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辨析及比喻与类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乌江/夏日绝句》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杜牧《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乌江/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1)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他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

答案: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

(2)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

答案:①杜牧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②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

违背。王安石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③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

(3)前两首诗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所写的咏史之作,其议论不落窠臼又各具特色,但都能言之成理。你认为哪一首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杜诗好。杜诗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全诗格调昂扬乐观,积极向上。

②王诗好。王诗冷静客观理智的思考了当时的形势,指出项羽的失败已无法挽回,是历史的必然,指出江东子弟是不会跟随他卷土重来的。

③第一首好。作者批评项羽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在批评、惋惜、讽刺之余又表明“败不馁”的道理,颇有积极意义。

④第二首好。第一首只写了项羽应包羞忍辱卷土重来,只写项羽个人的悲剧。而第二首则写出了连年战乱百姓疲弊,渴望安定的生活,在思想性上高于第一首。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诗中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名句,在鲁迅笔下,知春、报春、不争春,正是崇高的野草魂。______________最可贵的是,你虽知花叶不美,但仍散发着一点无名野香,给那里带去春色和生机。

①在雪的下面,“冷绿的野草”在初春的寒风中,散发着盎然的春意。

②严冬刚过,残雪犹存。

③为使春意更浓,春色更娇,你甘当陪衬,默默奉献。

④待到春满人间,姹紫嫣红开遍,你却不居功,不争俏。

A. ④③②① B.②①④③ C. 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解析注意前后照应。

答案C

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与不愠不火的区别

不温不火

读音:bùwēn bùhuǒ

解释:原是成语“不瘟不火”的误用,用的人多了,逐渐跟“不

瘟不火”并行使用。形容人的性情温和或销售行情不火爆。

不温不火:指“不升温,也不过火”。

不愠不火:指“不发火”。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瘟不火”用于戏曲表演,而“不温不火”用于戏曲表演时,可能是“不瘟不火”的误写,因此,在这个语义上,当以“不瘟不火”为正。但是,如果指的是性格温和,那么只能写成“不温不火”了。

词目:不愠不火

发音:bùyùn bùhuǒ

【释义】

1、略带褒义:指说话做事态度适中,分寸得当。

2、略含贬义:指态度淡然。

3、趋于中性:指客观上处于中游(中立)状态。

【近义词】不急不慢

【反义词】如坐针毡

【用法】形容词。褒贬皆可。

“不瘟不火”、“不温不火”两个词语现代都常用,使用的场合和语义不尽相同。我们从1946-1997年的《人民日报》电子版中检索了这两个词的用例,从具体语料来分辨两者的语义。

“瘟”指戏曲表演沉闷乏味。“不瘟不火”指的是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对角色的把握恰如其分。这是一个赞扬演员演技的褒义词。检索1946-1997年《人民日报》,使用了“不瘟不火”的文章共16篇,全部用于这一语义。如:

对待每次的演出他是那样的严肃认真,从人物性格和故事情理上精心创造,跟别人配搭丝丝入扣,不瘟不火,不任意抓哏,破坏剧情,

取媚观众。(1958年1年3日)

诸葛明同志很好地掌握了角色的特点,用句老话说,演得不瘟不火。(1964年3月12日)

这几位老演员演得不瘟不火,恰如其分。(1982年9月19日)

主要演员不瘟不火、感觉到位的表演,确保了《红十字》的质量。(1997年10月25日)

“不瘟不火”也有写做“不温不火”的,1946-1997年《人民日报》中使用“不温不火”的文章共22篇,但在1980年以前仅见1例:全剧的基调是:不温不火,有动有静,松紧相间,平淡中有兴味,严肃中有风趣。(1963年10月21日)

1980年以后“不温不火”的用例逐渐多见,逐渐跟“不瘟不火”并行使用。因为字形有了变化,照着“温”的字面意义,旧瓶装新酒,人们按照一般人通常的理解,对“不温不火”的语义进行了改造,

赋予它性格温和义和销售行情不火爆义。这类语义在《人民日报》上的始见用例是1994年。现举数例:

“八毛五分钱,也开发票?”售书小姐简直烦得要上吊了。“没办法,公事公办。”那先生不温不火地回答。(1994年8月23日)

相比之下,中式快餐仍处于不温不火之状,缺乏自己严格的生产标准与特色,虽然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却难与自己的“洋对手”匹敌。(1996年1月18日)

不瘟不火

【拼音】bùwēn bùhuǒ

【解释】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态度一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