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互作PPT

合集下载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t课件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t课件
个物种的蛋白质进行交互 Blast,即利用一个物种的一 个蛋白质对第二个物种的所有 蛋白质进行Blast,再将在第 二个物种中得到的E值最小的 蛋白质序列对第一个物种的所 有蛋白质进行Blast,如在第 一个物种中E值最小的蛋白质 是原来用来对第二个物种进行 Blast的蛋白质,则这两个蛋 白质互为直系同源蛋白质。
在应用中,通常利用三个物种 进行交互Blast以便更好地确 定直系同源蛋白质。
Org A, Protein1 Blast Org B, All proteins P2 with smallest E value
IleS-MG345- MJ0947
Org B, Protein2 Blast Org A, All proteins P1 with smallest E value
基因位点的上下文 基因临近
聚集
分散
基因融合 (Rosetta-Stone method )
电子双杂交
系统发育上下文
系统发生谱方法 系统树相近 (Mirror tree)
基因表达: mRNA共表达
.
20
一些重要的概念
Ortholog: 直系同源,是指不同物种中来自同一个 祖先的基因和蛋白质。
.
35
Mirror Trees Method
该方法的假设前提是:相互作用的蛋白可能是共进化的。方法是:计算包含
不同物种的蛋白质家族间的进化距离,构建各自相应的进化树,在进化树之间相
似性距离的基础上,构建镜像树,然后由镜像树之间的相似性距离和蛋白质在镜
像树上的位置确定蛋白质之间的两两相互作用。
.
36
.
31
基因组临近/ 基因临近 (1)

蛋白质互作

蛋白质互作

在酵母中合成的遗传相互作用 Synthetic Genetic Interactions in Yeast
Tong, Boone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与蛋白质功能预测
► 对蛋白质功能的研究将成为后基因时代研究的核心
内容之一。伴随着生物信息学的迅猛发展以及基因 表达谱和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的激增,利用计算方 法对蛋白质功能进行预测和注释成为越来越有效的 一种手段。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蛋白质功能预测主 要基于以下几方面:同源序列、基因组对比、系统 进化特征谱、基因表达谱数据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 网络等。由于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功能预测 能整合多种数据信息,并具有从整体水平上准确预 测蛋白质功能的优点,该方法已成为蛋白质功能分 析及预测中的热点。
直接注释方法
► 直接注释方法基于: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中,距离相近的两个蛋白质更加倾向于拥有 相似的功能。而通过两蛋白质在网络中的距 离来计算并判断这两个蛋白质功能相似性有 许多的方法。 ► 邻居节点计算法(neighborhood counting) ► 图论方法(graph theoretic method) ► 马可夫随机场方法
Information Scope
Evolutionary Biology Biophysics Genetics Biochemistry Clinical Studies
Molecular Biology
Chemistry
Epidemiology
DB
Proteomics
Population Biology GenP),1999年由
UCLA的David Elsenberg实验室建立,目标 是成为一个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文件 库,把关于蛋白互相作用的多样的实验信息 整合成一个容易进行查询的专一数据库。 ► DIP关注的是蛋白质配体,但是现在也包括 一些大蛋白合成物。研究人员可以免费获得 数据,并且搜索一个特殊蛋白质的相互影响 配体。

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ppt课件

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ppt课件
(也可用其他方法验证)
9
/
• ATGGCGTCTT ACCAGAACCG TCCAGGAGGT CAGGCCACTG ACGAGTACGG AAACCCGATC CAGCAGCAGT ATGACGAGTA CGGAAATCCG ATGGGAGGAG GAGGATACGG AACTGGTGGT GGTGGAGGAG CTACAGGTGG CCAAGGATAC GGAACAGGTG GCCAAGGGTA CGGATCAGGT GGCCAAGGGT ACGGAACCGG TGGCCAAGGA TACGGAACCG GGACCGGGAC TGAAGGCTTT GGAACTGGCG GAGGAGCTAG GCACCACGGC CAAGAGCAAC TCCACAAGGA AAGTGGTGGT GGCTTGGGAG GAATGCTTCA CCGCTCCGGA TCTGGATCCA GCTCTAGCTC GGAGGATGAT GGACAAGGAG GGAGGAGGAA GAAGGGAATA ACACAAAAGA TCAAGGAGAA GTTGCCAGGT CATCATGATC AGTCTGGTCA AGCTCAAGCG ATGGGCGGCA TGGGATCCGG ATATGATGCT GGTGGCTACG GTGGTGAGCA CCACGAGAAG AAGGGGATGA TGGACAAGAT CAAGGAAAAG CTTCCCGGTG GTGGCCGTTA A
应的抗原成分。 ⑵间接法:检测未知抗原时先用特异性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洗去未结合
的抗体,再用荧光素标记的间接抗体与特异性抗体相结合,形成抗原特异性抗体-间接荧光抗体的复合物。 ⑶补体法:用特异性抗体和补体的混合物与标本上的抗原反应,补体就结 合在抗原-抗体复合物上,再用抗补体的荧光抗体与补体结合,从而形 成抗原-抗体-抗补体荧光抗体复合物。 • 在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实验中,最常用的免疫荧光技术是间 接法。抗原即是所要研究的靶蛋白。

蛋白质相互作用课件

蛋白质相互作用课件

PPT学习交流
29
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 法由繁入简。研究的 广度
实验分析的方法由 简入繁。研究的深 度
PPT学习交流
30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象与其生物学意义的关系和 其中的规律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一种表象,通过表象分析规律,是 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心 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到孟德尔遗传定律
现象 科学问题 研究方法和技术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
PPT学习交流
1
上节课回顾:生物网
络 • 生特物分征子网络具有稀疏性
• 生物分子网络具scale-free性质
• 生物分子网络PP具T学习有交流超小世界性
2
• 生物网络的稀疏性的实质:
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达到某种优化的表现结果。
1.生物分子网络具有 稀疏性
PPT学习交流
3
• 无标度网络的显著特点:
29ppt学习交流运用生物信息学的方广度实验分析的方法由30ppt学习交流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表象与其生物学意义的关系和其中的规律蛋白质相互作用是一种表象通过表象分析规律是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核心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现象科学问题研究方法和技术31ppt学习交流酵母蛋白质相互作用联络图人蛋白质相互作用联络图如此复杂的相互作用哪些是有相关功能的
PPT学习交流
40
• e:可根据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关系来预测蛋白质的 功能。预测蛋白质功能是目前计算生物学的一个 最重要的任务。利用数据模型和计算方法,可以
直接从蛋白质序列预测PPIN的结构、功能及其动 力学机制。
PPT学习交流
41
• 例如,基于假设邻近蛋白质具有相似性的聚类方 法,统计“投票”方法,全局预测方法,表达谱 分析的最短距离方法,概率方法,马尔可夫随机 场方法和信息传递方法等各种方法。

最新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讲义ppt

最新蛋白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教学讲义ppt
tran s fo rm e d yeast
X
yeast plasmid expression vector
predator
unknow
tis s u e
b a it
predator
X
Y
does X bind with a protein?
to ta l m R N A re v e rs etra n s c rip ta s e
DNAb in d in g d o m a in transfection
yeast plasmid expression vector
b a it
predator
X
Y
does X bind with a protein?
tran s fo rm e d yeast
X
W e ' l l s t a r t b y m a k i n g t r a n s f o r m e d y e a s t e x p r e s s i n g X
cDNAforX
DNAb in d in g d o m a in transfection
tran s fo rm e d yeast
X
yeast plasmid expression vector
tran s fo rm e d yeast
?Y
predator
unknow
tis s u e
b a it
• 3,细菌的抗药性
• AcrA, AcrB, Tol C • 乙酰螺旋霉素抗性
三,生物学对蛋白质相互作用 的研究方法
• 1,突变体系列和互补测验(遗传学)

突变体

蛋白互作

蛋白互作

蛋白互作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受到重视,是研究细胞信号传导等非常重要的方面。

我就我现在做过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抛砖引玉了,大家多补充纠正一下吧常用的体外互作研究方法:1、酵母双杂交(yeast two-hybrid,Y2h)酵母双杂交作为最经典的蛋白互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并且仍然保持着自己的优势。

酵母双杂交系统能在体内测定蛋白质的结合作用,具有高度敏感性。

酵母双杂交系统的最主要的应用是快速、直接分析已知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分离新的与已知蛋白作用的配体及其编码基因。

优点在于:优点: ⑴作用信号是在融合基因表达后,在细胞内重建转录因子的作用而给出的,省去了纯化蛋白质的繁琐步骤。

⑵检测在活细胞内进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细胞内的真实情况。

⑶检测的结果可以是基因表达产物的积累效应,因而可检测存在于蛋白质之间的微弱的或暂时的相互作用。

⑷酵母双杂交系统可采用不同组织、器官、细胞类型和分化时期材料构建cDNA文库,能分析细胞浆、细胞核及膜结合蛋白等多种不同亚细胞部位及功能的蛋白。

但是酵母双杂交有自己的缺点:⑴双杂交系统分析蛋白间的相互作用定位于细胞核内,而许多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依赖于翻译后加工如糖基化、二硫键形成等,这些反应在核内无法进行。

另外有些蛋白的正确折叠和功能有赖于其他非酵母蛋白的辅助,这限制了某些细胞外蛋白和细胞膜受体蛋白等的研究。

⑵酵母双杂交系统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假阳性"。

由于某些蛋白本身具有激活转录功能或在酵母中表达时发挥转录激活作用,使DNA结合结构域杂交蛋白在无特异激活结构域的情况下可激活转录。

另外某些蛋白表面含有对多种蛋白质的低亲和力区域,能与其他蛋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从而引起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生"假阳性"结果。

“假阳性”对策:即使根据严格的对照实验证明确实发生了蛋白间的相互作用,还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分析:(1)这种相互作用是否会在细胞内自然发生,即这一对蛋白在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中是否会在同一时间表达且定位在同一区域。

蛋白质互作

蛋白质互作

SH2结构域
约100个氨基酸序列,识别磷酸化的酪氨 酸及相邻的3-6个氨基酸残基。
SH3结构域
由5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存在于各种蛋 白激酶和衔接蛋白中,识别富含脯氨酸 的序列R/KXXPXXP或PXXPXR/K,其亲和力 与脯氨酸残基及相邻氨基酸残基组成相 关。
PH结构域
100-12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存在于多种 细胞骨架蛋白,蛋白激酶、PLC超家族中。
兼具结合脂类和蛋白质的能力,参与细 胞信号转导。
WW结构域
30-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三股反平行β 片层结构域,含两个高度保守的色氨酸 WW而得名,识别富含脯氨酸的序列XPPXY, 参与非受体信号转导、转录调节和蛋白 质降解等过程。
PDZ结构域
由80-1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包含2个 α-螺旋和6个β-折叠,常以串联重复拷 贝存在,是构成支架蛋白的重要结构, 在细胞膜蛋白质的聚集中发挥重要作用。
结构域是蛋白质中折叠较为紧密且具有 一定功能的球状和纤维状的结构,以模 块方式具有多种不同功能的分子。
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专指那些可以识 别其他蛋白质的特殊结构,从而介导两 个蛋白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域,一 般由50-100个氨基酸组成。
结构域结构域相互作用 结构域-肽段模体相互作用
protein2) SH3-SH2-SH3 NCK(noncatalytic region of tyrosine
kinase) SH3-SH3-SH3-SH2 Scaffold protein JIP-1(JNK-interacting protein1)
PPI 研究的医学意义
PPI异常可导致细胞活动失控
相互作用能力的丧失可丧失原有的正常调节。 突变也可产生新的相互作用。

蛋白质相互作用ppt课件

蛋白质相互作用ppt课件

8
• 从蛋白质相互作用到生物学功能。运用蛋白 质直接相互作用,发现相互作用蛋白质,再 分析这些作用的生物学意义。
容易犯的错误:研究一大堆的蛋白相互作用, 却不知道这些相互作用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 从物学功能到蛋白质相互作用。通过改变生 物学现象,分析蛋白质间的遗传相互作用, 进一步研究相关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精选课件PPT
18
Affinity interaction(亲和作用)
GST pull down:已知蛋白质和GST融合,与细胞或 组织的“蛋白质汤”混合,用谷胱甘肽亲和层析分离 和已知蛋白质结合的新蛋白质。GST tag。
Biotin-Avidin结合:Biotin标记已知蛋白质,通过 Avidin结合biotin标记的蛋白质,从而得到与biotin 标 记蛋白结合的新蛋白质。优点是biotin-avidin的结 合是最牢靠的;缺点是细胞内结合biotin的蛋白质很 多。
1
2
3
1. 抗体很差, 2. Western blot问题 3. Loading比例不对 4. 样品太多 5. 正确
4
5
精选课件PPT
17
蛋白质-蛋白质直接相互作用
•Co-immunoprecipitation and antigen-antibody interaction(免疫共沉淀和抗原抗体结合) •Affinity interaction(亲和作用) •Yeast two-hybrid and phage display(酵母双 杂交和噬菌体展示)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FRET •Proteomic analysis(蛋白质组学技术)
寻找受体的配体 7肽:8x10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锌指结构(Zinc finger motif)
由约30个氨基酸组成, 含两个胱氨酸和两个组氨酸 或有时是4个胱氨酸与锌原 子构成四部分复合物将氨基 酸链拉成指头状的环 (loop),可伸展到DNA大 槽上的碱基边缘产生互作。 含锌指结构的调节蛋白通常 有2-10个锌指,与相邻DNA 区段互作。大约有200多种 调节蛋白含锌指基序是最普 遍的DNA结合结构,锌亦可 稳定其它DNA结合蛋白。
非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结合
Proline-rich peptide 很多DNA结合蛋白结合结构域含脯氨酸及碱性氨基酸,如组蛋 白H1和H2B等的Ser/Thr-Pro-Lys/Arg-Lys(SPKK)多次重复为组蛋白末端 结合DNA的功能单元(结合小沟); 染色质结合蛋白HMG-1结合富含A-T对的DNA小沟内(富含A-T 对DNA片段的小沟较窄),其含两个PRGRP序列。 α-螺旋结构式样 结合DNA的α-螺旋其碱性氨基酸残基的分布有差异,如E.coli 的RecA蛋白α-螺旋一侧带4个碱性氨基酸残基,而另一侧为3个酸性氨 基酸残基,倾向于结合单链DNA; 蛋白质磷酸化 结合蛋白结合结构域的Ser或Tyr磷酸化作用影响其结合DNA, 主要是减少蛋白质中的净正电荷,中和能力下降。
同源异形基因均有一同源异形盒顺序(homeobox sequence),长约180核苷酸编码60个氨基酸,该区段折叠成 同源异形域(homeodomain)可识别并结合同源异形基因控 制的所有基因的5’侧翼区。同源异形域含四个α螺旋,第2、 3螺旋形成helix-turn-helix基序结合到DNA上8个碱基组成的 八聚体顺序(octamer sequence)由第3螺旋插入DNA大槽中。
蛋白质-DNA特异性识别的模型
普遍性结合→特异性识别 碱基对- α-螺旋侧链的接触变化; Arg和Lys残基的数量和要求改变; DNA螺旋轴和α-螺旋轴的距离变动-分子挠性; 静电作用→ 氢键、范德华力(DNA沟槽内); DNA大沟的特异性识别信息 DNA序列:决定大沟形成氢键的方向、范德华力大小→ 决定潜在氢键供体和受体的种类、数量和排布; DNA沟槽:双螺旋沟槽的宽窄、深浅直接影响不同蛋白 质的匹配、结合能力:A-DNA-大沟极深、小沟宽而浅,碱基 对在小沟一侧较暴露;B-DNA-大沟宽而略深、小沟窄而浅,大 沟的碱基对暴露于螺旋表面;Z-DNA-大沟消失、小沟窄而深。
蛋白质与DNA的普遍性结合
Type I -含碱性氨基酸α-螺旋与B-DNA的接触 α-螺旋侧链基团(碱性氨基酸残基Lys/Arg,1/2、1/5位) 处于伸展或弯曲状态与DNA大沟边缘(磷酸基,两条单链或单链 同侧)接触(形成氢键/中和电荷)而不与碱基直接接触,或碱性氨 基酸残基弯曲插入小沟内; Type II -反平行β-折叠与DNA的接触 反平行β-折叠与DNA主链骨架小沟匹配,可以是同向或 反向平行,由0.7nm重复产生碱性氨基酸残基-磷酸基电荷中和达 到稳定接触; Type III -伸展肽链与DNA的接触 伸展肽链相邻残基(Lys/Arg)与小沟两侧的磷酸基/戊糖形 成氢键或产生电荷中和。
DNA结合蛋白的基本结构域
螺旋-转折-螺旋(Helix-turnhelix, HTH) 含两个α-螺旋由一 段大弯曲连接(15~20个氨基 酸残基),其一称识别螺旋 正好与DNA特异顺序上的大 沟或小沟吻合可结合到DNA 的沟槽中,而另一螺旋与部 分DNA序列互作起支持和稳 定识别螺旋的作用。调节蛋 白中通常有两个Helix-turnhelix形成二聚体(dimers) 正好插入DNA上相邻的两个 大小槽内,多数是大槽。
蛋白质与DNA结合的特性
普遍性结合 蛋白质与DNA的主链骨架接触,多数碱性或中性侧链与 磷酸二酯键的氧接触,短的极性侧链和-NH与DNA骨架接触提 供更多的立体接触特异性。 特异性结合 蛋白质识别DNA的特定序列,与碱基直接接触:直接氢 键、水分子介导氢键、疏水接触,多数发生在大沟内(碱基顺序 表面)。 1)DNA碱基顺序出现二度对称性结合蛋白质二聚体; 2)蛋白质-DNA结合发生在DNA分子的一侧; 3)结合蛋白质由识别螺旋结合DNA特定部位; 4)蛋白质-DNA分子发生构象变化达到相互作用; 5)蛋白质碱性氨基酸残基与DNA磷酸基形成离子键。
亮氨酸拉链结构 30~40个氨基酸残基每7个出现Leu的重复,二聚体形成 两个α-螺旋(每3.5个残基一圈)由Leu疏水平行结合,端部碱性 α-螺旋(30个残基)与DNA大沟结合(不结合时为无规则状态)。
碱性α-螺旋 两个两性α-螺旋(每个约12~15氨基酸), α-螺 旋一些部位存在密集的碱性氨基酸,一侧是疏水氨基 酸,利于形成二聚体。 β-折叠 反平行β-折叠与DNA大沟结合,亦多数是二 聚体。 HLH 即helix-loop-helix, 由60个氨基酸组成,两个α螺旋富含疏水氨基酸残基,HLH上游区一般有碱性氨 基酸残基(10~20)。亦形成二聚体。
蛋白质与DNA特异性结合的复合物
DNA结合蛋白的二聚体 许多转录因子形成二聚体结构域,包括亮氨酸拉链、HTH和HLH 等,可以是同型二聚体或异型二聚体。 HTH复合物 为二聚体,一对识别螺旋-识别和结合DNA的大沟形成最佳的氢 键、盐键和范德华力作用,由稳定螺旋与DNA螺旋表面形成非特异性结合 (λCro蛋白)。 同源盒(homeobox)结构域复合物 真核生物中控制主要发育途径的主导基因-同源异形基因 (homeotic genes)的表达产物-homeobox蛋白,可结合多种DNA序列:保 守的N端(MSSLYYXN)-可变区(富含ASGPD)-N端同源盒肽(IYPWMC)-同 源盒结构域(2、3螺旋为HTH结构)-偏酸性C端。
DNA双螺旋碱基对的潜在氢键供体-受体 大沟和小沟表面碱基对氢键供体-受体与蛋 白质分子的氨基酸残基氢键供体-受体相互识别是 特异性识别的重要基础;
H
H
H3C
H
O T N O N H
H
N N A
H
N N N
H
H
N N
O N H N N H
H
H
N N
H H
C C
N O
C
C
识别氨基酸与碱基对共平面 α-螺旋1、4残基Cδ原子与碱基对共平面:识别一碱基对; 反平行β-折叠一对Cβ原子与碱基对共平面:形成氢键; 氨基酸残基与碱基对形成氢键 每个碱基对在大沟内显露3个潜在的氢供体或受体,特定的碱基 序列因而可以与特定的氨基酸残基形成匹配的氢键。 这可从碱基对的突变、修饰等的生物学作用得到了解。 小沟的“二元码”识别 小沟内TA/AT、GC/CG对形成潜在氢键的差异不大,即只识别 “二元码”,而大沟内TA/AT、GC/CG对分别形成潜在氢键的差异较大即 为“四元码”。
足迹法分析DNA上蛋白质结合位点
即DNA footprinting, DNA结合蛋 白质后不被 DNase酶 切,标记一 条链末端, 电泳分析可 鉴定DNA蛋 白质结合部 位。
亲和层析法纯化结 合蛋白 足迹法和序列测 定DNA的蛋白质结 合部位后人工合成 结合部位顺序,结 合到不溶性琼脂糖 等介质(凝胶柱), 细胞蛋白提取物通 过时被结合而进一 步得到纯化。
第四章 蛋白质与DNA的相互作用
DNA结合蛋白的检测和纯化 DNA结合蛋白的基本结构域 蛋白质与DNA结合的特性 蛋白质与DNA的普遍性结合 蛋白质-DNA特异性识别的模型 非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结合 蛋白质与DNA特异性结合的复合物
DNA结合蛋白的检测和纯化
亦称凝胶移动变化测定(gel mobility shift assay-GMSA or band shift assay), 可以鉴定DNA与蛋白质结合的情况,将标记的DNA 小片段与蛋白质混合进行PAGE电泳,不结合蛋白质的DNA泳动 较快,结合蛋白质的DNA则滞留而缓慢移动。
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 由两条相同或不同的肽段上两个α螺旋(helix)组 成的卷曲螺旋(coil),由一系列间隔7个氨基酸的亮氨酸残 基靠疏水作用形成,端部的两个α螺旋由leucine zipper将其 插入DNA的两个大槽内。含leucine zipper调节蛋白在正常细 胞中行使重要功能,其也在一些非调节蛋白中存在。Leucine zipper可将含helix-turn-helix和zinc finger的调节蛋白连接在白 含锌指基序是最普遍的DNA结合 结构,锌亦可稳定其它DNA结合 蛋白。锌指蛋白为两条反平行β折叠和一个α-螺旋组成, β-折 叠的两个Cys残基于α-螺旋的两 个相近His残基与Zn配位结合形 成锌指结构。一些非保守的残基 决定每一区域的特异性。多数蛋 白含多锌指结构域。 锌指结合于DNA大沟,与 5bp序列呈平行结合。
蛋白质与DNA的普遍性结合
蛋白质-DNA相互作用的结构因素:磷酸-戊糖骨架的结构互 补,旋转对称,相反电荷,氢键匹配,范德华力等 1)蛋白质、DNA螺旋的0.7nm重复:反平行β-折叠相间(1、3残 基)交替酰胺N原子、α-螺旋侧链距离(第1、5残基)、DNA双螺 旋相邻磷酸基相距0.7nm,基团间空间可容性、匹配性是蛋白 质-DNA相互识别、结合的基础; 2)蛋白质、DNA螺旋对称性: 多聚体蛋白亚基的对称性-平移 对称、二重轴对称、二重旋转对称、旋转对称,其中平移、二 重旋转对称与DNA序列对称性(反向重复序列)相匹配,以二重 旋转对称性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