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
读普通教育学的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学习了《普通教育学》这门课程以来,我对教育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还让我对教育现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教育学的本质与价值《普通教育学》开篇就阐述了教育学的本质和价值。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科学。
它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培养人为目标,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教育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把握教育的规律,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普通教育学》详细介绍了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包括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
这些理论基础为教育学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理论基础的体会:1. 哲学基础:哲学为教育学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哲学的指导下,教育学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如唯物辩证法、认识论等,为我们研究教育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认知过程、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心理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教育策略。
3. 社会学基础: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知识。
学习社会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把握教育的发展趋势。
4. 文化学基础:文化学为教育学提供了关于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冲突等方面的知识。
了解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三、教育学的实践应用《普通教育学》不仅阐述了教育学的理论,还介绍了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以下是我对几个主要实践应用的体会:1. 教育目标:明确教育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目标应根据社会需求、学生特点和教育规律来确定。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途径。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读书心得教育学(精选9篇)

读书心得教育学(精选9篇)读书心得教育学篇1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来说,肯定会尽全力教育好自己的学生。
如何教育学生是正确的,方法怎样才是合理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
除了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更好的学法、懂法、守法,自觉地依法治教,依法从教。
随着教师阅读年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我们一起学习《教师培训读本》。
通过《读本》,我了解了各种相关法律知识,既增强了法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又在学生面前树立了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
还深刻地体会到师德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对事业的忠诚,决定了教师执着的追求和人格的高尚。
高尚而富有魅力的师德就是一部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耳濡目染的、潜移默化的、受益终生的。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依法必须履行的义务。
(1)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依照《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须履行的责任,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出一定行为或不得做出一定行为的约束。
它是由法律规定,并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履行。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在学习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后,我更明确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该履行的义务和遵守的行为规范。
在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不威胁、责难家长。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10篇)

读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10篇)读教育学心得体会篇1再次捧起《教育学》,读到《教师与学生》这一节,感触很多,具体如下:一、学生虽然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但我们以往的教育学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却很不够。
虽然我们强调教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教师的工作中,前一点往往比较重视,后一点却重视得很不够。
二、学生是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人。
学生时代,从入小学到中学毕业,是一个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上发展都非常迅速的时期,是个体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比较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的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能否得到满足,能否得到积极、良好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发展将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学生发展的可能性能否成为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个体发展的早期,更多的是受自然属性的制约。
进入学校后,社会性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则逐渐加大。
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要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完成是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个体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生的。
在活动中,个体不断作用于客观现实,日益深入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关系,形成一定的发展水平。
客观现实也不断作用于个体,对个体突出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反映在个体的头脑中,转变为个体的需要。
而需要的满足,同样需要通过个体自身的活动即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
因此,没有活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客观环境的刺激,诸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要求、学校各方面的生活,能否引起学生的精神需要,并对这些需要作出积极的反应产生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能否产生积极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果,与教师、学校如何安排、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有极大的关系。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6篇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普通教育学在英美等国称为教育哲学。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大一的时候教《普通心理学》的老师就已经给我们推荐《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了,也是那时候我才知道赫尔巴特是近代著名教育科学的创始人,在教学的心理学方面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那时候老师介绍我们看时,我觉得那么有名的人写的书应该都是比较深奥的,所以就一直迟迟没有去看。
这个学期因为外国史这个课程,我终于有机会去看它里面的内容了,借来这本书一看,原来我之前的感觉是对的,这本书真的挺深奥的,概念性的东西很多,理解不了他要表达的,可能我们看的都是经过其他学者翻译过来的吧,或许看英文版本的话会更容易理解。
不过虽然它比较的深奥,但我还是能够吸收一点他里面的精髓的东西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写管理的方法中提到了用权威和爱来进行管理,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在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的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树立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
我觉得这是非常的正确的,因为一个教师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够使儿童对你信服,让他们觉得你是有这样的资格来做他们的老师的,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经常被学生指出他的错误的话,那么学生或许就不再地信服他。
当然,除了有卓越的知识,教师还应该爱儿童,跟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长时间的相处和温柔的爱抚都是很好的方式,这样儿童便会喜欢自己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他们便会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不会做出一些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这样便能很大的程度上减少课堂的管理。
赫尔巴特他也提倡通过赞许和责备来对儿童进行训育,他认为应该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
我觉得适当的奖励和责备对儿童来说也是必须的,用奖励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儿童的积极性,而责备则让儿童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不能一味地奖励,这样儿童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所以有时候责备也是很必须的。
普通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普通教育学》这本书,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系统的认识,还让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阅读《普通教育学》后的心得体会。
一、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认识在阅读《普通教育学》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
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
它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品格,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1)教育具有目的性。
教育是为了培养人,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2)教育具有计划性。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3)教育具有组织性。
教育需要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完成。
2. 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具体而言,教育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智育:培养学生的智力,使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
(3)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质,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运动能力。
(4)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其具备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
(5)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的劳动能力。
二、对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认识1.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设计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学科知识,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
(3)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使其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看了一本名篇后,坚信大伙儿的获得毫无疑问许多,必须好好就所获得的物品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麼你确实明白如何写读后感吗?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热烈欢迎大伙儿参考与参照,期待对大伙儿有一定的协助。
普通教育学阅读感想1近段时间考試多多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全是备考关键,因此把高校时喜爱的一些名作专著拿出来又看了看。
也许受学过技术专业的危害,又也许在中国应试教育下讨了十几年日常生活,对我国现行标准文化教育状况一直摆头不满意的。
但是如今自身从业文化教育也两年了,内心隐约的一直有一个难题,大家文化教育的結果究竟是什么?日以继夜的投身于在课堂教学的第一线,乃至没给多的時间照料亲人和自身,那样的工作,大家的工作得到了哪些?无论是赫尔巴特又或者是中国的文化教育大伙儿的专著中,全是构思宽广,读之让人憧憬的。
文化教育,是文化教育人迈向社会人士的关键方式,而老师在这其中的功效,必需为将要要成年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写出笔酣墨饱的一笔。
塑造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辈们都毫无疑问的叙述过,单独、独立、随意的人,它是从古至今诸多文化教育拼搏的总体目标。
由原来附设的人变成有自身观念见地的单独人,不但必须专业知识的给养,更必须教师以身作则的塑造那样的观念,买下来那样的种籽,在两年、十几年的時间里持续推进、塑造、煅炼而成。
再说赫尔巴特针对学员教育培训的一项也就是我特别喜爱的,因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的限定,一直感觉在这里一块一直学得不足。
赫尔巴特觉得在教学管理这一方面的具体方法关键能够分成三种:威协,监管,权威性与爱。
说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做起來这在其中的分寸感是必须時间来渐渐地磨炼掌握的。
就以威协一项而言,无论是学校德育或是亲子教育中,无论是高級读书人或是文不加点的半文盲,也不危害威协这一方式的普遍应用。
可是,因为这些天性固执的少年儿童对威协毫不在意,任何东西都不害怕,而这些天性敏感的少年儿童也感受不上威协的实际意义,或是再次照其心愿所说使的那般去做,因此,选用威协的方式经常不可以得到预估的实际效果,它务必与别的方式融合开展。
普通教育学读后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从接触到《普通教育学》这本书以来,我对其中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技术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普通教育学》的读后心得体会。
一、教育的本质《普通教育学》开篇便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阐述。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旨在通过传授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具备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
这一观点使我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养。
二、教育的目的在《普通教育学》中,作者对教育的目的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
这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立足的基础。
2. 培养人的创新能力: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个体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
3. 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要使个体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4. 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要使个体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使个体在一生中不断成长和发展。
通过对教育目的的阐述,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
三、教育的内容《普通教育学》对教育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传授知识:教育要使个体掌握必要的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领域的知识。
2. 培养技能:教育要使个体具备一定的技能,如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计算能力等。
3. 塑造价值观:教育要使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道主义等。
4. 培养道德品质:教育要使个体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如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勇于担当等。
通过对教育内容的梳理,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培养和塑造。
心得体会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通教育学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普通教育学读后感1近段时间考试多多,教育学心理学都是复习重点,故此把大学时喜欢的一些名篇论著拿出来又看了看。
或许受所学专业的影响,又或许在应试教育下讨了十几年生活,对中国现行教育情况总是摇头不满的。
可是现在自己从事教育也几年了,心里隐隐的一直有个问题,我们教育的结果到底是什么?日以继夜的投身在教学的第一线,甚至拿不出多的时间照顾家人和自己,这样的事业,我们的劳动获得了什么?不管是赫尔巴特抑或是国内的教育大家的论著中,都是立意高远,读之引人向往的。
教育,是教育人走向社会人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必要为即将要成人的下一代的生命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先贤们都肯定的描述过,独立、自主、自由的人,这是古今中外众多教育奋斗的目标。
由原先附属的人成为有自己思想见地的独立人,不仅需要知识的给养,更需要老师言传身教的树立这样的意识,买下这样的种子,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不断巩固、培养、煅炼而成。
再来赫尔巴特对于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也是我很感兴趣的,由于教学实践的限制,总是觉得在这一块总是学得不够。
赫尔巴特认为在学生管理这一方面的方式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威胁,监督,权威与爱。
说起来容易,可是做起来这其中的分寸是需要时间来慢慢磨练把握的。
就以威胁一项来说,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中,不管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目不识丁的文盲,都不影响威胁这一手段的广泛运用。
但是,由于那些本性倔强的儿童对威胁毫不在乎,什么都不怕,而那些本性脆弱的儿童也体会不到威胁的意义,还是继续照其愿望所指使的那样去做,所以,采用威胁的方法常常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它必须与其他方法结合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3篇普通教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普通教育学既要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也要能够回到教育实践中去,下面是学习啦带来的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一: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清楚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网,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联想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
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
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方法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
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训育的定义“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
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
”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转贴二)训育的方法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
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
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
2.教师的人格感染。
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
3.赞许和责备。
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
”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
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
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二: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
”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儿童的管理“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
”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儿童管理的目的“……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
”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
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
“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
“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
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
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清楚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
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联想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
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
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系统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
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方法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
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
四、训育及其方法训育的定义“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
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
”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训育的方法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读普通教育学心得三:“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永远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佳启蒙”。
通过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阅读,我体会到了赫尔巴特所构建的科学教育学体系的历史价值及其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几个方面,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拙见。
1、课程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以培养新型人才为目的是方法的先导。
首先应该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去设计、去实施。
一定要强调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注重改革的实效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度。
2、赫尔巴特论证的教学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教师的“教法”,而不包括学生的“学法”,这就是忽视了他的“教法”是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之上的。
根据学生兴趣活动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来规定教师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活动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统觉团的形成和扩大,他没有否认学生的主动性,而是更多地论述了教师如何去做,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而杜威也忧虑,“迎合学生的任性和兴趣”会有危险,需要有成人的指导来发展学生的民主,他没有否认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范。
3、如何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法,首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孤立的发展知识或能力,二者之间的对立也就没有那么绝对。
其次,对于赫尔巴特和杜威教学法,不能一切“拿来”,更不能一概否定,要辩证分析,取长补短。
第三,现在各种教学法如雨后春笋,更要汲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切不可今日学习“魏书生”,明日又学“洋思经验”,一定要学其思想的内核,而非形式。
如同今日我们仍然要研究赫尔巴特一样,主要是研究和学习其教育思想。
4、赫尔巴特的眼里,教育目的之间存在着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表现为相互联系的三重目的。
首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是实现最高教育目的的首要条件。
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兴趣必须是多方面、均衡的。
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兴趣,或者某个方面兴趣过度,会出现与完全缺乏兴趣相同的结果:破坏完善道德的培养。
因此,兴趣必须向多方面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应该构成一个匀称的统一体。
其次,多方面兴趣的培养就是个性多方面发展的教育。
赫尔巴特提出,教师应该使个性向多方面性发展,使个性、品格、多方面性融为一体。
他所说的个性与多方面性实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发展的要求与社会需要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