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任务书

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任务书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一、目的和要求1、课程设计是《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的重要实践环节,是使学生熟练掌地下结构设计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的重要内容。

要求每个学生高度重视,必须认真按时完成。

2、课程设计未完成的或未上交的学生不得参加本课程的期末考试二、时间安排根据高等学校地下建筑专业《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安排两周的课程设计,采取分散进行的方式。

根据本学期本课程教学班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设计工作做如下安排:1、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在讲授内力计算章节前后将课程设计任务布置给学生;2、从讲授完内力计算内容算起分散在6周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全部内容;3、课程设计计算书完成后,由各班班长收集齐全后交地下建筑系办公室;三、课程设计题目及资料1、课程设计题目:根据设计原始资料自行拟定2、设计资料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概况:(2)地形地质等条件(3)设计标准(4)计算断面资料:(5)参考资料:•《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0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1999)《铁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J111-87)《地铁杂散电流腐蚀防护技术规程》(CJJ49-9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隧道工程》王毅才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地下结构静力计算》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地下建筑工程教研室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四、课程设计做法指导1、根据布置的设计资料,拟定地下建筑结构尺寸和布置图;2、按照比例绘制横断面图;3、主要几何要素计算;4、断面内力计算;(1)恒载内力计算(2)活载内力计算:(3)荷载组合5、每位学生提交的课程设计成果(计算书)包括:(1)按比例绘制的图纸;(2)按上述要求进行的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

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规划课程设计

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街规划设计一、课程设计的内容通过对地下停车场及地下街的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解决在地下空间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求在老师指导下,结合相应的课本及相关资料,遵照国家设计规范要求和规定,按进度独立完成规划设计,并绘制出相应的平面图。

具体内容包括:进行地下停车场的平面布置,坡度设计,并画出相应的平面图,剖面图;地下街的平面布置,绘制地下街平面布置图;并配有相应的文字说明。

二、课程设计的要求与数据(一)课程设计要求(1)任务书要求课程设计资料包括封面、课程设计任务书、目录、正文、参考文献及相应图纸。

查阅图书资料,学习新的知识和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本设计,培养独立思考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首先必须对所指定的规划区域进行有关调查,熟悉并了解该地区的地面空间构成情况,分析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地下空间数量,并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地下空间特性和地下空间资源特点等因素,规划地铁车站区域地下空间的城市职能、内部构成和外在形态,绘制地下空间规划图;然后根据规划初步结果进行安全防灾减灾设计和工程量估算,给出有关规划结果和评价指标值。

在本课程设计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专项空间规划设计说明书,其中要清楚的显示本次调查分析、规划决策的全过程以及定性、定量计算分析的结果,并附有区域地下空间分层规划图和地面红线图,和地下空间资源红线图。

提交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要求条理清晰、数据齐全、计算正确、图文并茂;规划图要求图面整洁、尺寸齐全、表达规范。

注意培养自己对现场调查能力。

在调查过程中,应针对所考查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和合适的数据处理方法。

课程设计的基础资料都要来自指定区域的调查和文献检索。

(2)课程设计数据1、题目:设计单建式地下停车场(地下二层)与地下商业街(地下一层)相结合的两层地下建筑。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高水平原创)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高水平原创)

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学号班级土木地下13-3班姓名刘**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学管理办公室目录1 总体说明 (1)1.1 徐州基本情况 (1)1.2 建设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1)1.3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限与依据 (2)1.4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2)1.5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与实施安排 (3)2 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 (3)2.1城市社会现状与发展预测 (3)2.2.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5)2.3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5)3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6)3.1线网规划范围和年限 (6)3.2轨道交通的功能定位 (7)3.3主城区轨道线网规划方案 (8)4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 (2)4.1主要设计原则 (2)4.2 车站设计方案 (3)4.3 行车组织与运营管理 (7)5其他 (3)5.1保护原则 (3)5.2保护的主要内容 (3)5.3保护措施 (4)徐州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地下13-3班刘**)摘要:随着徐州市经济连续五年经济发展增速位居江苏省第一的位置,徐州市很快获批建造城市轨道交通。

本方案立足于近期(2020年)对徐州市的城市轨道交通作了较为详细可行的规划方案,该方案中共规划了三条线,并且从总体说明、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必要性分析、徐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车站及主要换乘节点以及其他方面对本方案作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对徐州的详细研究分析表明,该方案的实施将为徐州新一轮的经济增长提供长久不衰的动力,通过重点分析线网规划以及车站设置,认为此方案具备较强的可行性。

关键词:中心城区城市走廊纵断面设计功能分析1 总体说明1.1 徐州基本情况徐州,古称彭城,苏北最大城市,是国务院批准的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江苏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和四个特大城市之一,也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现为第二亚欧大陆桥东端一个人口超过三百万的特大城市。

地下空间建筑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建筑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建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分类和功能。

2. 学生能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结构安全、空间利用和环境保护。

3. 学生能掌握地下空间建筑的主要施工技术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地下空间建筑案例的能力,能对其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2. 学生能运用设计原则,独立完成小型地下空间建筑的设计方案。

3. 学生能通过实际操作,模拟地下空间建筑的施工过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建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在项目中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地下空间建筑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地下空间建筑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培养他们的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下空间建筑基本概念与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下空间建筑概述- 内容:地下空间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功能。

2.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原则-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 内容:结构安全、空间利用、环境保护、采光与通风、防火与疏散。

3.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及施工技术-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下空间建筑结构与施工技术- 内容:地下结构类型、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及新技术应用。

4. 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 内容:国内外典型地下空间建筑案例,分析其设计理念、施工技术和优缺点。

5.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实践- 教材章节:第五章 地下空间建筑设计实践- 内容:小型地下空间建筑设计与施工实践,包括设计方案、施工图绘制及模型制作。

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与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地下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掌握地下建筑的规划原则、设计方法和施工技术。

3. 学生能够了解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以及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整理和分析地下建筑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模型等工具,表达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地下建筑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培养对地下空间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意识。

2. 学生能够关注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课程性质与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课本知识,关注实际案例,掌握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针对学生的年级特点,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地下建筑基本概念与分类:介绍地下建筑的定义、发展历程、分类及其在城市中的功能与作用。

2. 地下建筑规划原则:讲解地下建筑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安全性、功能性、经济性、环境协调性等。

3. 地下建筑设计方法:分析地下建筑的设计方法,包括平面布局、空间组织、结构形式、通风与采光等。

4. 地下建筑施工技术:介绍地下建筑施工的关键技术,如基坑支护、地下连续墙、隧道开挖等。

5. 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探讨地下建筑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6. 实践案例分析与讨论: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地下建筑规划与设计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地下空间设计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设计课程设计

地下空间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地下空间设计的概念、特点和应用领域;了解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熟悉地下空间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地下空间设计;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地下空间设计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下空间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介绍地下空间设计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应用领域。

2.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地下空间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术。

3.地下空间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介绍我国地下空间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4.地下空间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地下空间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地下空间设计的实际应用。

5.创新性地下空间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地下空间设计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地下空间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地下空间设计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应用。

3.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地下空间设计教材作为主要教学资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安排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地下空间设计的过程。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将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三) 课程设计文件的组成
学生完成设计任务时,应提交:
1. 设计说明书 ⑴ 原始资料 ⑵ 设计任务与设计依据 ⑶ 设计内容:步骤、计算,分析与结论(设计方法与过程、
相关的计算与分析等,并应附有简图),存在的问题.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2. 绘制3号图纸3~4张
⑴地下商业街平面布置图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⑶地下商业街施工方法图
绘出地下商业街施工方法示意图(可以是明挖或盖挖).应在图中绘出围护 结构(要求采用地下连续墙)、开挖、立柱、结构底板、边墙、顶板、回填 等各步骤,并给予适当的说明.
注意:每张图中应至少有一条说明语句. 采用标准3号图框,图标格式统一为(尺寸按照工程制图教材中的规定):
(3) 松散饱和粉、细砂 厚3~5m,γ=18.0kN/m3, 水位上φ=28°, 水位下φ=24°;孔隙率n=55%。
(4) 强风化残积粘性土,硬塑状, 厚4~6m,γ=19KN/m3,水位上φ=30°, 水位下φ=26°;孔隙率n=35%。
(5) 中风化白垩系上统砂岩, 厚5~7m,γ=21.0kN/m,水位上φ=35°,
●地下商场从顶板外表面至地表面的复土厚度为1.5m.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2.确定地下人行通道与出入口的结构与基本尺寸
地下人行通道采用箱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是双向通行,其宽度 不得小于2.4m;出入口阶梯的宽度亦不得小于2.4m(双向混行);还宜 考虑无障碍通道,无障碍通道的宽度不得小于1.6m,坡度不大于1/8.详见 所给图3.
地下建筑规划课程设计
3. 地下商业街平面布置
要求: ⑴根据老师提供的地下商业街的结构与基本尺寸,进行平面布置,图中粗虚 线包围区域为地下商业街的实施范畴,但停车场面积不限定在此内. 地下停车场的平面布置(结合停车方式、柱网一起考虑)应在这张图中.停 车场的平面位置自行确定,要求车辆出入方便,出入口满足视距要求,既可与 商业区一起考虑,也可设置在道路下,或另置他处.商店、步行道与停车面积 的关系由下式决定: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2

《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二、设计主要内容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用地4.02平方公里,东靠钱塘江,南至清江路,西临秋涛路,北至庆春东路,在完成的地面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

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 总体说明1.1 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1.2 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1.3 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想1.4 地下空间开发模式2 地下交通规划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说明重点、核心,注意地铁、地下停车场、地下步行系统的关系2.2.地下铁路规划在核心区,规划经过两条相交的地铁线,说明地铁线路规划的基本原则,车站设置原则的考虑(人流量计算、车站间距的计算),地铁车站换乘站布置方式(换乘时间的计算等),地铁过江的方法。

2.3 地下公路交通地面交通对地面环境的影响分析,地下公路的交通方案,公路过江隧道的规划的原则。

2.4 地下停车系统地下停车场的需求分析,地下停车系统的规划,基本原则的体现。

2.5 地下步行系统解决人流的方法,核心区人流的分析,设置步行系统的作用,地下步行系统的方案。

3 主要节点地区规划3.1 市民广场的地下空间规划基本原则,地下空间的功能分层、出入口的设计3.2地下商业街的规划解决城市交通节点。

地下商业街的基本模式,与地铁站和地铁换乘站的结合,与人行通道的结合。

4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4.1 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重点,目标,规划的主要作用4.2共同沟规划核心区内共同沟的分级,共同沟内管线的布置4.3地下雨水收集和水处理系统规划雨水收集系统的规划,4.4 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相应的规划原则和步骤,5 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5.1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的原则5.2 地下防空系统规划5.3 地下防灾系统规划6其他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规划和设计。

三、设计依据1基础资料见h t t p://ww w.hz c bd.co m/。

2地下规划和设计的相关规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序号:《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姓名:班级:学号:目录1.总体说明 (1)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 (1)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 (2)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 (2)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 (3)2. 地下交通规划 (3)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3)2.2地下铁路规划 (4)2.3地下公路交通 (10)2.4地下停车系统 (12)2.5地下步行系统 (13)3.主要节点规划 (14)3.1市民广场地下空间规划 (14)3.2地下商业街规划 (24)4.地下市政设施规划 (29)4.1地下市政设施规划原则 (29)4.2共同沟规划 (29)4.3共同沟的布置 (31)4. 4雨水收集系统规划 (36)4.5地下变电站和煤气站规划 (37)5.地下防空防灾系统规划 (37)5.1防空体系规划 (37)5.2城市灾害预防 (39)6.环境规划 (40)6.1人文环境规划 (40)6.2生态环境规划 (41)7.参考文献 (43)8.图 (44)《地下空间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1.总体说明: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杭州CBD)位于市城区的东南部,钱塘江北岸,距离西湖风景区约4.5公里,距萧山国际机场约18公里。

所辖范围为: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

它将平行于钱塘江的富春江路作为核心区商务发展轴,将是钱江新城最长、最繁华的景观道路;新城核心区以市民中心为核心,向江形成中轴线,两侧将建设杭州大剧院等标志性建筑。

新城规划具有低密度、高容积率和高绿化率的特点,将集中杭州的现代化建筑群,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

杭州钱江新城的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

核心区块即中央商务区占地面积3.29平方公里, 可建建筑面积约为650万平方米,包括八个功能区,即行政办公区、金融办公区、商务办公区、商贸会展区、文化休闲区、商业娱乐综合区、办公园区和滨江休闲游游憩区。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

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

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220KV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地下空间规划的指导思想: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绝非要割断城市的历史,而是今后杭州整个城市建设中心的转移,再造一种先进的、现代的、国际的文化,形成未来杭州大都市的“心脏”。

通过建设杭州CBD,提高杭州的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完善城市的基础功能,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新城规划及未来发展定位,我们在进行地下空间开发首先应将地下空间作为一种资源,对核心区地下空间进行保护性开发,为以后的开发留下开发空间;其次,我们应将地下与地上空间看出一个整体,使地下空间规划同地上部分相协调一致,促进杭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再次,核心区地下空间的开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很强的前瞻性,而且由于其与城市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还需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次之,地下空间的开发需要各个专业协调合作,对交通系统进行综合考虑,设置共同沟对市政管线进行综合开发,兼顾防灾要求,使地下空间为城市的防灾服务;最后,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现代文明CBD,更要保持住杭州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美风景的江南名城的独特韵味。

1.3地下空间规划的总体构思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以周围秋涛路、钱江路、富春江路和庆春东路为骨架,地铁线路为脉络,以地下商业步行街沟通核心区内地面建筑的地下部分,充分考虑城市防空、防灾的实际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空间体系。

并且将地下空间体系与地上和二层以上的群楼空间处理成商业立体开发系统。

交通上,以地铁和地面交通为主,将部分路段地下化,以求与周围环境和功能单元相协调。

庆春东路采用隧道过江,作为未来连接两岸的重要线路。

通过地下步行系统将主对称轴两侧的几个地下商业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空间体系。

另外,建设平灾结合的防灾体系,通过合理布置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体系,通过地铁、地下快速干路和共同沟等和杭州市防灾与防空空间连接形成城市防灾、防空系统。

核心区开发要注意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创造。

通过对地形地貌和周围环境的充分利用,利用建筑形态、人造山水、各种广场、公共设施、城市雕塑等一系列元素创造出历史与现代和谐统一的景观。

1.4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核心区地下空间开发以中轴线和富春江路(地铁或轻轨换乘站和车站)的十字线为核心,中轴线地下空间以“人文”为主题,富江春路地下空间结合地铁换乘站以“商业”为主题。

两大主题的共同开发,要充分体现杭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2.地下交通规划2.1地下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从现有杭州城市整体道路交通网络出发,注重核心区域路网的科学、合理布置及与老城区、钱塘江南岸交通连接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考虑到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新城规划强调核心区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和贯通,以及与大型停车场、地铁站、步行及公交系统、地下人行系统、交通换乘枢纽之间的联系。

同时,结合主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轴线,构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廊道。

地下交通线网规划要与城市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并适当留有发展余地,交通线网布线重点要满足城市主要客流的交通需求,并且通过地铁等地下交通方式使城市周边地区的地价上升,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下交通规划以地铁规划、地下公路与发展地下步行系统为重点,着重以地铁站和高层建筑的地下部分为依托,以地下步行系统相沟通,并且以地下公路来协调,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解决未来人流集中的问题;我们根据交通需要将地下公路和地下铁路规划成一个“花蕾状”,象征着杭州未来的发展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注意控制停车场的位置以及数量,保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车辆的大量涌入,为本区域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2.2地下铁路规划2.2.1地铁线路规划原则地铁路网的规划是城市全局性的工作,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地铁路网规划优劣的本质在于是否能充分发挥地铁交通的高效性。

主要表现在是否能既最恰到好处的处理城市交通矛盾,又能充分发挥地铁的高速,大容量的运送的功能特点。

地铁路网规划应考虑以下原则:(1)贯穿城市中心区,分散和力求多设换乘地点并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

分散和力求多设换乘点的目的,一是避免换乘点过分集中带来这些换乘点过高的客流量压力;二是尽量缩短人们利用地铁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2)尽量沿交通主干道设置。

目的在于接收沿线交通,缓解地面压力,同时也较易保证一定的客运量。

(3)加强城市周围主要地区与城市中心区、城市业务地区、对外运输终端、城市副中心的联系。

(4)避免与地面路网规划过分重合。

当地面道路现状或经过改造后能负荷规划期内的客流压力是,应避免重复设置地下铁路线。

(5)与城市未来发展相适应。

2.2.2地铁路线的设计:在整个区域中,做了三套方案:方案一:第一条线沿灵江路向下然后转至钱江路在沿新安江路向下一直到之江路。

理由:这样将两个居民社区联系起来,并且也将它们同新城中心联系起,达到加强周边地区同城市中心区的联系的目的;第二条线是沿富春江路向右一直贯通这个新城中心。

理由:这样将左右两大商业中心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图1 地铁线方案一方案二:地铁线网由三个主路线组成。

第一条是:沿富春江路从左到右贯穿两大商业区铺设。

理由:富春江路是将来重要的横向交通干道,在此处设置一条地铁线将整个区域的商业区连成一片,方便货物运输与信息的交流。

第二条是:沿灵江路从上到下连通新区的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方向铺设。

理由:这样联系了右上角方向的周边居民社区同新城中心区的联系,方便了市民的出行,减少了乘车的麻烦。

第三条路是从新安江路和钱江路的交点处开始,沿新安江路向下到之江路转向右,再沿之江路向右到与庆春路交汇处转沿庆春路向上,直到与新塘路交汇处,再沿新塘路向右。

理由:将纵横两条单独的地下铁路线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地下铁路交通网。

同时也将左上角的周边居民社区同新区中心联系起来,而且也考虑了将来有许多旅客到城市阳台观潮,这样布置会更好的疏散拥挤的人流。

图2 地铁线方案二方案三:第一条线路是:从新城区外开始沿清江路向下铺设地铁,然后右转沿之江路铺设,一直向右,直至与庆春路交汇处,然后转向上沿庆春路铺设,至与新塘路交汇处向右转,出新城区。

理由:改成区总面积不是太大,如果在城区中心铺设过多的线路,会使地铁车站间距很小,浪费土地、空间和金钱。

同时也正是因为空间面积有点小,所以将路线向外移到混合发展区,商业中心还在地铁的服务半径之内。

并且,还沿之江路路走,既方便了购物主轴上的人流,又方便了景观主轴上的旅客。

第二条路线是:沿灵江路从上到下连通供人们休憩用的绿地公园、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

理由:使得右上角方向的周边居民同新城两大中心和绿地公园联系的更加紧密。

第三条路线是:沿富春江路从左到右贯通两大商业街区铺设。

理由同第二套方案,即该条线路将整个区域的商业区连成一片,方便货物运输与信息的交流;另外,在清江路和富春江路交换处、灵江路与富春江路的交汇处和庆春路与富春江路的交汇处分别设置公交车站,也极大的方便轨道交通与公交的换乘。

图3 地铁线方案三综上所述,选取方案三。

该方案不但能更好的满足疏散人流,联系中心区与其他周边地区的联系,而且覆盖的范围比较广,地铁交叉点适中,方便人们的换乘,更好的解决交通压力的问题。

地铁站的人流计算应考虑地铁处理客流的实际能力,其中主要出入口和升降口两项通行能力的计算比较重要:(1)出入口:出入口作为地下与地面空间的转换处,在地下空间人流集散与安全保障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出入口应能比较直捷地联系地面室外空间和内部地铁车站。

每个车站直通地面室外空间的出入口数量不应少于两个,并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将车站内的全部人员疏散出去。

出入口布置原则:地铁车站出入口的布置通常是根据设计人员的经验,结合各个车站所在位置的地面建筑及街道的具体情况进行布置。

一般都把出入口位置选择在吸引客流量大,与地面交通换乘方便的地方,或者直接利用附近商场,地下人行通道等设施,以节省工程造价。

事实上,对出入口的布置不仅要考虑其交通疏散功能、经济引导功能,还要考虑在紧急状态下,对人员安全疏散和救援实施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