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国内外亚健康问题的研究进展及对比分析

( %) 7 5 、睡 眠障 碍 ( 5 、淋 巴结 肿痛 (0 , 7 %) 5 %) 井制订了诊断标准 .即超过 6 个月的长期及无法解 释的疲 劳,加上 8种找不出原 因的症 状:咽 喉痛 、
肌 肉酸 、关节 怨 痛 、 淋 巴腺 肿 、 短 期 记忆 丧 失 、 睡 眠不足 、头痛 及 体 力难 以恢 复 。
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 的人仅 占 5 %,患有 疾病的
人 占2 0%,而 7 %的 人 处于 亚健 康 状态 。 5 亚 健康 状 态在 经 济 发 达 、社 会 竞 争 激 烈 的 国家 和地 区 中普 遍 存在 ,处 于 亚 健康 状 态 的 人 数 一 直呈
面处于 健康与疾病之 间的健康低 质量状态及 其体 验。 亚健康状态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既可向健康 状态转化 ,也可向疾病状态转化。究竟向哪方面转
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 亚健康状 态 。或 ‘ 第三状态 ,也称为 灰色状态 。这一发
现 随后 被许 多 学者 的 研 究所 证 实 。WH O的 一 项 全球
等 ,是指介于健康与疾病 之间的一种状态,包括无 临床症 或症状 感觉轻微、但已 有潜在的病 理信
息。 它本 身 拥有 厂 泛 的 内 涵 是 人们 在 身 心 情 感 方
化 ,取决 于 自我 保 健 措施 和 自身 的 免 疫 力 水平 。 向
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医学界研究 的热点之一。亚 健康概念的提出并非偶然 ,是现代人注重健康、重
视 在 疾 病前 防 范其 发 生 及 发 展 的健 康 新 思 维 的 充分
体现。虽然亚健康在症状上表现的是医学领域的问 题,但M整体看,它与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心理 园素及自身体质密不可分。

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摘要】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归纳亚健康状态的病因,既有社会学、心理学因素,也有环境学、生活方式和遗传学因素的不良影响,它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于人群亚健康状态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均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其研究的现状及展望进行综述。

【关键词】亚健康;亚健康状态评估亚健康(sub-health)又称第三状态,也称灰色状态、病前状态、亚临床期、临床前期、潜病期等,包括无临床症状或症状感觉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其余75%左右处于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

以慢性疲劳为主要症状的亚健康问题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包括了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环境学、生活方式和遗传学等多个学科。

如何减少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第一状态(健康状态)人群成为近来国内外医学研究的热点。

1.亚健康状态概念的提出及意义诺贝尔奖得主Peter Medawar曾经说过:延长健康、快乐的美好生活是医学的灵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一切医学研究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的健康观也随之发生变化。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随着健康新概念的提出,医学模式也逐渐发生了重大变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成为现在及以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医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将其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将其称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正是健康的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

当前,“减少风险,延长健康寿命”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面临的任务。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亚健康状态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亚健康状态指人体在无器质性病变情况下所发生的一些功能性改变,大体上分为躯体性、心理性和人际交往性三种亚健康状态,其错综复杂的病因与多样性的主诉症状,给医学研究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2003年10月,美国NIH公布了全球健康的14大挑战,其中“发展可以量化评估人口健康状态的技术”、“发展能评估人体多种状态和病原体的临床检测技术”,就是针对亚健康状态提出的。

目前,如何减少亚健康状态人群,增加健康状态人群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

1亚健康状态的提出及意义1.1亚健康状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医学上在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过程中,人们也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首先提出:人体存在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国外称为“第三状态”,我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

1.1.1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是与健康相邻的阶段,常以疲劳、失眠、情绪不稳定等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容易恢复,可转为健康状态。

1.1.2潜临床阶段轻度心身失调阶段若持续发展下去,已存在发展为某些疾病的危险倾向,其症状较复杂,表现为慢性疲劳或持续的身心失调,且伴有慢性咽痛、反复感冒、精力不支等表现,其生命活力、反应和适应能力减退,还可出现接近临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及免疫功能偏低的倾向。

1.1.3前临床阶段此阶段表示有病变存在,并有向某种疾病发展的高度可能性,介于潜临床和疾病之间,但症状不明显,诊断上较困难。

1.2“亚健康”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新概念及新的医学模式变革中的一个重要进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威胁人类健康最大的危险不是具体的疾病,而是体重过轻、不安全的性行为等十大风险因素,这些因素导致死亡总计占世界范围死亡率的1/3以上。

在中国、中美洲和南美洲等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烟草、酒精、血压、胆固醇和肥胖所造成的疾病负担至少占总负担的1/6。

亚健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对策

亚健康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对策
中国现有上亿的高血压患者 ,仅北京市就有 2 0 0万 ,
际社会就开始 了对 亚健 康状态的 研究和 治疗 ;目前 已进入空 前活跃的阶段 ,并被普遍 视为 。 关心人类 身心运动 的重 要 部分 ,很 多 国家进 行 动态 追 踪 , 象征对这一 问题的积极关注 。 西方国家对亚健康 问题的 研究较多 地是从 现代 医学领域查找原 因 ,过 多 考虑细 菌感染 、免 疫系统 抑制、内分泌代谢失调 等 方面 ,因而 过于局 限 ,轻 视了亚 健康问题形成 的社会 心理 因素、环境 因素和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在制定 干预对策 上亦强 调单 纯医学手段治疗 ,其效果不甚理想。
机体 内部正气旺盛 ,增 加免疫 功能 ,从而 起到预 防 疾病 、强身 健体 的作用。
●食

随着国 民生活水平的提 高 ,人们 开
始步 入一个 单纯 追求味 觉享 受的误区 ,而 很少懂 得 应 如何合理 地科 学饮 食 。一定 要 注意 饮 食 的平衡 , 食物 中应含 有丰富的 蛋白质 ,特别 是动 物蛋 白 ,脂
亚健 康 的 治 疗 缺 乏针 对 性
有关亚健康状态 的慢性疲 劳综合征 的成 因存 在
多种说法 :有人认 为是病毒 感染 ,有人 认为 与免 疫
系统失调关联 。来 自于 日本 大阪大 学的近 藤一博 教
授最近对慢性疲 劳综合 征的发病 机S U e D 以揭 示 ,认 为该病症与疱疹 病毒 H H V 6关联 。近藤一博 教授 日
亚健康状态严重 影响 患者 的生命质 量 。因导致 亚健康的相关原 因一直 未彻底 明确 ,在 治疗 方法 的 确定上缺乏针对 性 ,只能 对症 治疗 ,如 改善睡 眠 的 小剂量药物 ,增强免 疫 系统 功 能、抗 疲 劳和抗 抑郁 治疗的支持疗法 ( 补 充膳 食 等) 。最 早 提 出亚 健康 概念的中国学者杨 延明认 为 ,亚健 康者不 应盲 目地 服用市场上销售 的各种 补药 ,最好 在加 强体育锻 炼 的同时 ,以中草药进 行调 理 ,避免 疾病 的发 生。亚 健康状态的产生可 归因 于不 良生活 习惯 、性格 孤僻 等因素所致 ,但亦有工作紧 张等因素。 在北京举办的中 国国际亚 健康 研讨 会上 ,中 国 预防医学科学院 前任 院长 马德年 教授 指出 ,医 学界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1 1 4・
护理实践与研究 2 0 1 3年 第 1 O卷 第 1 3期 ( 上半 月 版

综 述 与讲 座 ・
亚健康现状及对策的研究进展
朱文冬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9 6 7 6 . 2 0 1 3 . 1 3 . 0 7 0
学者 N . 布赫曼通过相关研究 发现 , 生活 中有许多人存在着 一 健康 的中间状态称为 “ 第 三状态 ” 【 1 ] 。国 内学者 王育学在 2 0 世纪9 o年代 中期 首 次提 出 “ 亚 健康 ” 这 个词 汇。2 0 0 1 年8 月, 在青 岛召开 的“ 第 8届亚健 康学术 研讨 会” 上, 亚健康 的 英 文名被修正为 “ S U B— H E A L T H ” , 此后 逐渐 被各 领域人 们 次、 全面的流行病学研究 , 以得 出更有价值 的结论。 针对亚健康发生原 因、 发 生机制及 危险因素的研 究 , 虽 然 已经开 展多年但还缺乏相对 科学客观的基 础和临床研究证据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 综合 多 位学者观点 , 可 以将亚健 康相关 因素总结为 以下 3 个方面 :
龄性 、 职业性 和地域性 。年龄上 , 青壮年是好发人群 。国外现 状研究表 明, 美国每年有 6 0 0万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 年龄多为 2 O~ 4 5岁 J 。而 中国作为新兴 的亚健康 大国 , 亚健康人群 已
超过 7 亿, 统计表明 中年人是高发人群 ] 。职业方面, 亚健康 人群 多见于生活节奏快 、 工作负荷大 、 脑力劳动强度大的白领 阶层。据相关研究结果 显示 , 7 5 % 的中青年高级 职称 知识分
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 病与健康 之 间的一种低质 状态 , 是 2 . 2 . 2 环境 因素 机体虽元明确的疾病 , 但在躯体 上、 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 的 感觉和症状 , 从而呈现活力 和对 外界适 应力 降低 的一种病 理

现代医学中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

现代医学中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

现代医学中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营养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的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然而,亚健康状态的问题却时常出现。

亚健康状态指的是身体健康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又未出现明显疾病的状态。

这种状态下,人们缺乏精力、体力和注意力,容易出现心理压力以及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出现一些慢性疾病。

本文将对现代医学中亚健康状态的调查分析进行探讨。

一、亚健康状态的危害亚健康状态虽然不是具体的疾病,但它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

首先,亚健康状态下人们精力不足,体力下降,生活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亚健康状态容易造成体内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机体易感染并诱发疾病。

此外,长期亚健康状态还会引起神经系统和心理健康的问题,严重时还会出现失眠、抑郁、焦虑等症状。

二、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一定有一定的原因。

调查及研究显示,现代人亚健康状态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的不健康、营养不良、压力过大等。

1.生活方式的不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锻炼量明显减少。

同时,人们日常饮食也向着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高胆固醇等不良方向发展。

此外,少吃蔬菜水果,多食用加工类食品也成为现代人养成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2.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是造成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饮食过多或不足、营养不均衡以及缺乏对营养物质的认识等都会导致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3.心理压力过大。

现代社会因为各种原因不断地让人们处于压力之下。

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爱情等方面的压力对现代人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

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人们就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预防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

为了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人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合理饮食。

饮食方面应遵循“谷、菜、果、肉、奶”的原则,坚持吃蔬菜、水果、粗粮、瘦肉等健康食品。

同时也要适量增加饮用水的量,保持水分摄入与排泄的平衡,这样可以有效促进新陈代谢。

【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现状】 亚健康表现与对策研究现状

【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现状】 亚健康表现与对策研究现状

《【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现状】亚健康表现与对策研究现状》摘要:亚健康状态也叫作灰色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病前状态、次健康等, 3.1能力减退赵瑞芹等[4]指出,亚健康状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躯体性亚健康状态、心理性亚健康状态、人际交往性亚健康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恶化――过劳死,目前,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亚健康状态的诊断标准不统一,缺乏客观有效量化的评价工具,使得亚健康的研究处于一种探索阶段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下的定义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根据这一定义,WHO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第一状态)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第二状态)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WHO称其为“第三状态(thethird-staus)”,国内常称之为“亚健康状态”(sub-healthstaus)。

亚健康(sub-health)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是2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思维。

在2002年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上有学者指出:我国目前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只有15%的人处于健康状态,亚健康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双向性。

因此,应重视它,把它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来研究。

1亚健康状态的定义亚健康状态也叫作灰色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病前状态、次健康等。

目前,世界各国学者虽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至今对其还没有完全统一的定义。

1.1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董玉整[1]认为,所谓“亚健康”,就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

亚健康既表现为个体的亚健康,又表现为群体亚健康和社会亚健康,且这三者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

就个体亚健康来说,又具体表现为身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情感亚健康、思想亚健康和行为亚健康等方面。

我国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我国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

我国亚健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现状20 世纪 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Berckman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1]。

同期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亚健康”这个医学新概念。

指出这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告: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

亚健康状态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普遍存在,人数一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就国内近几年医学研究者对亚健康状态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状况做一总体梳理。

1 亚健康的人群分布状况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1],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人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据2002年4月8日“21世纪中国亚健康市场学术成果研讨会”提供的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5%的人是健康的,15%的人非健康,70%的人呈亚健康状态。

我国目前约有70%约9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有研究表明[2],经济较发达地区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北京为75.31%,上海为97.49%,广东为73.41%,陕西为94.9%,河南为62.83%。

据调查上海、无锡、深圳等城市亚健康状态调查结果表明2000人中60%的人有失眠、多梦、不易入睡或白天打瞌睡,62%腰痛-背痠病.58%干活就累.48%脾气暴躁或焦虑。

据统计,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死亡占脑血管病的50.3%心脏病的59%,肿瘤的50.4%。

王育学教授做过一个5万例的人群调查,亚健康的状态分布率达到56.18%,其中大多数为20一40岁的青壮年,他们中以白领、知识分子为主[3]。

有资料表明最近5年,中科院所属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134人谢世,平均年龄仅为53.2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健康研究 中存在的 问题
作 者 单 位 : ・中 国 医学 科 学 院 医学 信 息 研 究所 ・ ・人 民卫 生 出 版社 信 息 中心
由于亚健 康问题的研 究刚 刚起步 ,目前还 面临
着许多 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为 以下几点 :
维普资讯
当于每年 消耗超过 1 4 %的中国 G D P 。 自2 0世 纪 8 0年代 提出亚 健康的概 念之 后 ,国
世界 卫生组 织 ( WH O ) 最近公布的一项前瞻性 调查研究 的结 果表明 ,全世界亚 健康人 口总的 比例 已 占到 7 5 % ,真正健 康的人 口 比例只 有 5 % ,其 危 害性 已被 医学 界 认 为是 与 艾 滋病 ( A I D S ) 并列 的 2 l 世 纪人类 健康的头号杀手。 基于 中国 l 6 个 百万人口城市亚 健康率的调查发 现 ,北京 人 的亚 健康 率 达 7 5 . 3 1 % ,高居 榜 首 ;上 海达 7 3 . 4 9 % ;广东 7 3 . 4 l % 。另一项专题调查结 果 显示 ,高级知识分 子、企业 管理者亚健 康 的发生 率 高达 7 0 % 以上 ;中 国居 民 4 0岁 以 后的身 体 功能 明 显下降 ,主 要表 现 特征 为 血压 升 高、肺 活量 下 降。
维普资讯
国 外 医 学 情 报 ”o o \ ∞国
亚健康 问题的国 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研 究现状与对策
O 赵瑞芹 韩秀 霞 梁 京 一
亚健康 的现 状与研究进展
布 :中 国的健康 问题 正在 转型 ,大量 的慢性 疾病 开 始取代传 染性疾 病成为 导致死 亡的主 要原 因,中 国 每年 因疾患导致 的经济损失 高达 1 4 0 0 0多亿 元 ,相
前在 日本病毒学 会年会 上发表 学术论文 指 出 ,慢 性
疲劳综合征是一种 经常导 致发烧 和严重 疲劳感 的病
症 ,患者严重 时无 法坚 持正常工 作 ;迄今对 病 因尚
无 肯定的说法 。对慢 性疲 劳综 合征 患者与 健康人 群
加 以比较 ,结 果在 大约 2 0 % 的患 者 血液 里检 出 与 H H V 6病毒分泌 的特异 蛋 白结 合的抗 体 ,而 健康 者
目前对亚 健康状态的研 究 已成 为一个 最前 沿的
位居全国第 2位 ;北京 市糖尿病 患者 的发病 率约 为 8 %。中国约 6 0 % 的 中 年 人 存 在 健 康 问 题 ;上 海 、
深圳 、无锡 等省 市对中 老年人健 康状况 进行 的调查
显示 ,6 6 %的被调 查者 有失 眠、多梦 、入睡 困难等 现象 。慢性疲劳综 合征在 城市新 兴行业 人群 中的发 病率为 1 0 %~2 0 % ;科 技 、新 闻、广 告、公 务 员 、
簟 述 I
F OREI GN MEDI CAL I NF ORMATI O N・ Vo l u me 2 6 ・ Se p t emb o r 2 O O 5 I
对 导致 亚健 康 状 态 的确 切 病 因 未 达 成 共 识
言 ,美国 、澳大利亚 、英 国、日本相 继制 定 出诊断 标准 ;各国在诊断标 准上存 在一 定的 区别 ,如 关于 亚健康的诊断 ,美 国的诊 断标准 认为 ,只 要 日常 活 动减少 5 0 % 以上 即可被 确诊为疲 劳 ;而英 国和 澳大 利亚的诊断标准 则强调 疲劳 必须很 严重 。此 外 ,在 其他许多方面 的诊 断上 亦存在 分歧 ;因而有必 要达 成世界范围的统一 标准 ,这 样才有 利于 更好地 开展 亚健康的研究和治疗 。
中国现有上亿的高血压患者 ,仅北京市就有 2 0 0万 ,
际社会就开始 了对 亚健 康状态的 研究和 治疗 ;目前 已进入空 前活跃的阶段 ,并被普遍 视为 。 关心人类 身心运动 的重 要 部分 ,很 多 国家进 行 动态 追 踪 , 象征对这一 问题的积极关注 。 西方国家对亚健康 问题的 研究较多 地是从 现代 医学领域查找原 因 ,过 多 考虑细 菌感染 、免 疫系统 抑制、内分泌代谢失调 等 方面 ,因而 过于局 限 ,轻 视了亚 健康问题形成 的社会 心理 因素、环境 因素和 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 。在制定 干预对策 上亦强 调单 纯医学手段治疗 ,其效果不甚理想。
亚健康状态严重 影响 患者 的生命质 量 。因导致 亚健康的相关原 因一直 未彻底 明确 ,在 治疗 方法 的 确定上缺乏针对 性 ,只能 对症 治疗 ,如 改善睡 眠 的 小剂量药物 ,增强免 疫 系统 功 能、抗 疲 劳和抗 抑郁 治疗的支持疗法 ( 补 充膳 食 等) 。最 早 提 出亚 健康 概念的中国学者杨 延明认 为 ,亚健 康者不 应盲 目地 服用市场上销售 的各种 补药 ,最好 在加 强体育锻 炼 的同时 ,以中草药进 行调 理 ,避免 疾病 的发 生。亚 健康状态的产生可 归因 于不 良生活 习惯 、性格 孤僻 等因素所致 ,但亦有工作紧 张等因素。 在北京举办的中 国国际亚 健康 研讨 会上 ,中 国 预防医学科学院 前任 院长 马德年 教授 指出 ,医 学界
演艺人员 、出租车 司机等行业 高达 5 0 %。
由医学 、心理 学、社会 学、哲学 、人 体科 学等多 学 科交叉的有关人 类健康 的边缘 科学。亚健 康理论 的 提出意味着人们开 始发现人 类长 期遭受的 莫名苦痛 的根源 ,并有望解除这种苦痛 。
中国亚健康学术研讨会组 委会于 2 0 0 4年 8月宣
亚健 康 的 治 疗 缺 乏针 对 性
有关亚健康状态 的慢性疲 劳综合征 的成 因存 在
多种说法 :有人认 为是病毒 感染 ,有人 认为 与免 疫
系统失调关联 。来 自于 日本 大阪大 学的近 藤一博 教
授最近对慢性疲 劳综合 征的发病 机S U e D 以揭 示 ,认 为该病症与疱疹 病毒 H H V 6关联 。近藤一博 教授 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