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合集下载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2023最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优秀6篇)课件中包含了课文中的所有内容以及该课文的寓意。

可全面提升孩子们对于语文的兴趣。

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设计的。

牛牛范文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课堂讲学篇一教学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重点难点: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一、导入新课: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三、听朗读、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思考: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

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

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6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6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点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内容一、课前导入1、继承苏武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2.指导预习,初读课文,疏通文字。

3.补充注音:谢?4.补充注释: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

北顾:回头向北望。

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

5.思考问题:(1)找出韵脚,并在朗读中体会。

左、住、虎、顾、路、鼓、否。

厌声韵。

(2)这首词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含义?6.作者与写作背景: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农民抗金义军,担任"掌书记"职务。

在起义军的几个月里,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

一件是,一个叫义端的和尚叛变投敌,辛弃疾亲往追捕,亲手斩了这个叛徒;另一件是,亲率50骑兵,直闭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起义军的叛徒、内好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南京)。

辛弃疾到了南方,耿京的起义军已经失败,他便留在南京。

从此以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

他们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来才被派往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

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语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身世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年代。

(3)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英雄的敬仰。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和语句翻译。

2. 诗歌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分析。

3. 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解读。

2. 诗歌韵律、结构和创新手法的把握。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作者身世、创作年代等知识。

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提问,激发学生思考。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比较法:引导学生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作者身世和创作年代,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语句翻译,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并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讨论、朗读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通用10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篇1教学目标:1、诵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掌握作者生平特点;2、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过程与方法:3、通过大量拓展阅读,了解辛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1、作者及写作特点;2、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难点:全词中引用各种典故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风景秀丽的国家。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我国这样种类齐全的壮丽江山,我国这样丰富的自然资源,南有大海、北有沙漠、西有雪山,东有平原。

这样一个美丽的国家,不仅我们中华民族有无数英雄要为它竞折腰,而外国的强盗也对它既羡慕,又垂涎三尺。

从奴隶社会时代起我国就面临着外族的威胁,开始了保卫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的战斗。

周朝,要抗击西戎;战国时直到东汉初年,中华民族都要和北方的匈奴作战。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秦始皇征发数十万人民修筑了长城,卫青霍去病带领汉家虎狼男儿几次击退匈奴,将他们赶出了威胁范围内。

南宋时期,更是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可以说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爱国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的英雄。

他出生在金国统治的北方,山东济南人。

幼年时期,和党怀英一起读书,党怀英后来也是一位抗金英雄。

1161他21岁的时候金国统治的北方全境汉族人民发起了反抗金国统治的起义,当时济南有一个叫耿京的人聚集了十多万人,给金国的残暴统治造成了很大威胁。

他也集合了两千人响应,被耿京委以重任。

他曾经追杀过叛逃的和尚义端,耿京于是很信任他。

第二年去杭州和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商量投奔宋朝的事情,回来的时候一个叛徒杀害了耿京,他听说后率领着五十名骑兵冲入大营,在五万人中抓住了叛徒,带领着部队投奔了南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1. 了解杨维桢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背景和目的。

2.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3. 学会分析和解读词的结构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杨维桢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的文本。

2. 班级电脑、投影仪和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唐代文学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 引入本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提问学生是否熟悉或听过这首词。

步骤二:分析词的背景和目的(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杨维桢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特别是在北固亭的经历。

2. 教师解释词的题目:永遇乐、京口和北固亭所代表的意义。

3.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这首词的创作目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步骤三:读词理解内容(20分钟)1. 学生阅读词的全文,尽量理解词中的内容。

2. 学生小组讨论和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和分析词的结构和意义,包括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步骤四:欣赏和鉴赏(10分钟)1. 教师播放该词的音乐,并让学生仔细聆听。

2. 学生讨论和交流对音乐和词的感受,以及音乐和词的配合如何表达了词中的情感和意境。

步骤五:创作与表演(15分钟)1.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一段词牌并运用自己的创作才华编写一首符合唐代文学特点的词。

2. 一些小组被选为代表,将他们的创作和表演分享给整个班级。

步骤六: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杨维桢作品的独特性和价值。

2.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提供任何对改进教学方式的建议。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唐代的诗词来进行分析和比较。

2.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并撰写关于杨维桢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研究论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2)了解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历史英雄的崇敬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之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3)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关注时事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词的内容和意境;2. 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难点:1. 词中历史典故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3. 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词的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词,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交流学习心得。

4.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深入了解词中涉及的历史典故,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思考;3. 写一篇关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鉴赏文章,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词的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词中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掌握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4. 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和相关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篇1[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把握用典深意。

2、体会词人爱国忧时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把握用典深意[教学方式]诵读---指导---点拨---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词从风格上可以分为两派(豪放派、婉约派),大家能否举出豪放派的两位代表词人(苏轼、辛弃疾)。

继苏轼后,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之蔚然成为一大宗派,要归功于辛弃疾。

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辛弃疾,走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展示目标认识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秆,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他是词人中的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21岁的辛弃疾率群众参加农民抗金义军。

他曾手刃叛徒义端和尚,直闯五百万敌营活捉叛徒张安国。

到了南方后,他继续坚持主战,用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__,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对起义军排斥。

辛弃疾被迫隐退,报国无门。

他的许多词就反映了这种悲愤。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怀古词,是突出的一首三、初读体会对于这样一首豪放风格的词,该如何读?又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学生试读,师生共同纠正字音错误,评价朗读语气。

老师范读,学生体会。

学生自读,进一步感受体会。

四、赏析词文,把握用典深意本词的题目是“京口北固亭怀古”,不难看出这是一首怀古词,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想到了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明确(孙仲谋,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辛弃疾为什么会想到他们?这些人又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一)找一生读上阙思考问题一:上阙写到孙权刘裕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老师明确:都是建功立业的大英雄;事业从京口起步;北伐成功。

词人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两位英雄的?(钦佩,仰慕,赞美)哪些字眼体现出词人的这种情感?(千古,无觅一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词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诗;(2)了解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句子翻译;(2)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3)诗人情感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歌,如《青玉案·元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理解诗歌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进行探讨;(2)分享成果:各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观点。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2)引导学生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 写一篇关于诗中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短文;3. 深入了解辛弃疾的其他作品,下次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六、教学资源1. 辛弃疾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译文和解析;3. 与本诗相关的的历史事件资料;4.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基调,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艺术特色。

(二)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学以致用,通过拓展练习巩固怀古伤今和用典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一)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二)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一)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典故的含义。

(二)提高学生理解、鉴赏词和运用典故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以提问法为主(预设问题,附表格),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古人喜欢登山,登山则情满于山;古人喜欢观海,观海则情溢于海:东坡曾泛舟赤壁缅怀周郎,感叹自己年华易逝,功业未成;杜甫也曾登高寄情,眼见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感叹自己两鬓斑白,客居他乡;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初唐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苍凉放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一歌竟成绝唱!道出了他心中旷世的孤独和无尽的苍凉。

曾经南宋也有这样一位词人,他登上北固亭,在英雄们逐鹿争雄的地方一吐他胸中块垒,那个人就是抗金名臣辛弃疾!他登上北固亭到底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辛弃疾,一起去学习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背景及作者介绍(知人论世法)(完成知识目标1)(PPT 展示):
人: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写此词时,66岁在京口任知府。

世:统治阶级偏安江南,统治集团内部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宰相韩托胄为巩固自己的个人地位急于北伐。

(三)诵读感知,体味风格(完成知识目标2)
1.全部男生诵读,感明确感情基调
2.全部女生诵读,巾帼不让须眉,再读熟悉课文
3.听名家朗诵(进行比较,体会感情)。

(四)全班再齐读一遍,熟读成诵,然后默读全词,自主学习,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人(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1.有几个典故?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4、词人为什么会想到他们?
5.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6.用这些典故来表达什么感情?
(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完成下表,PPT展示,完成知识目标3)
学生展示(课堂展示)
(五)学以致用:(知识迁移,完成能力目标)
试比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标题有什么相同之处?明确:是两首词标题都有“怀古”字样,都是怀古伤今之作,都可以借过去的人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苏轼赤壁怀古借周瑜感慨华发早生、壮志难酬;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孙权等人建功立业讽刺统治者偏安江南,不思进取,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我们可以把这首手法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尤其使我们游览名胜古迹,想起与古迹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借这些人和事来浇胸中块垒。

总之,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

以及大家好了伤疤忘了痛的担忧。

最后以廉颇自比,抒发自己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悲愤之情!这是一个大英雄对收复中原的期望!是他对统治者苟且偷安的失望!更是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呐喊!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六)巩固提升:(能力提升,完成能力目标3)
教师示范:
永遇乐·夜郎牂牁江怀古
冯中会
云上牂牁,英雄难觅夜郎朵处。

长桥遗梦,痴情总被大浪淘沙走,月亮河畔,东水西流,人道阿哥情浓。

想当年铁弓神剑,斩杀强敌无数。

朱纱暗许,封竹王妃④,月下孤影无助。

牂牁江畔,水边犹记,马蹄没花处。

可堪回首,竹王园里,几缕香魂能永驻?凭谁问:伊人已远,尚能忘否?
注解:六枝境内的牂牁江流域是夜郎故地,司马迁在《史记》里有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

”在这里流传着夜郎王的传说,传说有一次,夜郎王出巡打猎,见牂牁江边的皖纱女茅妹有倾国倾城之貌,欲纳为嫔妃,茅妹因与陇脚樵夫月亮哥青梅竹马,誓死不从,夜郎王将茅妹押至王宫,并派人奉劝月亮哥放弃茅妹,同时许以高官厚禄,哪知月亮哥偏不信这个邪。

夜郎王便对月亮哥说:“若你能在七七四十九天内使陇脚河水倒流,我便允许你俩成婚,否则茅妹就归我所有。

”月亮哥挖沟改道,忘我地工作,终于感动了老上苍,在老天爷的帮助下,改道成功,但因疲惫不堪,向河中捧水解渴时被浪头卷走。

茅妹知道后以祭祀月亮哥后与夜郎王成婚为借口,来到一处崖上纵身跳入牂牁江殉情。

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青年,便将那条东水西流的陇脚河改名为“月亮河”。

本词就是以这个故事为依托,描写了有血有肉的夜郎王形象:夜郎王爱江山更爱美人,铁汉也柔情;也描写了叱咤风云的夜郎王可平定江山却不能左右爱情的缺憾美。

夜郎王即是竹王,名叫夜郎朵。

月亮河畔,东水西流见注释
④夜郎王很爱貌美的牂牁江边的皖纱女茅妹,曾向她许诺:等他评定江山时,定许她一袭朱纱,让她做天下最美的新娘。

可惜茅妹不爱江山只爱情郎,最后跳江自尽,以身殉情,这让夜郎王好生绝望。

(七)作业:(两题选做一题)
1.请大家用我们今天学习的方法,用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的思路来点评一下老师这首词。

2.请寻访你身边的古迹并以此为题材写一首怀古诗(词)。

板书设计:
主板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南宋辛弃疾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背景。

2.诵读感知,定基调,明大意
3.合作探究,析典故,明情感
4.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副板书:
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我(苏轼)→赤壁→怀古(周瑜)→感慨(华发早生、壮志难酬)我(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感慨(?)
伤今苍凉悲壮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