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合集下载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中小学教育教课资料13.1 从闪电谈起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由。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时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经过学习,除去对“电”的神奇感。

要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解说摩擦起电的原由。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实验 1:感觉静电经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觉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 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情景,提出问题:闪电是如何产生的?电是什么?二、新课教课( 一) 电是什么活动 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掠过的物体凑近轻小物体,说说有什么发现?摩掠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总结: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带电体拥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简单吸尘埃;(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剖析摩擦起电本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典例解读摩擦产生的带电现象,在生产和生活中给人们带来了好多麻烦。

以下各现象中,不是因为摩擦起电惹起的是( )A.化纤布料的衣服简单吸附尘埃B.印刷厂里的纸张粘在一同不简单分开C.买食品时,装食品的塑料袋粘在手上甩不掉D.冬季用湿手去摸室外的铁棒,手会被粘在铁棒上D 是因为手上的水遇到铁棒【分析】 A、B、 C都属于摩擦后的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静电现象,而后凝结的缘由。

【答案】 D( 二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能够使物体带电,那么不一样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同样的吗?(1) 实验研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凑近它,察看发生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凑近它,察看发生的现象?描绘察看到的现象。

议论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掠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掠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一样的;②不一样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挤。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从闪电谈起教案第1节从闪电谈起【知识与技艺】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缘由.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作的大规模放电现象.4.经过学习,消弭对〝电〞的奥秘感.【进程与方法】1.经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看法自然界只要两种电荷的进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留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求发生兴味,能自动应用简易器材入手做实验,激起先生自动学习的兴味.2.鼓舞先生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先生的自学才干,引导先生关注社会、初步看法迷信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一、新课引入实验1:经过起电机起电,让先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现象.提出效果:闪电是怎样发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知识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1.实验:摩擦起电.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罗列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枯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剖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阅读〕: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形状.知识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求: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它,观察发作的现象.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它,观察发作的现象.描画观察到的现象.讨论:依据现象剖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挤.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2〕两种电荷的规则: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反,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反,叫负电荷.〔3〕探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经过起电机区分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反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接近,描画观察到的现象.②经过起电机区分给两个验电羽带上不异性质的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接近,描画观察到的现象.归结: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练习:1.有A、B、C、D四个带电体,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相互作用的状况如下图,B带正电,那么D带____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近一个用丝线悬挂着的通草球时,假定通草球被吸引,那么该通草球〔〕A.一定带负电B.一定带正电C.一定不带电D.能够带正电,也能够不带电3.薄膜塑料袋的袋口合在一同,有时很难张开.假设把塑料袋在衣服上摩擦几下,就容易分开了,这是为什么?知识点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能否带电.2.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金属箔片组成.3.验电器是怎样任务的呢?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假设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那么说明物体带电.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说明: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拟物体带电的多少.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反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假设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知识点四静电现象的运用和防护1.实验: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2.应用多媒体演示说明闪电构成的缘由和尖端放电现象.3.生活中〝放电〞现象:〔1〕枯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响,假设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发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聚电荷,这时假设手指接近金属物品,将发作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前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发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防止放电发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4〕在存缩小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任务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功用很好,可以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防止因放电发生火花惹起火灾;〔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外表要很润滑,可防止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形成事故等.4.课后登录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静电复印机、避雷针等设备的结构、原理等.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2.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摩擦起电并不是发明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挤完本钱课对应训练.。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新教案)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教案: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闪电谈起,通过对闪电的了解,引入物理概念和研究方法。

整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原理,掌握相关的物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静电和雷电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上课之初,我会提问:“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以及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 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闪电的形成原理和静电、雷电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闪电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闪电,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但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对闪电与天气、气候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闪电、静电和雷电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研究,探究闪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重点细节:闪电的形成原理和特点。

补充和说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

课件展示了闪电的图片和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闪电的外观和产生的环境。

实验演示则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现象,从而理解闪电与静电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器材准备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等。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有哪些电器,然后列举自己家里有哪些电器,再想一想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哪些应用,意识到电的重要性。

电改变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已离不开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走进电的王国,探究电的奥秘。

2、多媒体展示闪电图片,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教学目标】
(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4)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2)两种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3、电荷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
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摩擦起电注意事项:摩擦起电只有在干燥的环境下才容易发生。

潮湿、手上有汗无法完成静电实验。

(4)验电器
1、验电器的作用:实验室里总是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验电器的构造如图11-1-2所示:由金属球、绝缘塞、金属杆、
金属箔片组成。

3、验电器是怎样工作的呢?
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如11-1-3所示
4、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带电体带电多少不同,验电器的两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就不同,因此可用验电器来粗略比较物体带电的多少.
(5)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与电有关的现象解释
应用:静电喷涂给物质微粒带上电以后,带电微粒就能在异种电荷的吸引下定向运动,绘喷出的雾状油漆带上电,让它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喷涂物件
静电植绒给绒毛带上电,让它飞向事先涂了胶的带异种电荷的布面
静电除尘给烟囱或空气中尘埃带上电。

让它飞向一定的地方,就可以达到静电除尘的目的
静电复印利用正、负电荷能相互吸引的原理,使带静电的光敏材料表面在曝光时,按影像使局部电荷随光线强弱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存留静电潜影,经一定的干法显影、影像转印和定影而得到复制件防护:油罐车尾拖一条铁链行驶中的油罐车里的油跟罐壁摩擦时会产生电荷,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火花放电,酿成事故,因此,在油罐车尾部常拖一条铁链,将摩擦产生的静电随时由铁链引入大地,以保证安全
避雷针高大建筑物上安装避雷针,当带电云层靠近建筑物时,建筑物会感应上与云层相反的电荷,这些电荷会聚集到避雷针的尖端,达到一定的值后便开始放电,这样不停的将建筑物上的电荷中和掉,永远达不到会使建筑物遭到损坏的强烈放电所需要的电荷
五、课堂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3、摩擦起电的实质
4验电器
5、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
六、布置作业与课后练习
1、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是()
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
C、用干燥的塑料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很多尘土
D、磁铁能够吸引小铁钉
2、摩擦起电是()
A、正电荷转移的过程
B、正、负电荷同时移动的过程
C、创造电荷的过程
D、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3、能够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
A、测电毛B、电流表C、电能表D、验电器
4、用带电的橡胶棒去接触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发现箔片张角恰好闭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橡胶棒带负电,与验电器带的电荷量相等
B、橡胶棒带正电,与验电器带的电荷量相等
C、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多
D、橡胶棒带负电,比验电器带的电荷量少
5、分析归纳下列物理现象,说明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
(1)塑料圆珠笔杆与头发摩擦几下,笔杆把桌子上的碎纸屑吸起来。

(2)用梳子梳头发时,有时听到噼啪声。

(3)大气干燥时脱毛衣,听到轻微的噼啪声,夜晚有时还能看到火花。

(4)用摩擦过的梳子靠近自来水细细的水流,发现细水流向梳子弯曲。

(5)用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

答:
6、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答:
7、以下现象中,利用静电来工作的是()[多选]
A、利用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制成静电吸尘器
B、利用静电力使带电的黑粉或黑滴进行复印
C、编制地毯时,往地毯里编入一些金属丝
D、在纺纱厂里要保证空气具有一定的湿序度
*8、四个通草球的两两相互作用情况为:甲、乙相互吸引,乙、丙相互吸引,乙、丁相互排斥,已知丁带正电,则甲与丙若相互靠近,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9、三个轻质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个球靠近时都吸引,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三个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10、用毛皮和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荷,如果再用毛皮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那么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是因为带了()
A、正电荷
B、负电荷
C、不带电
D、无法确定
*11、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
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12、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就张开一定的角度。

那么,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验电器的两张金属箔片上,分别带上了异种电荷
B、当丝绸与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了电子
C、由于玻璃棒能够带电,所以它是导体
D、丝绸与玻璃棒之间的摩擦起电实际上是创造了电荷
*13、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与C一定能相互()。

*14、把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时,它们互相排斥,这个带电物体所带的电荷是()电荷。

*15、纺织厂里有一道工序叫做“梳棉”,只有将杂乱无章的棉絮梳理成顺直的棉絮条后,才可用于纺线。

梳棉车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潮湿程度,以防止因()而造成的不便和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