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要素
中国造园“六法”(详细)

中国造园有六法即山、水、树、石、路、屋。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来说,有四大要素和“六法”之说,四大要素指的是:山石,水,植物和建筑;还有一种是“六法”之说,就是把山和石分开,加上水、树(就是植物)、屋(就是建筑),再加上园林中的路,共六大要素;也有人归结为花木,水泉,山石,点缀,建筑,路径,这种说法加上了点缀,也是组成了六个要素。
关于园林构成要素的说法很多,我们今天要说的是园林构成要素当中的植物这一构成要素。
山水是构成园林的最基本的要素,造园可以概括为掇山理水,而植物是掇山理水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植物犹如山峦之毛发,水景也需要植物来点缀衬托。
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形式有许多种,有高大的树木,如松、柏、梧桐等,拙政园的梧竹幽居,就是因为亭外有梧有竹而命名,因为梧能招风,所以把梧桐看成是吉祥之物。
也有多年生的草本花木,如梅,兰,竹,菊等,因为常被比作人的性格而在园林中经常出现,比如用梅来颂扬人的铮铮傲骨,竹来比喻为人的高风亮节,如扬州的个园,就是以种植竹子而出名。
但是大面积的草坪却在古典园林中很少出现,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草坪又可以称为是“规矩草”,之所以称为是规矩草,是根据草的生长特征总结出来的,也就是说草坪必须经常修剪整齐才能显出其魅力来,而古典园林的造园的原则是“人工仿效自然”,古典园林所创造的是一个“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一个有若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景物是自由的、不规则的、非几何图形的,而修剪草坪好像就不是纯粹地模仿自然,而是对自然的景物有了一定的改造,所以说这一点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是相违背的。
古人造园并不是不对构成要素进行人工的改造,只是在人工改造的基础上努力创造出一个“虽由人作,宛白天开”的园林意境,尽量做到看不出人工斧凿的痕迹。
如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根据水流动的特性,开凿出了蜿蜒曲折的水池,还要设计出一个水口,寓意水是有源头的,是流动的,这些虽然都是人工创造的,但设计得非常巧妙,顺乎自然,让人看不出加工过的痕迹;还有园林中的人工堆山,也是用自然界中的石头,按照大自然中山的形势堆砌而成,也做到了顺应山的走势,惟妙惟肖。
古典园林的审美要素和造园手法分别有哪些

古典园林的审美要素和造园手法分别有哪些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化学物质生活基础。
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宜人的生活环境。
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风景式景观属性,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
建造园林所用树脂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个股表现,亭台楼阁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
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明白与感受。
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中国古典园林的总体而言风格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弹性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稍加高于自然的无公害整体。
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鲜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产生了自身的风格特点。
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五点。
:1.1出自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园林乡土情怀。
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东南角一处。
1.2园林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
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分莱菲县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浓郁的诗情画意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结构、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旧式绘画当中的美感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营造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营造技法指要中国古典园林以“道法自然”为根本指导理念,在自然景观的设计营造上追求树无行次、石无定位的布局。
山有宾主朝揖之势、水有迂回萦绕之情,完全是一派峰回路转、水流花开的自然风光。
人文建筑物本身在园林中,也是按山水总体风骨走势,高低曲折、参差错落、量体裁衣、烘云托月、点染着自然山水的艺术情趣。
这种在有限的空间内,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巧妙构配,组合成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从而令人感受“天人合一”之境界和状态。
中国园林艺术大师陈从周先生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一文中曾指出,“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以山水花木,池馆亭台组合出之。
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
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点出了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之四大要素——山石、泉水、花木、建筑。
如承德避暑山庄之“金山”岛,就是古典园林这种营造技法的实践典型。
避暑山庄的金山岛,仿江苏镇江金山寺修建,以石为基,石上建阁,用水环抱,水内植荷。
康熙皇帝曾称赞其:“仰接云霄,俯临碧水,如登妙高峰上。
北固烟云,海门风月,皆归一览。
”一、堆山磊石“园林之胜,唯是山与水二物。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
唯其如斯,才能满足文人士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审美情怀。
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
大型苑园,常包入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
小型的文人园林,主要还是靠堆叠假山来创造苍郁的山林气氛。
假山的堆砌,离不开峰石。
古人认为,石是天地至精之气的凝集,一拳一石,包孕了自然山林之美,在古典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
堆山叠石是营造古典园林的重要手法,它师法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李渔《闲情偶记》云:“磊石成山,另是一种学问,别是一番智巧。
”1、选石园林选石,看重石质。
如著名的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就运用了四种不同的石质,营造了不同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造园手法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1. 借景手法:利用周围自然山水或建筑环境,将其融入园林中,营造出与外界相连贯的景观效果。
2. 运用对称和平衡:古典园林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学原则,通过布局、景点的设置等手法来营造整体的和谐感。
3. 利用空间层次:通过设置不同的景点和元素,创造出层次感和深度感,让人在园林中有流动的视觉体验。
4. 突出虚实结合:在园林中巧妙地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如利用假山、水池等来营造幻化之境,给人以意境和想象的空间。
5. 打造意境和氛围: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和氛围,通过植物、建筑、水景等的组合和精心的设计来展现特定的文化内涵。
6. 引导人流和视线:通过步道、廊道、窗户等设置,引导游客的行走路径和视线,使他们能够逐步欣赏到不同景观,并有所体验和感受。
7. 利用水景: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的元素,通过水池、流水、喷泉等来增加园林的动感和灵动感。
8. 精心布置庭院:庭院是古典园林中的核心区域,通常会设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以打造一个宜人的休闲空间。
9. 运用植物装饰:古典园林注重对植物的选择和摆放,通过花草树木的组合和养护,创造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10. 利用建筑元素:在园林中运用传统的建筑元素,如亭、阁、桥等,以增加园林的文化气息和观赏价值。
这些手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了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理念的独特魅力。
造园四要素

的确,山水是自然美的典型。“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我么的富有诗意!园林里只要有了水,便显得一切都活了起 来。若说水是古典园林的灵魂,这也不算过分吧。
有些大型风景胜境,象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桂林的漓江,四川的九寨沟,都得幸于天然之水。而许多私人庭园则也是 得山水之助,承前人“引水注入”之法,平地凿池造一个水体,临水堆山,岸边植柳,架桥建屋,这叫理水。
堆山叠石是一种艺术创作和艰辛劳动。“山无定形,而有定理”,要想堆叠出一座上好的假山,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既 要“搜尽奇峰打草稿”,胸中自有丘壑,又要掌握娴熟的叠石技术,这样叠出的假山,才能假山不假,既有真山之理,又有假山 之趣。青萍老人曾经对叠石作过这样概括:“宜整不宜碎,石纹仔细配,突出峰秀顶,毫无人工为。”
叠石假山大体上分为两大类型:一是写意假山,一是相形假山。
先说写意假山。它是取真山的山姿山容,气势风韵,经过艺术概括、提炼,再现在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这类以 某种真山的意境创作而成的山体,会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味的山体,会给人一种亲切感,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品 味的余地。各地园林都有成功的实例。南京瞻园南端假山,俨然一幅偌大的山水画。据说它是南京工学院已故教授刘敦桢先生的 作品。他抓自然山水中最具代表性的局部,采取与真山更接近的表现手法堆置山体,外表用石,背里用土,土石结合,自成一 体。它的成功,在于具“虽由人作,宛如天然”的高超艺术,引人观瞻,引人欣赏。
造园四大要素(一)
来源: 作者: 日期: 2008-01-03
提起古典园林,人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楼台亭阁,假山池沼,曲径小路,嘉树奇葩。这些联想是符合事实的,它正表明我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立体形象和多种艺术风格。
那么,造园家是用什么艺术手段构造园林,引起了人们的游赏兴味的呢?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其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以下是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与人工融合的空间感。
常见的布局方式包括回字型、中轴线型、开放通透型等。
古典园林以空间层次的设置来表现园林景观的层次感,常见的手法包括景观与空间的错落有致、主次之间的转化与呼应等。
2. 山水结合:中国古典园林借鉴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构图手法,并将之融入到园林景观的布局中。
在布局中,工程师会选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建造山体,以形成宜人的景观。
并通过人工的山体塑造手法,如山体开凿、石头堆砌等,使其与周围的景物相协调,形成山水画般的景观。
3. 溪流与湖泊:水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园林中营造氛围和增加景观层次感的重要手段。
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水体有溪流和湖泊。
溪流常以弯曲的形态蜿蜒穿行于园林中,配以小桥、感澜、石峰等景观,增添了园林的浪漫情调。
湖泊常常作为园林的中心景观,配以亭台楼阁、绿树花丛等,营造出宁静、开阔的美景。
4. 四季景观:中国古典园林注重四季景观的呈现。
通过引入不同的植物、花卉和树木,以及景观灯光设计,使园林在不同季节都能散发出不同的美感。
春季以花卉盛开、鸟语花香的景象为主,夏季注重荫凉和水域的清凉感,秋季以红叶和果实的丰收为主,冬季则以落叶和空寂的景象为特色。
5. 巧用亭、台、楼、阁: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建筑物包括亭、台、楼、阁等,这些建筑物常常与山水、花木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亭、台、楼、阁的建筑形式多样,有单层的亭子、高耸的楼阁等。
它们作为园林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不仅为游人提供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园林景观中的亮点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具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
通过总体布局与空间构成、山水结合、溪流与湖泊、四季景观以及巧用亭、台、楼、阁等手法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打造出了一种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第六章中国古典园林

(四)对景 (五)框景 (六)漏景 (七)借景
(一)抑景
园林造景不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 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 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抑景符合中国传统艺术所讲究的含蓄
Space Design in a Chinese Garden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 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 桥主景,为两岸起伏 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 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 的景色。
Space Design in a Chinese Garden
夹景-------------------------vista line,vista 又称 “风景线”
(四)对景
障景---------------obstructive scenery, blocking view 又称 “抑景
(二)添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 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 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 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 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 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 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 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 做添景。
Space Design in a Chinese Garden
漏景-------------------leaking through scenery
(七)借景
Space Design in a Chinese Garden
借景-------------------borrowed scenery, view borrowing
留园 待云庵和亦不二亭
颐和园 铜牛和南湖岛
(五)框景
园林中建筑的门、窗、 洞,或乔木树枝抱合 成的景框,往往把远 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 景观包含其中,这便 是框景。
第七章中国古典园林

一园。有“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不仅引进全国的美景,还
在园中仿造西洋美景,如著名的“大水法”。颐和园中的
“谐趣园”仿自无锡“寄畅园”,而西堤六桥则是西湖苏
堤六桥的翻版。
•
2.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
• (1)个性鲜明,主题突出。
•
江南私家园林是官绅商贾们府邸的扩展和延伸,因此
造园因地而异,风格因人而异。
• (2)小巧别致,色彩淡雅。
木,以供统治者享受。
•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园林建造在形式和内容方面逐渐
丰富起来,出现了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
•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建造艺术转折时期.
•
隋唐以后,我国古代造园艺术达到了高峰。
•
明代中叶以后,私人造园高潮迭起,涌现出计成等一
批卓有成就的园林建筑专家。
•
清代时,我国园林建筑形成了北京地区、江南地区、岭
• (6)亭。是一种没有门窗、四面开敞的小型建筑。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富民族特色,造景功能极强,正所谓 “有亭即成景”。
• (7)廊。廊是有顶无墙的带形建筑。它不仅是联系建 筑和景物的通道,而且因其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生动活 泼,是颇具观赏性的民族建筑。
•
4.植物
•
花草树木犹如园林的毛发。
•
首先,它具有构景作用,其色彩、姿态无不给人以柔情万千,绚丽多姿的美感。
依山而建。佛香阁高41米,为全园的最高点,是颐和园的
象征。在此眺望昆明湖,开阔的湖面、远处的西山尽收眼
底。排云殿极具皇宫的豪华气派。
•
万寿山下昆明湖畔有著名的长廊。它长达728米,共分
273间,上有精美绘画14000余幅。长廊迂回蜿蜒,如同彩
带一般将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连为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环秀 山庄
苏州留园 冠云峰
2、理水
理水之法:掩、隔、破
3、植物
选择植物标准:姿美、色美 、味香 季节与植物: • 春天:玉兰 、牡丹 • 夏天:荷花 、紫薇 • 秋天:桂花 、菊花 、枫叶 • 冬天:天竺 、腊梅
植物的象征意义:
竹子——刚直、清高、虚心 松柏——高洁、坚强和长寿 莲花——清洁无暇、洁身自好 兰花——幽居隐士 石榴——子孙满堂 玉兰 、牡丹、桂花——荣华富贵 紫薇——高官厚禄 梅——坚定、孤高
• 生物多样性的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 观多样性
4、动物
养动物的作用: • 观赏娱乐 • 隐喻长寿 • 借以扩大自然境界,令人通过视觉,听觉
产生联想。
5、建筑
• 厅堂(主体建筑) 待客与集会活动的场所
拙政园中园的布局以荷花池为中心,远香堂为其主体建筑, 池中两岛为其主景,其他建筑大都临水并面向远香堂。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如公路、 河道;也可以说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如某些更新过程中的带 状采伐迹地。也可以将其看作线状或带状的斑块,同时也是联系各斑块 的桥梁。长度:宽度在10-20以上的斑块可以看作是廊道,它起着分割 和联系斑块的作用。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基质的判定标准 有三个:1、相对面积:当景观的某一要素所占的面积比其他要素大得 多时,这种要素类型就可能是基质,它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流。2、连 接度:如果景观中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 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是基质。3、动态控制: 如果景观中的某一要素对景观动态控制程度较其他要素类型大,也可以 认为是基质 。
8、障景 障景是古典园林艺术的一个规律,就是“一步一景、移步换 景”,最典型的应用是苏州园林,采用布局层次和构筑木石达到遮障、 分割景物,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古代讲究的是景深,层次感,所谓 “曲径通幽”,层层叠叠,人在景中。现代园林源于古代园林的一部 分理论,结合了西方理念,理论构造上比较杂糅,但是基本上是对古 代理念的阐述和丰富。使观者跳脱,虽在景中,但处处是景。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
1、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决不会让人一 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 “先藏后漏”,“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 一村”,采取抑景得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 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6、漏景 漏景是从框景发展而来。框景景色全观,漏景若隐若现,含蓄 雅致。漏景可以用漏窗、漏墙、漏屏风、疏林等手法。
疏透处的景物构设,既要考虑定点的静态观赏,又要考虑移动视点 的漏景效果,以丰富景色的闪烁变幻情趣。例如,苏州留园入口的洞 窗漏景,苏州狮子林的连续玫瑰窗漏景等。 7、借景 中国园林的传统手法。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 景范围中来。园林中的借景有收无限于有限之中的妙用。借景分近借、 远借、邻借、互借、仰借、俯借、应时借7类。其方法通常有开辟赏 景透视线,去除障碍物;提升视景点的高度,突破园林的界限;借虚 景等。借景内容包括:借山水、动植物、建筑等景物;借人为景物; 借天文气象景物等。如北京颐和园的“湖山真意”远借西山为背景, 近借玉泉山,在夕阳西下、落霞满天时赏景,景象曼妙。
9、透景 美好的景物被高于游人视线的地物所遮挡,须开辟透景线,这 种处理手法叫透景。要把园内外主要风景点透视线在平面规划设计图 上表现出来,并保证在透视线范围内,景物的立面空间上不再受遮挡。
在安排透景时,常常与轴线或放射型直线道路和河流统一考虑,这样 做可以减少因开辟透景线而移植或砍伐大量树木。透景线除透景外, 还具有加强“对景”地位的作用。因此沿透景线两侧的景物,只能做 透景的配置布景,以提高透景的艺术效果。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物种数量与岛屿面 积之间关系表达为:
• S=cAz
•S
岛屿的生物物种数
•A
岛屿面积
•c
与单位面积平均物种数有关的常
数
•z
待定参数,它与到与地理位置、隔
离度和邻域状况等有关
“岛屿”其实是 一个独立的生 态系统,也可 以是一座山丘 等等
景观异质性
• 景观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要设计好景观,就必须先了解他的属 性,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组成要素的异质性,及景观中包含 的景观要素的丰富程度及其相对数量关系或称多样性;二是空间分布 的异质性,即景观要素空间分布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高度异质的 景观是由丰富的景观要素类型和对比度高的分布格局共同决定的
•
当风景点的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他
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
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者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得风景点的更显得有诗
情画意,这就是夹景。比如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
桥是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
4、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 木…… 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 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 叫对景。
拙政园听雨轩
• 园墙 隔景、漏窗、龙墙
利用洞门、空窗的边框作为框景的画框,形成十分诱人的 风景画面。
又名花窗,是窗洞内有漏空图案的窗。
6、匾额、楹联和石刻
• 匾额:悬在门楣上的题字牌 • 楹联:指门两侧柱上的竖牌 • 石刻:山石上的题诗刻字 • 作用:陶冶情操,抒发胸臆;点景作用,增添
诗意,拓宽意境。
2、添景 当远方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如果中间或近处没有过渡景观, 眺望时就缺乏空间层次。如果在中间或近处有乔木或花卉作中间 或近处的过渡景,这乔木或花卉便是添景。添景可以是建筑小品、 树木绿化等来形成。体型高大姿态优美的树木,无论一株或几株 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添景作用。
3、夹景 远景在水平方向视界很宽,但其中又并非都很动人,因此,为 了突出理想景色,常将左右两侧以树丛,树干,土山或建筑等加以屏 障,于是形成左右遮挡的狭长空间,这种手法叫夹景,夹景是运用轴 线,透视线突出对景的手法之一,可增加园景的深远感。夹景是一种 带有控制性的构景方式,它不但能表现特定的情趣和感染力(如肃穆、 深远、向前、探求等),以强化设计构思意境、突出端景地位,而且 能够诱导、组织、汇聚视线,使景视空间定向延伸,直到端景的高潮。
5、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者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 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园冶》中 谓:“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防古人笔意,植 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李渔也谈于室内 设“尺幅窗”、或“无心窗”以收室外佳景,也是框景的应用。
上海豫园的仰山堂是一座临池水阁,下层是“仰 山堂”,上层是“卷雨楼”。
苏州拙政园鸳鸯厅面阔三间,外观为硬山顶,平面呈 方形,四隅均建有四角攒尖的精巧耳房。北厅为三十六鸳 鸯馆,南厅称十八曼陀罗花馆。
•廊
“引”且“观”的建筑 分单廊、复廊、直廊、曲廊
个园——长廊
颐和园的长廊彩绘
属于“苏式彩画”,是中国木结 构建筑上的装饰艺术。1990年, 颐和园长廊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 画廊。
秦汉
特点 最简单的囿和园 初期造园。 利用自然山泽、水泉、树木、鸟兽造园 已有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
出现宫殿建筑为主的宫苑(秦始皇上林苑)
魏晋南北朝 园林发展的转折点——崇尚自然
唐宋
园林达到成熟阶段——诗画融入园林(写意 山水园林)
明清 园林艺术进入精深发展阶段。
冠云峰及其周围丰富的植物配置,已经形成了小型生态系统
对墙角精心的处理,多重植物组合在一起,孤落的墙角变得生动
• 其实,古人在精心搭配他们园林中的植物 组景的时候,无意间表现出了他们在生态 学知识运用方面的造诣,而现代景观设计, 当下最重要的便是生态设计,所以这里我 想为大家简要的引入一部分生态学知识, 真正去理解并运用景观生态学的部分原理, 为我们的设计服务,不让“生态”只是挂 在嘴上说说而已。
AGL 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和要素
2010 12 03
不要迷恋拙政园
WARNING
本次讲座的目的在于正确的研究和对待古 典园林,而不是为了加强我们对古典园林 的膜拜,重点在于自己得出一些思考,争 论总是存在,但我们的宗旨是为我们当代 的景观设计服务!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简史
时期 黄帝 商周
春秋战国
景观定义
•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 • 景观是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的地域空间系统; • 景观是异质生态系统的镶嵌体; • 景观是人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空间
景观组成要素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其主要成因机制或 起源包括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种植,与之相对应的可以分为干扰斑 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进斑块等几个类型。度量斑块的指标 有: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内缘比,斑块数量和构型。
• 景观异质性是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 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 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互相促进,森 林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物多样性
如果人类想稳定和谐的生存下去,维 持生物多样性最给力,其他神马都是 浮云!
•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 和变异性,他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各种生命形式之间及其与环境 之间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物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生境与生 态过程的复杂性。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球 生态环境稳定的基础,如何保护现有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面临的 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生态交错带
• 边缘效应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两侧生态系统的共同影响和交互作 用而表现出与内部不同的生态学特征和功能现象。斑块内部的土壤条 件、小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湿度、风速)、物种组成等方面都 与边际部分有明显差异。因此,生态系统之间,边际带是客观存在的, 当研究的问题被涉及到两侧不同生态系统作用时,往往被称为生态交 错带或过渡带。许多研究表明,生态交错带或边际带通常具有较高的 生物多样性或初级生产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速率更快,生态过程 更活跃。一些需要稳定而相对单一环境资源条件内部物种,往往集中 分布在斑块内部,而另一些需要多种环境资源条件或适应多变环境的 物种,主要分布在边际带,这成为边缘物种。一般而言,内部物种更 容易受由生境退化和破碎化而灭绝的威胁。因此,斑块大小变化的一 个重要生态效应就是导致内部生境的变化,边际带的宽度和边际效应 的大小与斑块的大小和相邻斑块或本底的特征及其差异程度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