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合集下载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1、抗震措施:
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2、抗震构造措施:
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3、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措施,包括内力调整和抗震构造措施,不仅要按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区别对待,而且要按抗震等级划分,是因为同样烈度下不同结构体系、不同高度有不同的抗震要求。

例如:次要抗侧力构件的抗震要求可低于主要抗侧力构件;较高的房屋地震反应大,位移延性的要求也高,墙肢底部塑性铰区的曲率延性要求也高。

场地不同时抗震构造措施也有区别,如I类场地的所有建筑及IV类场地较高的高层建筑。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建筑抗震措施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维护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抗震构造措施则是指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采取的相关措施,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类措施。

1.地质勘测:在选择建筑地点之前,应进行地质勘测,了解地下情况和地震危险性,并在设计中考虑这些因素。

2.建筑设计阶段: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激励和地震荷载,确保建筑物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

同时,还应加入一些减震和隔震设计,如设置减震器、缓冲墩和隔震支座等。

3.施工过程:在建筑物的具体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保证结构的质量和强度,避免出现施工质量不达标的情况。

4.检测和维护: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结构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的结构问题,避免在地震发生时出现结构失稳和倒塌的情况。

抗震构造措施:1.建筑布局:在建筑物的布局设计中,应尽量避开断层带和地震活跃区,选择相对稳定的地段。

2.结构形式:选择适合地震区的结构形式,如采用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桩基承台结构等,这些结构形式在地震时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3.增强柱子和梁的抗震能力:可以通过加固柱子和梁的截面形状、增加钢筋数量和加固材料等方式,提高其抗震能力。

4.减震和隔震设计:采用减震器、隔震支座等减震和隔震设备,可以将地震的震动分离和减少,减少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5.集成布置: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可以将重要的功能区域集中布置在强度较高的区域,以提高其安全性。

6.增加水平连接:在建筑物中增加水平连接件,如连接梁和剪力墙之间的抗剪钢筋等,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7.考虑特殊情况:一些特殊建筑物,如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重要设施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以确保其在地震时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措施,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经常被用到的概念,尤其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们都与抗震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这些措施可以在建筑物、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采取。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使用抗震设备和材料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调研:在建设新的建筑物之前,需要进行地震调查来评估地震风险并确定安全建设的要求。

3.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使用加固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到来,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避难或紧急行动。

5.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加强墙体、增加柱子和梁的数量或尺寸,以及使用合适的抗震构造技术。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为抵抗地震力而采用的特定结构措施。

这些措施更具技术性和专业性,通常需要由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使用刚性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等,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2.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使用可消化能量的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梁、钢结构和隔震设备等,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传递。

3.增加抗震性能:在建筑物中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加固柱子、梁和墙壁,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4.使用基础设施抗震措施:在建设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地下排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安全出口等抗震设施,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抗震措施主要强调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侧重于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1、定义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区别与联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配筋率、锚固长度、轴压比、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注:内力调整包含内容: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3、规范规定与比较. 抗震措施(规范3.1.3条)·甲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3.3.2条及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低。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和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3.3.1. 丙类建筑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6 6 7 7 8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8 8 9 9. 甲、乙类建筑Ⅰ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Ⅱ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9+3.3.1.8+和9+等的处理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构造措施的确定

地震作用、抗震措施、构造措施的确定
分类标准3.0.3条:甲、乙Biblioteka :本地区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确定抗震措施;
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抗震措施;
丁类:本地设防烈度降一度确定抗震措施,6度时不应降低;
抗规3.3.2:
Ⅰ类场地时,甲、乙类按本地设防烈度采取构造措施,丙类降低一度采取构造措施,但6度时仍按6度采用;
抗规3.3.3:
Ⅲ、Ⅳ类场地时,7度(0.15g)和8度(0.3g)按照8度(0.2g)和9度(0.4g)采取构造措施。
地震作用
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
分类标准3.0.3条:
甲类: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丙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丁类:按本地区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抗规3.1.2条:
设防烈度为6度时,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浅谈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浅谈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浅谈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汪礼宏;张庆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
【年(卷),期】2009(000)006
【摘要】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到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作者阐述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综合规范的有关规定,对各类建筑的地震作用、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调整后的设防烈度列表表示,希望对正确运用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有所裨益.
【总页数】2页(P24-25)
【作者】汪礼宏;张庆
【作者单位】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设计院,安徽,六安,237005;山东省水利疏浚工程处,山东,济宁,272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3
【相关文献】
1.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J], 康洪涛;王兴洋
2.试论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J], 楚欢欢
3.试论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J], 楚欢欢
4.浅谈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J], 杨禄
5.结合新规范谈谈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J], 梁亚坤;郑京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有不同的定义。

抗震措施(规范2.1.10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2.1.11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1. 规范中相关的规定(不包括丁类建筑)
1.1. 抗震措施(规范3.1.3条)
·甲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1.2.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3.3.2条及3.3.3条)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低。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和0.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
2.1. 丙类建筑
Ⅰ类场地,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67788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666778
Ⅱ类场地,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67788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677889
Ⅲ、Ⅳ类场地,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67788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678899
2.2. 甲、乙类建筑
Ⅰ类场地,甲、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78899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677889
Ⅱ类场地,甲、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78899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788999+
Ⅲ、Ⅳ类场地甲、乙类建筑6度7度8度9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0.050.100.150.200.300.40
抗震措施(烈度)788999+
抗震构造措施(烈度)788+99+9+
2.3. 较小的乙类建筑
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另,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4)第6.0.8条,人数较多的幼儿园、小学的低层教学楼,抗震设防类别应划为乙类。

这类房屋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可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1. 对定义的理解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应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我理解,丙类建筑Ⅱ类场地,是规范规定的基本状态。

此时,“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均对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规范的条文中,对于丙类建筑Ⅱ类场地,并没有明确指出“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但从条文的前后关联及条文说明的一些解释来看,作出上面的理解是合理的,否则会导致更多的谬误。

3.2. 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就比较容易得到本文2.1中的结果。

其概念是,抗震构造措施,可以用丙类建筑抗震措施所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为基准:Ⅱ类场地不变;Ⅰ类场地降一度(6度不降);Ⅲ、Ⅳ类场地中的7.5度和8.5度升至8度和9度,其余不变。

3.3. 甲、乙类建筑的抗震构造措施
3.3.1. 抗震措施的设防烈度基准
·规范规定的甲、乙类建筑(较小的乙类建筑除外),其抗震措施按提高一度采取措施,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在2.2中用9+表示)。

3.3.2. 不同场地类别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
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与抗震措施所对应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同。

Ⅰ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以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为基准降低一度。

Ⅲ、Ⅳ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以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为基准,在7.5度和8.5度时,理应加强。

但规范的规定是,“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
和9度(0.40g)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因为Ⅱ类场地时的抗震构造措施已经满足了此要求,似乎可以不再加强。

但从概念设计上看,Ⅲ、Ⅳ类场地与Ⅱ类场地取用的标准比较,在7.5度和8.5度处似乎也应略高一点。

为此,在2.2中用8+和9+来表示,以示有点区别。

3.3.3. 8+和9+等的处理
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但规范并没有给出更高要求的规定,处理起来会有很多争议。

从实际情况出发,遇到乙类建筑的机会较少,当为7.5度Ⅲ类场地时,如采用8+不好处理时,可用9度来代替。

至于9+,代表的是8.5度以上Ⅲ、Ⅳ类场地上的甲、乙类建筑,更难遇到。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