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doc

旅游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建设方案一、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随着沈阳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旅游业经济已成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55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8.9%,实现旅游总收入272.7亿元,增长20.5%,占全市GDP总量的11%。
全市国际、国内旅行社累计181家。
星级旅游饭店(宾馆)111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54家。
全市星级旅游饭店(宾馆)客房入住率达到64.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07年,沈阳市进入国家旅游局“创佳名录”,并在此基础上启动沈阳市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工作。
“十一五”末期辽宁省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将达到300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80个(新增39个)。
在旅游星级饭店体系建设中,推进经济型酒店发展,积极引导规范家庭旅馆、乡村旅馆、汽车旅馆等旅馆的发展,以适应大众化旅游发展的需要。
“十一五”末期,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总量预计达到110万人。
沈阳市作为辽宁省中心城市,旅游各项指标均占近一半比重,从业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在旅游劳动力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自开设以来为本地行业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社会声誉不断提高,深受学生、家长、企业的好评,为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专业现状旅游管理专业是学院示范建设旅游管理类专业群的龙头专业,是沈阳市旅游局、旅游行业协会和学院合作建设的重点专业,依托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学院已成为本地区旅游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占沈阳市同类院校输送高职人才的30%,学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质量高,成为沈阳地区旅游服务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首选基地。
近三年第一志愿平均上线率达157%,报到率均在85%以上,就业率近两年分别为96%、97%。
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分布在中国旅行社、沈阳世纪国际旅行社、沈阳青年国际旅行社、辽宁海外国际旅行社等旅游行业的各个岗位。
高职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面向一线,立足行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湖南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突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色,以培养有阅历、有能力、身体健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现代服务意识、专业理论扎实,职业能力突出,全面素质均衡发展的复合、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政治思想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基本原理,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具有为国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
热爱科学事业,养成良好学风,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遵纪守法。
2、专业理论素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旅游产业的经济规律,具备酒店经营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
3、实践动手能力具备如下实践动手能力:(1)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应变能力;(2)导游讲解、接待和服务能力;(3)饭店主要岗位的服务操作能力以及管理能力;(4)旅行社运作和管理能力;(5)具有旅游产品开发、营销与旅游活动策划的能力;(6)旅游服务英语应用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强壮的体魄;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等。
为加强本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便利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环节与业界实操相融合,本方案鼓励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导游证、旅游管理师、旅行社管理师、旅游咨询师等相关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对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学生予以相应学分认可。
三、主干学科本专业所属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门类:工商管理。
四、核心课程管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学概论、财务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现代服务业管理、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旅游资源与开发、公关与礼仪、旅游法规、旅游专业英语五、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集中实践:军事训练、旅游资源开发实习、旅行社管理实习、旅游企业顶岗实习、旅游专业英语实习、旅游景区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旅游专业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专业带头人:叶鸣蜂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旅游业发展,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旅游行业实际工作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相关岗位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乃至基层管理型人才.本专业学生在校的能力目标为:掌握并能够讲解省内知名景点,要求学生通过国家导游员资格考试,取得国导证;要求学生通过地导(天柱山讲解员)考试,取得地导证;要求学生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国家中级餐饮员、中级导游员资格考试.本专业毕业生上岗后,能够很快成为合格的国家导游员、地方讲解员,或者旅行社工作人员,四星级以上酒店餐饮与客房服务的实用型及管理型人才。
二、专业职业规划与就业岗位群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专业,取得两项省级精品课程立项资格.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办学分为三种类型,即三年制就业班,三年制应用型高考班和五年制大专班(与安庆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其中应用型高考班毕业生通过高考后可以升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五年制大专班前三年在我校就读,后两年直接升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期满颁发大专毕业证书;三年制就业班毕业生通过两年学习后能够成为合格的国家导游员、地方讲解员、星级酒店餐饮和客房服务员等旅游企事业单位应用型初中级专门人才,优秀毕业生还可以在旅行社、旅游车船公司、四星级以上酒店、会展中心等单位工作,很快就能成长为领班、主管、经理等管理岗位的管理型人才。
三、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一)技能就业班教学计划:表二(二)对口高考班教学计划鉴于我校旅游专业历年对口高考佳绩连连,课程开设合理,目前不宜作变动,学生可自主参加校选修课目。
(三)五年制大专班教学计划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1、目前学校旅游专业组共有专业教师8人,在编教师5人,聘用3人,实训指导教师1人,双师型教师2人(叶鸣蜂、储茜娟)。
根据学校旅游专业建设需要仍需配备至少3名旅游专业教师,其中理论课教师2名,实训指导教师1名.2、学校加大力度培养2—3名骨干教师。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文件娄职院办发〔2007〕19号关于转发《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精品课程评审方案》的通知各系部处室:《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精品课程评审方案》已经学院教学工作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审定通过。
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主题词:教育精品专业精品课程方案通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2007年12月24日印发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精品专业、精品课程评审方案一、组织领导1、成立教学工作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主任:刘演林副主任:龙伟委员:邹友松、曾慰南、袁其谦、邹松建、曾国基、易爱良、李新红、刘高永、胡拥军、蒋美群、陈晶玉、胡治民、肖宏华联络统分组:李宇才、李彩虹、吴炜专项工作组:刘跃华、张一平、周柳奇、王自然2、建立教学工作重点项目评审专家库精品专业、精品课程评审从教学工作重点项目评估专家库中抽取20名专家组成专家组,项目评审工作实行实名制和回避制。
二、项目评审(一)制定项目评审标准。
结合项目内涵和特点,分别制定项目评审标准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观测点(见评审标准)。
带“*”号指标为核心指标。
项目评审指标体系是项目评审标准的具体化,是项目评审的基本依据。
(二)制定项目评审表。
根据项目建设评审指标体系,制定项目评审表。
项目评审表对指标体系的等第、分值给定办法做出规定,明确了考察方式和考查要点。
指标体系中的每个二级指标分为A、B、C、D四等,分值赋予A等3分、B等2分、C等1分、D等0分,指标体系中的带“*”号指标分值赋予A等6分、B等4分、C 等2分、D等0分。
项目评审表是实施项目评审的操作性文件。
(三)项目结论给定办法采取文件审阅赋分和现场考察复查核分的办法。
审批程序实行“三审制”,即实行项目专家组评审,学院教学工作重点项目评审委员会审核,报院长办公会批准公布。
1、文件审阅办法(1)文件审阅结论分为“文件审阅通过”和“文件审阅暂缓通过”。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规划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规划二〇一七年一月目录一、项目背景 (2)二、项目目标及思路 (3)三、建设定位 (3)四、建设原则 (4)五、建设内容 (4)(一)资源建设 (4)1、基本资源 (4)2、资源类型 (4)3、具体建设任务及资源数量 (5)(二)标准建设 (9)(三)机制建设 (9)六、项目实施流程及分工 (9)七、项目进度及规划 (11)八、保障措施 (12)(一)组织保障 (12)(二)知识产权保障 (13)一、项目背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当前教育部在高职推行的并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唯一项目,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发展水平、内涵建设水平的标志性项目。
项目的主体思路是:以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引领,带动省级、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到2025年,初步建成国家(200个左右)、省(400个左右)、校三级互为补充、广泛使用的资源库体系。
截止目前,已经正式立项建设专业99个,2017年进入立项备选专业69个。
职业学院是自治区示范校计划建设单位,旅游管理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建设的重要抓手。
本项目将职业学院根据工作需要,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项目的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立足国情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和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项目目标及思路以内蒙自治区区级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兼顾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开放课程两个方向,面向应用,分步建设,边建边用,为学院数字学习资源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并形成长效发展机制最终事先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的目标。
在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争取将本次项目参与的教师培养成为一支在学院信息化教学领域相对能力突出的队伍,能够在往后的教学和项目建设中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规划方案一、背景分析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资源及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旅游管理专业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我们规划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以推动我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目标与定位1.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旅游管理方向知识素养与管理能力,掌握旅游市场分析、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企业管理等专业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定位:本专业定位为应用型专业,培养能够胜任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景区规划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1.核心课程设置:(1)旅游概论:介绍旅游基本概念、旅游发展历程和现状,使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及其职业发展有整体了解。
(2)旅游市场分析与预测:教授对旅游市场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与预测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及旅游产品开发。
(3)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重点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规划的能力,包括对旅游资源的评估、规划以及旅游线路设计和旅游项目策划。
(4)旅游企业管理:培养学生对旅游企业进行管理和运营的相关知识,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服务质量管理等。
(5)旅游法律法规:讲授我国旅游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2.选修课程设置:(1)旅游市场营销:教授旅游市场推广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旅游产品的营销与推广能力。
(2)旅游文化与策划:强调对旅游文化的挖掘与策划,使学生具备创新旅游产品的能力。
(3)旅游投资与融资:讲授旅游投资与融资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旅游项目投资与融资的能力。
四、实践教学1.实习实训:安排学生进行旅游企业、旅游景区等单位的实习实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旅游实地考察,熟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工作的具体操作。
3.实践项目:开展旅游管理相关实践项目,如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浅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 u i oa oa & Tc n a C l g 。  ̄ d H nn4 7 0 ) d V ct nl i eh i o ee I ui u a 100 c l l
Ab ta t W i h o uai fhg e d c t na d tehg e e n otetlns c mpe e s e q ai - sr cs: t tep p lryo ih re u a o n h ih rd ma d t ae t o rh n i u t h t i h v ly h r a p aslt f t t o n ac ra t’ t td ns a tai a n u t % e ur ntui s e i y te p e r oso i ain n ti c od n vl tesu e t cu l d id s y rq i si o r m p cat e su o il h y t n r e s l
第 8卷 第 2期 2 0 年 6 月 ol
职 教 与 经 济 研 究
V t nl d ct na dE oo i R sa h  ̄ai a E u a o n cn m c eer o i c
Vo _ No 2 l8 .
J n., 0 u 21
浅谈 以职 业 活动 为 导 向构建旅 游 管理 专 业课 程体 系
c riu u s s m.T u im p c at u r u u s se ma e rb i sSH w : e eo o r m n g me t p - u rc l m y t e o rs s e i y c ri l m y tm yb e ul a o s t d v lp t u i ma a e n e l c t o s s c a o le o ?e l y n —o e td,t e eo d lrt a h n t r s o a a i —b s d。t te gh n c r — i c ue n mp o me t r ne l i o d v lp mo u a c ig mae i n c p ct e l a y ae o sr n t e o n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改革与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紧密对接——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

圜
架 ,对 地 方 高 职 学 院 的 可持 续 发 展 将 产 生 重 大 影 响 ,
是 地 方 性 高 职 院 校 提 升 核 心 竞 争 力 需 要 解 决 的 关 键 问
题。
娄底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 为 一 所 娄 底 市政 府 主 办 的地 方 性 高 职 院 校 , 自 20 0 2年 挂 牌 运 行 以来 ,专 业 建 设 坚 持 “ 服 务 为宗 旨 ,以 就业 为导 向” 建 设理 念 ,根 据 以
在思 想 观念 、规划 编 制 、基 础 设 施 、产 、 展 、体 制 发
机 制 上 实 现 与 长 株 潭 的 有 机 结 接 , 大 力 推 进 新 型 丁 业 化 、新 型 城 市 化 和 新 农 村 建 设 : 二 是 奋 。 目标 _ 到 { 一 I :
专业 在 建设 思路 、资 源配 置 、内 涵 提 升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 生 源 吸 引 力 等 方 面 存 在 种 种 不 足 , 既 导 致 了 专 业 建 设 水 平 下 降 , 又 严 重 影 响 了 学 院 的 社 会 美 誉 度 。 四 是 专 业 建 设 的 前 瞻 性 不 够 ,如 计 算 机 类 专 业 在 0 3年 至 0 7年 左 右 发 展 过 快 , 但 因 市场 需 求 原 因 , 近 两 年 开 始 萎 缩 ,出现 专 业 建 设后 劲 不足 的现 象 。 五是 重 点 建设
( ) 当拟新 增 专 业 遇 到 市 场需 求 发 生 变 化 时 ,适 时调 2 整 ( 如种 子 生 产 与 经 营 、矿 井 通 风 与 安 全专 业 只备 案
学 院 在专 业 建 设 中还 存 在 如 下 主要 问 题 :一 是 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Loud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申报材料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二O一一年十月目录一、建设基础 (1)二、建设目标 (4)三、建设内容 (7)四、改革举措和保障措施 (14)五、建设进度和绩效考核指标 (16)六、专业建设预算 (19)一、建设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朝阳产业”之称的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湖南省旅游产业强省建设战略实施纲要》确立了把湖南由旅游资源大省建设成为旅游产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湖南已经成为中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地区,实现了旅游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2010年,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7%以上,至2010年达到1286亿元,相当于当年全省GDP的13%,实现从旅游经济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湖南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发展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很大空间,娄底市处于国家“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圈的核心层,在湖南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构筑以娄底为主的湘中旅游区,把娄底市的梅山龙宫等景点建设成为国家标准等级旅游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形成了以新化大熊山、涟源龙山等山系为主的“山之恋”,以水府庙、孙水河为主的“水之梦”,以双峰荷花、牡丹和芍药等为主的“花之缘”,以紫鹊界梯田为主的“田之韵”的四大品牌,旅游产品体系不断完善,2010年,娄底市成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这又为我校旅游专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地方环境支持。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创办于2004年,我们始终坚持“校企深度融合,工学有机结合”的办学方针,坚持“定位准确,特色突出”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服务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已向社会输送了1000余名旅游专业合格人才,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年来毕业生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历届毕业生的就业率都在98%以上,现有在校学生171人。
是“湖南省旅游教育示范点”学校。
学院、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共同推进旅游人才培养。
学院与娄底市旅游外事侨务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国藩故居管理处和湘中国际旅行社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娄底市旅游主管部门在政府层面上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给予指导;同时大力支持学院参与旅游新业态的调研和项目开发工作;旅游企业为学院及时提供旅游信息,并为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提供协助。
校企共育旅游人才,真正实现人才“无缝对接”。
针对娄底旅游业特点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旅游管理专业先后与湘中国际旅行社、娄底旅行社、紫鹊界风景区、华天酒店集团等12家旅游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由各企业部门经理或主管到学院为学生进行授课,并安排学生到实习单位进行现场培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分段交替式”人才培养。
即前三学期在校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第四学期顶岗实习,第五学期返校学习,第六学期毕业实习与就业,真正实现了专业与职业、就业的零对接。
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依据“依托市场、瞄准产业、锁定职业、校企共建”的原则,围绕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方案,围绕职业生涯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职业能力和导游员资格考试组织课程教学,系统设计以旅游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成立有以企业专家为主体的旅游管理专业咨询专家委员会,定期邀请专家到校对专业教学模式、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审定,使专业建设能与市场建立零距离接触,专业教学与市场紧密结合。
2008年导游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70%,2009年达80%,2010年达85%。
推行情景教学、项目教学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大力开展学生技能(设计、作品)竞赛展示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湖南省2009年、2010年大学生模拟导游竞赛中共有10名学生分别荣获特等奖、一等奖,在湖南省2009年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中有三名学生获得三等奖,在学院举行的“导游之星”比赛、餐厅技能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
校内实训条件日趋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已见成效。
建有旅游实训中心,包括导游实训室、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餐饮实训室等,总体使用面积约500余平方米,拥有客房相关用具10余套,餐饮相关用具10套。
根据校企合作的方式、合作的紧密程度,建有三类校外实习基地:一类是以娄底周边地区旅游企业为重点合作对象的紧密型实习基地3个;第二类是以省内著名景区景点及星级饭店重点合作对象的为半紧密型实习基地4个;第三类是满足旅游资源认识、开发规划的松散灵活型合作单位5家。
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在社会培训、咨询服务和横向课题等领域做出了贡献。
目前该专业教师已经在礼仪培训、旅游企业员工入职培训、湖南省导游考试培训和旅游饭店技能培训中占据一席之地。
2004年至今,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累计2000人次,为旅游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和娄底市旅游局进行了景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技术服务21次,通过上述活动,提升了教师本身在旅游行业的影响力,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旅游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双师型的高质量的专兼职教师团队。
现有专兼职教师16人,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10人,双师型教师12人。
本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教研能力,参加市级研究立项的科研课题项目有4项;公开出版的个人专著5部;在公开刊物发表的专业与教学等科研论文有百余篇;本专业教师多次担任娄底市饭店企业员工的上岗培训、导游年审培训、导游考前培训等任务;也有相当教师在企业挂职兼职锻炼,有较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建设目标依托娄底优势和特色的旅游资源,以培养掌握观光旅游产业通行的国际标准和度假休闲旅游的职业标准、具有适应和促进旅游业态内涵提升和服务模式转型的高素质高端技能型旅游人才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以办学机制和招生体制转变为突破口,推行“阶段提升、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开发、岗位对接、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与旅游服务产业未来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技能和一定的管理能力,“精导游、会计调、懂管理、善营销”,能够胜任导游、营销业务、旅行社计调及景区服务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高端技能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学生获得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到2013年,把该专业建设成为声誉良好、特色鲜明,在湖南乃至中南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专业。
1、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作用,统筹企业生产设施和学院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实现技术共享、人才共育;充分利用娄底中职教育、学院中专教育已经提供的平台,探索政府宏观管理,学院依法自主招生,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到2013年,在校生稳定在300人左右。
2、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
以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为保障,加大订单培养比例。
优化“分段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到2013年,订单培养占在校生比例达66 %以上,就业率达99%以上。
3、教学模式改革更加深入。
与华天酒店集团等企业合作新建“厂校合一”的西点西餐生产性实训基地,新建以“模拟导游实训室”为核心的院内实训基地群;完善以“餐饮实训室”为主的院内实训基地群,进一步建立教学基础文件,实现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的融合,学生到旅游企业生产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达100%,专业技能抽考合格率、优秀率稳居全省同类专业第一,学生满意率98%以上,参加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每年获奖。
4、课程体系教材有机衔接。
增加教学计划中技能考证课程比例,使职业要求与教学要求相结合,推行“双证毕业”,构建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导游实务》、《酒店服务礼仪》2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发10门专业课程标准。
与企业合作编写《景区服务与管理》、《娄底旅游文化》等特色教材,毕业生职业资格取证率达98 %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96%以上。
5、教师队伍素质大幅提升。
进一步创新师资队伍的培训与培养机制,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至2013年,引进现场专家2名担任专业带头人,专兼职教师的比例达到1:1,“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副高以上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30%以上。
6、评价考核模式更加科学。
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形成适应工学结合的科学的多元评价模式。
7、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组织或参与各种社会培训和咨询工作,积极参与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工作。
主要包括:建立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体系,为行业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个性化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升对旅游企业的科技服务能力;接受企业委托,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2年建设期内,开展培训与技能鉴定累计2000人次以上,并逐步建立“培训”品牌,申报2项校企横向课题。
三、建设内容1、“分段交替”培养模式改革。
按照“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人才培养理念,紧密贴近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实际,进一步探索“分段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即第一年培养的重点是专业基础素质和基础技能,在第一学期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学习专业技能课程;第二年重点是强化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技能认证,第三、四学期划分专业方向,学习职业认证课程,强化核心技能;第三年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路子,第五学期顶岗实习,第六学期毕业实习与就业。
同时,第四学期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细化,分为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旅游英语、旅游营销方向,对学生进行核心技能强化。
通过瞄准产业、锁定职业的“分段交替式”人才培养,努力实现专业与职业、就业的零接轨。
2、“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区域旅游对人才的需求及职业资格标准,组织旅游企业相关岗位管理人员进行共同研究分析,明确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任务领域及能力需求,根据能力要求进行归类,把课程分成“基础知识课程”、“职业能力培训课程”、“职业技能操作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四大模块, 构建以真实旅游服务及管理为载体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流程。
3、“点面结合”核心课程建设。
在“校企开发、岗位对接、双证融通”理念的指导下,重点建设课程体系中5门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导游实务》、《旅行社管理与实务》、《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策划实务》和《旅游公共关系》,“以点带面”促进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旅游政策与法规 旅游英语口语 模拟导游 旅游酒店服务与管理 计算机应用旅游应用文写作 旅游地理 职业技术操作课程 基础知识课程职业能力培训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计调业务 职业素质拓展课程 旅行社经营管理 旅游市场营销 导游实务 旅游礼仪 旅游客源国概况普通话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英语体育 导游基础知识 酒店、旅行社综合实训酒店、旅行社顶岗实训 摄影艺术 日语 茶艺 旅游电子商务 旅游文化 旅游财务管理文学欣赏书法课程名称类型教材、讲义名称字数(万字)负责人完成时间旅游礼仪讲义旅游礼仪20 雷晚蓉2012.08 导游语文讲义导游语文22 邱玉贵2012.09导游实务讲义导游实务20 邱智鸿2012.10 旅游概论讲义旅游概论20 邹慧鹏2012.11旅行社经营管理讲义旅行社经营管理25 王雨阳2013.01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讲义酒店前厅服务与管理20 刘建才2013.02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讲义酒店客房服务与管理20 梁红波2013.03酒店服务礼仪讲义酒店服务礼仪20 邹若云2013.04餐饮服务与管理讲义餐饮服务与管理20 姚月圆2013.05景区服务管理教材景区服务管理22 雷晚蓉2013.10娄底旅游文化教材娄底旅游文化22 邱智鸿2013.114、“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