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一、基础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地质勘察: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了解地层的性质和地震烈度,从而为地基设计提供充分的依据。
2.基础稳定性:为了增强建筑物的稳定性,在地基的设计中考虑超载和剪切效应的作用,并通过增加基础的尺寸和改进地基处理方式来提高基础的抗震能力。
二、结构设计方面的抗震措施1.结构的刚度和强度: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并采用适当的刚性节点和剪力墙等构件,以增强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2.结构的抗侧推性能:在结构设计中,考虑横向的地震作用,采用抗侧推措施,如设立剪力墙、加固柱子和设立拱墙等,以提高结构的抗侧推能力。
3.结构的耗能能力: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引入耗能构件,如阻尼器和摆锤等,能够将地震能量转化为热能和声能,从而有效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4.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采用适当的横向加劲措施和增加纵向承载能力,以增强结构的纵向抗震性能。
三、施工过程中的抗震措施1.施工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确保结构的精度和连接的牢固性,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施工材料的选用:选择合适的施工材料,如高强度混凝土、高性能钢材和高精度预制构件等,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3.施工方法的优化:采用适当的施工方法,如预制构件的使用、模板支撑的设置和砼浇筑的顺序等,能够减小施工过程中的震动和变形,从而有助于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四、维护和修复措施1.日常维护:定期进行建筑物的巡视和维护工作,包括检查结构的完整性和建筑物的损坏情况,及时进行维修和加固,以保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抗震修复:如果发生地震导致建筑物损坏,需要进行抗震修复。
这包括修复已损坏的结构和构件,以及对结构进行加固和改进,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综上所述,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一个多方面的工程,需要从基础设计、结构设计、施工过程和维护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加强结构的刚度、强度和抗侧推能力,增加耗能和纵向抗震性能,以及保持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从而减小在地震中的破坏。
提高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法

工程建设与设计______Construction&Design For P roject提高单跨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几种方法Several Methods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ingle Span FrameStructure闫艳伟\李晓蕾2(1•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北京100038;2.西安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西安710048)YAN Yan-wei1,LI Xiao-lei2(1.China IPPR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Ltd.,Beijing100038,China;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n71004&China)【摘要】单跨框架结构冗余度小,在地震中很容易形成机构并发生倒塌破坏,故在设计中应增加延性,提高其抗震性能。
结合实际工程,以一工业厂房附属用房中的单跨框架结构为例,对比分析了加强抗震措施、中震弹性设计与中震不屈服设计、对结构重要部位进行包络设计三种提升结构综合抗震性能的方法结果表明,可通过提高抗震等级和抗震构造措施以及对结构重要部位进行包络设计来有效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对关键构件进行中震抗震设计能保证其具有较好的延性,但建筑物的整体造价会有所提高[Abstract]Due to the small redundancy of single span frame structure,it is easily forming mechanism and collapsed under the earthquake.Then,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 ingle span frame structure should be improved by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bined with practical engineering,a single span frame structure in industrial workshop accessory occupancy as an example,three methods are proposed as follows: strengthen aseismic measures,elastic and non-yielding design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envelope design for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structure.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made in this paper,and results shows that improving seismic grade and seismic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envelope design for important part of t he structure are affect measures for strengthen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performance.Seismic design for key component of s tructure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 will ensure the good ductility;however,the overall cost of s tructure will be increased.【关键词】单跨框架;抗震措施涎性;性能设计[Keywords]single-span frame structure;seismic measures;ductility;performance design【中图分类号】TU323.5;TU3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1007-9467(2019)02-0048-04 [DOI]10.13616/ki.gcjsysj.2019.02.0151引言单跨框架结构指由2根柱1根梁组成的结构,其抗侧刚度小,结构超静定次数少,耗能能力弱,结构冗余度小,不能形成多道抗震防线,在超越抗震设防的强震作用下,一旦框架柱出现塑性枝,则整个结构出现连续倒塌的可能性很大。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采用的一系列策略和技术,用于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
这些措施的目标是确保建筑物能够安全地承受地震引起的震动,并保护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首先,建筑的基础设计和施工非常重要。
坚固的地基和稳定的基础是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影响的关键。
这包括选择适当的基岩、加固地基或采用钢结构支撑等方法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
其次,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应考虑到地震时可能遭受的水平和垂直力量。
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可以增加建筑物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此外,适当安排支撑梁和柱子的位置,使其能够均匀地分配地震产生的力量,也是提高抗震能力的关键。
同时,加固连接部位也是提高框架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连接构件应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确保在地震中不会发生失效。
常用的连接方法包括焊接、螺栓和钢筋等,其选用应根据具体情况和设计要求来决定。
此外,还可以采用隔震技术来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
隔震技术是一种将建筑物与地基隔离的方法,通过使用特殊的隔震装置,可以将地震产生的震动减少到建筑物内的最小程度。
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减轻结构的负荷,还可以保护建筑物内的设备和人员免受地震的影响。
此外,针对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到火灾和风压等其他不可预测因素。
例如,在建筑物的设计中加入适当的消防设备和设施,以及考虑到风荷载的设计等,可以增加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总之,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是建筑设计和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合理的基础设计、结构设计、连接加固、隔震技术和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的安全。
这些措施不仅需要符合相关的建筑规范和标准,还需要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土地条件来进行调整和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也将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更严格的抗震需求。
框架结构的抗震减震分析

应用减震技术
设置减震支座
在结构中设置减震支座,以吸收地震能量,减轻地震 对结构的影响。
应用阻尼器
在结构中安装阻尼器,以增加结构的阻尼效应,降低 地震响应。
采用隔震技术
在基础和结构之间设置隔震层,以减小地震对上部结 构的影响。
06
CATALOGUE
工程实例分析
工程实例一:某高层建筑
设计采用地震力系数法进行计算,并 考虑了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等因素。
抗震分析
地震危害与影响
地震波及地面震动
地震产生地震波,引发地 面震动,对建筑物和结构 造成破坏。
建筑物倒塌与损毁
框架结构如未经过合理设 计和施工,易在地震中发 生倒塌或严重损毁。
次生灾害
地震可引发火灾、水灾等 次生灾害,对周边环境和 生态造成进一步破坏。
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地震动位移响应
01
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会产生位移,影响结构的稳定性。
研究目的和方法
通过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为结 构的优化设计和地震防护提供理论支持。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等方法 ,对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全面评估。
02
CATALOGUE
框架结构概述
框架结构的特点
空间分隔灵活
框架结构能够根据建筑功能需求,灵活地分隔空间。
整体性能良好
框架结构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
减震结构的分析方法包括理论分析、数值模 拟和实验研究等,以评估减震装置的性能和 结构的减震效果。
减震结构的评估
评估减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性能,以确保其 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5
CATALOGUE
框架结构的抗震减震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采用了框架结构。
而在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框架结构中的柱子作为支撑整个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需要承受较大的震力。
因此,在设计中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以提高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能力,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
钢混凝土柱的设计钢混凝土柱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框架结构构件之一,其在设计中应考虑以下因素:强度设计以框架结构中刚性节点处最不利的柱子来确定柱子的截面尺寸。
确定柱子的受力状态,考虑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同时作用时柱子的受力状态。
延性设计延性设计主要指柱子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弯曲变形,而不是立即发生破坏。
设计时应进行抗震加强,以提高柱子的延性,增加其抗震能力。
剪切设计剪切力会对柱子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地震发生时。
因此,设计中应该考虑柱子的剪切承载能力,以增强其抗震能力。
筒体钢柱的选用随着钢结构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钢柱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筒体钢柱因其较小的截面尺寸和较高的强度,成为抗震强度较高的柱子。
在选用筒体钢柱时,应注意以下因素:强度设计在保证最小壁厚等约束条件的情况下,确定柱子的壁厚和外径。
设计时考虑永久性荷载和可变荷载同时作用时柱子的受力状态。
抗震设计考虑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柱子受力状态,确定柱子的延性设计和较高的剪切承载能力。
其他抗震措施除了钢混凝土柱和筒体钢柱的设计,还有一些其他的抗震措施:垂直加劲柱垂直加劲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抗震措施。
通过将柱子之间的加劲杆进行连接,增加柱子的稳定性。
搭接通过在柱子之间进行搭接,加强柱子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
径向连接件径向连接件主要用于在地震时防止钢柱出现轴压屈曲的情况,从而增强钢柱的承载能力。
总结在框架结构中,柱子作为主要承重构件,其抗震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柱子的抗震措施,以提高其抗震能力。
而在选择柱子的材料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的材料在抗震能力和经济性等方面将有所优劣。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摘要:如何从我国的地震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水平,使之更安全可靠、更合理经济,是结构设计人员的重要任务。
本文阐述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探讨了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几个要点。
关键词:房屋建筑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要点近年来中国房地产的迅猛发展给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机遇和挑战,房地产市场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要求建筑功能越来越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如何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同时设计出安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对设计人员是一种不小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结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提高。
一、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
据统计,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均发生过较强的破坏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如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2010年4月14日发生的玉树地震都造成了大量房屋倒塌、大量人员伤亡。
因此,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人员的一大课题,把好抗震设计关,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才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根本措施。
1、结构的抗震设计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更应该重视“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
其目标是避免出现会导致结构过早破坏的敏感薄弱部位。
结构抗震设计中特别要注意贯彻“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原则,强柱弱梁就是要求柱的抗弯能力高于梁的抗弯能力,强剪弱弯就是防止构件受剪破坏,要求杆件的受剪承载力高于受弯承载力,强节点弱构件就是要防止节点破坏先于构件。
大量的工程设计中我们发现框架梁上部配筋一般比较大,这是因为考虑了梁翼缘作用和梁裂缝宽度验算后增加了较多梁纵向钢筋,从而增大了梁端的承载力,相对减小了柱端承载力,可能会形成“强梁弱柱”,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震发生时可能使得塑性铰出现在柱端而未按照预期出现在梁端部,我们的做法是严格控制梁端裂缝验算宽度刚好满足规范要求,不因裂缝宽度过小而使得梁端增加过多的钢筋。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

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框架结构中柱的抗震构造的措施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进程,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对建筑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抗震能力成为了重中之重。
而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常见的高层建筑结构形式,柱子的稳定性成为了保障整个建筑结构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框架结构中,针对柱子的抗震构造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框架结构的柱子不仅要承受自身重量,还要承受来自地震的力量。
因此,对柱子的设计和施工都需要非常精细。
在抗震构造方面,柱子的以下措施是必不可少的:1. 柱子的强度和刚度在框架结构中,柱子要承受沿着其轴线方向的作用力,同时还要承受横向地震力。
因此,柱子的强度和刚度需要得到充分保证。
在柱子截面设计时,需要根据设计规范计算出其承载能力,并考虑到地震力的作用。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混凝土浇筑技巧,保证柱子的强度和刚度,以减小地震时的变形程度。
2. 地震减震器的应用地震减震器是一种通过调节结构阻尼,减小结构震动响应的设备。
在框架结构的柱子中,地震减震器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力的对柱子的影响。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装置在柱子和层间钢结构之间的减震器,来减少地震力对结构的冲击,从而减小柱子变形。
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框架结构的抗震能力,有效地保护建筑和人员的安全。
3. 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和施工钢筋混凝土柱是框架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其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对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至关重要。
在设计时,需要根据地震力标准要求,合理定位柱子,并选用适当的型号和规格。
在施工时,需要严格遵循设计图纸,保证每个柱子的截面积、钢筋配比等参数的一致性。
此外,施工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材料质量,确保柱子的强度和稳定性。
4.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前社会发展所必须的环节之一。
在抗震构造中,也应该考虑环保因素。
钢筋混凝土柱的设计,需要考虑节约能源,更好地保护环境。
例如,设计时可以采用夹芯板技术,利用高强度轻质材料,来达到降低柱子自重的目的,从而实现节约能源的效果。
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

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引⾔在现代建筑设计与施⼯中,钢框架结构以其⾼强度、轻质、施⼯速度快等优点,⼴泛应⽤于各种建筑⼯程中。
然⽽,由于地震等⾃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将就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进⾏深⼊探讨,以提⾼建筑结构的抗震能⼒。
⼆、钢框架抗震构造基本原则钢框架抗震构造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性:确保钢框架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避免局部破坏导致整体结构失效。
2.延性: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使钢框架在地震作⽤下具有良好的延性,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3.耗能:采⽤耗能构件和连接节点,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4.冗余度:设计适当的冗余度,提⾼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三、钢框架抗震构造措施1.节点设计节点是钢框架结构的关键部位,其设计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影响。
节点应采⽤⾼强度螺栓连接或焊接连接,确保节点连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节点应设计为耗能节点,通过节点的耗能性能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
2.梁柱连接梁柱连接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构造措施对于提⾼结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梁柱连接应采⽤柔性连接或延性连接,避免刚性连接可能导致的脆性破坏。
同时,连接部位应设置加劲肋、垫板等构件,提⾼连接的承载能⼒和延性。
3.⽀撑体系⽀撑体系是钢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承受和传递⽔平地震作⽤。
⽀撑体系应采⽤钢⽀撑或钢筋混凝⼟⽀撑,确保⽀撑体系的稳定性和承载能⼒。
同时,⽀撑与框架的连接应采⽤柔性连接,减⼩地震作⽤对⽀撑体系的影响。
4.耗能构件耗能构件是钢框架结构抗震构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于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耗能构件可采⽤阻尼器、减震器等设备,通过减⼩地震作⽤对结构的影响,提⾼结构的抗震性能。
耗能构件的选择应根据地震烈度、结构特点等因素进⾏综合考虑。
5.楼板设计楼板作为钢框架结构的⽔平构件,对于提⾼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具有重要作⽤。
楼板应采⽤钢筋混凝⼟楼板或压型钢板组合楼板等构造措施,提⾼楼板的承载能⼒和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3框架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631梁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宽度不宜小于200mm
2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4 ;
3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于4。
6.3.2梁宽大于柱宽的扁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扁梁的楼、屋盖应现浇,梁中线宜与柱中线重合,扁梁应双向布置。
扁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要求,并应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对挠度和裂缝宽度的规定
b b< 2b
c ( 6.3.2-1 )
bb< b + h b ( 6.3.2-2 )
h b < 16d (6.3.2-3 )
式中b c――柱截面宽度,圆形截面取柱直径的0.8倍;
b b、h b ――分别为梁截面宽度和高度;
d ---- 柱纵筋直径。
2扁梁不宜用于一级框架结构。
6.3.3梁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梁端计入受压钢筋的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和有效高度之比,一级不应大于
0.25,二、三级不应大于0.35。
2梁端截面的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配筋量的比值,除按计算确定外一级
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 6.3.3采用,
当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表中箍筋最小直径数值应增大2mm
表6.3.3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注:1d为纵向钢筋直径;h b为梁截面高度。
2箍筋直径大于12mm数量不少于4肢且肢距不大于150mm fl寸,一、
二级的最大间距应允许适当放宽,但不得大于150mm
634梁的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两端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 2.5 %。
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一、二级
不应少于2$ 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底面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 ,三、四级不应少于2$ 12。
2一、二、三级框架梁内贯通中柱的每根纵向钢筋直径,对框架结构不应大于矩
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对
其他结构类型的框架不宜大于矩形截面柱在该方向截面尺寸的1/20,或纵向钢筋所在
位置圆形截面柱弦长的1/20。
3梁端加密区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6.3.5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截面的宽度和高度,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00mm 一、二、三级或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00mm圆柱的直径,四级或不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350mm 一、二、三级或超过2层时不宜小于450mm 2剪跨比宜大于2。
3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不宜大于3。
636柱轴压比不宜超过表636的规定;建造于W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
表6.3.6柱轴压比限值
抗震等级
结构类型
部分框支抗震墙0.60.7 —
注:1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对
本规范规定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结构,可取无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力设计值计算;
2表内限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轴压
比限值应降低0.05 ;剪跨比小于1.5的柱,轴压比限值应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
3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间距不大于100mm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复合螺旋箍、螺旋间距不大于10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2mm
或沿柱全高采用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净距不大于80mm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
10mm轴压比限值均可增加0.10 ;上述三种箍筋的配箍特征值均应按增大的轴压比由本节表 6.3.9确定;
4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纵向钢筋的总面积不少于柱截面面积的0.8 %,轴压比限值
可增加0.05 ;此项措施与注3的措施共同采用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5,但箍筋的配箍特征值仍可按轴压比增加0.10的更求确定;
5柱轴压比不应大于1.05。
637柱的钢筋配置,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应按表 6.3.7-1采用,同时每一侧配筋率不
应小0.2 %;对建造于W类场地且较高的高层建筑,最小总配筋率应增加0.1 %
表6.3.7-1柱截面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百分率)
注:1表中括号内数值用于框架结构的柱;
2钢筋强度标准值小于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1,钢筋强度标准值为400MPa时,表中数值应增加0.05 ;
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上述数值相应增加0.1。
2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的箍筋间距和直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一般情况下,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应按表638-2采用;
表637-2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四8d, 150 (柱根100) 6 (柱根8)
注:1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
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
2)一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大于12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150mm及二级框架
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底层柱下端外,
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寸,箍筋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
8mm
3)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638柱的纵向钢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各项要求:
1柱的纵向钢筋宜对称配置。
2截面尺寸大于400mm的柱,纵向钢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
3柱总配筋率不应大于5%;剪跨比不大于2的一级框架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
4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5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6.3.9柱的箍筋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的箍筋加密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
2)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1/3 ;
3)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4)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的柱、框支柱、一级和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 四级不宜大亲00mm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3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按下列规定采用:
1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
P > V f c/f yv ( 6.3.9 )
式中:P v――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 %,二级不应小于0.6 %, 三、四级不应小于0.4 %;
计算复合螺旋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其非螺旋箍的箍筋体积应乘以折减系数0.8 ;
f c――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 yv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
人一一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3.9采用。
表6.3.9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
三级螺旋箍、复合或
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
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和单个圆形箍;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指用一根通长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2)框支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最小配箍特征值应比表639内数值增
加0.02,且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 1.5 %。
3)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宜采用复合螺旋箍或井字复合箍,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
1.2 %, 9度一级时不应小于1.5 %。
4柱箍筋非加密区的箍筋配置率,应符合下列要求:
1)柱箍筋非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加密区的50 %。
2)箍筋间距,一、二级框架柱不应大于10倍纵向钢筋直径,三、四级框架柱不应大
于15倍纵向钢筋直径。
6.3.10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宜按本规范第 6.3.7条采用;一、
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和0.08,且体积配箍率
分别不宜小于0.6 %、0.5 %和0.4 %。
柱剪跨比不大于2的框架节点核芯区,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核芯区上、下柱端的较大体积配箍率。