨浸”。

隋唐时期,园林水景处理往往规模很大,例如洛阳西苑,不仅有“一池三山”的大湖,周围又有若干小湖,并以“龙鳞渠”环绕串联,形成规模宏大、复杂多变的水系。

宋、元以后,园林水体面积越来越小,但变化增多了,宋代重石之风大盛,如宋?周密《吴兴园林记》所述:“池南竖太湖三大石,各高数丈,秀润奇峭,有名于时,……募工移植,所费十倍于石,可谓石妖矣。

”从此中国园林山水并称,所谓“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无石则水无形,无态,……若无水,则岩不显,岸无形”。

水和山石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中国传统水法的重要特点。

明清以来,私家园林的数量大大超过前代,文人士大夫的意趣与造园结合更紧密,为追求自然,一方面,利用天然水面与泉水成景;另一方面,巧于因借、以小喻大,以简喻繁的手法丰富起来,其极至是缸荷、碗莲的出现,真可以说集天地自然于一壶。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园林水法在水形和岸形处理上主要走的是一条模仿自然之路(近代岭南园林出现一些几何处理的水景)。

相比中国园林水法一脉相承的发展过程,西方园林水法却以意大利水法、法国水法、英国水法为三个阶段的典型。

意大利台地园建造在真山真水之中,所以又称别墅园。

意大利园的突出成就在于因地制宜的水处理手法,如意大利最著名的两个水景园是朗特别墅和艾斯塔别墅。

朗特别墅模仿了水流涓集成河,奔腾跌宕,汇流入海的全过程,它抽象地模仿自然,把阿拉伯园中水渠的做法引进之后,加入许多鬼斧神工的变化,例如水的跌落、水扶梯(链式瀑布)、喷泉等等来人工地再现了这个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西欧造园水景处理异同初探
作者:余毅敏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2年第02期
摘要:通过论述中国与西欧造园水景处理表现形式及艺术表现特点,分析其造园水景处理差异形成的原因,为现代园林设计活动中水景处理提供可循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中国园林;欧洲园林;水景处理;造园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造园术中水是至关重要的元素之一。

据中国史载,园林水景几乎是伴随着造园术的产生而一直延续至今,它的诞生可追述到中国古代园林萌芽期商周年代。

《诗经·大雅》有写道“王在灵沼,于韧鱼跃”,即描述了周文王在水边活动的场景,我们认为这片水域便是当时的游玩场所,具备了水景的基本特征。

西方造园术是个相对中国传统造园术的宽泛外延,我们可以认为除中国园林体系外的欧洲园林及伊斯兰园林两大体系合称为西方园林。

而本文将重点论述欧洲造园与中国传统造园里边对水景观处理的比较,欧洲文明无论从历史、艺术、科学还是影响范围来说都更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1水景的表现形式
1.1中国传统园林水法表现
中国传统造园术中对水景的处理形式较多样,无论是场地、形态、组成元素都体现了这个特征。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湖、塘、池、溪、涧、潭、湾、渊、滩、渠、泉等,主要构成元素除了水,还有山、石的硬质元素,亭台楼榭的人造元素,甚至还有花木虫鸟这些动植物元素。

而终结中国传统园林水景的共性则是它的形态多为模仿天然形成的水系,不去有意刻画人为的作用。

1.2欧洲园林水法表现
欧洲造园水法按它的三个造园风格阶段分为:意大利台地园造园水法;法国规整式宫廷园造园水法;英国自然风致园造园水法。

意大利台地式花园,水景依意大利常见的丘陵台地而建,顺台地落差分阶段布置,水流表现形式多样;法国勒诺特尔式园林,法式园林水景表现为大水面,静水面,水池规则对称等特
点,宗教人物雕塑也是法式园林造园水法的常用题材;英国自然风致园中的水景表现得更有自然气息,一片小湖,一条水溪,伴随着木质的走廊或垂钓平台,它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古典造园的影响。

2 造园水处理的艺术特色
2.1中国传统造园水处理艺术特点
2.1.1 以静怡轻柔为主要表现目的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水总体现着一种静怡的气质特征,在烘托气氛的作用上不强调气势的磅礴,倒是更多的通过细水长流的姿态来反衬环境当中一份静幽的气氛。

2.1.2 重塑自然水景到造园中来
中国传统造园里的水处理手法虽然形式多变,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通过模仿天然山水再现自然景观。

往往是把自然水景形态通过重新排布组合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大环境下才能出现的自然水景风光,如假山叠水,就模仿了自然界的山石瀑布景观。

2.2 欧洲造园水法艺术特点
2.2.1台地园造园水法艺术特点
意大利境内多丘陵地貌,庭院顺着台地分阶布置,原种水景多为中轴线对称布置,但由于地形的错落,在每个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水的处理方式表现得富有变化,它通过渠道,或用隐蔽的管道至上而下引水,利用水压形成优美的喷泉,这是台地园水景极富特色的地方。

因此借助台地特点或以跌水或以喷泉等多形式表现水的活跃气氛是意大利台地园造园水法的主要艺术特点。

2.2.2勒诺特尔式园造园水法艺术特点
法国的勒诺特尔式园林恪守规则几何图形在园林构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法式园林中的水景同样受此影响,水池有着规则的形状,布局讲究对称,构图缜密,不追求台地园水景纷杂的高低错落形式;另外,它的水面较大,又多以静态水面来创造一种宁静幽雅又大气磅礴的气势。

所以规整对称,气势磅礴是法式造园水法的主要艺术特点。

2.2.3自然风致园造园水法艺术特点
英国自然风致园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它在原本略欠生气的造园手法上追求更多的曲折,强调意境表达。

可能受中国古典造园影响,风致园水景也是以自然风光水景为基础,通过
草坪牧场花木,配合质朴的石桥等设施,表现出诗画般的浪漫主义色彩,比起中国古典园林,它显得更加纯净与雅致。

用图画式园林水景来概括英国自然风致园造园水法恰为合适。

3 引发中西造园水法差异的原因
台湾学者吴森在《比较哲学与文化》中提出:“西方文化三大支柱:科学、法律、宗教;中国文化两大支柱:道德、艺术。

”笔者认为这帮助我们指出了中西园林造园水景处理手法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具体体现在:
3.1 自然认知观的差异
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本是中西方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差异。

中国古人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主体,并且有情感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没有展开对自然的科学研究。

因此古人掌握了通过自然物来表达思想意境的技巧,而对改造自然没有实际需求。

在欧洲则有所不同,欧洲文明发展史差不多就是一部科学发展史,欧洲人很早就开展了对自然的科学活动,当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认知后,一种崇拜知识期望改造自然的欲望变得非常强烈,生产活动、社会活动、艺术活动无不体现出这种特征,以至于欧洲的各种文明进步活动都闪现着科学的严谨性。

体现到中国传统造园水法,就出现了以自然要素为构件重现自然意境的造园水法特点。

而欧洲造园水法则透露着强烈的人的参与性,并且不回避反而强化人的活动在其中的影响效果,表现出了极强的严谨性和实用性。

3.2 中西造园水法哲学性的差异
哲学性差异是源于对自然科学研究活动的差异所致。

中国风水理论是中国古人对自然认知的水平之上发展出来的,不具备科学研究的属性特征,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造园水法的影响甚深,它所倡导的理念直接造成了中国传统造园水法山水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中国传统园林里的水景都是伴随着山水合一的思想。

风水理论不是建立在科学态度基础上的,因此实用性不是它所追求的主要目的。

法国古典主义造园理论家布阿依索在《论依据自然和艺术的原则造园》中写道:“尤其是河里的流水和盘式喷泉上喷着的水,它们带来的运动和活力是花园最有生气的灵魂。

……最大的水面是最美的,不过,最好不要因它的开阔而使其余的水面失色。

”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欧洲造园家已经在用思辨的辩证方式思考自己的生产活动。

他还设想通过水渠规整地分割庭院,用水面代替庭院,花池树池做点缀式布置,这种矩阵排列的形式是自然界难以看到的,而
这种形态常出现在物质微观的排列形态中,这也就解释了中国古典造园和欧洲造园的为什么在事物秩序的营造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别了。

4 探索中西造园水法异同对现代园林水景处理手法形成的意义
通过阐述中国与欧洲造园水法的表现形式,分析两种造园水法各自的艺术特点,从中西方对自然科学认识的角度剖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所在,理清了两种造园水法的出发点和表现重点的异同,两种造园水法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在表达水景景观效果上各有优劣,对于现代园林水景设计,我们在考虑设计目标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水景处理方式,因此我们不能刻意为某种园林形式贴上标签以至于束缚我们的创新活动,只要是合乎情理以及满足一个合理目标的创造,它总是有其一个合理的价值。

作者简介:余毅敏(1980-),男,任职于杭州易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主创景观设计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