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构造措施

合集下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
注:(1)抗震设防烈度表示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一般情况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抗震设防标准表示衡量抗震设防要求高低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及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确定。

(2) 8+与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但规范并未给出更高要求的规定;(3)表中涂鸦处即表示其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有调整。

注:《抗规》即为《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即为《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o。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简述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常用的建筑抗震构造措施包括:
1、对多层砌体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减少墙身的破坏,并改善其抗震性能,提高延性;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与构造柱连接起来,增强了房屋的整体性,改善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了抗震能力;加强墙体的连接,楼板和梁应有足够的长度和可靠连接;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等。

2、对框架结构的建筑采取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采用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出现薄弱层,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

3、对建筑设置防震缝,避免产生扭转或应力集中的薄弱部位,有利于抗震。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教你区分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两个经常被用到的概念,尤其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尽管它们都与抗震有关,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重要的区别。

下面将详细介绍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采取的各种手段和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这些措施可以在建筑物、设备和基础设施等层面上采取。

抗震措施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抗震设计:建筑物的设计应考虑地震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包括使用抗震设备和材料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调研:在建设新的建筑物之前,需要进行地震调查来评估地震风险并确定安全建设的要求。

3.提高结构稳定性:通过使用加固材料和钢筋混凝土等材料来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预警系统: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通知人们地震的到来,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采取适当的避难或紧急行动。

5.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采取措施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如加强墙体、增加柱子和梁的数量或尺寸,以及使用合适的抗震构造技术。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为抵抗地震力而采用的特定结构措施。

这些措施更具技术性和专业性,通常需要由结构工程师、建筑师和设计师来实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1.增加结构的刚度:通过使用刚性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框架和剪力墙等,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2.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使用可消化能量的材料和构件,如钢筋混凝土梁、钢结构和隔震设备等,来减少地震能量对建筑物的传递。

3.增加抗震性能:在建筑物中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包括加固柱子、梁和墙壁,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4.使用基础设施抗震措施:在建设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地下排水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安全出口等抗震设施,以增加建筑物的安全性。

总结抗震措施主要强调在地震事件发生后,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减少或消除地震可能造成的损害。

而抗震构造措施则侧重于在建筑物设计和施工阶段,通过采用特定的结构措施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引言在地震活跃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确保人员安全和减少财产损失的重要因素。

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地震荷载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

1.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是指通过设计和建筑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手段,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措施:1.1 加固柱和墙体通过在原有柱子和墙体上添加加固材料,如钢板、碳纤维或混凝土墙体等,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耐力,从而减少地震时的位移和变形。

1.2 增加阻尼器阻尼器是一种能够通过吸收地震能量来减少结构响应的装置。

常见的阻尼器包括摩擦阻尼器、液力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等。

增加阻尼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1.3 设置剪切墙剪切墙是指在建筑结构中设置一些垂直于地震方向的墙体,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剪切墙可以将地震荷载通过剪切变形转移到墙体上,减少其他构件的扭转和变形。

1.4 加固地基地震时,地基的抗震能力也非常关键。

通过在地基中增加加固材料,如钢筋网或钢板,可以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和耐震能力。

1.5 配置降震装置降震装置是一种能够减缓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的装置。

常见的降震装置包括基础隔震装置、轴向力控制装置和摆式阻尼器等。

通过配置降震装置,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2.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涉及到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一些技术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2.1 提高结构的刚度结构刚度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变形的能力。

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设置有效的抗震连接和合理的结构布置,可以提高结构的刚度,提高抗震能力。

2.2 增加结构的耐力结构耐力是指结构在受力时的抵抗破坏的能力。

通过合理的材料选择、合理的构造方式和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提高结构的耐力,提高抗震能力。

2.3 控制结构的变形地震会引起结构的变形,如果变形过大,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

因此,控制结构的变形是提高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是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关键因素。

抗震措施是在建筑物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旨在减少地震造成的破坏,并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构造是建筑物结构的设计和构造方法,用于增加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首先,抗震措施包括:1.合理的建筑设计: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地震的作用,确保结构能够充分承受地震荷载。

2.地基处理:选择稳定的土壤,进行合理的地基处理,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3.隔震措施:采用隔震技术,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4.抗侧移措施:在建筑物的底部设置抗侧移墙或抗侧移支撑,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5.加固措施:对老旧建筑进行加固,如加装钢筋混凝土柱、墙体加固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6.防震设备:安装防震设备,如减震器、减震支座等,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7.预应力技术:采用预应力技术,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其次,抗震构造措施包括:1.建筑物布置:根据地震力的作用方向,合理布置建筑物的结构,如提高建筑物的刚度和抗侧稳定性。

2.结构材料选用:使用高强度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韧性。

3.结构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桁架结构等,增加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4.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在桥梁结构设计中,采用合理的桥墩和桥面板设计,增加桥梁的抗震能力。

5.状态监测:对建筑物进行定期的状态监测,如裂缝检测、变形监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

综上所述,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保持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只有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抗震措施和抗震构造措施,才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降低地震带来的破坏风险。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

“抗震措施”“抗震构造措施”你真的分清了吗抗震措施是指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如建筑总体布置、结构选型、地基抗液化措施、考虑概念设计要求对地震作用效应(内力及变形)的调整以及各种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是指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所采取的细部构造,如钢筋锚固、搭接、混凝土保护层、最小配筋率等。

“抗震措施”涵盖了“抗震构造措施”。

注意:抗震等级划分属“抗震措施”的宏观控制。

在《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里,对于“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实质不是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而是结构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区别:1、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从规范中对“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的定义来看,“抗震措施”定义中的“包括抗震构造措施”,表面上似乎可以直接理解为,它们均应对不相同的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抗震措施”中的“抗震构造措施”所对应的设防烈度与“抗震措施”中的其他部分所对应的设防烈度可以不同。

2、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抗震措施具体来说一个就是抗震措施,根据抗震等级对抗震作用采用不同等级的放大系数。

主要是一些概念设计的东西,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

对柱、抗剪、节点进行加强。

一个就是构造措施,如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3、采用不同设计原则抗震措施(规范2.1.9条):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 2.1.10条):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标准内力调整:1、薄弱层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3.4.4-2条规定:“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的增大系数。

”2、最小剪重比地震内力调整《抗震规范》5.2.5条规定:“抗震验算时,结构任一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应符合下式要求:其中:λ为剪力系数,对竖向不规则结构的薄弱层,尚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
建筑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适当的地基处理:地基是建筑物的重要承载结构之一,应根据地质条件采取合适的地基处理方法,如加固土层,避免软弱地基引起的倾斜和沉降。

2.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建筑的结构形式应根据地震烈度和建筑物用途合理选择,常见的抗震结构形式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剪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能够将地震力传导到地基,减小结构变形和破坏。

3.采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在建筑物结构中使用弹性材料和防震构件,如减震器、防震支座等,可以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

4.加固和预制构件: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和新建建筑的施工,可以采用加固构件和预制构件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通过加固构件的使用,可以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刚度,减小结构位移,提高抗震性能。

5.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墙体是建筑物的承重结构之一,应根据地震力计算合理布置和加固墙体,增加墙体抗剪和抗拉能力,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

6.注意建筑物连接部位的强度:建筑物的连接部位是容易产生破坏的关键部位,应重点考虑其强度和稳定性,采用合适的连接方式和材料,确保连接部位的抗震性能。

7.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注重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出现局部强度不足、刚度不一致等问题,从而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能力。

8.合理布置重要设备:建筑物中的重要设备和设施应合理布置,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充分考虑其抗震要求,避免其对建筑物整体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建筑抗震构造措施是通过合理选择地基处理、结构形
式、材料和构件等的方式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安全稳定地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

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1、定义抗震措施:除地震作用计算和抗力计算以外的抗震设计内容,包括抗震措施。

抗震构造措施: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

2、区别与联系抗震设计=地震作用计算+抗震措施抗震措施=内力调整+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抗震等级、配筋率、锚固长度、轴压比、梁柱箍筋加密及非结构构件抗震构造措施等等。

(注:内力调整包含内容: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3、规范规定与比较. 抗震措施(规范3.1.3条)·甲类建筑,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地震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抗震措施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 抗震构造措施(规范3.3.2条及条)建筑场地为Ⅰ类时,甲、乙类建筑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丙类建筑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度不降低。

建筑场地为Ⅲ、Ⅳ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和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和9度时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 以规范规定为依据,列出符合抗震设防烈度要求的比较数据3.3.1. 丙类建筑Ⅰ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6 6 7 7 8Ⅱ类场地 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6 7 7 8 8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8 8 9 9. 甲、乙类建筑Ⅰ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6 7 7 8 8 9Ⅱ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 9+Ⅲ、Ⅳ类场地6度 7度 8度 9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g)抗震措施(烈度) 7 8 8 9 9 9+抗震构造措施(烈度) 7 8 8+ 9 9+9+3.3.1.8+和9+等的处理8+及9+表示其“抗震措施”或“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比8度及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抗震的构造措施
一、桥梁的震害原因
国内外学者对桥梁震害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现在桥梁的破坏大多沿顺桥向和横桥向发生,而顺桥向震害尤其严重,分析其破坏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位移造成的粱式桥梁上部活动节点处因盖梁宽度设置不足导致落梁或粱体相互磁撞引起的破坏,而对拱式结构则主要表现在拱上建筑和腹拱的破坏,拱圈在拱顶、拱脚产生的破损裂缝,甚至整个隆起变形。

(2)由于地基土(如饱和粉细纱和饱和粘沙土1的地震液化影响同样加大了地震位移的影响,进而放大了结构的振动反应,使落梁的可能性增大。

当采用排架桩基础时,则使桩基的承载力降低,从而造成与地震反应无关的过大的竖向和横向位移,而简支粱桥对此尤为明显。

另外,由于地基软弱,地震时当部分地基液化失效后引起了结构物的整体倾斜,下沉等严重变形,进而导致结构物的破坏,震害较重。

(3)支座破坏,在地震力的作用下,由于支座设计没有充分考虑抗震要求。

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造措施不足,或由于某些支座型式和材料上的缺陷等因素,导致了支座发生过大位移和变形,从而造成如支座锚固螺栓拔出、剪断、活动支座脱落及支座本身构造上的破坏等,并由此导致结构力的传递形式的变化,进而对结构的其他部位产生不利的影响。

(4)软弱的下部结构破坏。

即由于桥梁下部结构不足以抵抗其自身的惯性力和支座传递的主梁的地震力,导致结构下部的开裂、变形和失效,甚至倾覆,并由此引起全桥的严重破坏。

(5)在松软地基上的桥梁,特别是特大桥、大中桥,地震时往往发生河岸滑移使桥台向河心移动,导致全桥长度的缩短,这类震害是比较严重的。

(6)另外桥粱结构的震害还表现在如结构构造及连接不当造成的破坏、桥台台后填土位移过大造成桥台沉降或斜度过大造成桥墩台承受过大的扭矩而引起的破坏等多种原因。

二、桥梁抗震设计及措施
根据桥梁震害的分析知道,地震对桥梁的破坏作用,不仅与桥梁的结构本身有关,还与所处的场地、地基及地形地貌等有关。

抗震设计中除了进行抗震设计计算外,桥位选择、桥型选择、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造设计同样重要。

1、总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桥位选择
选择桥址时,应避开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基岩、坚实的碎石类地基、硬粘土地基是理想的桥址场地;饱和松散粉细砂、人工填土和极软的粘土地基或不稳定的坡地都是危险地区。

拱桥应尽量避免跨越断层,特殊困难情况下应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2)桥型选择
桥梁应结合地形、地质条件、工程规模及震害经验,选择合理的桥型及墩台、基础型式。

宜尽可能采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修复加固的结构体系。

可以考虑采用减震的新结构,比如型钢混凝土结构等。

(3)桥孔布置
桥孔宜选用有利于抗震的等跨布置,并尽量避免高墩与大跨的结合。

宜体形简单、
自重轻、刚度和质量分布均匀、重心低、便于施工。

位于地震后可能形成泥石流沟谷上的桥梁,孔跨和桥下净高宜根据流域内的地形、地
质情况酌情加大。

2、桥梁抗震构造措施
(1)基础抗震措施
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同时采取减轻上部荷载等相应措施,以防止地震引起动态和永久的不均匀变形。

在可能发生地震液化的地基上建桥时,应采用深基础,使桩或沉井穿过可能液化的土层埋人较稳定密实的土层内一定深度。

并在桩的上部,离地面1。

3m的范围内加强钢筋布设。

(2)桥台抗震措施
桥台胸墙应适当加强,并增加配筋,在梁与梁之间和梁与桥台胸墙之间应设置弹性垫块,以缓和地震的冲击力。

采用浅基的小桥和通道应加强下部的支撑梁板或做满河床铺砌,使结构尽量保持四铰框架的结构,以防止墩台在地震时滑移。

当桥位难以避免液化土或软土地基时,应使桥梁中线与河流正交,并适当增加桥长,使桥台位于稳定的河岸上。

桥台高度宜控制在8m以内;当台位处的路堤高度大于8m时,桥台应选择在地形平坦、横坡较缓、离主沟槽较远且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通过,并尽量降低高度,将台身埋置在路堤填方内,台周路堤边坡脚设置浆砌片石或混凝土挡墙进行防护,桥台基础酌留富余量。

如果地基条件允许,应尽量采用整体性强的T形、u形或箱形桥台,对于桩柱式桥台,宜采用埋置式。

对柱式桥台和肋板式桥台,宜先填土压实,再钻孔或开挖,以保证填土的密实度。

为防止砂土在地震时液化,台背宜用非透水性填料,并逐层夯实,要注意防水
和排水措施。

(3)桥墩抗震措施
利用桥墩的延性减震是当前桥梁抗震设计中常用的方法。

高墩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宜采用空心截面。

可适当加大桩、柱直径或采用双排的柱式墩和排架桩墩,桩、柱间设置横系梁等,提高其抗弯延性和抗剪强度。

在桥墩塑性铰区域及紧接承台下桩基的适当范围内应加强箍筋配置,墩柱的箍筋间距对延性影响很大,间距越小延性越大。

桥墩的高度相差过大时矮墩将因刚度大而最先破坏。

可将矮墩放置在钢套筒里来调整墩柱的刚度和强度,套筒下端的标高同其他桥墩的地面标高。

(4)支撑连接构件抗震措施
墩台顶帽上均应设置防止落梁措施,加纵、横向挡块以限制支座的位移和滑动。

橡胶支座具有一定的消能作用,对抗震有利。

在不利墩上还应采用减隔震支座(聚四氟乙烯支座、叠层橡胶支座和铅芯橡胶支座等)及塑性铰等消能防震装置等。

选用伸缩缝时,应使其变形能力满足预计地震产生的位移,并使伸缩缝支承面有足够的宽度,同时设置限位器与剪力键。

(5)上部结构抗震措施
落梁震害极为常见。

实践证明,加强上部结构的整体性,限制其位移,是提高桥梁上部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

预防措施有:a、通常在梁(板)底部加焊钢板,或采用纵、横向约束装置限制梁的位移,如拉杆、钢筋砼挡块、锚杆等,梁与墩帽用锚栓连接,T梁在端横隔板之间螺栓连接,曲梁桥,应采用上、下部之间用锚栓连接的方式。

桥梁的支座,锚栓、销钉、剪力键等应有足够的强度。

b、梁端至墩台帽或盏梁边缘的距离,以及挂梁与悬臂的搭接长度必须满足地震时位移的要求。

c、桥梁跨径较大时,可用连续梁替代简支梁以减少伸缩缝,宜采用箱
型截面。

d、当采用多跨简支梁时,应加强梁(板)之间的纵、横向联系,将桥面做成连续,或采用先简支后结构连续的构造措施。

e、采用真空压浆方法,保证预应力管道水泥浆饱满,提高预应力桥梁的强度和刚度。

(6)结点抗震措施
桥梁结点区域一旦受损将难以修复。

城市高架桥墩柱的结点、桥墩与盖梁的结点、桥墩与基础的结点等,是保证桥梁整体工作的重要构件。

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除了保证墩、梁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外,还要保证桥梁结点有足够的承载力,避免结点过早破坏,即“强节点,弱构件”。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还处于建设的高峰期,还有很多高速公路桥梁需要建设。

作为设计工作者,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作品,更好地服务于公路建设,大家共同总结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而提高耐久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