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读后感

合集下载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是《史记》的首篇,主要记载了远古传说中被后人尊为帝王的五个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以及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情况。

读完《五帝本纪》后,我深深被古人的智慧和勇气所折服。

五帝作为远古时期的领袖,他们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他们不仅具备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部落的生存和发展,他们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同时,我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那个时代,部落之间的战争频繁,生存环境恶劣,但是人们依然能够凭借智慧和勇气生存下来,并且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生存的顽强和坚韧。

此外,我还对五帝时期的音乐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据记载,五帝时期的人们谱制了大量的音乐舞蹈,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也表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这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五帝本纪》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人类智慧和勇气的赞歌。

它告诉我们,无论在何种困境下,只要我们具备智慧和勇气,就能够克服困难,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同时,它也启示我们,要珍惜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史记选五帝本纪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史记选五帝本纪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

史记选五帝本纪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看完史记,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史记读后感吗?司马迁笔下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生动的语言,优美的文字,让人读起来仿佛置身有一个个优美的意境中。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史记选五帝本纪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史记选五帝本纪读后感800字篇1翻看《史记》,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那些在历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

这个文人就是司马迁,而这部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司马迁原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样,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

然而命运的捉弄,使得他饱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备受屈辱。

但值得赞叹的是,在那般恶劣的境况下,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奋进,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数倍心血,终于出色的完成了作为一个史学家最顶尖的杰作——《史记》。

单凭这一点,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马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毅力,他的韧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样受人景仰。

而最让我感慨的是,《史记》中有其他史学家想都不敢想,写都不敢写的内容——对开国皇帝刘邦和当朝皇帝汉武帝的揭露及批判。

记录当朝皇帝的历史已经是一些史学家不敢恭维的事了,更何况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负面的事迹,这很容易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然而《史记》却完完整整的将他们一一收入书中,犀利,深刻地把他们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十分清楚,让我看到了最最真实的朝代,绝不带半点阿谀奉承之味。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啊。

这也许正是《史记》为何如此珍贵的原因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曾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但他们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们将化为炎黄子孙心中亘古的传说。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五帝本纪读完了。

大概是说的黄帝在神农一族衰落以后,打败了炎帝。

杀死了少数民族蚩尤。

让中原一代的部落都认黄帝部落为主。

黄帝带领人民继续进行建设。

修建初步的道路。

然后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个后来有独立的部落。

妻子嫘祖嫘祖生的两个儿子,他们的后代先后统治了天下。

一个叫玄嚣。

一个叫昌意。

昌意的儿子就是颛顼。

他死了以后,玄嚣的孙子帝喾继承了帝位。

他们两个都是英明神武,德才兼备,身体力行。

人民都非常崇拜。

帝喾的儿子挚继位,德才都不具备,最后被赶下台,挚的弟弟尧继承了帝位。

尧时期,国土扩张,影响范围变大。

遇到了黄河的水灾问题。

尧在大臣的推荐下,让鲧去治理。

对于接班人的问题,大家先推荐他的儿子丹朱,尧认为不行。

后来推荐了颛顼的玄孙,舜。

舜以孝顺闻名。

他爹和后妈各种想害死他。

他各种孝悌。

最后经过考核。

成为了尧的接班人,任用禹治理了水患。

(大禹治水有个助手,叫胥,有一说苏州的命名就间接来自于这个胥,苏字和胥字通假)我觉得其中年龄有些不是很符合生物学规律,比如尧登基以后活了98年等。

只能姑且了解一下。

我感觉其中看到了王朝的扩张,统治的强大,权力的集中。

比如尧分封了八元八恺。

是黄帝家族的十六支后裔。

分别是颛顼和帝喾的各八支后代。

虽然我也纳闷咋就成了一族。

才没两百年。

可能其中有些话也不是原来的意思。

黄帝时期在修路,调理阴阳,顺天应命这样。

到了舜时期,主要的二十二个官员。

分别管法律审判,礼仪,工匠,山泽,农业,民众,宾客这些。

而且本来就四个官员管四方,现在有十二个地方长官,可见影响力范围扩大了。

有点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味道。

按照客观规律,我想肯定不是两百年(而且年龄也不大对)。

所谓黄帝子昌意之类的描述,很可能是,黄帝部落的分支,昌意部落。

当然是我个人的猜测。

还有说禹居然是颛顼儿子的儿子。

颛顼死了大概一百五十年,居然孙子还很年轻。

而且社会建制,形态,生产力变化这么大。

真的不像两百年倒像是两千年乃至更久。

大概意思是黄帝时期还要靠天吃饭。

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

史记五帝本纪读后感《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的五帝本纪是整部文献的开篇之作,讲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五位传说中的帝王之事。

阅读《史记》五帝本纪后,我深受启发和教益。

《史记》五帝本纪以“本纪”形式来叙述五位帝王的事迹,逐一介绍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位帝王的事迹,每个帝王都有其独特的治理方式和特点。

他们不仅是古代历史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源泉。

通过阅读五帝本纪,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伟大和源远流长。

首先,五帝本纪展示了中国古代帝王的治理智慧和政治能力。

黄帝乐善好施,创造了“至理明辅”的治国方略;颛顼勤谨慎密,留下了“恭己正南”的政绩;帝喾勤政爱民,以朴实淳厚的品质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帝尧明智睿智,用德治国,以至善至巧的方法推行了改革;帝舜圣明贤能,为了民族大义不惜推辞王位,继任给了大禹。

这些帝王的治理智慧和政治能力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奠定了中国历史上“德治”的传统。

其次,五帝本纪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特点。

五帝本纪首次提出了“帝王之位”的概念,创造了帝王权力的威望和地位的神圣。

同时,五帝本纪也反映了古代帝王的考古制度和政治权威的形成过程,展示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再次,五帝本纪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自信。

通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五位帝王的描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伟大成就,拓宽了文化视野,增长了文化自信。

在面对外来文化冲击的时候,能够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去寻找答案和启示。

最后,五帝本纪对我的启示是:一个伟大的国家需要伟大的领导者,伟大的领导者需要以德治国。

伟大的领导者应当具备善良、智慧和勇敢的品质,纯朴而不做作,和民众心心相通,以眼前和长远两个维度来思考问题,善于运筹帷幄。

同时,作为普通公民,也要努力提升自我品质,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阅读《史记》五帝本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史记》作为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纪实性的著作,更是一本给人以启示和教益的典籍。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五帝本纪》是《史记》中的第一篇,全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介绍了三皇五帝以及夏朝的历史。

阅读完《五帝本纪》后,我深受触动。

《五帝本纪》首先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描绘了三皇五帝的形象和功绩。

阅读这一部分,我被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所震撼。

黄帝、颛顼、帝喾都是位师者王,他们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纪元,制定了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建立了先民的家庭、政治和农业制度。

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引领着古代人民走向文明。

同时,我也发现了《五帝本纪》中所蕴含的“民本”思想。

《五帝本纪》通过对古代官制和农业技术的介绍,强调了国家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民,而不是土地或财富。

三皇五帝为国家的安居乐业、百姓的幸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利,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此外,我还注意到《五帝本纪》中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黄帝治理国家时,强调“劝谏”,他重视听取不同的声音,虽然只是在一个虚构的时代,但这种追求协商、保持开放的态度对今天的领导者来说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颛顼时期,他推行互助农业和移民政策,积极解决民众的生活问题。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关心人民疾苦的情怀。

然而,《五帝本纪》的故事并非全是美好的,夏朝末年的帝桀却是一个贪婪暴戾的君主,他以权谋取私利,以暴力压制人民。

他的统治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和人民的不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强权统治是不能持久的,只有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通过阅读《五帝本纪》,我对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细致的了解,我深感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

这篇文章不仅展示了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而且提供了我们了解和思考社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我相信,《五帝本纪》这部古代文献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和指引,不仅在个人的成长中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推动当代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阅读《五帝本纪》让我受益匪浅。

我对古代中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统治者的责任与使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读《史记——五帝本纪》有感

读《史记——五帝本纪》有感

读《史记——五帝本纪》有感一、抛却私情,一心为公关于帝尧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

他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在认定自己的儿子丹朱凶顽不可用之后,便与四岳商议,请他们推荐人选。

四岳推举舜,他便考察舜的能力和人品,在确定舜确实是个品格高尚又有能力的人,他便在太庙举行禅位典礼,正式禅位于舜。

很多人都说“做人难”,其实,做人并不难,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抛却私心。

功成不居,失败无悔,心底无私,则事无难事。

包拯无私,则侄儿铡得;尧舜无私,则天下让得。

他们之所以能为天下人所不能,只因为心底无私而已。

抛却私心,不必为区区小利而蝇营狗苟,不必为浮华虚名而谨小慎微,不必为自叹贫穷而垂头丧气,不必为炫耀富贵而虚张声势,不必为他人的一时苟得而满腹牢骚,不必为自己的一时委屈而愤世嫉俗。

看清功名利禄,看淡人生苦烦,有情于众生,如此,便好。

二、百善之首,以孝为先舜出身卑微,她的生母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后母又给他父亲重新生了一个儿子象,并且总在他父亲面前说舜的坏话,致使他的父亲也不喜欢舜。

象总想杀掉舜,但舜对他的家人很好,孝敬父母,关照弟弟,到后来舜做了天子也还一样。

古人崇尚以孝治天下。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会得到大家的赞扬,因为这是个人素质高尚的体现;一个没有孝心的人,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因为你连自己的父母都不赡养,又怎会对他人、对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呢?人生在世,孝义为先,若不知道孝敬长辈,即使身居高位,没有亲人与你分享其中的苦乐,你又怎会活得开心呢?三、善恶分明,惩恶扬善舜在位期间,浑沌、穷奇、梼杌、饕餮四凶在民间作乱,危害百姓。

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的后代,但舜依然将其流放在千里之外的边远地区,受人监视。

这一举措使得百姓无不拍称快,而其善恶分明得品格也受到万人景仰。

这个世界有善恶之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更加要明辨是非,善恶分明。

做人不应该以自己的软弱纵容恶行,不应该以种种借口心生恶念或作恶,更不该以荒唐的逻辑为恶行辩护。

上古五帝读后感

上古五帝读后感

上古五帝读后感读了上古五帝的故事,就像是打开了一本超级古老又超级酷的家族传记。

首先是黄帝,这人简直就是个全能选手啊。

他带着大家从野蛮走向文明,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一样,打败了蚩尤这个大反派。

他那时候肯定特别忙,既要操心打仗,又得想着怎么让部落里的人过上好日子,什么种粮食、做衣服之类的事儿都得管。

感觉他就是那种走到哪儿,哪儿就有希望的人,就像现在团队里的灵魂人物,有他在,大家心里就踏实。

颛顼帝呢,他好像是个很有原则的管理者。

他规定了很多礼仪啊、规矩之类的东西,这就像是给当时的社会画了一个框框,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虽然这些规矩可能在现在看来有点古老和奇怪,但在当时肯定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我们玩游戏得有游戏规则一样。

他让大家的生活更有秩序了,不然大家都乱哄哄的,那可不行。

帝喾也很厉害,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善良和公正。

他对待老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大家有什么困难都去找他,他也从不偏心眼儿。

这就好比是一个大家庭里的大家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他的爱和照顾。

而且他还特别聪明,懂得很多天文地理的知识,感觉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智慧担当。

尧帝那可是出了名的贤德啊。

他自己生活特别简朴,住的房子破破烂烂的,吃的也很简单,就像现在那些一心扑在工作上,对自己生活要求极低的人。

他还特别会用人,把舜这个人才挖掘出来了。

他退位让贤的事儿更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那个时候,他可是部落的老大啊,能把自己的位置让给更有能力的人,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啊。

要是放在现在,很多人都舍不得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呢。

舜帝的经历就像是一部逆袭剧。

他家里的情况那叫一个糟糕,老爸、后妈还有弟弟都对他不好,总是想害他。

但舜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不管遭遇多少磨难,他都保持着善良和孝顺。

他用自己的品德征服了大家,最后还当上了部落首领。

他在位的时候,也做了很多好事,让部落更加繁荣昌盛。

这就告诉我们,不管出身有多差,只要自己努力,品德好,就一定能成功。

上古五帝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和品德。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

五帝本纪读后感五帝本纪读后感(一)傅甜甜《五帝本纪》开篇便提”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乍一读此可能我们都认为黄帝是少典的孩子,正如《国语<晋语四>》中道:”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祖母华胥氏”似乎是证明了黄帝是少典之子,更有《史记集解》谯周:”有熊国君者,少典之子也。

”少典又是谁呢?他是上古时代中国华夏族人,他是第一个出现于史籍的国君,乃燧人氏于华胥氏之孙、伏羲与女娲之子,炎帝与黄帝之父。

在上古时代汉族传说中是有熊部落首领,也是夏族末期的最后一位首领,这样的解释似乎并无不妥,而又有《秦本纪》言:|”颛顼氏之裔孙曰女修,吞玄鸟之卵而生大业,大业娶少典氏而生柏翳。

”由此看来少典是国号而非人名,那么又是否可理解为黄帝是少典的后世子孙呢?上古时代距今已十分久远,无论说黄帝是少典之子还是后代子孙都有不同的历史文献对其进行论证。

可以说对于那个时候的历史研究单凭文献记载是不够有说服力的,更需要相应的科学手段或考古文物加以佐证。

那么司马迁是将其视为孩子还是子孙也难知晓。

更有后文介绍黄帝”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有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木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说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算阴阳五行的变化,教民顺应四时变化播种百谷草木,教民驯养鸟兽蚕虫等不得不使人想到尧。

黄帝此时便已推算出历法,而《尚书<尧典>》中记载”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中也有关于尧帝推测历法的记载,那么历法到底是由哪位帝王推算出来的呢?或者尧是对黄帝时期的进一步完善?其实由黄帝到夏禹时期我们都称为传说时代或神话时代,这一段时期我们并不十分确切的证据证明他们的存在,可以说是历史学上的一大空缺吧。

既然连存在都难以肯定,那么历法的提出者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考古学验证,黄帝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

此时可以说我们的考古学于文献学是两分状态,很难具体考证,尚在研究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帝本纪读后感
篇一:《史记》——《五帝本纪》——《尧舜禅让》读后感尧舜禅让
关于尧和舜,我并不陌生,早在我七岁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的鼎鼎大名。

在古代,皇帝们都是把皇位留给自己的儿子,儿尧和舜却是与众不同,他们只把皇位留给有才能,又很善良、正义的人。

就像尧所说的:“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意思就是不能以天下百姓受苦,而得利于一人,而那一人,指的就是当时尧的儿子丹朱。

舜,则就是那个有才能,有很善良、正义的人了。

舜以“孝”而闻名于世,并且也有非常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据说,他领导的地方,不论是多么荒废的土地,也能一年成村子,两年成小镇,三年即成繁华都市。

他的大名,人人皆知,不是那种“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类型,而是人人称赞。

当尧在挑选继承皇位的人选时,四方诸侯都推荐舜,这就是对舜才能的最好的证明。

舜更是不负众望,成功通过了尧的测试,最终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皇帝。

不仅是尧,舜也是如此。

舜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够好,于是也向尧学习,公众挑选,于是选中了治水有功的禹。

尧和舜的禅让着实令人钦佩,一个人能把这样无限的权力让给一个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能人,只为给百姓着想,
这样的奉献精神实在让人称奇,想尧和舜这样大公无私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王者,就如《孟子》中所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正是尧禅让的善举感染了舜,也感染了大家,才造就了五帝本纪的逐渐繁荣昌盛。

像尧和舜这样不把国家领导人的位置让给自己的儿子,在现在的中国也有很多,但说句实话,现在的这种种,不过是走个形式,谁能问心无愧的说自己真的想这样。

能真正学习尧和舜的大公无私、诚实厚道、富而不骄、贵而不傲的人,实在是少得屈指可数,珍得千载难逢!
篇二:五帝本纪之感想
读《史记:五帝本纪》之感想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乃鲁迅先生对《史记》之评价。

不错,作为我国的第一步纪传体通史,其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五帝本纪》乃《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中之首篇,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之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之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天文、推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之规律和地下文物之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我们了解和研
究远古社会,提供了某些线索和信息。

黄帝,其姓公孙,名轩辕,为少典之子,为五帝之首。

黄帝共生二十五子,其中昌意,玄嚣为其正妻嫘祖所生。

黄帝崩后,传位与昌意之子高阳,即颛顼。

颛顼后又传位与玄嚣之孙高辛,即帝嚳。

帝喾传位与其弟尧,尧老后将其位禅让与舜。

以下为五帝帝系表图:黄帝
玄嚣昌意
蟜极高阳(颛顼)高辛(嚳)
尧挚

(注:红线表示继承关系,蓝线表示亲缘关系)
五帝开创的事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之开端,《五帝本纪》又是十二篇本纪之首篇。

这篇本纪,在记事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根基。

司马迁利用了连环锁的叙写方式,一环紧扣一环。

如在写尧时提出舜,而重在写尧的知人善任;写舜时一方面继续紧扣对尧的叙写,一方面又突出了对舜的刻画,同时还带出了禹、契、后稷等,为以后各篇打下了基础。

五帝的传说,几千年来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每个人的心里,被当作贤君圣主的楷模历代传颂。

“炎黄子孙”早已成为凝聚中华民族之亲切称呼,“人皆可以为尧舜”、“六亿神州尽舜尧”,也早已成为鼓励人们贤能为善之有力口号。

关于太史公对中国历史的讲述“何从黄帝开端,为何选此五帝进行讲述”等问题,读完《五帝本纪》后,我有以下思考。

首先,黄帝是后世道德之楷模。

黄帝时期,是中国原始公社的末期。

应当说,黄帝是一个“马上皇帝”,马上得天下,且戎马一生,“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战争中度过的,他使用战争统一了各个部落,一步步在中原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局面。

但黄帝不是穷兵黩武之人,而是一个仁德的圣王,是后世用兵的一个道德规范,所以司马迁写《史记》,便起笔于黄帝。

再者,司马迁认为,五帝以及夏商周诸侯都归本于黄帝,都是炎黄子孙,黄帝是中华民族之共同祖先,因此就从黄帝起笔。

在中华历史的滔滔大河中,五帝的故事作为源头,其地位十分重要,其对后世的影响更是尤为深远。

篇三:《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读书笔记
今天去借了史记,读了一会文言文,带着注解,百度一起看,虽然是一知半解的看的明白,但是我觉得看原文好像没有太大的必要,有点浪费时间,于是我转而看译文。

开篇的五帝之说,让我很无语。

这些描写一看就知道是把没有文字记载的传说神化了,连太史公都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

”太遥远了,以至于
几乎可以说是无证可考。

《史记》选取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前期五帝说,黄帝,颛顼,喾,尧,舜。

对于这些传说,权当简单,明确化的神话来读了。

看那些简单的描述,“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

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

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反正我看的是心惊胆战的,这算什么?有这样的父亲吗?有这样傻的儿子么?
首先说这个父亲想杀自己和前任妻子的儿子,如果按记载看,舜是很孝顺的,“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我的妈呀,这儿子对你孝顺,对后妈和弟弟也很好,为什么要杀他呢?看后面的描述,在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舜发达之前,就以“孝顺”闻名了。

我就不明白了,难道是嫌多他一张嘴吃饭?可是舜好歹是个品行不错的长子,父亲是盲人的话,十有八九家庭的经济主要来源是舜啊,如果是后母和弟弟象要杀他,还能想通点。

这个,难道人能无耻无知无聊到那种地步?
然后看舜的反应,一家子都要杀你哎!你不走的远远的,还在好几次谋杀未遂的情况下“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这是正常人的反应吗?我的妈呀不能理解。

唉看的我是非常的不爽。

好吧,古人是和我们不太一样,总之太史公是我很佩服
的人,《史记》的宏伟,也正要在此表现出来吧,太史公本人也是引经据典,力求一部完美的通史,但是往前看,关于五帝的可靠记载,实在是??
或许我可以想象一下,舜是多么聪明的一个人,在那样的一个家庭要保全自己,还顺利让自己的“孝顺”广为传播,最终,通过各种斗智斗勇,向世人展现了自己。

世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向来是推崇追求的,所以才会把远古的五帝传说的那么完美。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我一直觉得,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绝对的。

是与非,明与暗,对与错,得与失,只是每个人的出发点不同,所以对于结果才有不同的见解。

如果想写小说,就要深刻的明白这一点,要塑造能让大家都接受的“角色”,而不是写出像传说中五帝那样完美的故事。

我会努力的,加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