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合集下载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

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那么你知道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苏州园林的造园手法有哪些一、园林造景特点大体归类:借景、对景、框景、漏景、障景等二、分别细述个个特点:1.借景是将园外景象引入并与园内景象相叠合的造园手法,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造园手法之一,这种手法可弥补空间尺度小且耗费财力的不足。

典型的借景佳例,如颐和园昆明湖远借西山、玉泉山,拙政园远借北寺塔,沧浪苍邻借葑溪水等等。

2.对景是主客体之间通过轴线确定视线关系的造园手法,由于视线的固定,视觉观赏远不如借景来得自由。

对景有很强的制约性,易于产生秩序、严肃和崇高的感觉,因此常用于纪念性或大型公共建筑,并与夹景、框景相结合,形成肃穆、庄严的景观。

3.框景是有意识的设置框洞式结构,并引导观者在特定位置通过框洞赏景的造景手法。

框景对游人有极大的吸引力,易于产生绘画般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则是框景效应的最佳写照。

4.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

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景物的漏透一方面易于勾起游人寻幽探景的兴致与愿望,别一方面透漏的景致本身又有一种迷蒙虚幻之美。

利用漏景来促成空间的空灵与渗透是中国造园的重要手法之一。

5.障景是在游路或观赏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引导游人改变游览方向的造景手法。

障景使园林增添“藏”的韵味,也是造成抑扬掩映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为历代园林所广泛应用。

6.园林造景有如撰文画画,有法而无定式。

同一景色画家可用不同笔法表现之,摄影师可从不同角度拍摄之,同一园林也可用不同构思设计。

几百座江南庭园千变万化,各有所妙。

故园林造景有独特的立意,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就可称为佳作。

每个庭园造景时,不可忽视动观和静观的景色,通常狭小的庭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引言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

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

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

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即通过这种手法将大自然的广博风光浓缩于小而精的园林之中。

那么,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方法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借景。

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赏析

中国园林赏析姓名:谢伶玉班级:电子1212 学号:1220106230 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士大夫的思想追求和艺术情趣。

传统士大夫奉修齐治平为圭皋,不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重视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之学,他们涵泳情性,默思玄览,修炼“内宇宙”,在笔墨纸砚则为书画,在草木土石则为园林。

他们将广大的宇宙囊括进内心,或者说他们将内心的修养性命做为宇宙中最广大最重要的学问,即把它当做宇宙。

中国古代除了李白、徐霞客等寥寥数人,并无太多探险家,大约与士大夫重视“内宇宙”修炼而不重视对“外宇宙”的探索有关。

这些反映在建筑上,就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华丽、精巧。

他们将“内宇宙”又投影在园林建筑上。

园林的气质和造型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景的布局和构图,大致的成景在类型上分为借景、主景、点景、引景、漏景、框景、影景、色景、盆景。

借景的基本手法,一是堆山叠石,建筑高台楼阁,以抬高视点;二是在可借景的方向构造“视线走廊”避免遮挡住景致;三是设计框景引导游人视线;四是以水面倒影形成映景;五是种树栽花设岸理水;六是栽种有季相特征的花木,借季相景;七是竹听风声,种芭蕉,荷花听雨声,借声景。

园林中的主要景物或景区称为主景。

如留园以著名的冠云峰为主景,趵突泉以名泉为主景,潭拓寺以千年银杏古木为主景。

主景有控制全局的特点,在布局上往往处于空间序列的高潮部分。

园林中亭、塔等小型建筑等景物最易产生装饰点景作用,景物点的要领是“以少取胜”,贵在得体,恰到好处的景物点还可以山石、花木和雕刻小品等、补点剩余空间,不仅使空间布局充实、构图完美,还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引景即有意识地引导游人路线的方法,视线引景以静观视线的朝向为标准,引景可分为向心引导和离心引导两种方式。

向心引导即从景区外围注视中心某一景观,易于产生吸引力与亲切感。

离心引景则是从某一景点向四面眺望,易于产生奔放的联想。

漏景又称泄景,一般指透过虚隔物而看到的景象,虚隔物包括花窗、栅栏和隔扇等。

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

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

以小见大的古典园林精品摘要:澳门卢廉若公园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古典园林,而番禺余荫山房则是著名的广东四大园林之一,属于典型的岭南园林。

两者虽然在总体布局、建筑风格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却同样体现着古典园林造景中“以小见大”的宗旨。

本文主要从布局特色方面对卢廉若公园和余荫山房进行分析与比较。

关键词:卢廉若公园;余荫山房;布局特色;岭南园林中国古典园林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占有者身份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和岭南园林。

岭南园林又以私家园林而著称。

相比江南园林,在布局上,岭南园林建筑面积往往超过了园林,形成了一种建筑包围园林的态势。

究其原因,由于其园林规模一般较江南园林小,园林的实用功能占据主要位置,因此往往宅居与园林融为一体。

澳门卢廉若公园和番禺余荫山房均属于小型的私家庭院,通过园主和工匠的精心设计,对中国园林各种造园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本来面积较小的园林, 给人以峰回路转、、幽深广阔、无穷无尽的感觉,实属“小中见大”的成功例子。

澳门卢廉若公园概况十九世纪末,华人富商卢华绍命人在低洼泥泞地段上兴建花园,后来其子卢廉若又命人在园内大兴土木,至1925年方才竣工。

卢廉若公园原名“娱园”,至今已有86年历史。

卢廉若去世后,物业部分地段被出售。

1973 年由澳督嘉乐庇购买后交由市政厅管理。

经过一番修茸整理,于1974年秋由澳督夫人揭幕并正式命名为“卢廉若花园”向广大市民开放,1992年被评为澳门新八景之一。

因此,现在的卢廉若公园仅为当年娱园的一部分,其实际面积很小,总面积只有1.78公顷(水体面积占0.32公顷、陆地面积占1.46公顷)。

卢廉若公园面积虽小,却是港澳唯一具有苏州园林风韵的中国古典园林。

当年,卢廉若聘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刘光谦设计该园,刘光谦既是书画家,也善于园林设计,见识广博。

因此娱园建造得独具风韵,既有江南园林的造园手法,又融入葡式建筑的风格,还富有岭南园林的造园特色。

苏州园林艺术与手法

苏州园林艺术与手法

浅谈个人对苏州园林艺术与手法的理解中国苏州古典园林是运用有限的空间营造造园家内心无尽的意境,通过艺术性手法的处理,结合造园要素(建筑、植物、山石、水)的独特艺术性表达,营造出极具特色的苏州古典园林。

其中,造园手法特征之一便是通过虚实空间的建造,突显虚实景的艺术效果,营造一种特殊的情感氛围。

下面着重从几个具体的例子中剖析苏州园林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

远香堂。

远香堂的实空间是一座四平厅建筑与周边假石共同组成的空间,虚空间为堂边的水、荷花构成的空间。

实景是荷花围绕建筑长满水面的景象,虚景是夏日水中荷花散发出的清雅荷香。

造园家独具匠心的造园手法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此景表达内心高洁品质,借周敦颐“香远益清”的诗意以及荷花出淤泥不染的品质表达君子清雅高尚的内心世界。

待霜亭。

待霜亭的实空间是位于园中部六角景亭,虚空间是亭边的水面以及周边种植的柑橘等特征植物。

虚实空间的结合营造出待霜亭独特的实景。

柑橘的种植,笔者以为是借柑橘等待秋霜的磨练方可成熟的自然过程表达造园者内心坚贞不屈,不怕摧折的骨气。

将植物的物性与人的人性结合起来,表达文人君子的高尚品质。

响月廊。

廊本是古典园林重要交通联系,而响月廊不仅有联系空间的基本作用,其本身也透露出寄情于景的艺术造园手法。

通过其名的理解,笔者以为,这是在忽明忽暗的月光下走在廊下发出脚步声声响的情景,只有在及其安静的夜晚才能有此情此景。

廊周边的虚空间,种植的香樟、若竹等植物遮挡了部分水面,形成一个相对私密性强的空间。

更体现出其静谧的氛围。

借这些虚实空间的营造,让人行于其中之时浮躁的心便安静了下来,沉稳了下来,不再随凡尘漂逐,表达造园者一种对沉稳、安静的内心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听雨轩。

听雨轩的实空间是建筑-小院构成的空间,虚空间则是院中小池、芭蕉共同构成的空间。

雨中停于轩中听得雨打芭蕉的声音,此时的雨便也成为构成虚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而雨声便是构成虚景的重要元素。

雨打芭蕉是自古以来饱含艺术境界的情景,这其中蕴含着对自然之物的欣赏与憧憬,对古时诗人吟咏“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的感叹,也包含着造园者对自然之声营造出极静之境的渴望,这种造园艺术手法使得听雨轩的空间与意境无限地放大、放空,让人造空间与自然之景相互渗透、交融,让人在听雨轩中慢慢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尽的世界。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什么

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是什么古典园林的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1/ 11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三、夹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

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四、对景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楼、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五、框景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六、漏景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2/ 11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_谢兰曼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_谢兰曼

doi :10.13360/j.issn.1000-8101.2014.06.036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手法与原则分析谢兰曼(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旅游与财经分院,苏州215000)摘要: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形式典雅、手法多样,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从其植物选用、造景手法和造景原则等方面,分析了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规律和精髓,其造景手法巧妙、灵透,突出了文化内涵和深远意境的造景原则,旨在为现代园林的建设和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植物造景;手法;原则收稿日期:2014-04-01修回日期:2014-06-19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专项(C-C /2011/02/043)。

作者简介:谢兰曼(197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应用。

E-mail :xielanman519@163.com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古典园林底蕴深厚,其造园艺术、建筑布局、植物造景,无不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内涵。

“雨惊诗梦留蕉叶”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是对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意境最真的描述。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造景,善于运用植物特征和多样性,通过层次搭配,形成丰富的景观,其造景手法多样、形式典雅,还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地域韵味,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之一,具有浓重的历史气韵和民族风格,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

1植物种类丰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苏州自然条件优越,温暖、多雨的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植物种类丰富,生长良好,有大量温带常见的花草树木。

苏州古典园林造景植物的选用,主要依据植物的民族性、地域性,注重植物的多样性。

植物造景时,充分考虑植物的“形、姿、色、香”,注重种类间的搭配,以“山水画”的美学原理,营造极其美好的视觉意境。

苏州常用乔木393种、灌木235种,草本和藤本植物63种,苏州古典大型园林景观植物都在100种以上,中微型古典园林约为20 70种,符合多样性的特征。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 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 明、清时 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 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 虽小,却极有气势。 该园园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占地仅半亩,而峭壁、 峰峦、洞壑、涧谷、平台、磴道等山中之物,应有尽有, 极富变化。池东主山,池北次山,气势连绵,浑成一片, 恰似山脉贯通,突然断为悬崖。 而于磴道与涧流相会处,仰望是一线青天,俯瞰有几 曲清流;壮哉美哉,恰如置身于万山之中,全山处理细致, 贴近自然,一石一缝,交代妥贴,可远观亦可近赏,无怪 有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 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 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 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 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 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 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 映。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 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 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 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 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 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 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 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艺圃为一颇具明代艺术特色的小型园林,全园布局简 练开朗,风格自然质朴,无繁琐堆砌娇捏做作之感,其艺 术价值远胜于晚清之园林作品。从山水布局,亭台开间到 一石一木的细部处理无不透析出古朴典雅的风格特征,以 凝练的手法,勾勒出造园的基本理念。艺圃始建于明,名 药圃,清初改为艺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之以小见大
[摘要]: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启示了园林崇尚自然,创造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意境。

苏州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欲露先藏,含蓄有致,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形成画中有景,景中有画,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感染力,把园林意境提到一个更高的审美境界。

[关键词]:造园;意境;小中见大;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
引言
中国古代造园家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来创造所要达到的园林意境,以期达到“虽尤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其中手法之一便是“咫尺山林,以小见大”。

一、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与绘画艺术的关系
“咫尺山林,小中见大”原始绘画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法。

然而,在古代的中国有着一种特殊的现象:造园理论多借鉴于绘画理论;众多画家诗人文人直接参与园林设计及建造,将诗情画意融于园林之中。

在造园理论和专著方面,分别有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清代李渔的《闲情寄语》和文震亨的《长物志》等。

另外,造园理论还可于一些游记、散文和小说中找见,如《梦溪笔谈》、《红楼梦》等,但更多的还是见诸于山水画理论中。

在造园者方面,造园者不单只有一种身份,而是兼有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

如,元末著名的山水画家倪云林善,苏州的狮子林即为他所造,狮子林也因其画作被清朝的乾隆皇帝赞美:“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在辋川置别业造庭院,因借辋川山色之胜,以画设景,以景入画;明代才华横溢的唐伯虎、祝枝山建造苏州园林中亦留有印记。

另外,历代著名的造园专家,如计成、文震亨等,全部都精通诗词绘画,在造园理论上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咫尺山林,小中见大
南朝宋宗炳说:“夫昆仑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其形莫睹,回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

”计成也在《园冶》中说:“多方胜景,咫尺山林”。

可见“咫尺山林,小中见大”不仅是绘画的表现手法之一,也是园林意境的重要表现手法,
即通过这种手法将大自然的广博风光浓缩于小而精的园林之中。

那么,在园林设计中如何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方法可总结为如下几点:第一,借景。

借景是中国园林设计的重要艺术手法,如果善于运用,不仅可以扩大空间感,而且会有设计之处不曾意料的惊艳之效。

如若园林周围有着不错的景观,那么可以将园外美景通过适当的手法组织到园内,拓宽园林的视觉范围。

对于苏州园林来讲,其借景条件较差,但在设计过程中也并不放过可借的任何景观。

如拙政园远借北寺塔之景,留园冠云楼因借虎丘塔之影,皆是借景之绝妙笔触。

第二,缩小尺寸。

空间大小给人的感觉和景物的尺度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特别是人工的建筑及园林建筑小品,在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适合的尺度。

如宏伟的宫殿和神庙等皇室建筑常常通过夸张的尺度感来彰显序列、烘托建筑本身的宏伟,以及营造威严的气氛,而园林则反其道而行之,常通过缩小建筑空间的尺度感来提高周边环境的尺度感。

如通过营造一座只有半米宽的石板桥,与周边的山石相结合,便可烘托出山石的壮观雄伟。

但缩小尺度不可随意,尺寸范围必须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否则人、空间和建筑的尺度关系可能发生矛盾。

第三,先抑后扬。

和建筑的空间对比手法很类似,即在人进入园林的主题空间之前,创造一些序列空间引导进入,这些空间通常都是相对闭塞或昏暗的,如此便能在主体空间突然出现时,由于强烈的空间开合关系而出现“柳暗花明”的豁然之感。

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处理,就是营造了一处曲折通幽的“瓶颈”,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成为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典范;网师园的入口处理则是通过几重小院落,逐层递进,逐步揭开内部精彩空间的面纱;拙政园入园便有山石,用以遮挡视线,使园景随着步移景异,逐步出现在游客眼前。

第四,增加空间层次。

这也是园林空间处理的常用手法,即在游客和可供观赏的对景之间设置遮蔽之物,使近处的对景显得遥不可及,借此强化景观的纵深感。

在园林的结构布局上,常用的分隔物多是半隔半透,如粉墙、曲廊、山石和植物等,通过设置“园中园”,将一处园林巧妙分割成多处小园林,并赋予这些小园以特定的意境,增加园景的层次,使欣赏内容多样化。

人行其间,峰回路转,步移景异,柳暗花明,意趣无穷。

如苏州拙政园中,隔着“小飞虹”远观“荷香四面亭”,亦远亦近,平添诸多乐趣韵味,假若没有中间的桥廊,所观之亭就感觉近在咫尺,反而失却几分兴味。

三、苏州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古城区的阔家头巷内,始建于公元1174年,至乾隆年间定名“网师园”,并形成现有格局。

其占地仅8亩,是苏州面积最小的园林,然而造
园者对尺度的精确把握,对空间收放自如的处理,对园林建筑开合的潜心安排,使其不仅没有局促拥狭之感,反而营造出耐人寻味的园林景观,正所谓“勺水亦有曲处,片石亦有深处”。

网师园可以说是“以小见大”造园手法的最佳代表。

网师园是典型宅园合一的私家园林。

其东部为住宅区,整体结构严禁规则,整体空间虽小,却给人大气之感。

园子中部为主景区,值得一提的便是其中的水景设置。

中部水景空间并不宽敞,且四周封闭并无开敞空间,但造园者以开阔的水池为中心,于水边设置迂回婉转的长廊,采用山水对比、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整体环境倍显幽深曲折。

水面聚而不分,射鸭廊临水而建,小石桥及濯缨水阁等皆低临水面,使池面显现水广流远的意境。

此外,为了一再烘托宽广大气的氛围,园中较大体量的建筑都远离水边,并通过植物遮挡等手法来减小、虚化其体量感。

如小山丛桂轩前面堆石,将轩体隐去大半,减少给人的压迫逼仄之意。

网师园布局似断似续,景点多而不拥塞,真正步移景异,咫尺山林,兴趣无穷尽。

四、结语
“小中见大”这四字包含了实际的“小”与所需的“大”的相互关系。

在物质层面,“小”亦能满足起居、会友、宴客等要求,在精神层面“大”要能满足游憩、读书、书画等要求。

其目的是要“以少胜多”,能“见景生情”。

因此说,苏州园林是“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虽面积小而层次多,虽空间小而深度大,虽物少而景多,虽费工少而意境多。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宗炳.画山水序[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3]白砥.书法空间论[M]. 荣宝斋出版社,2011.
[4]文震亨.长物志[M].重庆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