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真假田黄、寿山田黄

合集下载

常见田黄石造假种类

常见田黄石造假种类

艺术品知识1、用寿山石染色。

通常用质地较为不错的寿山石,经过染色后手感、刀感都较好,不易分辨。

但是这种染色一般只会在表面,如果见到一方田黄颜色呈从外到里渗透状,就要当心了。

2、用树脂造假。

这种造假的田黄通常看起来十分匀称通透,有些甚至做上去“乌鸦皮”浅雕。

这种造假田黄通常较轻,并且质地过于均匀,而这样的田黄几乎是不可能的。

3、用其他黄颜色石头冒充。

有些卖家会拿四大名石里的其他知名黄颜色品种,如连江黄、水淡黄、鹿目、昌化黄石、寿山溪蛋石、巴林黄冻等来充当田黄出售。

这些石头本身质地较好,但是如果当做田黄出售,价格相对其本身价值则要高出许多。

4、小块拼凑雕刻。

由于田黄大块最为难得,许多商家就在块头上面下功夫。

通常用一两块或多块来拼合后进行雕刻,将粘合处做雕刻处理,这样做成的田黄迷惑性较大,需用强光手电筒仔细观察裂隙才能辨别。

5、绿泥石染色造假。

这种造假较为常见,绿泥石便于染色,而且成本很低。

这种造假也是最为常见的手段。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寿山田黄的鉴定方法田黄如何鉴定

寿山田黄的鉴定方法田黄如何鉴定

寿山田黄的鉴定方法田黄如何鉴定
田黄为寿山石中的特殊品种,因产于福建寿山村坑头溪两岸水田及河流底部的沙砾层中而得名。

具有一定的磨圆度,呈自然卵形,质地细腻、温润、手摸有滑感,并常有石皮、红格、罗卜纹等标志。

1.用指甲划田黄应该没有白色痕迹
2.田黄石的肌理表皮组织比较有特点。

表皮都会出现密如织网的细萝卜纹,而且疏密有致、条理不乱,如新出萝卜去皮,而青天石、巴林石等石头的纹理比较杂乱。

同时,大部分田黄石或多或少都带有裂格,多呈现于表层,交叉状,如龟裂纹。

3.田黄石的手感类似软玉,质地温润、细腻、凝嫩。

其在光线透照下,石心皆泛黄红之光,灿烂醒目,即使在寒冬腊月,也感觉温润,但如果用指甲划田黄应该不留痕迹,因为田黄寿山石的硬度大于人类的指甲。

而其余相似石头的手感则明显干燥许多。

符合手感、表皮特征,并且同时拥有“石皮”的石头,一般可初步鉴定为田黄石。

萝卜纹理细致而颜色不重者为贵
确定田黄石的品相,一般要从四点入手。

首先是颜色,黄石一般呈黄、白、红、黑等色,以黄为尊,黄色色泽越厚重纯正者价值越高。

二者是手感,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光洁者价格为高。

三是透明度,位于将透未透“中庸”状态的田黄石价值最高,而且,油滑透光中杂质越少越好,纯净者为上品。

凭感觉辨别田黄石

凭感觉辨别田黄石

凭感觉辨别田黄石
田黄〞几种识別方法
红筋、红格、萝卜纹是判断真假田黄石最直接最直观的标准。

所谓红格,就是红色的裂纹,红筋,就是细如血丝的纹路,萝卜纹就是田黄石内部的纹路。

看图:
(上图可以看见明显的红格、红筋)
(上图除可以看见明显的红格红筋之外,仔细看也可看见内部的棉花絮一样的纹路,那就是萝卜纹,类似于玉石中的棉絮纹)虽是鉴定真假田黄不是仪器能完备、但在人与生俱来对美的事物追求、内心的品味、直觉~是所有仪器无法替代.....
一、眼力:好比漂亮英俊的男或女、是天生丽质、气质与生俱来、无法
改变……(代表的就是透明度、纯净度、颜色、)
二、水份足:田黄生长在溪里、好比白玉、翡翠...水份要有饱含的光泽
三、手头:何谓手头就是比重、在寿山石头里(不包括芙蓉) 比重最重
的是田黄、最轻的是高山、用手拈一拈便知哓....为什么? 不包括芙蓉、因芙蓉比重比田黄重啊!!。

王敬之鉴定田黄的标准

王敬之鉴定田黄的标准

王敬之鉴定田黄的标准田黄,又称为"黄玉",是一种珍贵的宝石,其色泽鲜艳,质地细腻,历来备受珍藏者的青睐。

然而,由于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假冒伪劣田黄,使得真假难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田黄,并能够准确鉴别真伪,我们特邀王敬之先生,一位资深的宝石鉴定专家,为我们介绍一下他鉴定田黄的标准。

首先,王敬之先生强调了田黄的色泽。

他指出,真正的田黄色泽应该是鹅黄色或者鸭蛋黄色,色泽鲜艳而不艳俗,并且有一种沉稳的质感。

而假冒的田黄往往色泽过于艳丽,甚至会添加染色剂以增加亮度,因此色泽过于鲜艳的田黄很可能是假货。

其次,王敬之先生提到了田黄的纹理。

他说,真正的田黄纹理应该是细腻而均匀的,有一种温润的感觉,仿佛在触摸时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沉淀。

而假冒的田黄往往纹理粗糙不均匀,甚至会出现明显的瑕疵和裂纹,这是因为假货通常是采用人工合成或者添加其他材料制成的。

最后,王敬之先生强调了田黄的透明度。

他说,真正的田黄应该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能够透出一种淡淡的光泽,而假冒的田黄往往透明度较低,甚至呈现出浑浊的状态,这是因为假货通常会添加其他材料以降低成本,导致透明度不足。

总的来说,王敬之先生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色泽、纹理和透明度三个方面。

他指出,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才能够确定所鉴定的田黄是真品。

因此,希望大家在购买田黄时,能够谨慎选择,尽量找到有资质的鉴定机构或者专业人士进行鉴定,以免上当受骗。

通过王敬之先生的介绍,我们对于田黄的鉴定标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大家在购买田黄时,能够更加理性地进行判断,避免购买到假货,保护自己的利益。

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于宝石鉴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让我们的收藏更加有保障。

田黄辨伪方法

田黄辨伪方法

田黄辨伪方法石皮:多数田黄的外表都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

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尤为明显。

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理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红筋:红筋是指田黄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

它是田黄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渗透而形成的格纹。

经历了几年的沉浮,以田黄为代表的印石板块今年似乎仍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特别是许多当代作品在被资本介入炒作数轮后呈现疲态。

而在北京的一场秋拍中,一枚约148克重的“龙石”款田黄方章经过多次激烈竞拍之后,以150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1725万元,每克单价仍超过10万元。

无独有偶,在西泠秋拍中,一尊重量约为108克的“清早期·田黄七宝罗汉像”也拍出了931.5万元的高价。

以克论价,似乎已成为不少稀缺的资源型藏品的价值评估方式。

因为田黄是二次生成的,也就是说在千万年以前的寿山石由于地质、气候等因素使得寿山石脱离山体,从山上滚落到寿山村田黄溪前的的田地里,由寿山溪水和泥土的特殊元素长期浸沁而成。

因此,在滚落的过程中反复碰撞形成众多的微细的裂缝,经过千万年浸沁就形成了田黄所特有的筋格。

萝卜纹,这是田坑石常出现的,甚至有这样的判语:无纹(萝卜纹)不成田,无格(长度很短很细的红色筋格)不成田,无皮(因多是仔石,故往往有石皮)不成田,这都可以判明是是否为田石的参考。

萝卜纹并不光出在田坑石上,但有一点,即使不是田石,也往往是好石才有萝卜纹,只是萝卜纹不及田黄绵密,且细而弯些。

目前对于寿山田黄的辨别,主要是在田黄的六德上下功夫。

六德指田黄的六德细、温、润、洁、腻、凝。

田黄石的鉴定方法

田黄石的鉴定方法

⽥黄⽯的鉴定⽅法第⼀种,采⽤寿⼭⽯的其他品种来冒充。

这种造假⽅法⾃古就有。

⼀般是采⽤蒸煮加热的⽅法为其他品种的寿⼭⽯上黄⾊。

其实鉴别这种假⽥黄⽯的⽅法⼗分简单,只要在上⾯抹上点油,过⼏分钟后⽤⽩⾊的纸⼱或者布檫⼏檫,假的就⼀定会掉⾊的;如果还不够的话,还可以⽤60-70度的热⽔加洗⾐粉浸泡,⼀般半⼩时之后假⽥黄⽯就会掉⾊,真的⽥黄⽯就不会掉⾊。

当然,现在因为能够⽤来冒充⽥黄⽯的其它品种的寿⼭⽯价格也不便宜,所以,现在⽤这种⽅法造假的少了许多,但是,收藏者还是要防备。

鉴定它们除上述⽅法外,就是看红筋。

红筋、红格、萝⼘丝纹。

在寿⼭⽯中可能有红格、萝⼘丝纹的除⽥黄⽯以外还有好⼏种,因此他们不⾜于作为判断⽥黄⽯的充分条件,⽽红筋(统称⾎丝)则只有⽥黄⽯才有,寿⼭⽯其他品种都不可能有,因此,它就是判断是否⽥黄⽯的⼀个⾮常充分的条件。

当然,有部分⽥黄⽯可能没有⾎丝,但是,有⾎丝的,质地凝腻的寿⼭⽯就⼀定是⽥黄⽯。

以前那些⾏家们为了给⾃⼰保留⼀点看门绝技,总是拿所谓的“⽥黄六德”这样模糊不清的标准来说事,闭⼝不提⾎丝这⼀根本标准。

⾎丝,不仅仅容易判断,⽽且造假者也⽆法⼈⼯仿造,所以,他是最容易掌握的,也是最可靠的标准。

第⼆种是化学合成的,这就更容易判断了。

鉴定要点:1、⽤⼑削,⼈造的成⽚状,⼿指⽤⼒捏之不碎。

呈粉状的是天然的;2、⼿感温暖,没有天然⽯头的凉感;3、观感上不像天然⽯头,⽽更像塑料或者玻璃。

4、⽤⽕烧之,⼈造的要么着⽕,要么发臭;5、⼈造的没有红筋、红格、萝⼘丝纹。

特别是红筋,⼈⼯⽆法造出来。

6、⽤显微镜观察,⼈造的有⽓泡。

第三种是⽤其他品种的黄⽯头假冒。

鉴别它可以从以下⼏个⽅⾯:1、看硬度⾼低。

⽥黄⽯的硬度⼀般在3度左右,⽤⼿指甲刻画边缘处可以刻出粉来,呈⽩⾊粉末状,刻痕⽤⼿反复抚摸可以去掉⽩⾊,恢复原状。

青海黄⽯硬度低,⼀般1-2度,⽤⼿轻轻刻画就有⽩⾊痕迹,捏之成粉。

东北黄⽯、云南黄⽟和黄龙⽟硬度⾼,⼀般5-6度,⼑刻尚且不易,指甲根本⽆法划⼊。

田黄寿山石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

田黄寿山石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

田黄寿山石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寿山石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同的石种从外形、色泽至肌理,都有其独特之处。

那么对于田黄寿山石该怎么去鉴别它的真伪呢?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田黄寿山石鉴别真假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田黄寿山石鉴别真假的方法(1)形状根据田黄石的地质形成和演变历史,一般的田黄石都保持其天然的形状,即鹅卵形状,但在上板坑头附近出产的田黄石,有时也有棱角,这是因为这里接近溪流的源头,田黄石缺少滚动、磨练的机会。

此外,还有少部分田黄石,在埋藏地下的过程中,因地壳运动,石身裂碎,分成几瓣,形成棱角,虽然经过泥土的长期滋养,但断面的棱角并未被磨平,因此有时石农在挖掘发现这种断裂性田黄石时,通常还会继续在附近寻找它的“另一半”。

(2)石皮除了少数田黄石外表无石皮外,一般情况下,田黄石外表都有皮层包裹,因此有无石皮是鉴定田黄石的一个重要依据。

田黄石的皮层,或极稀薄、或稍厚密,石皮颜色主要有黑、黄、白、绿,皮层有单层、双层和三层,皮质比其它掘性寿山石的石皮质地要细结柔嫩,用刀轻刮,刀感流畅而微沉,粉粒细腻均匀。

一般情况下,单层皮的田黄石颜色有黄、白、黑、绿,色泽有浓有淡,分布有的整体统一,有的两面不同,还有的呈块状组合,质地也有优劣之分。

皮色纯如牙黄者,质地极为纯优,称为黄金黄田黄石;黄而灰绿者,质微硬结,色泽偏黝;黑而微绿,皮清一色者,也属优质;皮色灰白浅淡的色泽多深沉偏黝;黑中夹有小块黄绿或小块灰白的,纹路粗杂,通灵度差,多为硬田黄或杂田石。

有的单层皮田黄石,一面为白皮,另一面却是黑皮,即一面为银裹金,另一面为乌鸦皮。

双层皮的田黄石,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薄黄皮,有的是乌鸦皮内又有一层半透明的白皮。

这两种双层皮的田黄石,大部分属枇杷黄田黄石,外层皮质细腻,内层皮厚薄分布均匀,肌质纯佳,甚至凝灵如冻。

由于田黄石有一定的迁移性,再加上田土砂层酸碱度的变化,所以,有时还可见到三层皮田黄石。

或乌鸦皮在外、黄皮居中、白皮居内;或黄皮在外、黑皮居中、黄皮在内。

田黄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田黄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田黄最简单的鉴定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田黄的颜色来进行初步的鉴定。

田黄
的颜色通常呈现出暗黄或者棕黄色,而且色泽比较纯正,没有太多
的杂质。

而在阳光下,真正的田黄会显得比较透亮,而且有一种油
润的感觉。

如果颜色过于深或者过于浅,或者有明显的杂质,那么
很可能就是假的田黄。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田黄的纹路来进行鉴定。

真正的田黄
通常会有一些细腻的纹理,这些纹理呈现出来的形状和图案都比较
自然,没有明显的人为痕迹。

而假的田黄通常会在纹路上有一些不
自然的地方,比如断裂的痕迹、明显的人工刻痕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田黄的硬度来进行鉴定。

田黄的硬度比
较高,用手指甲是无法刮擦出痕迹的。

而假的田黄通常硬度比较低,用手指甲一刮就会留下痕迹。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方法
来初步鉴定田黄的真伪。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听声音来进行鉴定。

将田黄轻轻敲击,如
果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那么很可能是真的田黄。

而如果听到声音
沉闷或者没有声音,那么就可能是假的田黄。

综上所述,虽然田黄的鉴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初步了解田黄的真伪。

当然,如果我们想要更加准确地鉴定田黄,还是需要找一些专业的鉴定机构或者专家来帮助我们。

希望大家在购买田黄的时候,能够谨慎对待,避免购买到假货,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假田黄的鉴别更多珠宝及知识请访问: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

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1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产量基地,数百年来在早已挖掘殆尽。

其材质温润凝腻,在软质雕刻石中居第一品。

明清各朝均被当作贡品献入皇宫,被雕刻成御用的玺印及艺术摆件。

作为“石中之王”的田黄石,历来价格不菲。

文人学士都认为收藏或使用田黄章,比珠宝、翡翠更高雅和有品位。

从文物鉴定角度讲,鉴定田黄石与其他类别的文物不同,够不够年份是一回事,但首先要看其是否真的田黄石。

李元茂先生对此素有研究,曾精辟地分析田黄石的假冒与辨别,特摘引如下,以飨读者。

一、田黄外观特征:①色泽(颜色及光泽):田黄的颜色有黄、红、白、黑。

常为褐黄及褐红过渡颜色。

油脂光泽。

②结构特征:田黄都有“萝卜纹”。

“萝卜纹”是田黄最重要鉴定特征。

田黄有时可见“红格”或“红筋”是由褐铁矿充填细小裂隙而成。

③外壳(外皮):田黄有时可见一层薄的外部皮壳,表皮颜色与内部的颜色明显不同。

外部为褐黄,内部为白色的,叫“金包银”。

外部为白色,内部为褐黄的,叫“银包金”。

④质地:田黄的质地细腻。

手摸,有滑腻感。

⑤透明度:田黄的透明度由不透明至半透明。

透明度好的,可称“冻状”。

二、田黄的物理性质:折射率为1.56,密度为2.5-2.7g/cm3。

需用折射仪和测比重的仪器进行测定。

三、田黄的矿物成分为:迪开石或珍珠陶土。

需用X光衍射分析法准确测定。

四、田黄部分问题问答:Q:与田黄相似的玉石有哪些?A:与田黄相似的玉石主要是由高岭石、伊利石、叶蜡石、白云母、斜绿泥石及滑石等粘土类矿物组成的玉石类,例如: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及巴林石等。

Q:如何鉴别田黄与其相似的玉石?A:由于组成田黄及其相似玉石的矿物,都很细小,特别是玉石颜色、透明度、折射率、密度等相差很小,所以,用一般宝玉石鉴定方法,很难定论。

最有效、最可靠的鉴定方法是使用X光机(大型仪器),运用X光衍射分析法,利用反映它们结构特征不同的图谱,准确鉴别它们。

Q:市场上,田黄的仿制品(假田黄)是什么材料做的?如何鉴别它们?A:常用褐红、褐黄色、微透明的塑料来仿造田黄。

五、关于田黄的几点鉴别:1. 仿田黄塑料品无外皮,颜色较均匀。

田黄常见外皮,颜色常不均匀,外浓内浅。

2. 田黄有萝卜纹、红格(或红筋),透明度不均匀。

仿田黄塑料品无萝卜纹、无红格(或红筋),透明度均匀。

3. 田黄的密度较大(2.5-2.7 g/cm3)。

仿田黄塑料品的密度较低(一般1.05-1.55g/cm3)。

手掂较轻。

然而,有时,在仿田黄塑料品中加入金属块,使密度加大了,让人迷惑。

4. 仿田黄塑料品,可见气泡及流动线构造,而田黄无气泡和流动线构造。

5. 仿田黄塑料品,用手触摸,有温热感。

而田黄给人以凉感。

6. 用热针触及仿田黄塑料品时,会熔化或烧焦,通常还伴有辛辣难闻的气味。

而田黄则无这些反应。

7. 用小刀片刮样品时,田黄呈粉末状脱落,而仿田黄塑料品,呈片状脱落。

八、田黄的假冒:用“掘性坑头石”冒充。

掘性坑头石俗称坑头田,因属独石,又产于坑头溪口附近的砂土中,是一种未成熟的田石,略有蕴藏在泥土中的温润,细度也极近田黄,润度与亮度与田石无异,由于酸化较透,极似下坂田黄。

萝卜纹略显齐直,呈水流纹状,或牛毛纹状。

可见石质比较结脆。

优秀者“价值与三坂田等同”。

较差的坑头田,人们通常称掘性坑头石,外形棱角突出、多无皮、酸化层薄,色外黄而内淡,灯照之泛白色,若如解石为方印材,如同水坑石然。

无萝卜纹或似棉花团状纹,山石气重且含砂砾者。

因无地热养之,缺少氧化作用,温润度自然也差,不能作为田石价而购之。

用“掘性高山石”(鲎箕田)冒充。

该石为掘于砂土中的高山石,分有二种,一为淡枇杷黄,多为民国二年产,一为熟栗黄,前者光泽似田,后者色相似田。

外有淡黄色的薄皮层,因山地干燥表皮的铁质酸化程度无法与田石相比,质地大多腻而通明,但松软温润度远不及田黄,亮丽度亦差,无宝气溢出感,萝卜纹呈粽粒状,但田黄的粽粒状比较溶化,掘高山的粽粒却呈未溶化状,且粗而显露,如橘囊纹。

偶有绵砂或红点。

色泽外表一层似田石,内则泛白,有红格,色鲜如血缕,且干燥,又时伴有原矿产的岩层色格,不若田石红格,多显褐黄或赭黄色,且较沉稳而湿润。

虽有一定收藏价值但远不及田黄。

用“鹿目格”冒充。

鹿目格俗称鹿目田,产于寿山都陵坑附近的砂土中,距尼姑寮不远。

为块状独石,比重大。

多色暗如桐油黄,少数也有灰、黑、白者,肌理通常皆浑浊不透,质粗而干涩。

常裹黄皮,多薄,亦有带乳白色皮者,不透明。

皮下的带霜红粉状色晕,且多含砂钉。

裂格多为纵横交错之大格,也有材大而无格的。

唯质温、润可混田石。

三十年代曾开采一批鹿目格间有萝卜纹,但为牛毛状纹,与田石各种萝卜纹都不似,不难辨。

藏家购买鹿目保值者,多与雕工联系起来,如有林清卿、周宝庭、林文举等名师雕刻者,上等的鹿目将比值于中等田黄。

用“碓下黄石”冒充碓下坂田。

碓下黄石当地石农为商业的需要,称其为碓下坂田,它确实产于碓下地段,但是它是一种不甚透明、质硬而涩的石材,无皮,无萝卜纹,亦无裂格,质色如糖黄田,比重在2.9以上,在手中有死沉之感,肌质中含有虱卵状白泡点。

用“掘性都成坑”冒充。

掘性都成坑生于土中,亦有萝卜纹,石贾每用以充下坂黄,有的黄金黄都成偶有红格,质地细腻也偶有如鹿目的石皮,近似田石。

分辨这类石材时,一是看温润度,掘性都成温润度差于田黄。

二是看纹路,掘性都成之纹为曲而细之水流状、绵絮状纹,与萝卜纹不同。

掘性都成皮黄心淡,有的泛灰色,不若田黄质里泛红。

掘性都成的特点是山石气重,质结而坚,肌理多杂而不纯,时有细小的白杂点,不难分辨。

用“贴岩都成坑”冒充。

贴岩都成坑其贴岩石的一面极凝灵润泽,但温润及凝腻度不够,局部有疏网状萝卜纹,由于其处于贴岩,仅一面凝灵似田石,渐向里色泽渐浑。

不难辩认。

但以都成坑论价,高于鹿目格,与中等田石相似。

用“蛇匏”冒充。

蛇匏为近似掘性都成的独石,一般肌理呈灰白色,似白田,但通灵度差,质地多不纯,含有杂色渣点,或白砂点,山石气重,比重大于白田,其里泛灰白。

用“贴石黄高山”冒充。

四十年代产者甚佳。

该石亦如贴岩都成坑然,贴石一面较凝灵,色栗黄而明朗,似田石,深入1、2厘米则近米糠黄,无萝卜纹,背面反而有萝卜纹,但颜色不一,是其破绽。

用“芦荫”冒充。

芦荫为掘性独石,酷似田黄,但色泽灰暗,质地燥结而微坚。

用“溪蛋”冒充。

溪蛋产月洋溪中,外观略似田石,无皮,无红格,无萝卜纹,质地属芙蓉石性,其里泛白。

与田石有明显区别。

用“善伯洞”冒充。

善伯洞本为矿洞名称,有部份结晶体,温润通灵,似田黄冻,故有以将其加工雕刻后冒充田黄石者,该石无石皮,属山石,致细观察,肌里多含金属细砂点及粉白色浑点,俗称“花生糕”。

用“牛旦黄”冒充。

牛旦黄俗称牛旦田,块状。

主要产旗山南麓的溪底及田地土中,质地略明润,但粗糙,外裹黄色或黑色的石皮,这点略似田石。

肌里无萝卜纹,不通灵,隐有细白点,比重大,易辨识。

用“黄冻”冒充。

黄冻本为水坑冻石,如枇杷黄,质地通灵,易与上坂田黄相混,鉴别的主要根据是黄冻无石皮,色泽表里一致。

温润度逊之。

用“老坑黄高山石”冒充。

在老坑高山有栗黄色者,亦有纹,但与萝卜纹不似,较松而宽。

久经油浸,亦润。

但质松而粗。

凝、润、腻不够。

用“白水黄”冒充。

白水黄为高山石,质硬不通透,有的白水黄有黑皮者,肌里也有层纹,却不似萝卜纹,有碎裂纹,却不似格纹。

当地石贾骗极外行人用之。

用“白高山冻”冒充白田。

白高山冻有的有萝卜纹,多作粽粒状,或水流纹状,质松,乏温、腻结。

用“民国二年白高山石”染色冒充。

该石有萝卜纹者,极似田石之不规则网状纹。

用黄连或藤黄水煮之,能似桂花黄田,但常有不透明之硬块,质坚。

同时缺温润、腻度。

用“太极头石”冒充。

该石质晶莹透澈。

有红、黄、白诸色。

往往以黄、白色再染色,借其有萝卜纹状的纹路骗人。

用“高山荔枝冻”冒充。

荔枝有萝卜纹,将白荔枝染色,然坚脆,温、凝、腻度不够,近年在广交会上见有冒充者,售数万元一条。

用“高山牛角冻”冒充黑田。

牛角冻本属水坑石,色黑中带赭,通明而有光泽,偶然肌里有格,也有水流状的萝卜纹,较密而直,黑田的萝卜纹弯曲而较松。

质乏温、润、腻度,细审之也不难辨认。

用“连江黄”冒充。

连江黄产寿山东北部之金山顶,外地人称干黄,连江人及青田人称山黄,色黄质硬多裂,肌里显现有直纹,不通透。

清时便有北京商贾常赝田黄石贩售。

其属脉状矿石,无砂矿共有特征,石质存在根本差别。

用“金狮峰独石”冒充。

该石产于金狮峰,有黑色裹皮,较之田石的乌雅皮更加乌黑、厚密、无萝卜纹,不通透,质地粗糙干涩,山石气重。

用“房山石”冒充。

产于北京城西之房山,石贾取之以色料泡煮后,以冒田黄石。

质松,无纹,乏温、润、腻度。

用“黄色朝鲜石”冒充。

近20余年以该石冒充者不少,多在台湾、香港市场,近见在广州、北京出现。

该石细嫩而凝润,半透明,色艳而迷人。

朝鲜石有网状萝卜纹,也有牛毛纹者作平行状,即一方印章者两面有平行纹,另两面则无纹,也不似田石的萝卜纹。

用“富矿石”冒充。

近年来多以青海富矿石冒充者不少,富矿石为黄色的软石,色艳迷人,但较薄,不到2厘米厚,两面为平面,夹有白石皮,一般雕高浮雕,硬度约在1.5度,用指甲能划动。

以上列举假冒田石者20几种,尚未能囊列所有冒充技俩,大抵以高山石类冒充者为多。

半真半假不在其例。

只要将石质弄清,即不难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