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实用法学概论》

合集下载

法学概论试题库含答案

法学概论试题库含答案

法学概论试题库含答案一、单选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1、( )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A、人民的主体地位B、公正的司法C、坚持依宪治国D、党的领导正确答案:D2、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哪一种情况不是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条件( )。

A、公民在疾病时B、公民在丧失劳动能力时C、公民在年老时D、公民在遭受自然灾害时正确答案:D3、我国现行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 )年通过的。

A、1975B、1978C、1982D、1954正确答案:C4、我国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 )担任。

A、国务院从国家领导人员中选任B、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公民C、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D、国家副主席任命正确答案:C5、曾受过( )的人员不得担任人民警察。

A、罚款B、行政处罚C、行政处分D、刑事处罚正确答案:D6、法对人们的行为可以反复适用,这体现了法的什么特征( )。

A、法的规范性B、法的程序性C、法的国家意志性D、法的强制性正确答案:A7、1995年颁布的《保险法》第91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设立、变更、解散和清算事项,本法未作规定的,适用公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2009年修订的《保险法》第94条规定:“保险公司,除本法另有规定外,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

”根据法的渊源的知识,关于《保险法》上述二条规定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上位法”与“下位法”之间的关系B、“前法”与“后法”之间的关系C、“一般法”与“特别法”之间的关系D、法的正式渊源与法的非正式渊源之间的关系正确答案:B8、在我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 )。

A、法律监督机关B、纪律检察机关C、法律实施机关D、普法宣传机关正确答案:A9、根据《宪法》的规定,( )是我国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A、地方各级人民政府B、地方各级人大C、地方各级党委D、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正确答案:B10、按照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是否平等,可以将法律关系划分为( )。

《法学概论》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法学概论》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

《法学概论》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2008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适用)一、判断题(正确的划“√”,错误的划“×”)1、法和国家是同时产生的。

(×)2、仅有法律是通过对权利义务的双向规定来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

(√)3、法律不是万能的,其作用是有限的。

(√)4、法律不经公布,就不具有效力;同时,法律一经公布,即具有普遍约束力。

(√)5、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都可以引起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6、对宪法的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

(×)7、在我国,成为公民的资格条件除了要求具有我国国籍以外,没有其他规定。

(√)8、犯罪对象是指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人或者物,因而其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

(×)9、张三把李四的牛偷偷赶出去并驱使其撞人,受到威胁的人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牛打死了。

打死牛的人的行为属于紧急避险。

(√)10、审判时不满18周岁的人或怀孕的妇女,均不适用死刑,但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

(×)11、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

(√)12、被告人刘某因盗窃罪被抓获,在审判期间查出其3年前因犯医疗事故罪可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法院认为刘某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13、小偷在黑暗处实施盗窃时,为了物色盗窃物品而打燃打火机,结果造成火灾。

因为打燃打火机的行为是故意的,因此,小偷对所造成的火灾其心理态度也就是故意。

(×)14、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若利用幼童或精神病人实施犯罪行为,应认定为单独犯罪。

(√)15、宣告死亡会引起和生理死亡同样的法律后果。

(√)16、债权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

(×)17、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民事活动只能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

因此,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受奖励、赠予和报酬的行为也无效。

(×)18、法定继承人的范围是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的。

(×)19、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应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关于公安院校法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公安院校法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 从 实体 法 到程序 法 的有序 组合 和排列 。 ( 一) 法 学概论课 程 内容设 置 的特 点 我校 在法 学概论 课 程体 系设 置方 面存在 如下 问 题: 一是在 内容上跟 一般 法律 院校 区别 不大 , 公安 特 色 不突 出 。鉴 于 以后刑 法 、 民法 、 行 政法 与行 政诉 讼
2 0 1 3年 第 2期 第2 3卷 总第 1 0 4期
铁 道 警 官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Ra i l wa y P o l i c e C o l l e g e
2 01 3 No. 2 Vo 1 . 2 3 S e r i a l 1 0 4
民警察 法 、 人 民警察 使用警 械 和武器 条例 、 公安 机关
要让学生掌握公安工作实际需要 的法学基础理论知 识, 又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 , 提高学生的理论
思维 能力 和执法 能 力 和 水平 。其 三 , 法 学概 论 是 基
公务用枪管理使用规定、 公安机关人 民警察纪律条 令等法律 、 法规纳入本课程教学体系。该课程教学 内容和教学体系采取 了从理论法学到公安应用性法
在我国, 公安 机关 是对人 民实 行 民主 、 对 敌人 实
行专 政 的重要工 具 , 它担负 着 打击违 法犯 罪活 动 , 维 护 国家安 全和社 会 治 安秩 序 , 管理 交 通 、 消 防、 危 险 物品、 特种行 业等 行业 的重要 任务 , 同时它 又是 政府 的一个 极其 重要 的 职 能部 门 , 具 有 刑 事 司 法 和行 政 执法 双重 职能 , 因此 , 公安 院校法 学 概论课 程 的教学 应与公 安机 关 的双重 职能 的特点 相适 应 。法学 概论

国家精品课程大全

国家精品课程大全
5.109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华南理工大学
5.110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天津大学
5.111
机织学
东华大学
5.121
计算机组成原理
哈尔滨工业大学
5.124
建筑结构设计
东南大学
5.126
建筑制图
华南理工大学
5.131
结构力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5.132
结构力学(土木工程专业)
同济大学
5.136
精细农业
浙江大学
5.142
昆明理工大学
6.107
管理运筹学
兰州交通大学
6.108
光电子技术
天津大学
6.114
航海学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
6.115
痕迹检验学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6.120
化工原理
南京理工大学
6.123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山东理工大学
6.12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
6.125
环境分析与监测
天津职业大学
6.126
环境综合实验
浙江工业大学
6.001
CAD/CAM软件应用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6.004
GPS定位与导航
淮海工学院
6.005
GPS原理及其应用
武汉大学
6.008
安全人机工程学
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
6.009
包装技术基础(双语授课)
陕西科技大学
6.016
材料加工
清华大学
6.017
材料科学基础
北京科技大学
6.018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5.003

公安学概论题库

公安学概论题库

《公安学概论》试卷A命题教师:武志坚校对人:王淑波一、填空题:(每题1分,计20分)1、公安对策是公安学研究的出发点和()。

2、公安社会学科,主要是研究有关公安工作的社会关系及运用()对社会关系进行有效调整的知识体系。

3、从总体上说,公安学属于()。

4、警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

5、警察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也将随着()的消亡而消亡。

6、1905年设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警察机关,()。

7、党中央特科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

8、“九条方针”是我党公安保卫工作路线、政策原则趋于完善和()的标志。

9、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是()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10、公安机关的宗旨是()。

11、公安机关的职责,是由公安机关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是公安机关在管辖范围内必须执行的具体()12、劳动教养是一种强制性教育改造的()。

13、公安机关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无条件的。

14、治安工作职业化就是使治安工作成为社会上的一种()的手段。

15、综合治理方针的领导力量是各级()。

16、公安机关及其人员在贯彻落实严肃与谨慎相结合的政策时,必须坚持“()是关键”的原则。

17、公安执法,是公安机关依法干预()的过程。

18、公安机关的权力,是指公安机关在国家规定的()内依法可以行使的权威性行为。

19、公安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制在公安工作上的具体化,是公安机关专门解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问题的()的总称。

20、所谓公安改革,就是改变和调整公安工作中那些与社会经济、政治等不相适应的各种因素,充分提高( ),更好地发挥公安机关最大综合效能。

二、单选题:(每题1分,计10分)1、公安学的研究对象从大的方面说,是公安行为及由此产生的()。

A、公安对策B、公安行为C、公安现象D、公安规律2、皋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

A、司法官B、检察官C、审判官D、消防官3、中国夏朝时期执行边防警察职能的是()。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平时作业(一)(第一章至二章)一、名词解释1.法 :法是指由国家专门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创制的,反映国家意志的,以权力义务为内容和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关系:是法律规范调整人们行为形成的,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

3.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或集团为了行使国家权力,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方式而确立的旨在反对敌人、保护自己、治理社会的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体系。

4.公民:通常是指具有某个国家国籍的个人或自然人。

二、填空题1.在法产生的初级阶段,(习惯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

2.制定法又称(成文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的渊源,即指由特定的享有法律创制权的国家机关在其职权范围内在其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

3.基本法律,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如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

4.目前我国已有两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5.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是(法律的调整对象)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

6.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何时生效,何时终止生效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具有(从旧兼从轻)的问题。

7.(法)的产生是法产生的第一标志。

8.按照划分法的历史类型的标准,法律发展史上曾先后产生过四种历史类型的法律制度:(奴隶制法)、(封建制法)、(资本主义法)、(社会主义法)。

9.目前对世界各国法律制度影响比较大的法系是(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

10.在我国,按照法律创制的种类,有两种类型的立法程序,即(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和(行政)机关的立法程序。

11.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严密逻辑结构的行为规则。

法学必读书目(按门类分类)

法学必读书目(按门类分类)

法学必读书目(按门类分类)法学必读书目(按门类分类)李信宇编一、《法学概论》必读书目1、《法学概论》(第10版,2007年9月),吴祖谋,李双元,法律出版社。

2、《法学概论》,张建飞,北大出版社,2004年3月。

3、《法学概论案例分析教程》,刘佳,中国编译出版社,2004年10月。

4、《法学基础概论》(修订版),张恒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1月。

5、《法学概论教学案例解析》,徐磊,上海交大出版社,2006年9月。

二、《中国法制史》必读书目(一)法学论著:1. 【清】沈家本.《历代刑法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或中国监察出版社,2003年版2.倪正茂.《批判与重建:中国法制史研究反驳》: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3.[台湾]陈顾远.《中国法制史》,商务出版社,1959年版《中国文化与中国法系》,台湾三民书局,1969年版4. [台湾]李钟声.《中华法系》(上下二册志),台北华欣事业文化中心1985年版5.杨鸿烈.《中国法律发达史,上海书店,1990年6.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1年7.张仲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8.梁治平.《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二)法典史料:1.《历代刑法志》:集体作品. 群众出版社,1962年初版,1988年再版.2.《唐律疏议》:【唐】长孙无忌著. 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983年或商务出版社,1929年版.3.《六法全书》民国(1912-1949) 法政学社编无论出版社或出版时间4.《宋刑统》法律出版社 1990年版5.《大明律》《大明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三、《经济法学》必读书目1.[美]保罗.A.萨繆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 1999年2.[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

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4.[日]金泽良雄:《经济法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公安学概论》总复习重点内容

《公安学概论》总复习重点内容

《公安学概论》总复习1、警察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

2、在我国,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3、警察具有政治镇压和社会管理的双重基本职能。

4、从世界范围看,凡属关于警察行为的科学,可以统称警察学。

5、警察学以警察为逻辑起点,以警察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警察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6、我国宋朝宋慈写的《洗冤录》,被称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法医与现场勘查的专门著作。

7、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警察学专著,为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 年)上海作新社出版的《政法类典》中的《警察学》。

8、原始社会没有警察。

警察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9、近(现)代警察行政发端于西欧。

10、1829年在内政部长罗伯特•皮尔(Robert Peel)的推动下,英国议会通过《大都市警察法》(The Metropolitan Police Act)创建伦敦大都市警察,标志着现代职业制服警察的诞生。

11、中国的近代警察行政开始于清朝末年。

12、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的、统一的中央警察机关是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建立的“巡警部”。

13、我国人民公安保卫工作的历史,始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4、1942年在延安正式出版了谭政文著的《审讯学》。

15、公安学是关于我国公安工作规律和对策的知识体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下公安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16、公安学研究的是我国公安机关在中国共产党及人民政府领导下,保卫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工作规律、对策及其历史与现状,研究调整有关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律。

17、研究公安学,必须深入探索公安工作规律,这是公安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18、公安工作对策是公安学研究的归宿。

19、公安学基础理论是对我国公安实践经验的总体概括,是阐述公安工作一般规律和基本对策的理论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二)警械的分类 1、驱逐性、制服性警械。包括警棍、催泪弹、高 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 2、约束性警械。包括手铐、脚镣、警绳等。 3、震慑性警械。包括警笛、警报器、警灯等。 4、自卫性、保护性警械。包括防弹衣、防弹背心、 盾牌、钢盔、防刺靶、防毒面具等。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5、以暴力方法抗拒或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 责的; 6、袭击人民警察的; 7、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 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 形。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 度。当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 使用。
1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三)使用武器的禁则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禁则是对人民警察使用武器权力的抑制,是人民警 察在使用武器时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 人民警察在下列情形下不得使用武器或者应当停止 使用武器:
1、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不得使 用武器。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 暴力犯罪的除外; 2、不得在群众聚集场所和存放大量危险物品的场所 使用武器;
1、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2、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 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3、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 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4、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 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 的; 5、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 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6、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 安全的; 7、国家规定的警卫、守卫、警戒的对象和目标受到 暴力袭击、破坏或者有受到暴力袭击、破坏的紧迫 危险的; 8、结伙抢劫或者持械抢劫公私财物的; 9、聚众械斗、暴乱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用其 他方法不能制止的; 10、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 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 的;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四)约束性警械的使用条件及禁则 约束性警械使用条件是: 1、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2、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 强制传唤的;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否则, 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条例是规范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法规;
4、制定本条例是为了有效地制止违法犯罪,维护社 会稳定,保护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需要。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思考题:
1、怎样理解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
2、人民警察在什么情况下禁止使用武器?
3、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三)驱逐性、制服性警械使用的条件及禁则 驱逐性、制服性警械使用的条件是:
1、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 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2、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 公共场所秩序的; 3、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4、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置的警戒线的;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11、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聚众骚乱、 暴乱、 行凶或者脱逃的;
12、劫夺在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的;
13、实施放火、决水、爆炸、凶杀、抢劫或者其他严 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
14、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 逃跑的;
3、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或者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应当立即停 止使用武器。
(四)使用武器后的现场处置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人民警察使用武器后,现场处置包括: (1)救死扶伤; (2)保护现场; (3)及时报告;
(4)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一)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 1、使用警械和武器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
2、使用警械和武器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程序;
3、使用警械和武器不得从事非警务活动;
4、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受法律保护。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二)由轻到重的原则 1、凡是不需要使用警械和武器予以制止的违法犯罪 行为,就不使用,能使用非致命性的警械予以制止 的,就不能使用致命性的武器,武器只有在不得已 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2、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等强制手段,应根据违法犯 罪行为的性质、手段、危害程度和紧急情况决定采 用哪一种手段,并不要求警察采取的强制手段必须 与犯罪分子使用的暴力手段相对应,而是以能够制 止犯罪行为,制服犯罪分子为标准。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一)警械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警械是指人民警察依照规定装备的用于对违法犯罪 行为人实施人身强制的警用器械。包括警棍、催泪弹、 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手铐、脚镣、警绳等。它是 人民警察履行职责的物质保障。其特点是:
(1)警械的专用性;
(2)警械使用的目的性; (3)警械使用的法定性。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一、制定《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的意义
二、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警械的使用
四、武器的使用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1、本条例是《人民警察法》的配套法规之一,是贯 彻落实《人民警察法》有关规定的需要;
2、条例规定了人民警察可以使用警械和武器,是人 民警察武装性质的集中体现;
(5)现场勘验; (6)调查访问; (7)及时通知伤亡人员的家属或其所在单位; (8)写出书面报告。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五)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法律责任
1、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行政责任;
2、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刑事责任;
3、违法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国家赔偿责任。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条 例
(一)使用武器必须具备的四个要件 1、现场的人民警察必须判明情况;
2、行为人正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
3、情况紧急; 4、先行警告。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 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二)警察使用武器的条件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人 民 警 察 使 用 警 械 和 武 器 条 例
(三)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原则 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依法履行 职责,及时有效地制止各种现行的违法犯罪行为,保 护合法权益不受违法犯罪行为所侵害,而不是以伤害 违法犯罪分子的人身或者生命为目的。这里所说的人 员伤亡包括减少违法犯罪人员伤亡和无辜人员伤亡; 减少财产损失是指在可能的情况下,避免或减少因使 用警械和武器对国家财产、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财产 的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